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了解某大型中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医院感染的特点,探讨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措施。方法确定 ICU医院感染监测方案,设计调查表(病例监测表和患者日志表),调查2012年1月-2013年12月入住该院ICU的患者。结果2012-2013年ICU患者医院感染发病率分别为32.56%、19.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66,P<0.001);医院感染调整日发病率分别为8.88‰、4.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8,P=0.03);2012、2013年呼吸机使用率、泌尿道插管使用率、中心静脉插管使用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2012、2013年呼吸机相关肺炎(VAP)发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4,P=0.01);ICU患者医院感染居首位的病原菌为鲍曼不动杆菌。结论ICU患者是医院感染的易感人群,目标性监测可以有效降低ICU患者医院感染发病率。  相似文献   

2.
重症监护室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目标监测与干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了解某医院综合重症监护室(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病情况,以及实施干预措施后的效果。方法对2010年1月-2012年6月入住该ICU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48 h的患者进行目标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比较干预前后VAP发病率及感染控制措施的依从性。结果共调查1 724例接受呼吸机辅助呼吸患者,其中378 例发生VAP,VAP发病率为21.93%;2010年与2012年(1-6月)VAP发病率分别为51.54‰和19.53‰,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13,P<0.01)。2010年、2011年、2012年(1-6月)速干手消毒剂和皂液合计每患者每住院日消耗量分别为5.21 mL/HD、10.98 mL/HD、30.48 mL/HD。结论该院ICU内VAP发病率较高,通过干预措施的有效实施,VAP的发生得到有效控制,医务人员感染控制措施依从性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风险管理在重症监护病房(ICU)导管相关感染防控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2013年1月-2014年12月入住某院ICU的患者实施风险管理,2013年为实施风险管理前组,2014年为实施风险管理后组。观察呼吸机、留置导尿管及中心静脉导管的使用率及相关感染发病率,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3年1月-2014年12月共监测ICU患者481例,实施风险管理后,2014年的呼吸机、留置导尿管及中心静脉导管的使用率较2013年均降低(38.73%、81.49%、54.10% vs 55.31%、82.87%、61.37%,均P<0.05),2014年ICU患者呼吸机相关肺炎(VAP)、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CAUTI)及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发病率均较2013年降低(9.79‰、1.30‰、0.84‰、vs 10.15‰、2.84‰、1.92‰,均P<0.05)。结论实施风险管理可以有效降低ICU患者导管使用率及相关感染发病率,有利于针对性地做好医院感染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集束化干预策略预防重症监护室(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的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和回顾性调查相结合的方法,选择2011年3月-2012年2月某院ICU留置中心静脉导管, 实施集束化干预策略的179例患者作为试验组;2010年1-12月该ICU留置中心静脉导管, 未实施集束化干预策略的198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CRBSI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 CRBSI发生率为3.34‰,显著低于对照组的9.42‰(χ2=5.340,P=0.021);且试验组住院时间明显缩短[(26.43±7.16)d vs (33.25±8.51)d;t=8.35,P<0.001],发生CRBSI的时间显著延长[(10.11±2.34)d vs (6.23±1.92)d;t=17.703, P<0.001],手消毒液消耗量明显增加[41.2 mL/患者日 vs 3.5 mL/患者日;t=34.469,P<0.001]。结论在ICU实施中心静脉导管集束化干预策略能有效降低CRBSI的发生率, 有利于CRBSI的防治。  相似文献   

5.
目的监测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导管相关感染发病情况,为采取相关预防与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目标性监测方法,调查某三级综合医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入住综合ICU且使用了导尿管、血管导管,以及气管插管使用呼吸机的患者医院感染发病情况。结果共调查综合ICU导管置管住院患者299例,总住院日数为2 700 d,发生医院感染41例、48例次,医院感染发病率为13.71%、例次发病率为16.05%,日感染发病率为15.19‰;其中发生导管相关感染者37例、44例次;其他医院感染分别为血流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抗菌药物相关性腹泻及带状疱疹各1例。导尿管相关泌尿道感染(CAUTI)发病率为2.94‰,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发病率为2.12‰,呼吸机相关肺炎(VAP)发病率为15.72‰。结论导管相关感染是ICU内导管置管患者医院感染的主要类型,且主要以VAP为主。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干预措施对预防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效果。方法选择符合标准的新生儿8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新生儿均给予常规护理,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实施VAP防控集束化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新生儿VAP发病率、平均住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时间、平均住院费用等。结果共监测80例新生儿,试验组与对照组各40例。新生儿VAP发病率试验组为21.21‰,对照组为35.04‰;新生儿平均住NICU时间试验组(17.84±4.03)d,对照组(23.50±4.81)d;新生儿平均住院费用试验组(26 200.71±389.45)元,对照组(38 506.36±582.13)元;试验组新生儿VAP发病率、平均住NICU时间、平均住院费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集束化护理干预措施能有效预防VAP的发生,减少新生儿住NICU时间,降低住院费用,提高护理质量和满意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集束化治疗措施对颅脑疾病合并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 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对2010年9月-2012年3月收住某院重症监护室(ICU)的72例机械通气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37例)采取集束化治疗措施,对照组(35例)采取常规治疗措施,分别对两组患者的住ICU时间、费用及28 d病死率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患者ICU住院时间为(11.93±6.25)d,显著短于对照组(18.08±7.53)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7,P=0.00);ICU住院费用为人民币(6.87±3.25)万元,显著低于对照组(9.58±3.82)万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1,P=0.01);28 d病死率为24.32%(9/37),与对照组(31.43%,11/3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2,P>0.05)。结论集束化治疗措施能减少颅脑疾病合并VAP患者住ICU的时间及费用,但不能降低其病死率。  相似文献   

8.
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集束化策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集束化策略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效果。方法对某院2009年8月—2010年7月间395例住重症监护室(ICU)机械通气的患者采取集束化干预(采取头高位、密闭式吸痰、加强气道管理、避免使用质子泵抑制剂等)措施,并与该ICU2008年8月—2009年7月间未进行集束化干预的387例机械通气患者VAP发生率进行比较,评价集束化干预方案预防VAP的有效性。结果采取集束化干预措施前VAP发病率为28.42%(110/387),干预后下降为7.85%(31/395),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99,P〈0.05);患者住院时间,采取集束化干预前为(15.06±4.51)d,干预后为(10.86±2.37)d,明显缩短(t=17.14,P〈0.05)。结论集束化策略预防VAP有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集束化干预对ICU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影响,有效降低VAP的发生率.方法 目标性监测ICU 2011年1月-2012年12月入院后使用机械通气>48 h患者,以2011年1-12月为干预前,2012年1-12月为干预组后,采用集束化干预方法,比较两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结果 通过集束化干预后,床头抬高30~45度、声门下吸引、手卫生、呼吸机管路的清洁消毒是有效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措施;干预前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19例,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25.40%,干预后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10例,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10.68‰,经卡方检验,干预前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集束化干预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3种不同护理干预措施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作用。方法选择某院重症监护室(ICU)行机械通气治疗患者90例,按入院先后分为3组,即常规组: 2007年7-12月患者30例,实施传统呼吸道管理;人工鼻组: 2008年1-6月患者30例,在机械通气时使用人工鼻;人工鼻+集束化护理综合干预组:2008年7-12月患者30例,使用人工鼻的同时采取VAP集束化护理干预。比较3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VAP的发生率及VAP患者病原菌检出情况。结果人工鼻+集束化护理综合干预组与常规组、人工鼻组相比,可明显缩短患者机械通气时间[(8.83±6.65)d vs (16.17±4.87)d, t=5.43,P=0.00;(8.83±6.65)d vs (12.43±5.27)d,t=2.31,P<0.05];与常规组相比,可缩短患者住ICU时间[(9.30±6.20)d vs (14.97±11.35)d,t=2.42, P<0.05],降低VAP的发生率(常规组43.33%与人工鼻+集束化护理综合干预组 16.67%比较,χ2 =5.08, P<0.05)。VAP患者共检出病原菌27株,其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占48.15%(13/27),铜绿假单胞菌18.52%(5/27),肺炎克雷伯菌14.81%(4/27),大肠埃希菌7.41%(2/27),光滑假丝酵母菌、白假丝酵母菌、鲍曼不动杆菌各占3.70%(1/27)。结论使用人工鼻+集束化护理综合干预可有效缩短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及住ICU时间,有利于规范护理操作行为,降低VAP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专人监督执行集束化管理方案预防呼吸机相关肺炎(VAP)的效果。方法选择某院重症监护病房(ICU)2013年7月—2014年6月使用机械通气的患者,其中2013年7—12月设为对照组(150例),采取集束化管理措施,无专人监管;2014年1—6月(177例)设为专人监督管理组,采取集束化管理措施,专人负责监管,比较两组患者VAP发病率、机械通气时间和ICU停留时间。结果专人监督管理组有创机械通气患者141例,有创机械通气日为1 937 d,发生VAP9例,VAP发病率为4.65‰;对照组有创机械通气患者127例,有创机械通气日为1 965 d,发生VAP21例,VAP发病率为10.6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8,P=0.042)。专人监督管理组集束化管理方案总依从率、平均有创机械通气时间以及停留ICU时间分别为94.92%、(11.11±2.57)d、(15.11±2.88)d,对照组分别为48.67%、(14.67±4.35)d、(19.33±5.81)d,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专人监督执行集束化管理方案可以有效预防VAP的发生,应建立符合临床科室实际情况的集束化管理方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设置感染控制(感控)小组专职督导各项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措施的实行,对预防重症监护室(ICU)机械通气患者发生VAP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1—12月入住本院ICU并行机械通气,时间>48h的患者480例。分为对照组:2011年1—6月入住ICU的233例患者,采用预防VAP集束化管理,但无感控小组督导;干预组:2011年7—12月入住ICU的247例患者,采用常规预防措施,由感控小组监督各项预防VAP措施的执行。对两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干预组患者的床头抬高率为93.7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1.11%(χ2=703.43,P<0.001);机械通气时间,干预组患者为(5.56±4.43)d,显著低于对照组的(6.87±6.76)d(t=2.49,P=0.013);VAP发生率,干预组为11.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4.62‰(χ2=6.87,P=0.009);病死率,干预组和对照组分别为6.07%、9.4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91,P=0.142)。结论在ICU,通过设置感控小组专职严格督导,能有效落实VAP预防措施,降低VAP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科室专职感控护士督导对综合干预措施落实的依从性及呼吸机相关肺炎(VAP)发病率的影响。方法在某院综合重症监护病房(ICU)设置专职感控护士,监测所有入住综合ICU患者的综合干预措施依从情况。2012年9月—2014年4月为干预前期,2014年5月—2015年12月为干预后期。统计分析实施干预措施前后呼吸机使用及VAP发病情况。结果干预前期共监测患者1 373例,干预后期监测1 477例。干预前呼吸机使用率为31.89%,干预后呼吸机使用率为40.95%。干预前VAP发病率为31.97‰,其中MDRO感染发病率为11.99‰;干预后VAP发病率为17.82‰,其中MDRO感染发病率为6.41‰。实施干预措施后环境物体表面微生物学监测结果均在合格范围内(均≤5 CFU/cm2)。各季度荧光标记清除率及手卫生依从率均逐渐提高,后期均达80%以上;半卧位依从率2014年第4季度—2015年4季度均达100%。结论通过专职感控护士督导综合干预措施的落实,可有效降低VAP发病率,提高医疗质量,保证患者安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氯己定擦浴降低呼吸机相关肺炎(VAP)的效果。方法对某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ICU)机械通气48 h患者进行干预,采用氯己定皮肤擦浴,1次/日,并建立有效监督管理机制,比较干预前(2013年1—12月)和干预后(第1阶段:2014年1—12月;第2阶段:2015年1—12月)VAP发生率。结果共调查1 015例患者,干预前氯己定皮肤擦浴执行率为0,干预后第1、2阶段分别为55.36%和88.49%;干预前VAP日发生率为9.21‰,干预后第1、2阶段分别为7.67‰、4.77‰,两组数据相关分析结果显示,VAP日发生率与干预措施执行率呈负相关关系(rs=-1.00,P0.001)。结论氯己定擦浴可以有效降低VAP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某医院综合重症监护病房(ICU)呼吸机相关肺炎(VAP)发生的高危因素,为临床预防和控制VAP提供理论指导。方法采用目标性监测方法对2013年10月—2014年12月该医院ICU使用有创呼吸机48 h的患者进行监测,分析其VAP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监测期间共有483例患者接受呼吸机辅助呼吸且使用48 h,其中76例发生VAP,VAP发病率为15.73%;使用呼吸机总日数为5 347 d,VAP发病率为14.2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住院时间及人工气道留置时间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男性患者VAP发病率高于女性患者(χ2=9.838,P0.01);年龄在41~70岁的患者VAP发病率最高(χ2=10.242,P0.01),其次为≥71岁患者;住院时间越长的患者相应VAP发病率越高(χ2=59.533,P0.01);人工气道留置时间越长的患者相应VAP发病率越高(χ2=74.215,P0.01)。结论该医院ICU VAP发病率较高,且男性、年龄在41~70岁、住院时间长、人工气道留置时间长的患者VAP感染率更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某教学医院新建呼吸内科重症监护病房(RICU)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状况,为新建ICU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提供依据。方法采取前瞻性目标性监测方法,对2014年1—12月入住某院RICU的患者进行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并对监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监测住院患者561例,发生医院感染43例、44例次,医院感染发病率为7.66%,例次发病率为7.84%,例次日发病率为6.26‰,调整例次日发病率为1.79‰。医院感染部位以泌尿道为主(20例,占45.46%),其中呼吸机相关肺炎(VAP)、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导尿管相关泌尿道感染(CAUTI)分别为13、2和18例,发病率分别为2.73‰、1.57‰和3.78‰。上半年(1—6月)患者医院感染日发病率与下半年(7—12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59‰VS 7.89‰;u=-1.75,P=0.04)。共分离病原菌47株,以革兰阴性菌为主(26株,占55.32%)。结论 ICU医院感染以器械相关感染为主,应加强对侵入性操作的评估和严格管理;在ICU进行目标性监测,可及时发现医院感染控制的薄弱环节,有利于针对性制定防控措施,降低ICU医院感染发病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呼吸机相关肺炎(VAP)发病率及其危险因素,为预防VAP提供依据。 方法对 2006年1月-2011年12月2所三级甲等综合医院使用呼吸机患者开展VAP前瞻性监测,选取发生VAP医院感染患者作为VAP组,未发生VAP医院感染患者作为非VAP组(1∶1配比),进行危险因素分析。结果共监测使用呼吸机患者2 550 例,发生VAP 475例,机械通气总日数32 623 d,VAP发病率为14.56‰。单因素分析表明:反复呼吸道感染病史、1个月内使用广谱抗菌药物、多次住院、昏迷、低蛋白血症、脱机失败后再次插管、使用糖皮质激素、机械通气>5 d、误吸、口腔卫生情况差是VAP发生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昏迷(OR 95% CI:1.38~2.93)、低蛋白血症(OR 95% CI:1.12~2.10)、使用糖皮质激素(OR 95% CI:1.10~2.24)、脱机失败再次插管(OR 95% CI:2.14~4.74)、机械通气>5 d(OR 95% CI:2.55~4.83)、误吸(OR 95% CI:1.24~2.77)、口腔卫生情况差(OR 95% CI:1.72~3.74)是VAP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VAP发病率较高,其危险因素众多,应采取正确的口腔清洁、抬高头位、及时评估撤机、改善营养状况等综合干预措施,降低VAP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某肿瘤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结果及特点,为制定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13年1-12月入住该院ICU的患者进行目标性监测,采用患者平均病情严重程度(ASIS)调整法调整医院感染发病率,统计3种侵入性操作相关感染发病率、医院感染病原菌及多重耐药菌分布情况。结果共监测ICU患者455例,总住院日数2 483 d,发生医院感染52例,医院感染发病率为11.43%,日发病率为20.94‰,经ASIS调整后日发病率为6.29‰。医院感染以呼吸系统感染最高(占63.46%),其次为泌尿系统感染(占19.23%);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病率为12.08‰、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病率为0.95‰、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发病率为4.07‰。共检出病原菌181株,其中革兰阴性菌135株(74.59%),革兰阳性菌33株(18.23%),真菌13株(7.18%);检出多重耐药菌33株(18.23%)。结论ICU是医院感染的高发科室且感染发病率高,主要为呼吸道感染,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开展目标性监测,能及时反映感染控制工作的不足,有利于制定切实有效的防控与干预措施,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