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偏头痛患者发作期和间歇期血流改变及其发病机制。方法:经颅多普勒测定48例偏头痛患者双侧大脑中动脉(MCA)、前动脉、后动脉、椎动脉(VA)及基底动脉(BA)的收缩和舒张峰血流速度及搏动指数(PI),并与36名健康者作比较。结果:偏头痛发作期颅内血流速度与对照组比大多减慢(P〈0.05,P〈0.01),尤以VA及BA明显,间歇期颅内血流速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P〈0.05),以MCA为甚;发作期和间歇期的PI与对照组比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偏头痛发作期脑血流量减少可能为其发病机制之一,间歇期颅内血管处于广泛的血管紧张度的增加及轻度功能性收缩状态。  相似文献   

2.
无先兆型偏头痛患者颅外血管经颅多普勒的检测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TCD)对无先兆型偏头痛患者头痛间歇期顿外血管的血液动力学变化。方法应用经颅多普勒(TCD)对96例无先兆型偏头痛患者的576根颅外血管进行TCD检测,并与29名正常人进行对照。结果在受检的576根颅外血管中,有283根血管峰血流速度异常升高,异常率为49.13%。颅外血管的异常高速血流主要表现为颈总动脉和颈外动脉,较正常人显著升高(P均<0.01)。结论在偏头痛病人TCD检测中,不仅要考虑颅内血管的血流变化,更要注意观察顿外血管的血液动力学的改变。  相似文献   

3.
偏头痛患者头痛发作间期的TCD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测定偏头痛患者头痛发作间期的颅内动脉血流变化。方法 采用TCD测定25名偏头痛患者的大脑前、中、后动脉、基底动脉、颈内动脉的峰速(Vm)、脉动指数(PI),并以15个正常人为对照。结果 偏头痛患者颅内动脉峰速(Vm)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而脉动指数(PI)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结论 TCD检测显示偏头痛患者发作间期存在脑血流的改变。  相似文献   

4.
项郑  冯飞  王珏  姜亚军 《基层医学论坛》2011,15(31):993-994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TCD)在偏头痛发作期的检测意义。方法对230例偏头痛患者发作期经TCD观测颅内主要动脉的血流速度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大部分偏头痛患者发作期的脑血管血流速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异常。结论偏头痛的发生机制是由于脑血管的舒缩功能障碍所致;TCD为偏头痛敏感检查方法,可以指导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5.
偏头痛患者经颅多普勒检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偏头痛是神经系统常见疾病之一,是反复发作的以头痛和自主神经紊乱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神经血管功能障碍。血管源性学说认为,偏头痛的发作与脑血管的舒缩异常有关。诊断主要依据反复的发作史、家族史和体检结果。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是一种无创性直接检测颅内大动脉血流变化的诊断技术。笔者对92例偏头痛患者TCD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老年糖尿病患者颅内血管TCD检查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使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老年糖尿病患者颅内血管状况。方法:对75例老年糖尿病患者与80例非糖尿病者进行TCD检查,观察大脑中动脉(MCA)、颈内动脉(ICA)终末端、大脑前动脉(ACA)、大脑后动脉(PCA)的血流速度和频谱信号。结果:老年糖尿病患者颅内动脉血流速度明显增快,其血管狭窄发生率高于非糖尿病者。结论:TCD检查对老年糖尿病患者颅内血管状况的评价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颅内动脉狭窄的检查方法有经颅多普勒(TCD)、计算机体层摄影血管成像(CTA)、磁共振血管成像(MR angiography, MR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TCD和MRA均为颅内血管狭窄性病变无创性检测手段,尤其是TCD技术具有简便、经济及可重复的特征,已成为我国民众颅内动脉狭窄性病变筛查的重要检测手段,其临床意义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现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现就各影像学检查方法在颅内动脉狭窄诊断中的应用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比评价颅内动脉狭窄所致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经颅多普勒(TCD)、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诊断价值。方法460例经TCD检测发现颅内脑动脉狭窄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行MRA检查,90例行DSA检查。结果TCD检测发现狭窄大脑中动脉436支,MRA检查发现狭窄大脑中动脉425支,两者符合率为93.3%,与DSA比较TCD检查颅内动脉狭窄敏感性为83.2%,而MRA为72.0%。结论TCD和MRA是诊断颅内动脉狭窄重要且无创的检查方法,TCD较MRA敏感性高,两者联合应用精确性更高。  相似文献   

9.
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TCD)由于具有对颅骨的良好穿透性,无创性及安全可重复性,目前已广泛用于对脑血管病变的检测。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病,其病因很多,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为进一步探讨偏头痛的发病机理,我院脑电图室从2000年5月-2008年5月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仪(TCD)检查了60例偏头痛患者脑底动脉的血液动力学变化,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选择63例由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证实为脑动脉痉挛的典型和普通型偏头痛患者,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前后对比研究,结果未治疗前两型偏头痛TCD无显著差异性,说明两者有相似的病因,中西医结合治疗后,颅内各动脉的平均血液速度(MFV)差异有显著性和极显著性,提示中西医结合治疗该类偏头痛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1.
头痛是由于颅内、颅外血管的舒缩功能不稳定引起的反复发作的血管性头痛,多在青春期起病,每次发病的性质和过程相似,可反复发作.发作前可伴有短暂的脑功能障碍的先兆,如恶心、呕吐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一般女性多于男性.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能直接对颅内主要动脉的血流速度进行检查,从而较客观反映颅内血管功能状态的改变[1].现将我院2008-2012年应用TCD检测256例偏头痛患者间歇期和发作期颅内动脉的血流变化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经颅多普勒(Transcranial Doppler,TCD)对偏头痛患者颅内动脉血管血流变化,频谱形态及有无杂音的监测,来提高对此疾病的诊断率和探讨其产生的机制.方法 对我院门诊及住院110例偏头痛患者进行经颅多普勒检测,并进行血流变化对比研究.结果 典型偏头痛患者大脑中动脉(MCA)平均血流速度明显加快,另有血流速度不稳定、血管杂音及频谱形态改变等表现.结论 血流速度的改变、频谱异常及血管杂音可作为诊断典型偏头痛的依据,并提示其发作期有血管痉挛情况.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缺血性脑血管病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经颅多普勒(TCD)、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结果不符原因。方法12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分别行TCD和DSA检查。分析两者结果及不符原因。结果120例患者TCD检查1304条血管,检测狭窄动脉172支,闭塞16支;DSA检查血管1534条,发现狭窄动脉233支,闭塞26支,颅内闭塞17支。TCD与DSA符合156支,TCD诊断血管狭窄的敏感性为85.7%,特异性为98.2%,假阳性率为9.3%,假阴性率2-3%。结论TCD是诊断颅内动脉狭窄的重要而无创性检查方法。由于其技术局限性,结果与DSA存在一定差异.改进检查技术,可进一步提高精确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TCD)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TCD仪对颅内动脉检测.记录收缩期血流速度(Vp)、平均血流速度(Vm)、舒张末期血流速度(Vd)、血管搏动指数(PI)并观察频谱血管形态。结果TIA患者TCD改变以脑血管狭窄为主,主要累及前循环,以大脑中动脉(MCA)最多。不同年龄患者TIA病因不同,不同症状患者TCD改变不同。结论TCD检测对于诊断TIA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它可对TIA病因作出诊断,可评价颅内血管狭窄及其范围程度、血管顺应性、侧支循环的建立以及代偿功能.也可作为血管造影前的筛选。  相似文献   

15.
经颅多普勒超声在小儿偏头痛诊断治疗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在小儿偏头痛诊断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应用TCD对48例偏头痛患儿和40例健康儿童进行检查,对照分析颅内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偏头痛患儿颅内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经相应药物治疗后,其相应指标恢复正常。结论:TCD检查可为偏头痛提供临床诊断治疗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偏头痛患者脑血流动力学与血浆5羟色胺(5-HT)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择40例偏头痛患者为偏头痛组和30例正常人为对照组,通过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测定两组颅内动脉血流速度,高效液相色谱紫外光法测定两组血浆5-HT浓度,比较两组颅内动脉血流动力学的改变与血浆5-HT水平之间的差异,分析偏头痛组患者颅内血流动力学的改变与血浆5-HT水平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偏头痛组与对照组比较,双侧的大脑中动脉(P<0.01)、左侧的椎动脉(P<0.05)和基底动脉(P<0.01)血流速度增快,差异有显著性。与对照组比较,偏头痛组血浆5-HT水平显著升高,差异有显著性(t=4.1446,P<0.001)。偏头痛组血浆5-HT水平与与双侧大脑中动脉、双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呈明显正相关(r=0.357~0.574)。结论 偏头痛患者存在颅内血流的增快和血浆5-HT浓度的升高,且颅内血流的增快和血浆5-HT浓度的升高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偏头痛的发病机制.方法:对286例符合ICHD-2偏头痛诊断标准的286例偏头痛患者进行TCD筛查,45例血流速度明显加快者 (峰速度MCA、TICA>140 cm/s,ACA、PCA、V-BA>100 cm/s)行头颅MRI+MRA检查,其中18例TCD频谱可见涡流和/或湍流,并闻及血管杂音者行 DSA 脑血管造影.结果:MRI 5例异常(1例动静脉畸形,4例海绵状血管瘤),16 例 DSA 异常(动静脉畸形1例,后交通动脉瘤2例,烟雾病4例,颈内动脉起始部中度狭窄1例,大脑中动脉狭窄4例,基底动脉轻中度狭窄2例,一侧ICA闭塞2例).结论:偏头痛的发病机制中存在脑血管病变基础;偏头痛患者应常规行TCD检测,以早期发现严重的脑血管病变.  相似文献   

18.
骆东妮  孙畅 《海南医学》2008,19(9):44-45
目的 研究普通型偏头痛的脑血管功能状态.方法 对25例普通型偏头痛患者分别在头痛发作期、发作间期进行TCD检查,记录各动脉平均血流速度(MFV)并统计分析.结果 在偏头痛患者发作间期的颈内动脉系统中,颅内段的平均血流速度明显增高,而颅外段无明显变化;椎-基底动脉系统无明显变化;发作期双侧半球指数均较发作期明显增高.结论 偏头痛发作问期颅内段颈内动脉系统血管持续性收缩而发作期处于相对扩张状态.  相似文献   

19.
刺血法治疗偏头痛65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刺血法治疗偏头痛的临床即时、短期及长期疗效和治疗前后TCD的血流速度变化。方法:将65例偏头痛患者用三棱针刺血治疗,观察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TCD平均血流速度变化。结果:即时疗效总有效率为90.8%,短期疗效总有效率为96.9%,远期疗效总有效率为81.5%;刺血治疗后各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降低(P〈0.05)。结论:刺血法治疗偏头痛有较好疗效,能改善颅内血管的血流状态。  相似文献   

20.
<正>偏头痛在妇女更年期尤为常见,属神经系统症状,但发病机制相当复杂。既往对女性偏头痛的诊断无特异性检查方法,亦无统一的诊断标准,主要依靠临床症状来诊断,缺少客观诊断依据。经颅多普勒(TCD)为一种无创性检测技术,能对颅内主要动脉的血流状态进行检测[1]。我们对71例更年期偏头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