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川芎嗪(TMP)对腹腔间隔室综合征(ACS)致急性肾损伤的保护作用机制。方法将60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成5组,每组12只;对照组(C组)、ACS持续2 h组(A2组)和4 h组(A4组),TMP干预2 h组(T2组)和4 h组(T4组)。腹腔灌注氮气制备ACS兔实验动物模型;TMP干预组在实验前1h给予TMP 60 mg/kg静脉注射。实验结束后采血并处死动物,检测相关观察指标。结果ACS兔实验动物模型随着血内毒素浓度升高,血清肌酐(Cr)、尿素氮(BUN)、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Cys C)和尿Cys C也升高,呈正相关(均P<0.01),尿量则减少,呈负相关(P<0.01)。与A2组比较,T2组实验动物血清Cr、BUN、Cys C、内毒素较低(均P<0.01),尿量、尿Cys C升高(均P<0.01)。与A4组比较,T4组实验动物血清内毒素升高(P<0.01)。结论TMP早期干预可降低ACS实验动物血清内毒素浓度,改善肾小球滤过率和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对ACS造成的急性肾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重症胰腺炎致急性腹腔间隔室综合征2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重症胰腺炎引起的急性腹腔间隔室综合征的特点、诊断及处理方法。方法:对21例重症胰腺炎致急性腹腔间隔室综合征患者采用胃内和膀胱内测压间接测定腹腔内的压力;治疗采用腹腔持续灌洗或大黄煎水治疗。结果:21例患者平均住院时间勾35~55d。2例死亡,2例出现胰腺假性囊肿,余17例均治愈出院。结论:对急性腹腔间隔室综合征早期诊断和处理能明显缩短重症胰腺炎的平均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降低重症胰腺炎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3.
腹腔间隔室综合征4例诊治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腹腔间隔室综合征的病因、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4例腹腔间隔室综合征的临床资料及治疗方法j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 4例均行开腹减压;其中1例彻底敞开减压,1例以无菌3升袋根据切口大小整形后连续缝合在皮肤及皮下筋膜上暂时关腹,另2例行腹壁无张力缝合,暂时性关腹。死亡率25%(1/4)。结论 腹腔间隔室综合征一旦诊断明确,应早期实行腹腔减压术。  相似文献   

4.
背景:腹腔间隔室综合征导致多器官功能损害的具体机制尚不十分清楚,为深入研究其发病机制及病理生理过程,需要合适的动物模型。目的:就腹腔间隔室综合征动物模型的制备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相关问题进行讨论,包括制备模型的标准、方法、动物的选择及监测腹压的方式。方法:由第一作者检索PubMed数据及CNKI数据库1990/2011有关腹腔间隔室综合征及腹腔高压及相关动物模型方面的文献。结果与结论:一个成功的腹腔间隔室综合征动物模型最好能保持腹腔压力的稳定,并能持续一定的时间,同时尽可能少的影响实验结果。所以无论选择腹腔灌注气体还是灌注液体模型的测量腹腔内压并维持压力的稳定是关键。腹腔灌注液体模型无法动态监测腹压,且压力波动较大,与之相比腹腔灌注气体模型测压较为方便,若使用电子供气系统动态监测则更为理想。生理模型是前瞻性的实验,但现有的生理模型有待改进。  相似文献   

5.
目的 从肾脏的组织学变化探讨腹腔间隔室综合征中急性肾脏损害情况.方法 1月龄的SD大鼠,随机分对照组和实验组.各实验组用MS302系统监测细分为保持腹压o.5 kPa、1.25 kPa、1.75 kPa、2.0 kPa以及单纯夹紧(闭)左肾静脉、单纯肾实质加压、夹紧左肾静脉+肾实质加压.右肾均切除做对照.分别观察2 h和4 h,测血BUN、Cr,取左肾形态学检查.结果 E组(1.25 kPa组)、A组(压静脉组)、C组(既压静脉又压肾组)肾脏损伤严重,Ozer氏肾小管损伤计分与其他各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BUN、Cr高于其他各组(P<0.05);在伤后2 h,0.5 kPa组、肾实质加压组与对照组BUN、Cr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1.75 kPa组、2.0 kPa组由于观察期间死亡率高(80%~100%),标本收集不全,不做统计分析,只做形态学观察.结论 腹腔间隔室综合征在腹内压大于肾静脉压的2.5倍时会引起明显的肾损害,肾小管损伤明显.  相似文献   

6.
背景:腹腔间隔室综合征导致多器官功能损害的具体机制尚不十分清楚,为深入研究其发病机制及病理生理过程,需要合适的动物模型。目的:就腹腔间隔室综合征动物模型的制备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相关问题进行讨论,包括制备模型的标准、方法、动物的选择及监测腹压的方式。方法:由第一作者检索PubMed数据及CNKI数据库1990/2011有关腹腔间隔室综合征及腹腔高压及相关动物模型方面的文献。结果与结论:一个成功的腹腔间隔室综合征动物模型最好能保持腹腔压力的稳定,并能持续一定的时间,同时尽可能少的影响实验结果。所以无论选择腹腔灌注气体还是灌注液体模型的测量腹腔内压并维持压力的稳定是关键。腹腔灌注液体模型无法动态监测腹压,且压力波动较大,与之相比腹腔灌注气体模型测压较为方便,若使用电子供气系统动态监测则更为理想。生理模型是前瞻性的实验,但现有的生理模型有待改进。  相似文献   

7.
孙学虎  方茂勇 《临床医学》2013,33(10):106-108
近年来,随着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并发腹腔间隔室综合征(ACS)的患者逐渐增多和病死率居高不下,研究SAP并发ACS的临床医师越来越多,但迄今在治疗方面仍未找到一套标准的治疗方案,本文将就最新的SAP并发ACS的治疗方案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腹腔间隔室综合征32例救治体会浅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腹腔间隔室综合征(Abdominal compartment syndrome,ACS)是继发于腹部创伤,手术,腹腔炎症等疾病,引起腹内高压(Intra—abdominal hypertension,IAH)而导致心,肺,肾等内脏及腹壁和颅内损害等多个器官功能障碍的一种综合征。其临床表现极为凶险,易发展成多器官功能障碍,治疗困难,死亡率极高。ACS以腹内高压,严重腹胀合并少尿,呼吸窘迫为特征,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非手术治疗腹腔间隔室综合征(abdom inal compartm ent syndrom e,ACS)Ⅰ、Ⅱ级的临床疗效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3月至2010年5月收治的19例ACSⅠ、Ⅱ级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9例患者均治愈。结论 ACS多见于外科危重患者,及时诊断、早期实行非手术治疗可行有效。  相似文献   

10.
膀胱测压法诊断腹腔间隔室综合征1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齐朝欣  马琼 《临床医学》2010,30(7):20-21
目的探讨膀胱测压法诊断腹腔间隔室综合征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2月至2009年10月10例腹腔间隔室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0例患者均成功诊断为腹腔间隔室综合征,及时行腹腔减压术,术后除1例患者反复发作腹腔间隔室综合征外,其余患者恢复满意。结论膀胱测压法可以及时准确诊断腹腔间隔室综合征,而且无创,简单易行,是间接测量腹内压的最佳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川芎嗪对脓毒症大鼠肝细胞线粒体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川芎嗪对脓毒症时肝细胞线粒体损伤的保护作用机制。方法将48只SD大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脓毒症模型组、川芎嗪治疗组和预防组4组,每组12只。采用经尾静脉注射内毒素脂多糖(LPS,1mg/kg)的方法制备脓毒症模型;正常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预防组在注射LPS前给予川芎嗪60mg/kg,每日1次,连续7d;治疗组在注射LPS后1h给予川芎嗪60mg/kg。达到脓毒症诊断标准后4h处死动物,取肝脏提取肝脏线粒体,检测线粒体跨膜电位(△φm)、线粒体ATP酶活性、线粒体结构变化及肝脏含水量。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肝脏含水量显著升高,△φm及线粒体Na^+-K^+-ATP酶、Ca^2+-ATP酶、Mg^2+-ATP酶和Ca^2+-Mg^2+-ATP酶活性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d0.01)。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和预防组肝组织含水量较低,△φm及各ATP酶活性均显著升高(P均〈0.01)。电镜下观察,治疗组、预防组肝脏线粒体形态接近正常对照组,且肝细胞损伤程度明显好于模型组。结论脓毒症大鼠肝细胞线粒体结构和功能均受损害;川芎嗪通过稳定△φm、维持ATP酶正常活性,从而起到减轻肝细胞线粒体损伤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川芎嗪抗肝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0,自引:4,他引:20  
目的 :探讨川芎嗪对肝缺血再灌注损伤 (HIRI)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 :实验兔 30只 ,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 (A组 )、肝缺血再灌注组 (B组 )和肝缺血再灌注加川芎嗪治疗组 (C组 )。复制 HIRI模型 ,分别观察肝组织内 ATP、ADP、AMP含量 ,总腺苷酸量 (TAN) ,肝脏的细胞能荷 (E)及肝细胞形态学的变化。结果 :C组与B组比较 ,肝组织内 ATP含量及 E均明显增高〔 ATP:C组为 (2 .84± 0 .77) mg/ g,B组为 (0 .98± 0 .2 5 ) m g/ g,P<0 .0 1;E:C组为 0 .6 1± 0 .0 7,B组为 0 .34± 0 .0 5 ,P<0 .0 1)〕;且与仅行游离、不阻断肝血流的 A组比较无明显差异〔 A组 ATP为 (3.34± 0 .2 7) mg/ g,P<0 .0 5 ;A组 E为 0 .6 7± 0 .0 4 ,P>0 .0 5〕;肝细胞形态学异常改变显著减轻。结论 :川芎嗪可通过改善肝细胞的能量代谢而减轻 HIRI  相似文献   

13.
Abdominal compartment syndrome is often easily overlooked while an adult trauma patient is being stabilized. It demands meticulous physical examination by the provider. The patient’s mortality rate is determined by the severity and time of the symptoms recognized by the provider. Intra-abdominal hypertension (measured by intra-abdominal pressure) and abdominal compartment syndrome are established causes of death among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Therefore, recognizing early signs and symptoms in an adult trauma patient can aid the provider in deciding the appropriate course of treatment, ultimately evading the life-threatening decompressive laparotomy.  相似文献   

14.
腹腔室隔综合征是指各种病理状态下的腹腔压力升高所引起的致死性器官功能衰竭。腹腔减压、释放腹腔内的压力和延迟关腹是挽救病人生命的有效方法。有关腹腔减压治疗腹腔室隔综合征报道有明显增多,现就减压的指征、方法和切口延迟关腹的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川芎嗪对烧伤大鼠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 采用30%体表面积Ⅲ度烫伤大鼠模型,64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烧伤组和川芎嗪组。另取8只大鼠作为伤前对照。于致伤前及伤后3、6、12和24h检测血清心肌钙蛋白T(cTnT)、心肌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变化;Westernblot检测心肌组织热休克蛋白70(HSP70)的表达。结果 大鼠严重烧伤后3h和12h心肌组织中HSP70蛋白的表达显著升高,血清cTnT含量显著升高,心肌组织中SOD活性显著降低(P〈0.01)。与烧伤组相比,川芎嗪组心肌组织中HSP70蛋白的表达明显升高,血清cTnT含量显著降低,而心肌组织中SOD活性显著升高(P〈0.05或P〈0.01)。结论川芎嗪对大鼠严重烧伤后早期心肌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保护机制可能与HSP70诱导表达增强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总结腹间隔综合征(ACS)早期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经临床特征诊断的腹间隔综合征患者,诊断病例早期行胃肠腔内减压引流术、非手术治疗和开腹减压术。结果:3例死于多器官功能不全(MODS),1例死于感染性休克,1例死于呼吸衰竭,死亡率为39%(5/13),8例治愈出院。结论:重视原发病因及诱发因素,密切观察患者腹部体征及全身变化是早期发现并诊断ACS的关键所在,及早手术及腹腔减压治疗可望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7.
18.
腹腔间室综合征患者肠内营养支持的观察与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索腹腔间室综合征患者进行肠内营养支持的观察与护理要点。方法 患者复苏后,待肠水肿消退、肠道恢复通畅后经空肠途径实施肠内营养,观察营养指标及肠内营养并发症。结果 21例患者实施肠内营养后,血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纤维连接蛋白水平均高于肠内营养前;肠内营养期间,发生腹泻14例(67%)、胃反流5例(23%)、呕吐2例(9、5%)、腹胀5例(23%)、高血糖2例(9.5%),经及时发现和处理.无不良后果、未发生导管相关并发症和误吸。结论 腹腔间室综合征患者进行肠内营养支持可明显改善患者营养状况,维持肠黏膜屏障功能;护理工作中严密观察、预防和及时处理并发症是肠内营养顺利实施的保证。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索腹腔间室综合征患者进行肠内营养支持的观察与护理要点。方法患者复苏后,待肠水肿消退、肠道恢复通畅后经空肠途径实施肠内营养,观察营养指标及肠内营养并发症。结果21例患者实施肠内营养后,血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纤维连接蛋白水平均高于肠内营养前;肠内营养期间,发生腹泻14例(67%)、胃反流5例(23%)、呕吐2例(9.5%)、腹胀5例(23%)、高血糖2例(9.5%),经及时发现和处理.无不良后果、未发生导管相关并发症和误吸。结论腹腔间室综合征患者进行肠内营养支持可明显改善患者营养状况,维持肠黏膜屏障功能;护理工作中严密观察、预防和及时处理并发症是肠内营养顺利实施的保证。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索腹腔间室综合征患者进行肠内营养支持的观察与护理要点.方法 患者复苏后,待肠水肿消退、肠道恢复通畅后经空肠途径实施肠内营养,观察营养指标及肠内营养并发症.结果 21例患者实施肠内营养后.血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纤维连接蛋白水平均高于肠内营养前;肠内营养期间,发生腹泻14例(67%)、胃反流5例(23%)、呕吐2例(9.5%),腹胀5例(23%)、高血糖2例(9.5%),经及时发现和处理,无不良后果、未发生导管相关并发症和误吸.结论 腹腔间室综合征患者进行肠内营养支持可明显改善患者营养状况,维持肠黏膜屏障功能;护理工作中严密观察、预防和及时处理并发症是肠内营养顺利实施的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