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内经》尤重视补泻,但现在学者研究补泻手法的颇多,关于补泻量的论述较少。在选对补泻手法的前提下,补泻量的大小对临床疗效影响非常大。针刺补泻量的大小究竟以什么为准,有没有客观指标。本篇将从《内经》理论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2.
"迎随补泻"是针灸学的重要内容,临床运用广泛,但目前无统一的操作依据和手法要求。依据《黄帝内经》关于迎随补泻的记载,结合历代医家对迎随补泻的认识,我们认为可从营卫循行的角度探究迎随补泻本义,分析迎随补泻的理论依据和针刺手法要求,认为迎随补泻是针刺补泻的统称,而非某一种具体的补泻手法。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内经>阴阳补泻针法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总结出五种阴阳补泻针法:阴阳深浅补泻针法、阴阳互引补泻针法、阴阳互治补泻针法、阴阳左右补泻针法、阴阳荥合补泻针法.对五种阴阳补泻针法的技术操作、要领以及临床应用进行了详细的论述.此种<内经>阴阳补泻方法,后世医家又加以润色、发挥,形成了多种补泻方法.该补泻方法是其他复式补泻手法的重要基础手法之一.  相似文献   

4.
对《灵枢》针刺补泻进行初步探讨.《灵枢》针刺补泻首先是针对虚实而言,《灵枢》制定针刺补泻原则,归纳有迎随、徐疾、捻转、提插、开合等几种针刺补泻手法,这些针刺补泻原则和补泻手法为后世针灸学家所遵循.认为《灵柩》针刺补泻理论对当代针灸教学、临床、科研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学习针灸,应了解和掌握《灵柩》针刺补泻的内涵.  相似文献   

5.
凌楠 《中医药学刊》2001,19(6):585-585,590
对《灵枢》针刺补泻进行初步探讨。《灵枢》针刺补泻首先是针对虚实而言,《灵枢》制定针刺补泻原则,归纳有迎随、徐疾、捻捻、提插、开合等几种针刺补泻手法,这些针刺补泻原则和补泻手法为后世针灸学家所遵循。认为《灵枢》针刺补泻理论对当代针灸教学、临床、科研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学习针灸,应了解和掌握《灵枢》针刺补泻的内涵。  相似文献   

6.
补泻刺法是传统针刺手法中的精华,早期中医经典《内经》《难经》对此记载颇丰。本文从补泻刺法的原则及内涵和操作时的刺激部位、手法、时机3个关键因素等方面对两部经典有关补泻刺法的论述进行梳理和比较。基于原文的客观分析,发现《内经》与《难经》有关补泻刺法的论述在上述各方面均存在明显差异,从而推断两者可能是出自我国早期不同医学学派的针刺补泻理论。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素问·八正神明论篇》中“泻必用方,补必用员”与《灵枢·官能》中“泻必用员,补必用方”,本文根据《黄帝内经》针刺补泻理论和历代各家观点,认为两者文字看似矛盾,但理论正确,共同参与组成《黄帝内经》针刺补泻体系。两者相同之处在于皆符合“补虚泻实”的基本原则,但所指的具体补泻内容不同——“泻方补员”重在补泻时机,“泻员补方”重在补泻手法。两文中的“方”“员”涵义不同,应当灵活理解运用。同时,结合历史考古资料和相关记载,进一步挖掘“泻员补方”中“方”“员”的内涵。总而言之,方员补泻指出在临床上行针刺补泻手法时,应同时重视医者对气机的把握和对手法的操作,并进一步引发对针刺补泻手法临床研究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针对《针灸学》四特性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研究与实践中的毫针补泻手法的差异特性教学进行专篇阐述分别从《毫针补泻手法》教学课件的研制与应用、毫针补泻手法练习的改革与毫针补泻手法模拟仪器的研制与应用3个方面介绍该课题组所研究的毫针补泻手法差异特性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9.
几年来学习陆瘦燕先生的著作很多,受益颇深,今又读到《上海中医药杂志》1962年2月号刊出的《针刺补泻手法的探讨》一文,文中对针刺补泻手法在临床上实用价值加以肯定,并阐明了针刺补泻手法和经络的关系,将许多繁杂的补泻手法概括为调和阴阳之气与疏调营卫之气两大类,并将各种手法的操作、作用、适应范围等群细地加以归类及分析,便于后学者对补泻手法的掌握和临床运用,这是很好的.但我对该文讨论部分中有两个问题持有不同的看法,兹略述拙见如后:  相似文献   

10.
对<内经>针刺补泻相关内容从文献学角度进行分析和整理.结果表明呼吸补泻、徐疾补泻和开阖补泻法是<内经>中主要的针刺补泻方法,并且这三种补泻方法常结合运用,<内经>中的迎随是所有补泻手法必须遵守的原则.掌握<内经>针刺补泻方法,有助于我们提高针刺疗法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1.
杨继洲的《针灸大成》主张针、灸、药、摩并重,重视辨证,兼容并蓄,博采众长,在针刺手法上,创立了十二字口诀,总结了“下手八法”,在补泻手法上提出补泻分“大补大泻”和“平补平泻”,阐明了“截担补泻法”,在运明“九六补泻”突出了其独到之处,注重得气,主张:“宁失其时,勿失其气.”在选穴配穴方法上,发展了透穴针法,完善了缪刺手法,提出了“相应取穴法”和多种复式手法.  相似文献   

12.
<灵枢><素问>文献研究表明针刺"气至"现象是针刺引起气的活动,针刺"气至"可分为"正气至"、"谷气至"、"邪气出"、"正邪相争"等不同反应,针刺"补泻手法"的技巧在于对不同性质气至现象的利用与控制,形成了深浅补泻、迎随补泻、呼吸补泻、徐疾补泻、开阖补泻、方员补泻等.补泻手法的技术关键乃是基于一种观念上"出邪气,补正气"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也谈针刺补泻手法———读《针刺补泻手法之我见》有感210001南京市中医院陆瑾针刺补泻手法是根据《灵枢·经脉》:“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的原则确立的,补法是指能鼓舞人体正气,使低下的功能恢复旺盛的方法,泻法是指能疏泻病邪使亢奋的功能...  相似文献   

14.
汪振宇  李琳 《中国针灸》2004,24(2):147-148
"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是中医治疗大法,补泻手法更是影响针灸疗效的关键所在.传统补泻手法模糊之处较多,不利于针灸疗法的推广.  相似文献   

15.
《难经》一书,历代医家视为经典必读之书。它包括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诸方面。其中对针法在《内经》基础上又有了发展。其针法有手法补泻、穴位补泻以及四时分刺等内容,较突出的是穴位补泻,它依据阴阳五行理论,  相似文献   

16.
浅谈局部酸胀为补,远端走窜为泻的临床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刺补泻手法是针灸治病的重要环节,从古至今的临床学家都证明,恰当的补泻手法是提高疗效的重要环节。但是,现行的不少针刺补泻手法中,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不足,可操作性不强,因此难以实施。据笔者经十余年体会,学习先辈和老师的经验,摸索出局部酸胀为补,远端走窜为泻的补泻手法。试介绍如下,不当之处敬请专家学者指正。1 现行补泻手法的不足  现行教材《针灸学》可谓最规范的、最具代表性的专著,该书把针刺补泻手法分为单式补泻手法、复式补泻手法。其中单式补泻手法有7种,复式补泻手法有2种。就临床常用的提插、捻转补泻…  相似文献   

17.
本文探讨了“得气”是施行针刺补泻手法的先决条件,强调了强弱刺激与补泻手法的概念不同,论述了补泻手法的优越性与不足之处,以及补泻手法的规范统一化问题。  相似文献   

18.
《内经》作为祖国传统医学最早的经典医籍 ,为针法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而《难经》在此针法的基础上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其针法有手法补泻 ,穴位补泻以及四时分刺等内容 ,尤为突出的是穴位补泻。1 穴位补泻法  穴位补泻法 ,是在《内经》补虚泻实的治疗原则上 ,结合五行相生规律 ,提出“虚者补其母 ,实者泻其子”的补泻法 ,又称子母补泻法。正如六十九难所云 :“经言虚者补之 ,实者泻之 ,不虚不实以经取之。何谓也 ?然 :虚者补其母 ,实者泻其子……” ,其文出自《灵枢·经脉》篇及《灵枢·禁服》篇所载“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不盛不虚…  相似文献   

19.
本文归纳了《内经》经络之望色,切脉,内脏病变在经络循行的特定部位以及经络腧穴之反映,来说明经络的诊断作用,并且分述了针刺治疗的手法:进针前手法,进针时手法,进针后之补泻手法。  相似文献   

20.
笔者拜讀《江苏中医》1962年第5期杨长森先生的大作《談針刺补泻的初步体会》一文,获益匪浅。但在某些观点上,与杨先生还有不同看法。因为針灸补泻手法是关系到整个針灸学术的重大問題,必須深究細探,方可理論和实践取得一致。笔者本着“百家爭鳴”的方針,提出个人对針刺补泻手法的一些管见与杨先生作必要的商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