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子宫动脉栓塞术中动脉痉挛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子宫动脉栓塞术(UAE)中子宫动脉痉挛(UAS)的原因及防治. 资料与方法 118例子宫肌瘤患者行237条子宫动脉(UA)超选择插管造影(1例为双UA).将UAS分为轻、中、重三度痉挛使动脉管腔狭窄<30%为轻度,30%~60%为中度,>60%为重度.统计UAS的数目、部位及程度.中、重度以上的UAS经动脉内注入罂粟碱. 结果插管过程中85条UA出现痉挛,占36%.轻度52条占UAS总数的61.1%,中度21条,占24.7%,重度12条,占14.1%,2条中度痉挛的UA在注射PVA时主干自痉挛处闭塞,重度中完全闭塞3条,出现夹层2条.对33条中、重度UAS采用动脉内推注罂粟碱,31条痉挛解除,管径恢复正常,2条无效. 结论 UAS是造成UAE失败的重要原因,罂粟碱解痉效果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伴有脑血管痉挛 (CVS)破裂颅内动脉瘤的栓塞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 2 4例脑血管造影显示有CVS的破裂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Hunt&Hess1 5级分别有 2、8、7、4和 3例。前交通动脉瘤 8例、后交通动脉瘤 10例 ,颈内动脉床突旁动脉瘤 3例 ,大脑中动脉动脉瘤 3例。采用全麻下 ,超选动脉瘤囊内弹簧圈 (GDC或EDC)栓塞后 ,动脉内注射 0 .3%罂粟碱 ,部分血管痉挛改善不明显者予行球囊血管成形术 ,术后均给予“三高”治疗。结果 脑血管造影CVS位于动脉瘤近端 9例、远端 5例、两者均有 10例。CVS位于一侧 13例、双侧 6例、弥漫性 5例。 2 2例成功地进行了动脉瘤栓塞和动脉内注射罂粟碱 ,并有 4例行球囊血管成形术 ,动脉瘤 10 0 %闭塞 17例、闭塞 90 %以上 5例。 2例因微导管无法通过载瘤动脉而放弃。本组无栓塞术中动脉瘤破裂和载瘤动脉闭塞 ,球囊成形术者没有出现动脉夹层瘤或破裂。随访无动脉瘤再出血 ,GOS优良 17例、中重残 3例、死亡 2例。结论 伴有CVS的动脉瘤行血管内治疗并不增加危险 ,可同时治疗动脉瘤和伴发的CVS ,可降低因等待手术而发生的院内再出血和改善CVS患者的预后 ,降低病死率和残废率。  相似文献   

3.
最近以录像稀释技术Video dilution technique(VOT)结合常规脑血管造影来确定人类颈动脉的血流。VOT采用常规动脉造影X线设备,包括影像增强电视系统、标准盒式录像机,视频密度计和条纹图记录器,并使用标准脑导管和常规造影剂。在动脉造影过程中,通过Seldinger技术将导管置入颈总动脉,注入1毫升造影剂后,连续透视下将造影剂的行程记录于录像磁带上。把视频密度计窗置于颈内动脉的某一横断面上,在播放磁带期间获得录像稀释曲线。曲线以下的整合区域(A_A)  相似文献   

4.
急性非闭塞性肠系膜血管缺血的诊断和介入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选择性肠系膜上动脉造影,经肠系膜上动脉持续灌注罂粟碱在诊断和治疗急性非闭塞性肠系膜血管缺血(NOMI)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从1999年8月到2005年3月经选择性肠系膜上动脉造影确诊,并行介入诊疗的18例NOMI。明确NOMI诊断后即行经导管肠系膜上动脉灌注罂粟碱治疗。结果本组18例NOMI中15例患者治愈;3例有效,介入治疗后腹痛减轻,但仍有局限性的腹膜刺激征,转外科行肠切除治愈;1例10d后死于严重肺部感染导致的呼吸衰竭。结论选择性肠系膜上动脉造影持续经导管肠系膜上动脉灌注罂粟碱是NOMI有效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脑血管造影和血管内介入治疗是临床上常用检查治疗手段,其并发症时有发生,部分可能导致严重后果.及时有效的治疗可降低患者的致残、致死率.本文收集我院3例在脑血管造影和介入治疗过程中出现严重并发症的病例,在给予解痉、抗凝药物治疗同时,给予高压氧治疗,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经股动脉全脑血管造影是将碘造影剂注入颈动脉或椎动脉,使脑血管系统显影。以了解脑血管的形态、病变的血流、病变的血管的关系、病变的性质,并对占位病变定位。自2008—10以来为20例病人进行了经股动脉全脑血管造影术,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新西兰大白兔颈内动脉造影解剖及Willis环变异.方法 对50只新西兰大白兔进行经股动脉途径选择性颈内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结果 选择性颈内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能清晰显示脑血管解剖细节.Willis环变异包括血管发育不良(22.4%),单侧双大脑中动脉(20.4%),后循环不对称者(16.3%),完整对称的Willis环仅占40.8%.此外,枕动脉起源于颈内动脉者占30.1%.结论 经股动脉途径采用同轴导管技术对新西兰大白兔进行选择性颈内动血管造影结果可靠.熟悉兔脑血管造影解剖及变异Willis环,有利于建立更加稳定的脑缺血模型.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一种改良型颅外段颈动脉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的扫描技术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152例患者经股静脉注射造影剂、自头侧向尾侧扫描行颅外段颈动脉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获得颈动脉图像用以评估颅外段颈动脉各段的成像质量及病变检出情况,并在小样本内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照.结果 (1)152例中仅见4例颈内静脉显影,颈内静脉显示率为2.63%.(2)改良型颈动脉MSCTA中颈总动脉起始段、颈总动脉中段、颈动脉分叉部、颈内动脉窦部及颈内动脉颈段最佳显示率分别为97.69%(297/304), 97.69%(297/304), 97.69%(297/304), 95.62%(284/297) 和97.64%(290/297),小样本内与DSA比较,中、重度狭窄程度判断结果一致.结论 改良型颈动脉MSCTA可以更好地全程显示颅外段颈动脉,克服颈静脉的干扰,提高颅外段颈动脉疾患的无创性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管超声诊断颈动脉狭窄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84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分别采用血管超声和经导管造影诊断患者的动脉狭窄情况,比较两种方法的诊断效果。结果血管超声对颈总动脉、颈总动脉分叉处、颈内动脉等部位的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血管造影,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血管超声与血管造影对颈动脉狭窄程度评估分级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以血管造影为金标准,血管超声诊断总动脉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97.01%、100%、97.62%;而对重度狭窄的诊断敏感性为93.33%,特异性为100%,准确性为97.62%。结论血管超声诊断颈动脉狭窄的敏感性较高,其对颈动脉狭窄程度的判断与DSA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可用于颈动脉狭窄的筛选和随访。  相似文献   

10.
很多报导指出非离子型造影剂metrizamide在脑血管造影上比通常使用的离子型造影剂更好。本文比较metrizamide 和离子型造影剂脑血管造影中的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作者选择碘胺酸葡胺(Meglumine metrizoate,isopaque cereb-ral),认为比通常使用的其它离子型造影剂更好。本文共308例患者,用metrizamide 造影者174例,用碘胺酸葡胺者134例。几全经股动脉插管造影,三例插管未成功者颈动脉直接穿刺;9例行  相似文献   

11.
Summary Radioisotope angioscintigraphy following intravenous injection bolus of 99mTc-pertechnetate was performed in 49 patients with cerebrovascular disturbances. The region of interest placement on the sequential analog images of both middle cerebral and internal carotid arteries and time-activity curves were displayed on the video monitor. In 35 cases of this group we have noticed symmetrical cerebral perfusion and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right and left internal carotid flow, and in 33 cases of which dynamic studies were made stenosis or occlusion of the extracranial part of the carotid internal artery was revealed by the X-ray angiography.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脑分水岭梗死(CWI)血管造影的表现,探讨脑分水岭梗死与脑血管狭窄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经CT或MR证实的CWI患者的脑血管造影表现。结果:32例CWI患者中发现28例(87.5%)有脑血管狭窄或者闭塞,4例(12.5%)血管造影正常。前循环大脑中动脉和颈内动脉受累最为常见。后循环受累的血管中以椎动脉最为常见。结论:脑分水岭梗死血管造影显示大部分患者有肯定的脑血管狭窄或者闭塞,及时行脑血管造影检查有利于指导治疗,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13.
缺血性脑血管病颈动脉狭窄15例影像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颈动脉狭窄无创性影像学检查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 ,探讨颈动脉狭窄与缺血性脑血管病之间的联系。材料与方法 对 15例 3 0支颈动脉行多普勒超声 (DUS)、磁共振血管造影 (MRA)及头部CT、MRI检查。其中 5例同时行颈动脉CT血管造影 (CTA) ,4例与DSA对照 ,6例颈动脉重度狭窄者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结果  15例 3 0支颈动脉 ,轻度狭窄 ( <3 0 % ) 8支 ,中度狭窄 ( 3 0 %~ 69% ) 6支 ,重度狭窄 ( 70 %~ 99% ) 8支 (均为一侧 ) ,闭塞 2支 ,未见狭窄 6支。 8支颈动脉重度狭窄者狭窄侧腔隙性脑梗死 5例 ,狭窄对侧皮层梗死 1例 ,双侧脑梗死 1例 ,未见异常 1例。颈动脉闭塞侧大脑中动脉分布区脑梗死 2例。CTA显示硬化斑块 3例。结论 颈动脉狭窄与脑梗死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DUS、MRA、CTA结合使用能够在颈动脉狭窄的筛选、诊断、监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颅内动脉溶栓联合机械碎栓治疗急性脑梗死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探讨动脉溶栓联合机械碎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通过对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动脉内尿激酶溶栓联合机械性碎栓介入治疗(其中大脑前动脉A1段栓塞1例、大脑中动脉M1段栓塞6例、颈内动脉C1段狭窄1例、颈内动脉主干栓塞1例;起病距介入治疗时间3 h内2例,3~6 h 5例,>24 h 2例。结果7例6 h以内急性脑梗死患者主要栓塞血管得到100%开通,2例大于24 h患者症状得到改善(颈内动脉C1段狭窄1例、颈内动脉主干栓塞1例)。结论超选择局域性动脉内尿激酶溶栓联合机械碎栓治疗6 h以内急性脑梗死,能使闭塞的血管尽快开通,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介入治疗术式。  相似文献   

15.
缺血性脑血管病颈动脉狭窄的影像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颈动脉狭窄无创性影像学检查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探讨颈动脉狭窄与缺血性脑血管病之间的联系。 材料与方法 对15例30支颈动脉行多普勒超声(DUS)、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及头部CT&MRI检查。其中5例同时行颈动脉CT血管造影(CTA),4例与DSA对照,6例颈动脉重度狭窄者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结果 15例30支颈动脉轻度狭窄(<30%)8支,中度狭窄(30%~69%)6支,重度狭窄(70%~99%)8支(均为一侧),闭塞2支,未见狭窄6支。8支颈动脉重度狭窄者狭窄侧腔隙性脑梗死5例,狭窄对侧皮层梗死1例,双侧脑梗死1例,未见异常1例。颈动脉闭塞侧大脑中动脉分布区脑梗死2例。CTA显示硬化斑块3例。 结论 颈动脉狭窄与脑梗死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DUS、MRA、CTA结合使用能够在颈动脉狭窄的筛选、诊断、监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硬化斑块形成与高血压脑卒中的相关关系。方法采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85例高血压并颈动脉硬化斑块形成患者及40名健康人颈动脉的内膜-中膜厚度及斑块形成情况,分析单纯高血压患者与高血压脑卒中患者颈动脉内膜增厚及斑块形成情况。结果85例高血压患者动脉硬化斑块形成共166处,其中硬斑块64处,软斑块102处;管腔狭窄共计30例,其中轻度管腔狭窄11例,中度狭窄12例,重度狭窄7例。以动脉粥样斑块3处以上作为预测患者发生高血压脑卒中,其敏感性80%,特异性82%,阳性预测值83%。结论高频超声能有效检测高血压脑卒中患者的颈动脉斑块形成,为临床预测高血压脑卒中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选择性介入治疗颅内外缺血性多血管狭窄性病变,评价多血管病变介入治疗的安全性。方法:对150例颅内外缺血性多血管病变介入治疗的相关资料进行系统性回顾。结果:1150例多血管病变者,双侧颈内动脉同时狭窄〉70%者47例;单侧颈内动脉狭窄并单(或双)椎动脉狭窄〉70%者61例;双侧椎动脉狭窄〉70%者23例;单侧血管颅内外串联病变均需处理者19例。2共成功植入支架218枚,围手术期并发症5例(3.33%),126例患者术后6-12个月随访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及新发脑梗死。结论:通过对颅内外缺血性多血管狭窄性病变的介入治疗选择,可减少围手术期及远期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钟心  王宏  董玉茹  董悦  马毅 《武警医学》2005,16(9):653-656
 目的探讨MRI、MRA对烟雾病(Moyamoya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1例Moyamoya病患者行MRI和MRA检查,MRI包括横轴位和矢状位T1WI、T2WI、FLAIR;MRA采用3D TOF法,3例行增强MRA.结果MRI表现为:(1)Moyamoya血管:双侧3例,单侧8例;(2)脑梗死和脑软化灶11例;(3)局部脑萎缩3例.MRA表现为3例双侧颈内动脉狭窄,双侧大脑中、前动脉闭塞,大脑后动脉形成异常血管网;6例右侧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狭窄;2例左侧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狭窄.结论MRI能良好的显示脑内病变,MRA能较完整的显示异常血管,MRI与MRA相结合可作为烟雾病诊断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和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价值.方法 用CDFI及MRA 2种方法检查42例缺血性脑梗塞患者和40例对照组的颈动脉.超声检查颈动脉内径、测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最狭窄处管径,了解斑块情况,观察颈动脉狭窄程度.MRA检查颈动脉内径,测量病变动脉信号缺失情况,判断颈动脉狭窄程度.结果 超声检查显示缺血性脑梗塞患者颈动脉病变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本组病例轻度、重度狭窄的MRA与超声诊断完全符合.1例血管闭塞超声低估为重度狭窄,1例超声判断为中度狭窄MRA高估为重度狭窄.MRA和超声结果具有极好的一致性.结论 超声与MRA在诊断颈动脉狭窄中具有互补作用,两者结合使用能提高评估狭窄程度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s,TIA)时磁共振血管成像病变特点。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60例TIA患者,行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颅内动脉、颈部动脉,分析患者颅颈部供血动脉病变特点、狭窄情况。结果 磁共振检查发现脑供血动脉狭窄患者53例(88.33%),未见异常者7例(11.67%)。其中,颈内动脉系统发现病变者40例(75.47%),椎基底动脉系统发现病变者13例(24.53%)。不同动脉系统的病变在颅内外的分布无统计学差异(χ2=4.94,P=0.08470)。53例发生狭窄病例中,共有病变动脉92支,其中轻度狭窄20支,中度32支,重度38支,2支闭塞;按发生支数依次排序为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椎动脉、颈总动脉、基底动脉、大脑前动脉起始段、大脑后动脉。结论 磁共振技术诊断TIA客观,综合患者临床情况对于制定治疗方案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