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灵枢·经脉》篇云“三焦手少阳之脉……上贯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后,入缺盆……。”又云“胆足少阳之脉,……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提出了手,足少阳经在颈、肩部的前后交行问题。查颈部手少阳的经穴有翳风、天牖;足少阳的经穴有风池、完骨。在肩部,手少阳的经穴有天,足少阳的经穴有肩井。  相似文献   

2.
阳明,即两阳合明,一名盛阳,阳气极盛之意。《内经》中指出"阳明"内涵主要有二:一是手、足阳明经及其所属脏腑胃和大肠;二是六气的燥。"燥者,阳明金气之所化也",燥为阳明本气[1]。脑为奇恒之腑,阳明与脑存在着紧密的联系,现试浅述之。1 阳明经络与脑生理上,《灵枢·经脉》云"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交頞中,旁纳太阳之脉,……循发际,至额颅",即十二正经中手足三阳、足三阴和心经都偱行于头部[2];而肺经与心包经又通过各自的经别循行到头部.  相似文献   

3.
1重视经络辨证 郭长青教授在选取穴位时。重视经络辨证、循经取穴。认为治疗本病应重视从阳明经论治。足阳明胃经起于鼻旁,上行鼻根,沿着鼻外侧下行,人上齿。环绕口唇,交会承浆,循行过下颌、耳前,止头角。清代沈金鏊《杂病源流犀烛》记载:“凡面部所有之处。其脉俱有以维络之,故面病专属于胃。”因面肌痉挛多发生于胃经循行所过。  相似文献   

4.
针刺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心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古代文献中虽然没有三叉神经痛这个名词 ,但有类似三叉神经痛的记载。如《灵枢·经脉》篇中有“颌痛”、“颊痛”、“目外眦痛”的记载。《素问·缪刺论》中的“齿唇寒痛”的记载等非常类似三叉神经痛。根据中医理论 ,三叉神经痛是三阳经受邪。手足三阳经皆上行于头面部 ,手太阳小肠经循经相当于三叉神经第二支的分布区 ,手阳明大肠经循经相当于三叉神经第三支的分布区 ,手少阳三焦经循经相当于三叉神经第二支的分布区 ,足太阳膀胱经循经相当于三叉神经第一支的分布区 ,足阳明胃经循经相当于三叉神经第一、二、三支的分布区 ,足少阳胆经…  相似文献   

5.
耳穴减肥     
本文从耳穴的减肥原理,耳穴的最佳选择和疗效及影响疗效的各种因素和应该注意的问题等方面总结分析如下: 一、耳穴减肥原理 祖国医学的脏腑经络学说是耳穴治病减肥的理论基础。从经络循行上看,足少阳、手太阳、手阳明、手少阳,经脉循入耳中。手足太阳、足阳明,手足少阳循行至耳  相似文献   

6.
《灵枢·经脉》篇说:“肝足厥阴之脉……,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肝与胆,互为表里,发生疾病,则相互影响。头痛与肝胆的关系极为密切,如肝火,肝风之头痛,多采用龙胆泻肝汤、羚羊角散、天麻钩藤饮,往往疗效不显,笔者临床体会,治肝经头痛,应辨别其虚实、兼证、夹证。依据不同证脉,辨证施治。兹举验案8则,聊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三叉神经痛,表现为阵发性电击样剧烈疼痛,位于一侧的三叉神经一支或多支分布区范围内,历时数秒钟或数分钟,间歇期无症状。疼痛常反复发作,可由于口腔或颜面的任何刺激引起。以中老年女性为多见。本病是根据疼痛发生的神经解剖部位而定名的。在祖国医学中则隶属于偏头痛、偏头风范围内。本病的头面部疼痛,与足阳阴胃经和足少阳胆经经脉循行部位,关系至为密切。考《灵枢·经脉篇》云:“胃足阳阴之脉,起于鼻之交颊中,……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颊口,环唇,下交承浆,  相似文献   

8.
浅谈风池穴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风池属足少阳胆经穴,位于项后发际边缘凹陷处,平耳垂,为风邪流注之处,是搜风之要穴,故曰风池。该穴为手足少阳、阳维、阳跷脉之会穴。《灵枢·经脉》曰:“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下耳后。”《难经·二十八难》:“阳跷脉,起于跟中……入风池。”《奇经八脉考...  相似文献   

9.
众所周知《伤寒论》是以六经作为辨证论治纲领的。可是,前人对《伤寒论》六经的实质问题颇多争论。笔者通过学习,认为《伤寒论》六经的实质乃是指脏腑经络及其气化而言。现就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 首先,六经是指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而言。它是在《素问·热论》六经分证的基础上进一步充实发展起来的。《素问、热论》指出:“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挟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而鼻干,不得卧也。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骨,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三阳经络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脏者,故可汗而已。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  相似文献   

10.
1 中医对舌象的认识  中医藏象经络学说认为舌与内脏的联系主要是通过人体内许多经脉、络脉和经筋等的循行联系起来的 ,例如《灵枢·经脉》曰 :“手少阴之别……系舌本” ,“肾足少阴之脉…… ,循喉咙 ,挟舌本。” ,“脾足太阴之脉……上膈挟咽 ,连舌本 ,散舌下。”“厥阴者 ,肝脉也……而脉络于舌本也。”通过经络系统“内属脏腑 ,外络肢节”的作用 ,使舌与机体内的脏腑、气血、津液等发生有机联系 :一方面精微物质上营于舌 ;另一方面体内脏腑的病理变化亦反映于舌。  在五脏六腑之中 ,以心与舌的关系最为密切。古人有“心开窍于舌”…  相似文献   

11.
<正> 有人提出就《内经》而言,少阳在六经中的位置似有矛盾。如《素问·阴阳离合论》云:“太阳为开,阳明为合,少阳为枢。”少阳当在太阳、阳明之间,而《素问·热论》云:“伤寒一日巨阳受之……二日阳明受之……三日少阳受之……四日太阴受之……。”少阳又当在阳经之末,阴经之前。历代《伤寒论》注家有持前说者,有持后  相似文献   

12.
跌阳又名冲阳、会原,是《内经》三部九侯遍诊法切脉部位之一,位于足背上踝关节前横纹的两筋间(解溪穴)前一寸五分骨间搏动处。《灵枢·经脉篇》曰:“胃足阳明之脉……下循胫外廉,下足跗,人中指间。”《灵枢·本输》曰,”胃……过于冲阳。冲阳,足跗上五寸陷中者也,为原。”从上可知,趺阳为足阳明胃经之原穴所在,原穴为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之处,一旦脏腑发生病变,就会相应地从原穴上反映出来。《金匮》全书明确提及趺阳脉诊的条文共13条。其脉象根据单一和相兼可分为二种;单一脉有  相似文献   

13.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属祖国医学僻的范畴。僻又名风中经络,其特征为半边颜面突然失去知觉,口角下垂流涎,露齿,口眼斜,不能皱额、蹙眉,鼓腮与眼裂扩大。本病多由汗出当风或素体虚弱,络脉空虚,风邪侵入面部阳明、少阳之脉,经气受阻,络脉失养,颜面肌肉歪斜而发病。它对人的外貌和工作影响极大。因此,总结近年来我院住院病人57例的同时,为提高疗效,试就祖国医学对僻的认识,辨证分型和中、西医疗效对比作一临床分析,供参考。一、僻的病因病机祖国医学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早有描述,内经·素问云:风气藏于皮肤之间,内不得通,外不得泄。卫气有所凝而不行,故其肉有不仁也。医宗金鉴云:盖口眼斜,肌肤不仁,邪在络也。纲目云:目斜属足三阳经,足太阳起于目之上,足阳明起于目之下,足少阳起于目锐眦,口属手足阳明,手足阳明经环于口之上下。风邪入侵,则引颊移口而为僻也。这就说明祖国医学对僻的病因病机的阐述及指出病位所在。  相似文献   

14.
目的:由于三叉神经痛及上颌窦、筛窦、额窦、喋窦的解剖部位与经络学说中的少阳、阳明经脉循行部位有密切关系,故以该理论指导临床诊治.方法:以针刺少阳、阳明经脉穴位及口服和解少阳、清泻阳明之中药治疗三叉神经痛及鼻渊观察疗效.结果:均获得满意疗效.结论:少阳、阳明经脉循行与三叉神经及上颌窦等的解剖部位相似,可指导临床诊治.  相似文献   

15.
《灵枢·经脉》关于手、足少阳经脉在颈肩部的循行描述如下:手少阳三焦经"上贯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后,入缺盆,布膻中,下膈,遍属三焦";足少阳胆经"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  相似文献   

16.
自1970年以来,在我国出土文物中,有若干非常有价值的医学文献,其中含有经络方面内容者,有以下几种,今介绍于下。1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两灸经1973年底,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曾出土了大批帛书及部分竹木简,帛书中之医学部分,经专家研究,有经络方面之内容者有三种,定名为《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甲、乙两种。《足臂十一脉灸经》,含足泰阳脉、足少阳脉、足阳明脉、足少阴脉、足泰阴脉、足(厥)阴脉、臂泰阴脉、臂少阴脉、臂泰阳脉、臂少阳脉、臂阳明脉。共11脉,亦无手厥阴心主脉。《阴阳十一脉灸经》甲本,含钜阳脉、少阳脉、阳明脉、…  相似文献   

17.
<正>周围性面瘫亦称面神经麻痹、周围性面神经炎,中医亦称"口僻"。多由卫阳不固、脉络空虚,风寒之邪乘虚侵袭阳明、少阳经络,以致经气阻滞,气血运行迟涩、经筋失养而发病。其临床特点为发病突然,一侧面部板滞、麻木、松弛,不能做皱额、闭目、耸鼻、鼓腮等动作,口角向健侧歪斜,病侧露睛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部分患者发病前或初起耳后乳突部疼痛。如何抓住其急性期治疗的时机对预后有较大的影响,现将笔者多年治疗经验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历代医家对手厥阴经所属脏腑众说纷纭,笔者将就此问题发表一点浅见,以有利于经络学说的完善和发展。 一、手厥阴经与有关脏腑的关系 1.手厥阴经与心包络的关系:《灵枢·经脉》篇云:“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下膈历络三焦”。可见手厥阴经与心包络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2针灸治疗技《灵担·经脉篇》所述.三阳之脉皆上于头面.可见本清与三阳胎有关。尤面为阳明之部,而三叉神经痛常发部位的目眶、面颊、耳前、鼻旁、口齿等皆属阳明经脉所过之处.所以临床针刺治疗常有重阳明经,按经脉循行取穴、局部职穴、辩证改穴、上痛下取等法。另有据疼痛部位,分别针刺三叉神经走出颅骨孔的神经于.或其周围走出经过的骨孔或骨管,或在该处加电治疗.还有采m耳针、鼻计、舌针、穴位注射、点刺放血等法治疗者。2·1针刺治疗:杨氏取风他、组风、太阳透地仓、合各、山地、外关为基本穴.纳I支加绿竹,扔D交加了关、四…  相似文献   

20.
<正> 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分部依线厘定了349穴,为历代医家所遵循,其以四肢分经、躯干分部法排列穴位,今人很少应用,而以全部归经代之。本文将从头面躯干经脉循行特点,讨论《甲乙经》以部列穴的合理性。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于体表的部位,直接归属经络。《素问·九针十二原》云:“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者也……”“灵枢·小针解》云:“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者,络脉之渗灌诸节者也。”“素问·气府论》更明确指出了腧穴与经脉的关系.即为“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