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PDCA循环管理和护理风险管理在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4年10月~2015年10月,本院急诊科室对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过程中应用PDCA循环联合护理风险管理,观察对比PDCA循环联合护理风险管理实施前6个月及实施6个月后急诊患者护理质量、意外风险发生及患者满意度的情况。结果实施后急诊基础护理、专科护理、病房管理、文书管理、安全管理、急救药品器械管理及总护理质量评分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后接收科室满意率高于实施前,而意外发生率、转运死亡率及护理纠纷事件低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DCA循环管理和护理风险管理能有效提高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护理质量,降低患者意外风险,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7月~2013年3月急诊危重院内转运患者62例作为观察组,选取2011年10月~2012年6月急诊危重院内转运患者58例作为对照组,对照组采取传统转运方法,观察组在院内转运过程中给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转运过程中的意外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转运过程中意外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干预可降低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过程中的意外发生率,提高转运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危重患者院内转运敏感指标的建立与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8年8月—2019年5月收治的60例需进行院内转运的急诊危重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按收治时间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按常规进行院内转运,观察组采用危重患者分级转运标准实施转运,并实施院内转运敏感指标监测。比较两组转运72 h内死亡例数、转运过程中意外发生例数及接收科室满意度。结果观察组72 h内病死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转运过程中意外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接收科室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建立危重患者院内转运敏感指标可有效降低转运病死率、意外发生率,提高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在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科2012年1月至2013年4月需院内转运的急诊危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将2012年1~8月需院内转运的72例急诊危重患者设为对照组,按照常规护理方法转运患者,选取2012年9月至2013年4月需院内转运的76例急诊危重患者设为观察组,采用预见性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平均转运时间,并对两组患者转运中出现的意外情况及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等进行比较与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平均转运时间、坠床、氧气中断、管道脱落或打折等意外情况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明显,且观察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则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急诊危重院内转运患者,及时实施有效的预见性护理措施,在缩短转运时间和降低患者的意外事件发生率方面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SBAR2017年12月院内运转的90急诊危重患者,作为对照组,应用的是口头交接的方式。回顾2018年1月到2018年6月院内运转的90急诊危重患者,作为观察组,开始采用SBAR沟通模式,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安全转运的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转运交接问题的发生率4.44%,显著低于对照组11.11%(P0.05)。观察组的转运交接时间明显比对照组短(P0.05)。观察组的病房护士对急诊护士的满意率,明显比对照组高,两组数据均存在明显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SBAR沟通模式对急诊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运转有良好的效果,能够减少转运交接问题的发生率,缩短转运时间,方便危重患者的交接,有利于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安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采用优质护理的效果。 方法我院从 2015 年 4 月起在广泛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在活动前后半年间随机抽样调查急诊危重转运的患者各 180 例,采用问卷调查及现场考核等方法,综合评价活动前后护理质量、护理不良事件、转运时长、护理工作满意度等效果。 结果观察组护理质量以及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明显提高,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转运时长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将优质护理相关措施应用在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护理过程中,降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转运速度,同时也提高患者和接收科室满意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JCI标准用于儿科危重症院内安全转运的实施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1日~2013年9月30日本院急诊科接诊并进行院内转运的危重患者60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300例,其中对照组实行传统的转运方法,观察组则运用JCI标准以先进的管理理念实施转运前、转运中和转运后的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转运中并发症发生情况、护理纠纷例数及患者家属满意度有无差别。结果观察组转运并发症和护理纠纷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家属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JCI标准运用于儿科危重症院内转运可以保证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安全性,减少护理纠纷的发生,提高患者家属满意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护理安全管理对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9月至2022年10月我院收治的80例急诊危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抽签法将患者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采取护理安全管理.分析比较两组考核成绩、护理质量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的考核成绩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护理质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院内转运期间运用护理安全管理,能够提高护理质量与满意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降阶梯思维模式在急诊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中应用。方法2017年1~6月对急诊科18名护士实施降阶梯思维模式培训,分析培训前后急诊护士护理能力及院内转运危重患者过程中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培训后急诊护士理论考试评分、应急考试评分、危重病患转运能力评分均高于培训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患者转运时间短于培训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培训后输液管脱落或堵塞、供氧中断、设备故障、患者血压波动等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培训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培训后患者满意度显著高于培训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降阶梯思维模式能有效提高急诊护士护理技能及危重病患转运能力,从而降低危重病患转运过程中不良事件发生,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 JCI 标准下儿科急诊危重患儿行检查时院内安全转运。[方法]将2011年1月—2011年12月的309例需要院内转运检查的危重患儿设为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转运方法,2012年1月—2012年12月的390例需要院内转运检查的危重患儿设为观察组,按 JCI 标准进行转运。比较两组患儿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和患儿及其家属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儿及其家属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JCI 标准下的院内转运可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患儿及家属的满意度,确保儿科急诊危重患儿院内转运检查的安全。  相似文献   

11.
徐湘蓉  张玉  邓定芝  谢伦艳  李枝国 《全科护理》2015,(10):946-947,951
[目的]探讨JCI标准下儿科急诊危重患儿行检查时院内安全转运。[方法]将2011年1月—2011年12月的309例需要院内转运检查的危重患儿设为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转运方法,2012年1月—2012年12月的390例需要院内转运检查的危重患儿设为观察组,按JCI标准进行转运。比较两组患儿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和患儿及其家属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及其家属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JCI标准下的院内转运可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患儿及家属的满意度,确保儿科急诊危重患儿院内转运检查的安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多学科合作的流程管理在急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6月~2017年6月经急诊科进行院内转运的15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5例。对照组患者采取传统模式进行院内转运,观察组患者采取多学科合作流程管理模式进行院内转运,对2组的院内转运过程中护理缺陷的发生率及患者家属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发生护理缺陷比例及转运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及家属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多学科合作流程管理应用于危重患者院内转运,可以保证院内转运任务更加规范、优质、高效的完成,提高了患者家属满意度,应用前景广阔,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SHEL模式应用于急诊静脉用药过程中对提高护理人员护理行为准确性、专业性的作用。[方法]2015年年末在急诊科开始实行静脉用药的专项安全管理措施,选取急诊科34名护理人员,对护理人员应用SHEL模式管理前后进行自我对照研究。比较应用前后护理人员护理失误发生情况、护理行为规范及病人对护理质量满意状况。[结果]两组护理人员业务能力、临床环境、当事人及他人的失误发生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人员对病人治疗前临床症状的评估、静脉药物的剂量及配制、病人出现不良反应的应急处理、护患间有效沟通及病人治疗过程中的护理行为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病人对护理人员护理质量满意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672,P=0.046)。[结论]SHEL模式应用于急诊静脉用药中护理安全性管理,有利于规范护士安全用药行为,降低护理失误率,提高护理质量及满意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基于SHEL分析的院内转运管理结合快捷护理路径模式在EICU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10月—2021年10月本院EICU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奇偶数字分配法将研究对象分为传统组与试验组,每组各50例,传统组采取传统院内转运流程进行管理,试验组采取基于SHEL分析的院内转运管理结合快捷护理路径模式,观察并比较两组转运期间不良事件总发生率、转运交接质量与患者满意度。结果 试验组转运期间不良事件总发生率显著低于传统组,试验组转运交接质量显著优于传统组,试验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传统组(P均<0.05)。结论 将基于SHEL分析的院内转运管理结合快捷护理路径模式应用于EICU患者的护理管理,能有效降低转运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促进院内转运交接质量的持续提升,该模式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和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HFMEA)应用于急诊手术患者院内转运的效果。方法:根据HFMEA方法,成立急诊手术转运团队,评估影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的因素,从术前转运及交接、术后转运及交接两个环节查找失效模式,并有针对性地制订控制方案。结果:观察组转运意外发生率和转运交接问题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HFMEA显著提高了急诊手术患者院内转运的安全性,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护理风险管理在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根据数字表法将572例急危重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n=286例)采用常规转运护理方法,观察组在常规转运护理的基础上采用风险管理措施。比较2组转运途意外情况发生率(各种管道滑脱或堵塞、供氧中断、呼吸心脏骤停、窒息或呼吸困难、脑疝、血压骤停或休克、严重心律失常、坠床)、死亡率及护理满意率。结果观察组各种管道滑脱或堵塞、供氧中断、呼吸心脏骤停、窒息或呼吸困难、脑疝、血压骤停或休克、严重心律失常、坠床等意外发生率(8.39%)明显低于对照组(25.17%),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926,P0.01);观察组转运死亡率(1.40%)显著低于对照组(4.90%),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835,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率(93.0%)明显高于对照组(78.0%),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05,P0.05)。结论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可明显降低意外情况发生率、转运死亡率,显著性提高护理满意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诊科中护理干预管理对危重病人转运的影响。[方法]将280例危重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146例)和观察组(134例),对照组转运过程中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护理干预管理,比较两组病人检查等待时间、转运时间、转运过程中意外发生率、护理纠纷发生率、转送科室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的检查等待时间为0.56min±0.54min、转运时间为11.33min±0.59min、转运过程中意外发生率为0、护理纠纷为0,低于对照组(3.00min±0.86min、18.24±1.36、7.5%、2.1%),观察组转送科室满意度为100%,高于对照组的86.3%,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危重病人在转运过程中进行护理干预管理,可降低病人意外发生率,减少医疗纠纷,提高病人满意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护理干预对急诊病危患者院内安全转运的应用效果。方法通过与100例急诊病危对照组做对比,对我院100例急诊病危观察组院内安全转运的意外事件发生率、护理满意率进行归纳总结及分析。结果观察组的意外事件发生率(坠床率、意外脱管率、供氧中断率、病情恶化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护理满意率(75%)显著高于急诊病危对照组(47%)(P0.05)。结论护理干预对急诊病危患者院内安全转运具有重要意义,能降低急诊病危患者的意外事件发生率和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SBAR模式转运交接单在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6年1月200例我院转入或转出ICU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组,以住院号末位数是单数为观察组,双数为对照组。观察组采用SBAR模式转运交接记录单,对照组采用传统转运交接。比较两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护士交班问题发生率、转运交接时间、交接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10例、交接问题不清发生3例,分别优于对照组的25、10例,满意度9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平均交接所需时间(16.71±2.10)min,观察组平均交接所需时间(12.04±3.63)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SBAR模式转运交接记录单规范危重症患者的转运交接流程,减少不良事件、护理问题的发生,提高护理人员工作效率及交接双方满意度,保障了患者安全,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预见性护理程序在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效果.方法 比较2组间院内转运时间、护理意外和病情恶化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院内转运所需时间,观察组为(31.9±5.3) min,明显少于对照组的(40.2±7.6) min.观察组护理意外及病情恶化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 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采用预见性护理程序,可缩短转运时间,提高转运效率,减少转运过程中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