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应用超声造影(CEUS)评估铁皮石斛对肝纤维化大鼠肾损伤时微循环灌注的影响。方法 将24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成正常组、模型组和铁皮石斛干预组,每组各8只,除正常组以外,其余两组均经四氯化碳诱导制备肝纤维化动物模型,其中铁皮石斛干预组以高剂量铁皮石斛鲜榨汁每日灌胃(7.5 g/kg),连续灌胃4周。应用常规超声观察大鼠肾脏形态并检测其长径、前后径、肾皮质厚度,CEUS检测肾皮质血流灌注参数即达峰时间(TTP)、峰值强度(PSI)、曲线上升斜率(A)和曲线下面积(AUC);收集大鼠处死前1 d的24 h尿液和处死后腹主动脉血液,应用全自动生化检测仪测定尿、血肌酐(Cr)和血尿素氮(BUN),并计算内生肌酐清除率(Ccr);比较各组上述参数的差异。取肝、肾组织进行HE及Masson染色观察病理学变化。结果 各组大鼠肾脏长径、前后径和肾皮质厚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CEUS检查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和铁皮石斛干预组大鼠肾皮质TTP延长,PSI和A均降低,AUC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模型组比较,铁皮石斛干预组大鼠肾皮质TTP缩短,PSI和A均增高,AUC...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灰阶超声造影成像技术评价胃浸润性病变的价值。方法对18例二维超声明确诊断胃壁增厚患者,经静脉团注SonoVue进行胃壁灰阶超声造影。观察并存储注射造影剂后0-3分钟的动态图像,利用定量分析软件进行离机时间-强度曲线(TIC)分析。分别计算达峰时间(AT)、峰值强度变化(A)、TIC曲线的斜率(β)。结果病变位于黏膜下层者,胃壁黏膜下层增强达峰时间较肌层明显提前,斜率变大;全层胃壁病变表现为病变区快速增强,时间在10-16秒,廓清亦较迅速;病变侵及浆膜及浆膜层以外时,浆膜面不光滑、边缘不规则,增强的血管向外延伸;胃壁间囊肿,囊壁与胃壁同步增强,同步廓清,囊腔内无增强征象。结论灰阶超声造影成像技术结合TIC曲线分析,可反映胃壁增厚性病变及肿物的实时血流灌注情况,重点在于能区别病变侵犯层次,对鉴别炎症性病变及肿瘤的分期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在股骨头坏死患者股骨头软骨下骨血流灌注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19年3月至9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股骨头坏死患者共48例(80髋),经MRI检查确诊,根据国际骨微循环研究协会制定的分期标准,股骨头坏死侧共65髋,其中Ⅱ期共31髋(Ⅱ期组),Ⅲ期共34髋(Ⅲ期组);对侧无坏死的正常侧共1...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实时超声造影在肝恶性占位病变中的鉴别诊断应用价值.方法 对66例经手术或超声引导穿刺活检病理确诊的肝恶性占位(原发性肝癌32例,转移性肝癌20例,肝内胆管细胞癌14例),观察肝脏恶性占位病变在超声造影中的增强方式,增强时间,以及时间-强度曲线分析,术前进行超声造影与术后病理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就增强方式而言,原发性肝癌动脉相早期呈整体增强,转移性肝癌动脉相早期呈整体增强或周边厚圈状增强,廓清后呈"黑洞"表现,肝内胆管细胞癌呈整体增强.增强时间及强度而言,肝恶性肿瘤均表现为快进快出型,但转移性肝癌的廓清时间更快;原发性肝癌增强强度呈高强度,转移件肝癌呈低强度,而肝内胆管细胞痛则呈等强度.结论 实时超声造影可准确显示大多数肝恶性占位病变的不同灌注特点,通过时间-强度曲线分析可定量检测病灶在造影过程中随时间不同增强强度的变化,从而对肝恶性肿瘤作出正确的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5.
超声造影对肝良性占位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对肝脏良性占位病变在超声造影中的增强方式,增强时间,以及时间-强度曲线分析,探讨超声造影对肝良性占位病变中的血流灌注特点以及在肝肿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65例经手术或超声引导穿刺活检病理确诊的肝良性占位(血管瘤34例,局灶性增生结节6例,肝硬化增生结节12例,肝腺瘤5例,肝脓肿8例),术前进行超声造影与术后病理结果进行回顾性比较分析.结果 肝血管瘤表现为周边结节状增强及絮团状逐渐向心性增强方式,局灶性结节增生早期动脉相表现为"轮辐状"增强;肝硬化增生结节造影表现与周围肝组织基本一致;肝腺瘤显示为动脉相整体快速增强,延迟相显示为高增强;肝脓肿造影后病灶内呈网格状增强,出现大小不等的无回声区呈融合状,与周围肝组织分界清晰.增强时间及强度,肝血管瘤呈慢进慢出低强度,肝局灶性结节增生呈快进慢出高强度,肝硬化增生结节与周围肝组织同步显影等强度,肝腺瘤呈快进慢出低强度,肝脓肿呈快进快出低强度.结论 实时超声造影可显示大多数肝良性占位病变的不同灌注特点,通过时间-强度曲线分析可定量检测病灶在造影过程中随时间不同增强强度的变化,有助于对肝良性占位病变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技术对肝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应用超声造影技术检查91例肝肿瘤患者(良性肿瘤37例43个病灶,恶性肿瘤54例79个病灶),观察注射造影剂SonoVue后良恶性肿瘤结节的血流灌注特征,绘制时间一强度曲线,分析曲线的形态特征及定量参数变化.结果 肝血管瘤的增强造影表现为"慢进慢出",肝硬化结节和不均性脂肪肝的增强与肝实质同步;肝恶性肿瘤表现为"快进快出".肝良性肿瘤的时间一强度曲线呈单峰或多峰,上升支及下降支多缓慢且部分有转折;恶性肿瘤的曲线呈单峰,上升支陡峭,成角明显,下降支相对缓慢.良恶性肿瘤的始增时间(14.19±6.26)s vs(10.36±2.80)s、峰值时间(51.33±25.76)s vs(20.88±5.71)s、斜率(0.08±0.03)vs(0.19±0.28)、增强速率(0.67±0.69)dB/s vs(1.86±0.95)dB/s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造影能动态显示肝肿瘤不同时相的增强情况,定量分析肝肿瘤时间一强度曲线能明显提高超声对肝肿瘤定性诊断率. 相似文献
7.
超声造影评价肝纤维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评估应用超声造影评价肝纤维化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32例及健康对照组6名在反相脉冲谐波模式下,经肘静脉注射超声造影剂SonoVue.记录造影剂到达肝动脉时间(HAAT)、到达门静脉时间(PVAT)及到达肝静脉时间(HVAT),计算造影剂到达肝动脉与到达肝静脉间隔时间(VAT)和到达门静脉与到达肝静脉间隔时间(VVT).结果 HVAT、VAT、VVT与肝纤维化程度呈负相关,中度及重度肝纤维化组HVAT、VAT、VVT缩短.以肝纤维化达到S4期为阳性判断标准,HVAT、VAT、VVT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3~0.84.结论 超声造影对重度肝纤维化的诊断具有一定临床价值,但在诊断轻度肝纤维化的准确性方面存在欠缺.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肝实质时间-强度曲线评价大鼠肝纤维化的价值.方法 应用四氯化碳诱导大鼠肝纤维化.经尾静脉团注超声造影剂,分析肝实质时间-强度曲线及其参数与C-Ⅳ、LN免疫组化染色阳性反应面积百分比的相关性.结果 S_3期、S_4期肝实质时间-强度曲线峰值强度及下降斜率较对照组、S_1期、S_2期降低,峰值强度、下降斜率与C-Ⅳ、LN免疫组化染色阳性反应面积百分比呈负相关.结论 肝纤维化超声造影肝实质时间-强度曲线的变化可能与肝窦毛细血管化、肝内分流形成等肝内血流动力学改变有关,超声造影对于评价肝纤维化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9.
超声造影时间强度曲线定量分析诊断肝局灶性病变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运用相关的造影数据分析软件,定量分析超声造影诊断肝肿瘤的准确性。方法运用QLAB—ROI“时间-强度”曲线分析软件对53例肝局灶性病变超声造影图像,进行始增时间、峰值时间、峰值强度、1/2消退时间定量分析。结果(1)肝恶性与良性肿瘤比较:始增时间、峰值时间、峰值强度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2消退时间恶性肿瘤明显早于良性肿瘤(p<0.001)。(2)原发性肝癌与转移性肝癌比较:始增时间、峰值强度无统计学差别(p>0.05)。原发性肝癌的峰值时间早于转移性肝癌(p<0.05),1/2(?)退时间晚于转移性肝癌(p<0.05)。(3)本组37例良性肿瘤可分为早期回声增强组与回声不增强组。二组在始增时间、峰值时间、峰值强度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2消退时间,回声增强组明显晚于回声不增强组(p<0.01)、(4)肝脏恶性肿瘤或良性肿瘤,其肿瘤结节与周边组织时间-强度曲线参数对照,无论在始增时间、峰值时间、峰值强度、1/2消退时间上,均有显著意义。结论超声造影技术对肝局灶性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结合“时间-强度”曲线参数定量分析软件,对进一步提高肝肿瘤诊断的准确性有较大帮助。 相似文献
10.
实时超声造影对肝外胆管癌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实时超声造影对肝外胆管癌的诊断价值。方法16例经病理证实的肝外胆管癌病例,回顾性分析其超声造影时间一强度曲线,增强时间、增强强度以及病灶的增强方式,并比较病灶在造影前后的清晰显示率。结果肝外胆管癌病灶平均在(15.5±5.0)s开始显影增强,(22.0±4.5)s时增强达峰值,(55.0±8.5)S时造影剂开始消退,(85.5±20.0)S时廓清。在动脉相、门脉相及延迟相分别有30%(4/16)、60%(10/16)及6.2%(1/16)表现为等增强,分别有10%(1/16)、40.0%(6/16)及93.8%(15/16)表现为无增强,有70%(11/16)在动脉相表现为高增强。75%(12/16)的病例表现为整体增强,造影后病灶的清晰显示率从造影前的53.0%(9/16)提高到造影后的93.8%(15/16)。结论超声造影可显著提高肝外胆管癌病灶的显示率,为临床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CEUS)在移植肾术后肾功能监测及并发症诊断中的价值。方法:29例同种异体肾移植患者,术后时间6天至6年,常规超声检查后行超声造影检查,存储图像。选择移植肾中部包膜下皮质作为感兴趣区,通过时间强度曲线测定相关参数:到达时间(AT),达峰时间(TTP),分析移植肾功能正常组与异常组之间参数的差异。结果:移植肾功能正常组13例,异常组16例,移植肾功能正常组CEUS时间强度曲线参数AT、TTP较异常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移植肾肾周积液10例,CEUS表现为积液区无造影剂进入。移植肾局部梗死1例,CEUS表现为移植肾上极及下极2处"无增强区"。移植肾动脉狭窄1例,CEUS表现为血管局部细窄。结论:CEUS可以作为评价移植肾功能不全的一种可行方法,CEUS对于发现移植肾局部梗死灶及范围、鉴别移植肾周围积液、判断移植肾动脉狭窄有较大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对附件区不同回声类型肿块良恶性鉴别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36例附件区肿块的患者,先行常规经阴道超声检查,根据二维超声声像图表现分为单纯性囊性肿块组、囊性为主混合性肿块组、实性肿块组及实性为主混合性肿块组,再行超声造影成像并分析其增强特点及时间-强度曲线,主要指标包括充盈起始时间(AT)、达峰时间(TTP)、廓清时间(WT)、造影曲线总时间(OT)、起始强度(AI)、峰值强度(PI)及曲线下面积(AUC)等。结果所有病例均获得病理诊断,其中单纯性囊性肿块组及囊性为主混合性肿块组均为良性;研究显示AT在囊性为主混合性肿块组及实性为主混合性肿块组晚于实性肿块组(P<0.01);AI及PI在囊性为主混合性肿块组低于实性肿块组(P<0.05,P<0.01)。在实性肿块组中,恶性组AT早于良性组(P<0.05),AI及PI高于良性组(P<0.01)。在实性为主混合性肿块组中,恶性组AT早于良性组(P<0.05),TTP晚于良性组(P<0.05)。结论超声造影对附件区不同回声类型肿块的良、恶性鉴别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超声造影对肝移植患者术前肾功能评估的初步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对肝移植患者术前肾功能评价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76例肝移植患者行术前肾脏超声造影检查,包括肝硬化代偿期患者25例,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36例,肝肾综合症患者15例;正常对照组28例。造影剂为SonoVue,用ACQ软件对造影图像中皮质部位进行分析,观察指标为造影剂到达时间(AT)、达峰时间(TTP)及达峰强度(PI)。结果各项观察指标在肝硬化代偿组与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肝硬化失代偿期组患者TTP较正常组及肝硬化代偿组明显延长,PI明显降低(P<0.05);肝肾综合征组AT、TTP较肝硬化失代偿组进一步延长,PI进一步降低(P<0.05)。结论超声造影有助于肝移植术前肝硬化患者肾功能评价。 相似文献
14.
肾嗜酸细胞腺瘤的超声造影特征与病理对照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肾嗜酸细胞腺瘤的超声造影灌注特征并与病理对照.方法 回顾性分析3例肾嗜酸细胞腺瘤的超声造影资料并复习文献.结果 肾嗜酸细胞腺瘤的典型超声造影表现为,造影剂由四周向中心充填,中央放射状纤维瘢痕区域始终无造影剂充填,呈"轮辐状"改变,与病理大体标本表现一致.结论 超声造影有助于诊断肾嗜酸细胞腺瘤.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肠壁炎症增厚性和肿瘤性病变灰阶超声造影特征及其在鉴别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静脉团注SonoVue对36例(13例炎性病变、23例肿瘤性病变)肠壁增厚性病变患者进行低机械指数超声造影检查,实时观察增厚肠壁的动态血流灌注特征,利用定量分析软件进行时间-强度曲线(TIC)分析,观察并测定微血管密度(MVD)情况,比较TIC曲线参数与MVD之间关系。结果肠壁炎性增厚病变,灰阶超声造影显示肠壁黏膜、黏膜下层或全层均匀一致增强;肿瘤性病变,造影显示所有病例肿瘤病变区均有不同程度增强,增强层次不清、顺序紊乱;肿瘤性病变MVD值大于炎症性病变,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IC曲线表现:黏膜下层病变,达峰时间均较肌层提前,斜率较肌层增大;病变侵犯全层,曲线显示相当于黏膜下层与肌层的部位强化一致,TIC曲线参数分析表明,肠壁炎性增厚性病变与肿瘤性病变,峰值背向散射强度(PI)及强度减半时间(T1/2)均与血流状态有关,而与MVD无关。结论灰阶超声造影结合TIC曲线,可以说明肠壁炎症性与肿瘤性病变具有不同的血流动力学特征,且可以更加清晰显示病变的微血管分布情况及其浸润范围,有助于肠壁炎症性与肿瘤性病变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应用超声造影技术探讨存在副肾动脉是否影响肾脏的局部血流灌注。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9月至2021年12月在北京医院行肾动脉超声造影检出存在副肾动脉的31例患者(共33个肾脏)的超声影像资料,并分析肾脏不同部位(上极、中部、下极)的肾皮质血流灌注。获得时间-强度曲线(TIC)和相关参数,包括峰值强度(PE)、流入相曲线下面积(WiAUC)、上升时间(RT)、局部平均过渡时间(mTTl)、达峰时间(TTP)、流入相斜率(WiR)、流入相灌注指数(WiPI)、流出相曲线下面积(WoAUC)、流入相和流出相曲线下面积(WiWoAUC)、下降时间(FT)、流出相斜率(WoR),比较肾脏不同部位以上各项灌注相关参数以及主肾动脉和副肾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参数是否存在差异,评估存在副肾动脉肾脏不同部位的血流灌注情况。 结果副肾动脉较主肾动脉管径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2±0.7)mm vs(4.6±0.7)mm,P<0.001],两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收缩期峰值流速(PSV)、阻力指数(RI)和加速时间(A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上极、中部和下极肾皮质血流灌注参数的比较中,上极WiWoAUC略高于中极(P=0.041),其他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结论副肾动脉的存在对肾脏局部的血流灌注影响不大,但仍需更多研究结果证实。 相似文献
17.
超声造影可实时显示新生肿瘤的微血流灌注情况,在鉴别诊断肾脏肿瘤的良恶性方面有较高的价值,目前已较广泛地应用于肾脏肿瘤的临床诊断。超声造影可通过显示不同病理类型肾脏肿瘤间血管特质的差异,对肾脏肿瘤的病理类型进行甄别,为指导临床精准治疗提供重要的诊断依据。本文就近年来超声造影在诊断及鉴别诊断肾脏肿瘤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超声造影在移植肾假性动脉瘤应用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在移植肾假性动脉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3例移植肾假性动脉瘤患者的假性动脉瘤进行了超声造影,并对造影前后声像图进行了观察与分析.结果 移植肾假性动脉瘤瘤腔内造影剂到达时间为15~21 s,完全充满时间为25~78 s,可见载瘤血管与充满造影剂的瘤腔有通道相连,1例合并血栓,可见瘤腔内造影后充盈缺损.3例全部经手术证实.结论 超声造影为临床早期诊断移植肾假性动脉瘤及选择治疗方案提供了可靠依据,是一项很有发展前途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