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原位肝移植术后真菌感染43例次诊治体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原位肝移植术后真菌感染的诊断、治疗及预防。方法 回顾总结为175位患者所施行的180次原位肝移植的临床资料,并对可能导致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全组29例患者出现43例次真菌感染,感染率为16.6%(29/175)。其中念珠菌占98%(42/43),曲霉菌2%(1/43)。发病中位时间为术后26d(3~96d)。常见感染部位依次是肺部37%(16/43),肠管19%(8/43)和血液16%(7/43)。26例患者接受氟康唑治疗,感染严重的8例患者改用脂质体两性霉素B治疗。病死率45%(13/29),直接与真菌感染有关的病死率为4.0%(7/175)。全胃肠外营养时间较长、抗生素治疗超过3周或出现肝动脉并发症的患者真菌感染的发生率显著增加。结论 真菌感染是影响肝移植生存率的重要原因之一。最常见的感染部位和病原菌分别是肺部和念珠菌。减少各种危险因素将有助于降低真菌感染的发生率。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是治愈的关键,严重的真菌感染应及时给予两性霉素B或其脂质体治疗。 相似文献
2.
3.
4.
原位肝移植术后早期细菌、真菌感染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原位肝移植术后病人细菌、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常见病原菌及其耐药性,总结防治经验。方法:就74例原位肝移植病人术后,针对感染进行各个系统的定期检测,观察感染发生时间、部位、病原谱及药物敏感性等指标。结果:74例肝移植病人中,术后并发感染者48例,感染率为64.9%;包括单纯细菌感染24例(32.4%),单纯真菌感染6例(8.1%),混合感染(细菌合并真菌)18例(24.3%)。其中革兰阴性杆菌共占34.6%,革兰阳性球菌占34.1%。真菌占31.3%。感染大部分发生在术后1个月以内。最常见的感染部位是呼吸道,其次为尿道和胆道。感染的病原菌依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病原菌中革兰阴性杆菌对头孢吡肟和美罗培南敏感性较高,革兰阳性球菌对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敏感性较高。结论:肝移植病人术后感染是影响存活的重要因素,应重视移植术前后对病人的监测和预防性抗生素应用等措施。在处理感染病情时,应综合考虑病原菌谱、药敏结果、多部位复合感染及混合感染等因素。 相似文献
5.
原位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预防与诊治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预防、诊断和治疗。 方法 对 1993年 4月~2 0 0 1年 11月我科实施的 12 3例肝移植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12 3例肝移植患者中11例通过胆道造影确诊为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 ,9例治愈 ,1例好转 ,死亡 1例。胆道并发症发生率为 8 9% ( 11/ 12 3) ,与胆道并发症相关的死亡率为 0 8% ( 1/ 12 3) ,与T管相关的胆道并发症发生率为4 2 % ( 5 / 119) ,与肝动脉供血相关的胆道并发症发生率为 1 6 % ( 2 / 12 3)。热缺血时间 >3min、冷缺血时间 >8h组胆道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升高 (P <0 0 5 )。 结论 保存性损伤和缺血性损伤是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重要原因。修肝时应维护肝外胆管的血供和警惕变异胆管的存在。改进T管置管方法可显著降低与T管相关的胆道并发症发生率。术后早期胆道造影有助于及时诊断胆道并发症。介入技术是胆道并发症的主要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6.
原位肝移植术后真菌感染的诊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原位肝移植术后真菌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58例肝移植患者术后怀疑真菌感染时,行体液(痰、血、尿、胆汁、引流液等)或导管真菌培养,结合胸腹部CT影像学检查、活组织检查及诊断性治疗结果综合判断,一旦诊断确定,即给予氟康唑治疗,无效者改用伊曲康唑和两性霉素B,同时调整免疫抑制治疗方案。结果 58例患者中,16例术后并发真菌感染21例次(5例患者发生两次以上、不同部位或不同菌株的感染),感染发生率为27.6%(16/58),感染发生在术后4~38d,感染好发部位依次为肺(28.6%)、肠道(19.0%)、泌尿系统(14.3%)、腹腔(14.3%)、切口(9.5%)、血液(4.8%)、胆管(4.8%)及肝脏(4.8%)。在21例次真菌感染中,念珠菌感染占85.7%,曲霉菌感染占14.3%。氟康唑治疗有效者占66.7%,伊曲康唑治疗有效者占14.3%,两性霉素B治疗有效者占14.3%,1例(4.7%)各种抗真菌药物治疗均无效,治疗总有效率为95.2%。结论 肝移植术后真菌感染的发生率较高,依据影像学检查、病原学检查及活组织检查综合判断真菌感染,及时选用氟康唑、伊曲康唑及两性霉素B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早期肺部感染的防治方法。方法对我院62例肝移植术后肺部感染3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痊愈27例,死亡7例。病原菌分析:痰培养有细菌、念珠菌阳性结果者27例,其中革兰氏阴性杆菌占51.9%,革兰氏阳性球菌占29.6%;真菌感染占18.5%,巨细胞病毒(CMV)感染1例,EB病毒感染1例,病原菌不明5例。结论革兰氏阴性杆菌是肝移植术后肺部感染的常见病原菌,术后第1周是肺部感染的高危时段。重视围手术期呼吸道管理及合理选用抗生素,是肝移植术后肺部感染防治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9.
原位肝移植术后并发症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临床肝移植的手术死亡率已下降到10%以下,术后1年生存率达90%,5年生存率则上升至70%。要继续提高临床肝移植总体效果,仍依赖于临床医生对肝移植术后各种并发症的正确认识和防治水平的提高。1肝移植术后出血肝移植术后出血多发生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后的真菌感染的类型、分布及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总结2005年216例原位肝移植病人送检的不同标本(包括痰、分泌物、胸水、腹水、血液等)的真菌检出情况、真菌种类并简单分析影响因素.结果 216例移植病人共检出真菌112株,常见检出部位为呼吸道标本,其次为切口分泌物及静脉导管,呼吸道标本及导管以念珠菌为主,切口分泌物以曲霉菌及毛霉菌为主.结论 原位肝移植术后及时送检痰等标本;密切注意切口组织变化,保持与检验科的经常性联系,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是治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肝移植术后因外科并发症行再次手术治疗的经验。方法对近4年余治疗的200余例肝移植患者中14例17例次术后再次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7例次再手术(包括再次肝移植1例)治疗肝移植术后外科并发症或其他合并症,手术成功率为100%。14例中1例因腹腔内出血于再次术后10d死于肾衰竭并发ARDS,1例因胸穿后血胸于再次术后20d死于严重的腹腔和肺部感染;1例因左肝内胆管结石伴胆道感染于再次术后33d死于多器官衰竭;1例因肿瘤复发转移于再次术后25d死亡;其余10例存活至今且肝功能良好,生存率71.4%(10/14)。结论准确把握肝移植术后外科并发症的再次手术时机,积极手术干预是提高肝移植成功率和移植后生存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结核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及文献报道的56例肝移植术后结核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肝移植术后结核感染的患病率笔者组为1.8(2/110),全组为0.77%(58/7532)。发热、食欲减退及体重下降是常见临床症状。诊断方法包括胸部X线检查、PPD试验、痰找抗酸杆菌及组织活检等手段。主要治疗方案有两种:A组为常规四联(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和乙胺丁醇)诱导治疗+两联(异烟肼和利福平)维持治疗组,B组为氟喹诺酮类药物选择性联用一线抗结核药物组。平均治疗时间两组相近(10.0:11.5个月,P〉0.05,),治愈率、肝毒性和结核相关病死率等指标,B组与A组依次为:76.92%和58.33%,46.15%和70.83%,15.83%和41.67%,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移植术后结核感染的诊断依赖于综合手段。有创检查和组织活检有重要意义。传统抗结核方案肝毒性较大,应谨慎选用。氟喹诺酮类药物选择性联合一线抗结核药物的治疗方案效果较好,肝毒性较小,可能更为安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原位肝移植术(OLT)后肝脓肿的病因及治疗选择。 方法:分析4年间行OLT 558 例术后1~18 个月发生肝脓肿10 例(1.8%)的原因。结果:7 例为术后胆道并发症,2 例为肝癌复发灶射频消融术(RFA)后,1 例为不明原因感染。主要临床表现有发热、肝功能损害、低蛋白血症和贫血等。诊断主要根据临床表现及超声或CT 检查。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脓肿抽吸引流、PTCD胆道内外引流、抗感染和支持治疗及再次肝移植。 10 例中6 例通过肝脏穿刺引流治愈,2 例通过再次肝移植治愈,2 例死于脓毒血症;治愈率为80.0%。结论:OLT 后发生肝脓肿地原因复杂,可能与胆管吻合口狭窄或梗阻、胆道缺血坏死、肝癌复发灶介入治疗、肝动脉血栓或狭窄和激素冲击治疗等有关。OLT 后肝脓肿的预后较差,早期诊断和治疗是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术后远期胆道并发症发生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年施行的肝移植病例中,存活时间超过6个月的4 1例肝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 9例(A组)无远期胆道并发症,1 2例(B组)有远期胆道并发症。比较两组的一般情况(性别、年龄、原发疾病、术前肝功能等)、供体脑死亡到腹主动脉低温灌注开始的时间(一次热缺血,热缺血时间1)、冷保存时间、门静脉血流复通到肝动脉血流复通的时间(二次热缺血,热缺血时间2)、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肝动脉血栓形成的比例等。结果平均年龄,A组为(4 6.9±1 0.5)岁,B组为(5 3.7±7.4)岁。二次热缺血时间,A组为(6 3.3 8±2 2.9 7)m in,B组为(8 1.2 5±3 0.8 7)m in。术中出血量,A组为(3 8 1 7.2±1 4 0 2.3)mL,B组为(5 5 7 9.2±1 8 0 1.4)mL。以上3项指标两组差异有显著性;其他指标无统计学差异。供肝第一次热缺血时间超过5m in,同时冷缺血时间超过8 h的病例数,A组为1 2例(1 2/2 9),B组为6例(6/1 2),两组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第一次热缺血时间及冷保存时间的长短不影响手术后胆道并发症的发生;移植肝第二次热缺血时间延长可以增加术后远期胆道并发症的发生率,高龄患者更易发生胆道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背驮式肝移植患者术后神经精神并发症的防治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背驮式肝移植(PBLT)项目组235例中术后出现神经精神并发症的45例患者的病因、治疗反应及预后情况。结果神经精神并发症发生率19.1%(45/235),表现为躁狂者22例(48.9%),抑郁5例(11.1%),幻觉3例(6.7%),自杀倾向1例(2.2%),视物变形1例(2.2%),焦虑伴失眠8例(17.8%),适应障碍2例(4.4%),情感障碍3例(6.7%);其中以谵妄样精神障碍最为多见,但大多数症状不严重,均治愈,仅1例昏迷患者头颅CT检查证实有颅内出血,抢救无效后死亡。结论背驮式肝移植术后神经精神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但大多数病例症状较轻,预后较好。精神并发症出现后,针对不同病因,及时采用积极的综合治疗能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制定有效的术后营养支持治疗方法,以促进其术后恢复。方法对48例肝移植术后患者采用不同营养支持方式。患者胃肠功能恢复后,尽早开始EN支持,辅以白(清)蛋白强化的PN支持;对重度营养不良者,也以EN为主,辅以重组生长激素(rhGH)+谷氨酰胺(Gln);如无法恢复EN,则以TPN+rhGH+Gin及清蛋白强化支持治疗。结果所有患者未发生与营养支持有关的并发症,顺利渡过围手术期。结论有效的术后营养支持对提高肝移植成活率及促进患者康复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和分析成人间活体肝移植(LDLT)的临床经验。方法对2007年2月—2007年7月的3例成人间活体肝移植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供体为供体右半肝(不带肝中静脉)1例,供体扩大左半肝(带肝中静脉、尾状叶)2例,GV/SLV均≥40%。3对供者及患者术后均恢复良好,无小肝综合征发生,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术后左半肝供者较右半肝供者肝功能恢复更快。结论如左半肝GV/SLV≥40%,可优先选择左半肝作为供肝;胆道重建不必放置胆管引流管;成人间LDLT是治疗终末期肝病的安全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肝衰竭治疗急性肝移植的可行性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接受急诊肝移植治疗的急性肝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急性肝衰竭实施肝移植的经验。结果8例患者均于术后12~72h苏醒,未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的并发症。1例重型肝炎合并急性肾衰竭(ARF)的患者因肺部感染、ARDS于术后第7天死亡。1例于术后12个月因拒绝服用药物出现慢性排斥发应死亡。1例术后14个月出现胆管狭窄及胆泥淤积,存活18个月。余5例患者中,4例随访17个月,1例14个月,生活质量良好,其中有3例已重返工作岗位。结论肝移植是治疗急性肝衰竭(AIJF)的有效方法,术前的重症监护和有效治疗是保证急诊肝移植(EOLT)成功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肝移植供肝修整的方法与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64例原位肝移植供肝修整以及血管变异时处理的方法和技巧。结果:修整的64例供肝全部用于肝移植。发现13例存在肝动脉解剖变异,其中5例行变异肝动脉重建,动脉重建方法包括将变异动脉与脾动脉(3/5)、胃十二指肠动脉(2/5)吻合。无因供肝修整而出现的手术并发症。结论:供肝血管及胆道的正确修整可减少肝移植后并发症,是供肝修整成败的关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