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2 毫秒
1.
癌基因C-myc和抑癌基因 p16在大肠癌中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大肠癌中癌基因 C- myc和抑癌基因 p16的表达及相关性。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 SP法检测78例大肠癌组织、2 0例癌旁组织和 2 0例大肠腺瘤中 C- myc和 p16的表达 ,并分析它们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大肠癌中C- myc表达率最高 ,p16表达率最低 (P<0 .0 5 ) ;C- myc阳性表达和 p16阴性表达与大肠癌的临床分期、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和远隔转移密切相关 (P<0 .0 5 ) ;C- myc和 p16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 (P<0 .0 5 )。结论 :C- myc与 p16表达具有协同性 ,C- myc的表达上调与 p16失活在大肠癌发展中起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肺癌细胞的多药耐药性与p5 3、c myc、nm2 3 H1的异常表达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肺癌组织标本中 p gp、p5 3、c myc、nm2 3 H1的表达。结果 :5 8例肺癌组织中 p gp、p5 3、c myc、nm2 3 H1的总阳性率分别为 6 0 .3%、6 8.9%、5 0 %、4 8.3%。其中 p5 3阳性例中 p gp阳性表达 35例 (85 .7% ) ,与mdr 1的表达呈显著正相关 (P <0 .0 5 ) ;c myc阳性例中 p gp阳性表达 17例 (5 8.6 % ) ,与mdr 1的表达无明显相关 (P >0 .0 5 ) ;nm2 3 H1阳性例中 p gp阳性表达 13例 (4 6 .4 % ) ,与mdr 1的表达无明显相关 (P >0 .0 5 )。淋巴结转移阳性组与阴性组p gp阳性表达率为 6 1.3%、4 3.2 % ,与mdr 基因表达无显著相关性 (P >0 .0 5 ) ;各类癌旁组织均可见不同程度的 p gp阳性表达。结论 :肺癌多药耐药基因mdr 1表达受多种基因的调控 ,p5 3过表达可增强mdr 1基因表达 ,c myc、nm2 3 H1过表达及淋巴结转移与否与mdr 1基因表达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3.
胃癌、大肠癌组织中p27蛋白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p2 7蛋白在胃癌及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对3 4例正常大肠组织、2 1例胃癌组织及 3 8例大肠癌组织 p2 7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进行分析。 结果 p2 7在正常结肠组织中的高表达率为 10 0 % (3 4/3 4) ,而在胃癌及大肠癌组织中的高表达率为 5 2 5 % (3 1/5 9) ,p2 7在两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0 5 ) ,而且p2 7低表达与胃癌及大肠癌的分级高、淋巴结转移多与TNM分期晚显著相关。结论 p2 7蛋白的表达与胃癌、大肠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密切相关 ,可能是一个预测胃癌、大肠癌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cyclinD1及 p2 1WAF1表达与大肠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用免疫组化SP法对 40例大肠癌标本进行cyclinD1和 p2 1WAF1蛋白表达的检测 ,并与同期 2 8例大肠腺瘤、14例正常大肠粘膜作对比。结果 :cy clinD1和 p2 1WAF1的阳性表达率在大肠腺瘤 (92 .9% )和大肠癌 (6 7.5 % )均显著高于正常大肠粘膜 (35 .7% ) (P<0 .0 1,P <0 .0 5 )。cyclinD1的表达与大肠癌的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无关。p2 1WAF1的阳性表达率在大肠癌 (37.5 % )显著低于正常大肠粘膜 (92 .8% ) (P <0 .0 1)。P2 1WAF1表达与大肠癌的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有关。结论 :cyclinD1和 p2 1WAF1表达异常在大肠癌的发生、发展中是一个普遍事件。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PPARδ在大肠“腺瘤 -癌”序列过程中的表达特点 ,以及PPARδ的表达与大肠腺瘤病理学特征、大肠癌病理学特征的关系。方法 :选取 2 0 0 2年 5月~ 11月大肠癌手术病例 80例、大肠腺瘤电切术病例 80例和同期行PPH术病例 2 0例(正常对照 ) ,对它们的冰冻病理切片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后进行图形分析 ,以阳性细胞面积占视野面积的百分比来表示PPARδ表达的阳性率。结果 :入选大肠腺瘤病例、大肠癌病例和正常对照组的年龄、性别构成无显著差异。 1)PPARδ在细胞内的定位主要位于细胞核内 ,呈现棕黄色。正常大肠组织中的阳性细胞较少 ,大肠腺瘤、癌组织中的阳性细胞主要是增生或恶变的大肠腺细胞。 2 )正常大肠组织、大肠腺瘤组织和大肠癌组织的PPARδ表达阳性率分别为 5 .35± 3.4 2 %、18.4 9± 4 .2 0 %和 30 .5 5± 8.81,具有极显著差异 (P <0 .0 1)。 3)在大肠腺瘤的标本中 :腺瘤的不典型增生程度与PPARδ的表达阳性率有显著差异 (P <0 .0 1) ,而腺瘤直径和腺瘤的病理组织类型则与PPARδ的表达阳性率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4 )在大肠癌标本中 :肿瘤的分化程度、肿瘤的侵犯深度和肿瘤的Dukes分期与PPARδ的表达阳性率有显著差异 (P <0 .0 5 )。病理组织类型、淋巴结转移情况和肝转移情况与PP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细胞凋亡相关基因bcl 2、p5 3在前列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 ,检测 3 6例前列腺癌 (Pca) ,2 0例前列腺增生 (BPH )组织和 11例正常前列腺组织 (NP)中bcl 2、p5 3蛋白表达。结果 :①Pca和BPH组bcl 2蛋白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NP组 (P <0 .0 5 ) ,而Pca组与BPH组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Pca组 p5 3蛋白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BPH组和NP组 (P <0 .0 5 ) ,而BPH组与NP组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②在Pca组中bcl 2蛋白阳性 10例 ,其中Ⅰ、Ⅱ级肿瘤组阳性 4例 ,Ⅲ、Ⅳ级肿瘤组 6例 (P <0 .0 5 ) ;p5 3蛋白阳性 12例 ,其中Ⅰ、Ⅱ级肿瘤组阳性 5例 ,Ⅲ、Ⅳ级肿瘤组 7例 (P <0 .0 5 )。显示bcl 2、p5 3蛋白表达随着病理分级的增高而增高。③p5 3蛋白表达阳性率≤ 5年生存组明显高于>5年生存组 ,呈负相关 (P <0 .0 5 )。bcl 2蛋白表达与生存期无关 (P >0 .0 5 )。结论 :p5 3、bcl 2蛋白的异常表达与前列腺癌的发生发展、病理分级及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p5 3蛋白表达在大肠腺癌中的临床病理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二步法检测 4 0例大肠腺癌、 4 0例大肠腺瘤的p5 3表达 ,选 10例正常大肠粘膜作为对照研究 ,分析p5 3蛋白表达与大肠腺癌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 :正常大肠粘膜、大肠腺瘤和大肠腺癌组织中p5 3蛋白表达逐渐增强 ,且它们间表达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p5 3蛋白表达异常与大肠腺癌发生发展有关 ,检测p5 3蛋白表达对大肠早期腺癌判断、分级、分期和预后估计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丹参酮ⅡA(TanshinoneⅡA ,TanⅡA)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APL)细胞诱导分化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 将APL细胞株NB4细胞与TanⅡA在体外共同培养 5天 ,观察细胞形态变化 ,并检测药物作用前后细胞NBT还原能力 ,用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增殖周期、c myc、bcl 2、p5 3、c fos、CD3 3 及CD11b表达。结果  0 .5 μg/mlTanⅡA可诱导 (91.3± 2 .1) %的NB4细胞向终末细胞分化。其中 ,中、晚幼粒细胞占 0 .2 6 ,杆状及分叶核细胞占 0 .6 8;细胞生长明显抑制 ;NBT还原能力显著增强 ;CD3 3 表达下降 ,CD11b表达升高 ;与全反式维甲酸 (ATRA)相比 ,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流式细胞术分析发现 ,TanIIA处理组细胞被阻滞于G0 /G1期 ,S期细胞数明显减少 ,增殖指数降低 ,c myc、bcl 2基因蛋白表达降低 ,c fos、p5 3基因蛋白表达增加。结论 TanⅡA体外能使NB4细胞分化成熟 ,增殖能力下降。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调控与NB4细胞增殖、分化相关的基因表达 ,抑制细胞DNA合成 ,从而抑制细胞增殖 ,诱导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9.
易平  孙奇 《临床荟萃》2000,15(15):678-679
目的 :探讨 p2 1、Bcl- 2蛋白在大肠癌及息肉中的表达 ,了解其对大肠癌早期诊断的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 (SP)法检测大肠癌及息肉中的 p2 1、Bcl- 2。结果 :p2 1、Bcl- 2在大肠癌及腺瘤性息肉中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大肠炎性息肉 (P<0 .0 1) ,腺癌与腺瘤性息肉之间二者阳性率则无明显差异 (P>0 .0 5 )。结论 :p2 1、Bcl- 2二者阳性表达可作为大肠粘膜癌变的高危诊断指标和 (或 )腺癌早期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10.
大肠癌p53蛋白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丹  张正  韩盛玺  杨红 《华西医学》2006,21(2):289-290
目的研究p53蛋白在大肠良恶性肿瘤中的表达,探讨其在大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40例大肠癌,22例大肠腺瘤中p53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它们与大肠癌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结果p53蛋白在大肠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为50%,在大肠腺瘤的阳性表达率为9.09%,两者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1)。p53蛋白的阳性表达与大肠癌细胞分化程度及Dukes分期有关(P<0.05)。结论p53蛋白阳性表达可能与大肠癌发生发展有关,检测p53蛋白表达对大肠癌分级、分期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结肠异时性腺瘤 Bcl- 2和 P53异常表达与病理分型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 192例初发性息肉样病变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 Bcl- 2及 P53基因表达。结果  Bcl- 2、P53阳性率在异时性腺瘤比初发性腺瘤明显增高 ,随着肿瘤病理分级增加阳性率上升 ,呈正相关性 (P<0 .0 1)。 Bcl- 2 / P53 组异时性腺瘤发病间期明显缩短 ,较阴性有显著性差异 (P<0 .0 1)。结论  Bcl- 2 / P53 异时性腺瘤发病间期短 ,增殖活性强恶性潜能高。检测此项目可作为判断结肠腺瘤恶性潜能的重要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2.
结、直肠癌中FHIT和p53蛋白表达及其临床病理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脆性组氨酸三联体(FHIT)和p53蛋白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采用EnVision两步法检测76例结、直肠癌和癌周黏膜组织及30例腺瘤标本中的FHIT和p53蛋白表达。结果FHIT在结、直肠腺癌中表达降低或缺失占51.3%,在癌组织学分级中高分化占10%,与中分化56%或低分化62.5%相比差异显著(P〈0.05);癌组织中FHIT表达降低或缺失明显高于腺瘤组(P〈0.01)。结、直肠癌中p53的阳性率为51.3%,明显高于腺瘤组的10%(P〈0.01)。中、晚期组(Dukes分期C+D)结、直肠癌组织p53的表达率61.7%,高于早期组(Dukes分期A+B)的34.5%(P〈0.05)。结、直肠癌组织中FHIT表达降低或缺失与p53表达之间无明显相关性。结论部分结、直肠癌和少数腺瘤FHIT表达降低或缺失,提示可能在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肠镜诊治大肠腺瘤癌变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肠镜下大肠腺瘤的分布,大小,形态,病理特征与腺瘤癌变的关系及其诊治方法。方法:选择804例病理证实为大肠腺瘤或腺瘤癌变的病例,分析大肠腺瘤大小,位点,基镑特点和组织学特征对腺瘤癌变的影响。结果:发现804例共1126枚大肠腺瘤,腺瘤癌变46例(46枚),癌变发生率4.1%,直肠乙状结肠腺瘤897枚,占腺瘤总数的79.7%,其中癌变腺瘤39枚,占癌变腺瘤总数的84.8%,直径大于2.0cm的腺瘤癌变率17.2(26/151),1.0-2.0cm腺瘤癌变率为5.5%(15/271),广基腺瘤癌变率为11.5%(26/226),短蒂或亚蒂者为3.1%(18/574),绒毛状腺瘤癌变率22.1%(21/95),管状绒毛状腺瘤9.4%(15/159),管状腺瘤1.1%(10/872),结论:直肠,乙状结肠是大肠腺瘤及腺瘤癌变的好发部位,直径大于2.0cm腺瘤,广基腺瘤,绒毛状腺瘤和管状绒毛状腺瘤有较高的癌变危险性,积极治疗大肠腺瘤是防治大肠癌的有效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p53,bcl-2和c-erbB2-蛋白在黏液表皮样癌中的分布,评价其对鉴别诊断及预后判断的意义。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了41例黏液表皮样癌和10例正常涎腺组织的p53,bcl-2和c-erbB-2表达。结果 c-erbB-2蛋白在正常涎腺的分布特征为导管上皮全部阳性(10/10),而腺泡上皮仅有1例阳性(1/10),黏液表皮样癌的阳性率低于正常涎腺,但阳性强度高于正常涎腺;p53蛋白在正常涎腺及黏液表皮样癌的阳性率分别为10%和51%,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且,p53蛋白在高低分化两组黏液表皮样癌的阳性率也有差别(P<0.05);bcl-2在黏液表皮样癌的阳性率有高于正常涎腺的趋向。结论 在正常涎腺中c-erbB-2主要分布在导管上皮。黏液表皮样癌和正常涎腺在p53,bcl-2和c-erbB-2表达方面有一定的差异。p53阳性表达的患者多具有低分化黏液表皮样癌的病理特征,但未能发现在黏液表皮样癌表达bcl-2和c-erbB-2的预后意义。  相似文献   

15.
16.
粪脱落细胞诊断大肠癌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粪脱落细胞的提取方法,了解粪脱落细胞及其p53蛋白的检测对大肠癌诊断的价值。方法:粪脱落细胞学检测41例大肠癌患者,110例非大肠癌患者。110例中50例为健康者,29例为慢性肠炎(包括10例溃疡性结肠炎),26例为大肠腺瘤,5例为胃瘤。粪脱落细胞以淘洗法提取,并用免疫化学法做粪隐血试验(faecal occult blood test,FOBT),同时采用S-P法对27例大肠癌患者的癌组织及粪脱落细胞进行p53蛋白检测。结果:脱落细胞学对大肠癌检测的特异性高于粪隐血诊断(P<0.05)。粪脱落细胞及粪隐血试验间的敏感性差异不显著(P>0.05)。粪脱落细胞p53表达阳性率为37.0%(10/27),与大肠癌组织p53检测一致率为85.2%(23/27)。结论:粪脱落细胞检测对大肠癌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而且有望与FOBT序贯进行大肠癌的筛查。粪脱落细胞p53蛋白的表达基本反映了癌组织中p53突变状况,有助于大肠癌的诊断。  相似文献   

17.
p53和bcl—2在前列腺癌的表达与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p53和bcl-2在前列腺癌的表达和其与病理学分级、临床分期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51例前列腺癌中这两种蛋白的表达.结果本研究显示p53和bcl-2在前列腺癌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1.37%和21.57%.两种蛋白的表达与其肿瘤的分级和分期呈正相关(P<0.05).p53蛋白的表达尚与病人的生存期有关.p53和bcl-2表达之间存在相关性(P<0.05).结论本文提示,p53和bcl-2的表达结果有助于对前列腺癌的分级、分期和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bcl2和p53蛋白定量指标与乳腺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及预后价值。方法应用图象分析仪对60例乳腺癌组织进行bcl2、p53和雌孕激素受体免疫组化及酶联亲和法定量测定。结果(1)bcl2蛋白定量高值组,乳腺癌组织学分级低,患者生存期长,生存率高(P<0.05)。(2)p53蛋白表达及定量高值组,组织学分级高,患者生存期短、生存率低(P<0.05)。(3)bcl与p53呈负相关(P<0.05)。(4)bcl2与雌孕激素受体间有显著正相关性(P<0.001)。结论定量检测bcl2和p53蛋白对评估乳腺癌分化程度及判断预后具一定价值。bcl2与p53在乳腺癌发生发展中有不同生物学作用。bcl2对乳腺癌患者内分泌治疗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检测大肠肿瘤中p53和nm23基因表达,探讨其在大肠肿瘤临床诊断及预后判断中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95例大肠癌及57例大肠腺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对石蜡标本采用免疫组化SP法分别检测p53和nm23基因表达,分析其免疫组化特点与临床病理之间的关系。结果 p53基因在大肠癌中高表达,而在大肠腺瘤中低表达;腺瘤伴低或中级别上皮内瘤变组p53的表达阳性率25.93%(7/27)与腺瘤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组65.22%(15/23)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56,P〈0.05);腺癌伴转移组nm23表达阳性率31.25%(5/16)与腺癌无转移组(包括腺瘤体高级男性皮内瘤变和腺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2,P〈0.05);nm23的阳性表达率在DukeC期为70.00%(15/20),与A、B期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9,P〈0、05)。结论 p53和nm23基因表达可能影响大肠癌发生发展,联合检测p53和nm23基因表达对大肠癌临床分级、分期有辅助意义;p53检测有助于大肠肿瘤早期诊断;nm23可作为预后判断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