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喉软骨开窗式喉部分切除术治疗12-3声门型喉癌的手术效果及其价值.方法 2000年10月至2006年12月采用喉软骨开窗式喉部分切除并同时行喉结构及其功能重建术治疗经适当选择的48例T2-3声门型喉癌,其中男29例,女19例;年龄43~78岁,中位年龄57.0岁.在术前及术后6个月作声嘶程度的听觉心理评价,观察双侧声带的活动度、对称性、平静呼吸时声门宽度和发声时声门闭合程度,评价呼吸和吞咽功能情况;随访肿瘤的复发、转移情况以及患者的生存时间.结果 全部患者顺利拔管,切口均甲级愈合,无手术并发症.患者术后6个月时与术前相比,除声带的活动度外(P=0.343),声嘶程度的听觉心理评价(P值均<0.01)、声带的对称性(P=0.000)、平静呼吸时声门宽度(P=0.001)、发声时声门闭合程度(P=0.001)、呼吸功能(P=0.001)的差异均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术后吞咽功能不受影响(P=0.310).术后喉狭窄1例,复发1例,复发率2.1%;颈淋巴转移1例,肝转移l例;死亡2例.Kaplan-Meier法计算3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96.9%、88.9%.结论 喉软骨开窗式喉部分切除术治疗经适当选择的T2-3声门型喉癌,可有效减小创伤并利于患者的呼吸及发声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2.
喉癌患者喉部分切除术后的嗓音声学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喉癌患者喉部分切除术术式、喉功能重建方法与术后嗓音质量的关系。方法 采用Dr.Speech嗓音分析软件,对116例不同术式喉部分切除术患者分别于术后1、2年进行发声功能测试,对测得的基频微扰(jitter)、振幅微扰(shimmer)、标准化噪声能量(NNE)进行比较分析,判断受试者嗓音质量。结果 所测得的声学参数jitter、shimmer、NNE值,以喉声门上水平部分切除术组最低,嗓音质量相对最好(P〈0.01);喉次全切除术组最高,嗓音质量相对最差(P〈0.01)。声带切除术组和声带癌激光切除术组与其它各组比较,其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但这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组术后嗓音质量效果从好到差依次为:喉声门上水平部分切除术组、声带切除术组、声带癌激光切除术组、喉垂直部分切除术组、喉额侧部分切除术组、喉次全切除术组。结论 喉癌患者喉部分切除术后,发声功能的恢复与手术方式及重建方法密切相关,其中,喉声门上水平部分切除术组术后嗓音质量相对最佳,喉次全切除术组术后相对最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喉部分切除术治疗声门型、声门上型喉癌的疗效和功能恢复。方法对我院1992年7月--2003年8月间喉癌行喉部分切除喉功能重建术的32例(占同期喉癌手术59.2%)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和随访。其中声门型喉癌23例,声门上型喉癌9例;行喉裂开声带切除术室带下移修复术5例,垂直喉部分切除带状肌修复14例。垂直喉部分切除会厌修复3例,扩大垂直喉部分切除环舌根会厌吻合术1例,声门上水平部分喉切除术7例,扩大声门上水平部分喉切除术舌根修复2例。结果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6.9%(31/32)、87.0%(20/23)、72.2(13118)。总拔管率为90.6(29/32)。全部病例恢复经口进食,一经拔管均能发音。术后复发率为12.5%。结论喉部分切除术不仅是喉癌根治的有效术式,而且同时可以较好地保留喉的生理功能,提高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喉癌功能性外科手术喉环上切除术(SCPL)后,新喉的嗓音学特征及喉发声共振体的振动特性。方法:应用Dr.Speech(DSS)技术及频谱分析法,对21例患者行SCPL4种不同术式,即A:环状软骨-舌骨-会厌固定术(SCPL-CHEP),B:环状软骨-舌骨固定术(SCPL-CHP),C:气管-环状软骨-舌骨-会厌固定术(SC-PL-TCHEP),D:气管-环状软骨-舌骨固定术(SCPL-TCHP),并对术后嗓音学参数进行分析比较。结果:4种不同术式术后新声门区的振动模式大致相同,表现为黏膜波动增强,新声门区的振动模式随患者术后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增强,且渐趋于稳定;患者术前、术后的基频、基频微扰、振幅微扰、标准化噪声能量及谐噪比等声学参数对比正常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SCPL中切除双侧声带和室带,保留两侧或一侧环杓单元即可重建新喉的发声功能,同时能保留喉的吞咽、呼吸功能和维持声门下压的生理功能;新喉的嗓音声学特征非常明确。  相似文献   

5.
我科对1988年~1993年间收治的30例声门型喉癌,均采用垂直部分喉切除术达到根治目的,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30例声门型喉癌,均为男性,年龄42~71(平均54)岁。根据UICC1987年标准进行分期,均为T_2N_0M_0;经病理证实均为鳞状细胞癌。30例均经垂直部分喉切除术。其中声门型喉癌T_2病变21例不保留甲状软骨,另9例保留甲状软骨。不保留甲状软骨术:将患侧甲状软骨板、假声带、喉室、声带及肿瘤组织切除,甲状软骨保留后1/5,保留杓状软骨。病变如波及前联合,则切除对侧甲状软骨连同声带前端的一小部分,甲状软骨缺损部分用胸骨舌骨…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改良喉额侧部分切除喉功能重建术动物模型,验证其可行性。方法解剖离体组6只实验犬的喉体,对其原始声门面积、喉额侧部分切除后缝合甲状软骨切缘后的声门面积及在双侧切缘中间嵌入软骨条后(改良术式)的声门面积进行测量,比较各组数据之间的差异。在体组对10只实验犬分别行喉裂开右侧声带切除术、改良喉额侧部分切除喉功能重建术,测量并比较各组术后声门面积,10组(每组3名)志愿者对术后犬吠声进行评估。结果离体组:喉额侧部分切除后的声门面积19.48±7.89mm2,较原始声门面积(39.71±13.71mm2)明显缩小(t=5.74,P〈0.05);改良喉额侧部分切除后的声门面积为49.90±12.25mm2,与原始声门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47,P〉0.05)。在体组:喉裂开右侧声带切除术后声门面积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0.047,P〉0.05);改良喉额侧部分切除喉功能重建术后声门面积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8.74,P〉0.05),与喉裂开右侧声带切除术后声门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8.78,P〉0.05);术后实验动物叫声仍可分辨。结论改良喉额侧部分切除喉功能重建术可有效保持喉腔正常大小,可用于喉狭窄等喉功能不良的整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结合内镜技术甲状软骨开窗式喉部分切除术治疗部分T1b~T3声门型喉癌的手术效果。方法:采用结合内镜的甲状软骨开窗式喉部分切除术并一期喉功能重建治疗27例T1b~T3声门型喉癌患者,并对术后3、5年生存率及喉功能(呼吸功能、发声功能、吞咽保护功能)恢复进行评价。结果:术后3年生存率为83.3%(15/18),5年生存率为75.0%(9/12)。术后4周拔管率为92.6%(25/27)。术后3个月呼吸功能评价:拔管后3个月Ⅰ级77.8%(21/27),Ⅱ级14.8%(4/27),Ⅲ级7.4%(2/27)。术后4周全部患者恢复吞咽功能无呛咳。发声功能评估:术后3个月Ⅱ级74.1%(20/27),Ⅲ级25.9%(7/27)。术后喉腔局部复发率:3年为10.5%(2/19),5年为15.4%(2/13)。结论:结合内镜技术甲状软骨开窗式喉部分切除术术后复发率及死亡率均较低;术后呼吸、发声、吞咽功能恢复较为满意。适用于T1b、T2及部分T3喉癌。  相似文献   

8.
本文应用CT扫描观察8名正常成年男性平均呼吸,发声及不同音高时声带及喉腔的变化,结果说明:(1)发低音及高音时,声带均拉长,发高音时声带拉长主要在膜性部;(2)发声时声门膜性部呈梭形缝隙,高音小于低音,软骨部间距离,高半较小于低音,但软骨部杓突间缝隙变化较多,发同一音高时二者缝隙也不一致。(2)平均呼吸及发声时声门下直径均大于横径,发声时(低音和高音)直横径增加,而高音时直径变化更大。(4)发声时杓状软骨活动各人不尽相同,声带拉长依靠多种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环状软骨上喉部分切除环舌根会厌吻合术中保留一侧杓状软骨的手术方法及在改善患者术后发声的作用。方法:26例双声带受累的声门型喉癌(T1b、T2和T3分别为11、12和3例)病变重侧均行半喉全部切除,病变轻侧声带受累未超过膜部的2/3,离杓状软骨的声带突尚有3mm的安全界,在保留杓状软骨的同时保留该侧甲状软骨板后下1/3,以防喉返神经损伤,从而确保杓状软骨的正常运动。上提修复后的残喉体与舌根、会厌吻合,重建新喉。结果:全部病例术后7~23d内恢复正常饮食。25例拔除气管套管,拔管率为96.2%(25/26)。全部病例恢复了发声功能,术后有不同程度的声嘶,18例发声时有响声,能胜任室内言语交流,言语可被清楚理解;8例发声时响度较低,1m内近距离言语交流无障碍,在安静环境下言语可被清楚理解。术后无咽瘘和肺部并发症,2例局部感染者7d内治愈。术后局部复发率为3.8%(1/26),颈部淋巴结转移率为3.8%(1/26)。用直接法计算生存率,术后满3年者17例,死亡1例、失访1例,3年生存率为88.2%(15/17);术后满5年者10例,死亡2例,5年生存率为80.0%(8/10)。结论:经过选择的双声带受累病例,保留一侧杓状软骨有助于改善患者术后发声质量。杓状软骨主动的前内方向运动和会厌的相向运动可能是发声质量得以改善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CO2激光喉显微外科技术治疗喉良恶性病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回顾分析应用CO2激光喉显微外科技术治疗喉部良恶性病变的效果。方法自1999年1月1日至2003年6月30日,应用CO2激光喉显微外科技术治疗喉部良恶性病变313例,其中采用切割或汽化方法切除声带息肉236例,声带小结30例;采用声带黏膜剥脱术切除声带白斑、声带角化症、声带不典型增生27例;应用声带黏膜剥脱术或声带切除术切除声门型喉癌(T1aN0M0%)20例。结果所有患者均一次切除病变,术中出血少或不出血,术野清楚。术后无一例出现呼吸困难、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声带息肉和声带小结患者的有效率达100%;声带白斑、角化症、不典型增生患者的有效率为92.6%;声门型喉癌患者半年复发率10%。结论应用CO2激光进行喉显微外科手术术中出血少、术野清楚,有效率高,拓展了手术的适应证和范围,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究基于CT评估的声门型喉癌喉部分切除术后喉形态与临床功能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0年3月~2023年3月90例行喉部分切除术的声门型喉癌患者(观察组),术后随访时均行CT扫描,测量声门面积(glottaarea,GA)、声门横径(glottal width,GW)、声门前后径(glottal depth,GD)、声门下面积(subglottic area,SGA)、舌骨-环状距离(hyoidcricoid distance,HCD),统计术后呼吸、发音、吞咽功能情况,比较观察组与50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喉CT形态学参数、嗓音声学参数测量结果,分析喉CT形态学参数与拔管时间、吞咽功能分级、嗓音声学参数的相关性。结果 90例患者随访时均已拔除气管套管,拔管时间7~22(14.35±3.67)d;动态喉镜观察显示,58例患者发/i:/音时声门完全关闭,32例患者发/i:/音时声门关闭不全;随访时所有患者均可经口进食,吞咽功能评估结果:0级62例(68.89%),1级23例(25.56%),2级5例(5.55%);观察组术后随访喉CT可见声带、喉室、室带等结构不同程度缺损,声门形态呈...  相似文献   

12.
会厌在喉部分切除喉功能重建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目的 探讨会厌在喉部分切除喉功能重建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1992年12月-1996年1月32例不同分期的声门型,声门上型喉癌行喉部分切除术,将残存会厌下移保留喉功能。结果 21例声门型喉癌术后19例拔除气管套管恢复喉的全部功能,11例声门上型喉癌5例恢复喉全部功能,并于术后14-18d恢复吞咽功能,无1例出现误吸收起严重并发症。3年生存率87.5%(28/32),5年生存率58.3%(7/12)  相似文献   

13.
声门型喉癌T3病变的常规治疗为喉全切除术,使病人丧失语言功能。本文报道50例喉癌声门型T3病变,用扩大垂直喉部分切除术来治疗,修复主要用舌骨肌瓣。3、5年生存率为76.7%、73.0%。除管率87.2%,语音近乎正常者87.5%。全部恢复经口进食。喉癌声门型T3病例,对侧声带及构状软骨完好者应考虑喉扩大垂直部分切除术,即常规喉垂直部分切除加构状软骨切除,必要时环状软骨部分切除,以扩大喉后下切缘,用以根治肿瘤,保存喉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会厌及胸舌骨肌筋膜瓣在喉次全切除喉发声及呼吸功能重建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7例T3N0M0声门型喉癌患者进行喉次全切除术,以会厌及胸舌骨肌筋膜瓣重建喉功能。结果 患者均于术后10-12天拔除气管套管及鼻饲管恢复正常饮食,无明显进食呛咳;均恢复正常语言交流,未出现喉腔狭窄和发声失败者。结论 喉次全切除后会厌及胸舌骨肌筋膜瓣是重建喉发声及呼吸功能较为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老年喉形态学改变与嗓音变化之间的关系。方法对54例60岁以上健康老年人(男性29例,女性25例)的喉形态改变与嗓音声学特征进行了观察分析。健康青年对照组为21—22岁在校大学生46例,男女各23例。结果老年男性声带萎缩16例(55.2%),声门闭合不良18例(62.1%),声门下黏膜水肿16例(55.2%),室带超越(指发音时室带遮盖声带的部分或全部)12例(41.4%)。老年女性杓间区水肿15例(60.0%),声门闭合不良14例(56.0%),声带萎缩12例(48.0%),声带水肿8例(32.0%)。老年嗓音男性基频升高、女性基频下降,频率微扰、振幅微扰及噪谐比增大,嗓音的颤抖强度指数增加,特别是老年男性嗓音具有软发声特征。除老年女性频率微扰、振幅微扰及软发声指数升高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他参数与健康青年对照组比较,两者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小于0.05或0.01)。结论老年人在喉形态和嗓音声学特征上均出现了明显变化,除声带萎缩、声带水肿外,声门下黏膜水肿与杓间区水肿的发生率也很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喉部分切除术的疗效及修复方法。方法回顾分析1980至1999年施行喉部分切除术81例的临床资料,其中声门上型喉癌22例、声门型喉癌59例。结果声门上型喉癌3、5年生存率分别为66.7%、63.2%,声门型喉癌3、5年生存率分别为87.2%、80.5%。拔管率声门上型喉癌为77.2%(17/22),声门型喉癌为93.2%(55/59)。结论喉部分切除术能保留大部分患者喉的呼吸及发声功能,是根治喉癌的有效术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喉部分切除术的疗效及喉功能恢复情况。方法回顾分析1997~2006年施行各种喉部分切除术声门型喉癌75例。其中男71例,女4例。其中行CO2激光声带切除术12例,喉裂开声带切除术18例,喉垂直部分切除术33例,喉额侧部分切除术5例,喉扩大垂直部分切除术4例。环状软骨舌骨会厌固定(cricohyo idoepiglottopexy,CHEP)2例。结果本组75例患者3、5年生存率分别为97.3%、94.6%。其中T1、T2病变患者48例分别为97.9%和97.9%。T3、T4病变患者(27例)分别为92.5%和85.1%。全部患者吞咽功能及发声功能均可恢复,拔管率为92.1%(58/63)。术后1个月内拔管率为85.2%。结论喉部分切除术是根治声门型喉癌的首选治疗措施。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选择正确术式、正确的修复技术是保证手术的疗效及保留喉功能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8.
老龄喉癌喉部分切除术远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 探讨老龄喉癌患者行保留喉功能切除术的远期疗效。方法 总结1986 ̄1996年间99例65岁以上老龄喉癌患者行各种喉部分切降术的临床资料,其中声带切除44例、垂直半喉切除31例、声门上水平半喉切除15例、声门水平切除2例、水平垂直(3/4)切除22例、喉近全切除5例、喉全切除环咽吻合10例。结果 术后全部病例均恢复了发音功能及吞咽功能,拔管率为91.9%。术中无死亡,术后无严重并发症。3、5年  相似文献   

19.
回顾性调查1865例行全喉切除的喉癌病例.发现120例喉癌有喉前淋巴结,其中24例发生喉前淋巴结转移。非转移性喉前淋巴结最大直径从0.2cm大小到1cm左右不等,转移性喉前淋巴结从0.2cm到最大直径1.9cm。喉前淋巴结转移率为1.3%.其中声门上癌、声门癌、声门下癌和跨声门癌的喉前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0.39%、0.73%、5.02%和2.55%。喉前淋巴结转移与细胞分化无关,与喉癌原发部位及肿瘤分期有关,声门下癌或侵犯声门下区的喉癌较声门上癌和声门癌易发生喉前淋巴结转移,跨声门侵犯的喉癌较声门上癌易发生喉前淋巴结转移;T3、T4期喉癌,较T1、T2期喉癌易发生喉前淋巴结转移;有喉前淋巴结转移的喉癌.易发生颈侧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20.
1982~1994年Cerrahpasa医学院耳鼻咽喉科诊治了12例喉癌患者(男9;女3;年龄39~66岁)。采取的术式有扩大前侧半喉切除术(n=2);前联合切除术(n=4);声门下切除(n=2);扩大部分喉切除术(n=2);前联合切除术十声门下切除术+喉前气管前清扫(n—2)。采用鼻中隔软骨和耳廓软骨复合物进行喉发音重建,全部病人随访5年,其中9例进行放疗,因水肿可能性有3例延期至放疗结束后拔除气管套管。依据吞咽功能、声音质量及除管时间评估治疗结果。吞咽和发声功能评为好、中、差。手术操作:全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