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甘肃省风湿性心脏病15年临床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甘肃省近15年来风湿性心脏病的临床特征。方法:对甘肃省7家综合性医院和1所急救中心1988年1月~2002年12月所有住院的风湿性心脏病患者的资料进行了调查。结果: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共528例,其中男201例(38.1%),女327例(61.9%),平均发病年龄40岁,208例(39.4%)有风湿热史。首次以心力衰竭住院489例(92.6%),仅有19例(3.6%)因心脏杂音而住院。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心房颤动(383例,72.5%),其次为栓塞(106例,20.1%)。超声心动图以二尖瓣狭窄多见(415例,78.6%),仅39例(7.4%)接受了手术治疗。15年来共死亡87例(16.5%)。结论:甘肃省风湿性心脏病的防治水平低,应提倡早诊断、早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美托洛尔治疗风湿性心脏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效果和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本次纳入2018年1-12月收治的80例风湿性心脏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展开研究,按照入院先后顺序进行分组,对照组40例实施常规治疗,观察组40例联合美托洛尔治疗。将两组的心功能指标、临床效果、生活质量评分进行比对。结果观察组风湿性心脏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疗后的LVEDD、LVESD水平、MLHFQ评分均低于对照组,LVEF水平和临床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风湿性心脏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运用美托洛尔治疗的效果显著,有利于患者心功能以及生活质量的改善。  相似文献   

3.
患者女,65岁,因“胸闷、气促10年,加重1个月”于2013年3月22日入院。患者30年前曾检查诊断为“风湿性心脏病”,当时无症状。10年前开始出现劳力性胸闷、气促;1个月前气促有所加重,日常生活时亦有症状,休息后缓解。既往有高血压病史,50岁绝经。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分析冠心病与风湿性心脏病引起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差异,探讨病因对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至2010年因冠心病或风湿性心脏病住院的心力哀竭患者临床资料,对所有人选患者电话随访。根据病因将患者分为冠心病组和风湿性心脏病组;根据患者预后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以单因素和多因素Cox风险比例模型分析冠心病和风湿性心脏病心力衰竭患者预后差异;以单因素和多因素Cox生存分析确认心力衰竭患者预后危险因素。结果共1552例患者纳入本次研究,平均随访3年。冠心病组和风湿性心脏病组分别为1096例(70.62%)和456例(29.38%),存活组和死亡组分别为1113例(71.71%)和439例(28.29%)。平均随访3年,冠心病组和风湿性心脏病组总死亡率分别为33.85%和14.91%。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发现,冠心病总死亡率为风湿性心脏病的1.53倍(95%CI 1.33~1.86;P〈0.01),结论与风湿性心脏病相比,冠心病引起心力衰竭患者预后差,病因是影响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病因应纳入影响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评价中。  相似文献   

5.
1病例资料患者,女,28岁。2007年因"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三尖瓣关闭不全"在外院行"二尖瓣机械瓣置换术、三尖瓣整形术",置入上海医疗器械研究所产27#碟形单叶瓣1枚,术后恢复可。2010年妊娠后自行停服华法林。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抗 DNA酶 B检测用于风湿性心脏病诊断的价值。方法 检测 43例风湿性心脏病伴活动性风湿热 ,39例风湿性心脏病不伴风湿热活动和 40例非风湿性心脏病 (对照组 )病人血清的抗 DNA酶 B抗体 ,并进行对比。结果 风湿性心脏病伴活动性风湿热组 ,风湿性心脏病不伴风湿热组和对照组抗 DNA酶 B阳性率分别为81.4% ,2 0 .1%和 5 % ,与对照组比较 ,前两组的 P值分别为 <0 .0 0 1和 <0 .0 5。结论 抗 DNA酶 B检测可以作为诊断风湿性心脏病伴活动性风湿热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芦沙坦与胺碘酮联合应用与常规治疗对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心功能方面的影响。方法选择2006年1月—2010年9月收治的86例风湿性心脏病患者,按照患者意愿,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41例)和观察组(常规治疗+芦沙坦+胺碘酮,45例);每个阶段各治疗8周,期间有2周的洗脱期,后观察各组对心脏功能的改善效果。结果观察组在3个月后随访观察,45例患者的心室率控制较为满意,有效率达到100%(45/45),对照组的有效率为73.17%(30/41),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观察组的心功能分级、血压以及心率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治疗前后风湿性心脏病疗效比较差异显著。结论对于风湿性心脏病患者来说,在常规的治疗上采用芦沙坦联合胺碘酮来控制患者的心室率及改善心脏的功能具有显著性意义,值得临床上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风湿性心脏病合并房颤、左房内血栓形成患者心房组织内一氧化氮合酶(eNOS)的表达变化,探讨风心病患者附壁血栓形成的可能机制。方法A组:风湿性心脏病不伴心房颤动、未合并左房内血栓形成患者20例;B组:风湿性心脏病伴心房颤动、未合并左房内血栓形成患者14例;C组:风湿性心脏病伴。O房颤动、左房内血栓形成患者16例。硝酸还原酶法测定样品中NO2-/NO3-的含量,免疫组化方法及RT—PCR法测定心肌组织eNOS蛋白及mRNA的表达。结果与A组比较,B、C组血清NO2-/NO3-含量、左心耳心肌eNOS蛋白及mRNA表达量减低,P〈0.05。结论左房心肌组织eNOS表达下降导致NO生成减少,可能是风湿性心脏病患者附壁血栓形成的机制。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试图找出风湿性心脏病心房颤动 (房颤 )患者发生动脉血栓栓塞的危险因素 ,为提出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对 1977年 1月至 1996年 12月在我院住院的风湿性心脏病房颤患者其病史中发生过动脉血栓栓塞的 92例患者进行了 1∶1配对病例对照研究。结果 :单因素分析中 ,风湿性心脏病房颤患者发生动脉血栓栓塞的危险因素是合并高血压史、瓣膜疾病史 >10年。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及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重要的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是风湿性瓣膜疾病史 >10年。结论 :重要的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是风湿性瓣膜疾病史 >10年。  相似文献   

10.
风湿性心脏病并左心房血栓患者瓣膜置换术后的抗凝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风湿性心脏病并左心房血栓患者行瓣膜置换术后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 ,总结术后抗凝治疗经验。方法 随诊 18例风湿性心脏病并左心房血栓行瓣膜置换术的患者 ,监测血凝指标 ,术后半年复查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心房内径。另选取同期 47例风湿性心脏病无左心房血栓行瓣膜置换术的病人作对照。比较两组病人术后血栓发生率。结果 血栓组 ( 组 )术后血栓发生率为 2 2 .2 % ,明显高于对照组 ( 组 ) ( P<0 .0 5 ) ,呈显著性差异 ,但凝血酶原时间 ( PT)和国际标准化比率 ( INR)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 (分别为 P>0 .10 ,P>0 .10 )。血栓组术后半年左心房内径明显大于对照组 ( P<0 .0 1) ,术后心房颤动发生率也明显高于非血栓组 ( P<0 .0 1)。结论 对于风湿性心脏病合并左心房血栓的患者 ,瓣膜置换术后 ,抗凝治疗应注意调整 PT和 INR稍高于常规标准 ,溶栓治疗是治疗术后血栓形成简单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贾崧淏  韩杰  张宏家 《心肺血管病杂志》2022,(11):1193-1195+1200
<正>风湿性心脏病是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我国约有风湿性心脏病患者700万以上,位列全球第二[1-2]。风湿性心脏病的患者中约有70%以上为风湿性二尖瓣病变,其病变以二尖瓣狭窄最多见[3]。目前最新国际指南均推荐风湿性二尖瓣瓣口面积<1.5cm2的患者接受经皮球囊成形术(percutaneous mitral balloon commissurotomy, PMBC)或者外科手术[4-5]。  相似文献   

12.
<正>病例资料患者苏德根,男,63岁,主因"黑便、呕血1天"于2014-02-22入住我院消化内科。既往史:20余年前因"气喘、胸闷"在外院诊断为"风湿性心脏病",长期服用"地高辛、硝酸异山梨酯片、氢氯噻嗪、氨苯蝶啶片"等药物治疗,气喘、胸闷时好时差;1997年因"脑梗塞"在外院住院治疗,经治疗后症状好转出院,现仍左侧肢体偏瘫。2014-02-22急诊查心脏彩超示:风湿性心脏病:1二尖瓣重度狭窄  相似文献   

13.
经皮球囊扩瓣治疗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并三尖瓣狭窄1例湖北医大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430060)张庆华,江洪,王晋明,漆曙辉患者男性,44岁,于1975年因患风湿性心脏病(RHD)行‘二尖瓣交界分离术’。术后能胜任一般体力劳动。1985年心电图检查发...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风湿性心脏病左心房血栓形成的机制、各因素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2年2月—2014年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4例风湿性心脏病患者,根据有无血栓将其分为血栓组和无血栓组,每组42例,分别对两组患者左心房面积、二尖瓣膜口面积、抗凝酶Ⅲ(AT-Ⅲ)活性以及左心收缩期内径等情况进行检测,且对比分析两组患者超声心电图结果情况。结果血栓组患者的左心收缩期内径、左心房面积、肺动脉压以及二尖瓣跨瓣压差明显大于无血栓组患者,且血栓组患者的AT-Ⅲ活性明显小于无血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风湿性心脏病并发部分阻塞的左心房血栓形成因素复杂,临床需要加强防范措施,避免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患者左心房血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风湿性心脏病并发心源性恶病质(SOCC)患者由于病史长、心脏病变严重、营养不良、免疫功能低下、伴有多脏器功能损害等,外科治疗风险很大,手术的成功除手术技能外,更重要的是围术期的处理.根据文献诊断标准,1994年5月至2003年8月我们对30例此类患者施行外科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6.
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RMS)伴左房血栓的患者,在术前诊断、治疗处理等方面有别于单纯二尖瓣狭窄患者,1997-12~2003-09,作者对59例RMS伴左房血栓的患者进行了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前对风湿性心脏病的诊断主要通过超声心动图评价其瓣膜病变.超声背向散射积分(IBS)技术是一种无创性定量诊断方法,国内外已有用于研究冠心病、肥厚性心肌病等心肌病变的报道[1,2],但对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病变的研究,目前鲜有报道.本研究旨在探讨IBS技术在判断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病变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对二十年来我院风湿性心脏病504例前后二个阶段,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风湿性心脏病在各类心脏病住院病人中的构成比下降,患病人群年龄分布后延,急性心脏病发病率下降,联合瓣膜病发生率下降,心房颤动、心力衰竭发生率有所上升,住院病死率下降。提示本地风湿性心脏病流行及临床演变向有利于人民健康方面发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胺碘酮治疗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后心房颤动的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行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患者临床资料,按照随机、对照的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术后采用常规药物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胺碘酮进行治疗。两组疗程均为1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房颤转复率、窦性心律维持率、ICU监护时间及住院时间。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房颤转复情况、窦性心律的维持情况均较好(P<0.05);观察组患者ICU监护时间和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结论临床胺碘酮治疗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后心房颤动患者效果较好,能够有效防止房颤的复发,维持术后窦性心律,并缩短ICU监护时间和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20.
胺碘酮治疗风湿性心脏病快速心房颤动安全性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风湿性心脏病并发心房颤动患者应用胺碘酮治疗的安全性。方法:将137例风湿性心脏病并发心房颤动患者,根据美国心脏病协会1992年修订的Jone标准分为显著风湿活动组:62例;可疑风湿活动组:47例;无风湿活动组:28例。137例均口服胺碘酮,观察室性心动过速的发生情况,分析室性心动过速与风湿活动、瓣膜病种类、心功能状态、二尖瓣瓣口面积及左房大小的关系。结果: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发生与显著风湿活动有显著性关系,但与瓣膜病的种类、心功能状态、二尖瓣瓣膜口面积及左房大小无相关关系。结论:风湿性心脏病心房颤动患者存在风湿活动时,应慎用胺碘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