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平性药配伍理论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笔者从中医药理论出发,通过对药性及配伍理论的文献研究,并结合数据库对1 307首古今方剂药性组方规律的分析,归纳阐述了平性药的配伍应用规律:①气味配伍,调整阴阳:气味配伍是历代组方的基本方法,平性药本身兼具寒、热之性,在临床配伍应用中,亦同寒热药性一样,也常以气味配伍的形式,以达调整阴阳的目的。②伍用寒热,调和辅助:平性药配伍寒、热药,一者表现为寒、热的"趋从性",可用于治疗热证或寒证;二者,既可防止寒、热药同性配伍使方剂过寒或过热,又因平性药"和合调平"之性而不易致矫枉过正;第三,平性药在配伍中还可起到佐助、佐制作用。③补剂入平,缓复虚损:平性药之"补"较为和缓,适合于虚性疾病的全程,更利于善后调理,不易致偏。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分析1 307首古今方剂的药性组方规律,探讨了平性药组方配伍用药规律.方法:从国家规划教材《方剂学》及《中国药典》(以下简称《药典》)中筛选1 307首方剂,并以《药典》等为药性的判定依据,将获得的数据录入自创的“中药方剂药性数据分析系统”,分析探讨平性药组方配伍规律,并以平性药分别作为君、臣、佐、使的应用频次上限10%确定为该组方角色常用药物,频次上限25%定为该组方角色主干药物.结果:不同药性在1 307首方剂中作为君臣佐使的频次统计:寒性、平性、热性药物,作君药者分别占42%,15%,43%,作臣药者分别占40%,17%,43%,作佐药者分别占37%,20%,43%;作使药者分别占17%,66%,17%;筛选出平性药作为君、臣、佐、使的常用药物及主干药物.结论:平性药在组方配伍方面有两大特点,一是少为君臣,重在和合;二是多为佐使,调和辅助;本研究方法所筛选出的君臣佐使常用平性药和主干平性药,将为临床组方用药及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冯静克 《中医研究》2006,19(5):13-15
寒热错杂证,即寒证和热证交错,同时出现的病证。在《伤寒论》中主要分为上热下寒,表热里寒,表寒里热,寒热夹杂等证,现将《伤寒论》中寒热错杂证及其辨证治疗规律归纳如下:  相似文献   

4.
"和"既是治法,又是目的。和法属中医八法之一,是通过和解或调和达到祛除病邪的方法,可用于寒热夹杂、虚实互兼等证的治疗。治法与方剂之间紧密结合能有效指导临床实践。和解剂治疗的病机多为寒热、虚实夹杂互见,所以组方用药务必相互兼顾,因病机不同则各有侧重。其配伍具有相对特殊性,即清与温并行,补与泻并用,疏与敛并调,方药配伍特点是温不助热,寒不凝滞,泻不伤正,补不恋邪,疏不耗散,敛不壅滞,相互制约,相互促进,旨在补偏救弊,增强疗效。在消化系疾病的治疗中,和法的运用效果也非常显著。通过和法在消化系疾病中的运用举隅,意在指导临床合理选用方剂以辨治病证,希望对临床治疗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5.
从高频用药、高频药对、高频药组分析为切入点,综述中药治疗耳鸣组方规律研究进展。高频用药分析包括耳鸣高频药物、高频证型用药及高频药物属性3方面;高频药对有"兄弟式"配伍模式(即药性相同)和"夫妻式"配伍模式(即药性不同)两种;高频药组分析从实证、虚证、虚实夹杂3个角度,阐述耳鸣的常见证型及聚类药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慢性盆腔炎中医病性证素分布。方法选择126例慢性盆腔炎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采用证素辨证及积分方法进行临床观察。结果慢性盆腔炎患者的实证病性证素积分从高到低依次为血瘀、湿、热、气滞、寒,且血瘀积分显著高于湿、热、气滞、寒证素积分(P0.01)。虚证证素积分从高到低依次为气虚、阳虚、阴虚、血虚,且气虚积分显著高于阳虚、阴虚、血虚证素积分(P0.01)。结论慢性盆腔炎实证证素以血瘀为主,虚证证素以气虚为主。  相似文献   

7.
方剂是根据辨证施治的原则 ,针对疾病的表象和内因有的放矢地按照药物的性能、效用合理组合而成。根据笔者多年研探 ,仅就方剂中应用相反相成原则进行配伍的一些浅识表述出来 ,以供同道参考。1 寒热并进配伍法该法主要适用于寒热错杂的疾病。因此类病不仅有寒而且有热 ,故组方时既不可单用寒凉药 ,又不能单用温热药 ,只有将二者配伍使用 ,才能协调阴阳、寒热俱除。如《伤寒论》治疗上热下寒 ,腹痛欲呕之证的黄连汤 ,方中用苦寒药黄连祛其上焦之邪热 ,而用干姜、桂枝温散中焦之凝寒 ,用甘草调和诸药而解病邪之毒 ,诸药配伍应用使疾病立除、…  相似文献   

8.
宁德新 《四川中医》1998,16(2):51-52
寒性药与热性药同用,称为寒热井用,属和法范畴。历代医家创立了许多疗效卓著的寒热并用方剂,广泛地运用于;临床,本文以寒热井用的方剂和临床治疗用药为依据,对寒热井用的治疗作用进行了归纳分析,供大家参考。!主用其性.能调和赛热,治疗寒热错杂证。根据中药性味、归经的理论和“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的基本原则,选择能入热邪所在之经的寒性药与能入筹邪所在之经的热性药同用,利用药性的寒热们胜,纠正机体病变部位的寒热偏胜,有调和寒热的作用,用于治疗上热下寒、上寒下热、表寒里热、表热里寒、肝(胆)热牌寒、冒热肠寒…  相似文献   

9.
任小宁  周永学 《四川中医》2011,(12):116-117
寒热并用的配伍方法是中医方剂配伍之一大特点,适用于寒热错杂证,然又非全为寒热错杂证而设。通过寒热药性的相反相制、中和反佐,以达到寒热并治、调和阴阳、增强疗效、监制药性等作用,是临床治疗寒热互见病证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10.
谈《伤寒论》中寒热药并用组方汤国祥(河南中医学院,450003)主题词《伤寒论》,寒热辨证,中药配伍《伤寒论》为仲景所著之不朽之作.其方剂组成严谨,配伍精当,特别是将寒热药同伍一方,不仅治疗各种寒热并见之证,亦用于热闭于肺及阴盛格阳等证。其寒热并用组...  相似文献   

11.
通过分析伤寒与温疫的证治特点、《伤寒论》与《温疫论》的篇章结构、张仲景与吴又可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现代医学对出血热与鼠疫的认识,梳理热病证治的发展历史与脉络。  相似文献   

12.
头皮静脉穿刺是儿科护士必备的技术,其成功率的高低直接危机患儿的痛苦乃至生命,掌握这门过硬的技术,尽量做到一针见血,是儿科护士的天职,也是衡量合格护士的标准之一。本人从事儿科护理工作已多年,现将这方面的体会做一报告。  相似文献   

13.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到文化大革命爆发的近20年间,是新时期仲景学说研究队伍的形成———发展期。在这一时期,对《伤寒论》原著的注释和校正工作,揭开了新中国教材编写的序幕;对《伤寒论》中一些有代表性问题或关键性字词的考订,是一个特点;对《伤寒杂病论》方法论的研究,也是这一时期出现的新特点。此外,这一时期,对六经的研究逐渐深入;对方证的研究仍是热门话题;对伤寒方中用药规律的研究出现热潮;对张仲景治疗方法原理的研究开始活跃;比较性研究热度不减;专题性研究渐成趋势。  相似文献   

14.
中药蛇床子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姜涛  李慧梁 《中草药》2001,32(2):181-183
概述近年来有关蛇床子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和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5.
根据“穴位组学概念”的提出,针对针刺机理进行深入研究。目的在于揭示针刺的生物学基础,阐明针刺的科学性,并对相关针刺处方进行优化,围绕临床针刺治疗手段中的关键技术进行标准化与规范化研究,实现针刺科学机理转化为实际应用,从而更好的服务于临床。  相似文献   

16.
近百年来,公开发表的研究《伤寒论》的学术论文约3万篇,内容涉及张仲景生平事迹、《伤寒论》版本传承、《伤寒论》学术思想和临床应用研究等多个方面。民国时期是近代仲景学术研究的萌芽——发动期,这一时期的文章具有以下时代特点:①期刊和作者群有明显的地域和社团性;②体现了中西医结合的研究方向;③研究空间不断扩大;④学术争鸣空前活跃。  相似文献   

17.
喘证的一般护理注意调整病室环境、体位与休息、严密观察生命体征、饮食护理、情志护理;根据中医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方法,同病异护、异病同护,实施具有针对性、个性化的护理措施,保障治疗措施的实施,促进疾病康复。  相似文献   

18.
蛇床子素抗凝血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蛇床子素的抗凝血作用。方法:通过测定小鼠凝血时间(CT)、大鼠的凝血酶原时间(PT)和优球蛋白溶解时间(ELT),观测蛇床子素的抗凝作用。结果:蛇床子素能显著处长CT、PT,缩短ELT。结论:蛇床子素具有明确的抗凝血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七情学说实验研究相关问题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近年来有关中医七情学说的实验研究现状进行了简要评述。指出实验研究对七情学说的创新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并着重对今后开展七情学说实验研究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以及七情学说实验研究所涉及的动物模型等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0.
《伤寒论》这一中医经典著作,指导临床,疗效显著,活人无数,尤其是对外感热病的发展影响颇深.伤寒学派是以研究或阐述张仲景《伤寒论》辨证论治及理法方药为中心的医学学术群体,该学派学术璀璨,连绵千年.现就以古代此派的形成、发展、争鸣3个阶段进行初步探析,认为其形成于晋唐,发展于宋元,争鸣于明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