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儿童亚急性坏死性淋巴结炎(SNL)临床特征及诊治结果。方法:对8例SNL患儿进行回顾分析。结果:8例儿童SNL临床表现均有淋巴结肿大,发热和白细胞减少为主要临床表现,8例中曾有4例误诊,误诊率50.0%,需与淋巴结结核、恶性淋巴瘤、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鉴别。结论:激素活疗有效,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2.
杨海霞 《泰山卫生》2004,28(5):47-48
患者男,30岁,因发热、颈痛10天人院。10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持续性发热,体温在37.4℃38.8℃之间波动,午后及夜间加重。在当地抗生素治疗6天后无效,且出现颈部肿块疼痛,伴头痛、腰痛,故收入院。既往体健,否认结核、肝炎病史。体检:T37℃,皮肤、粘膜无黄染及出血斑点,右锁骨上、右颈部、两腋窝均触及肿大淋巴结4~5个,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儿童亚急性坏死性淋巴结炎(subacute necrotizing iymphadenitis)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儿童亚急性坏死性淋巴结炎病例的临床资料,全部病例切片进行组织学观察,并行免疫组化染色,随访全部病例。结果:19例中男性14例,女性5例,平均年龄7.3岁,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颈淋巴结肿大和白细胞减少,抗生素治疗无效。组织学显示淋巴结内出现程度不同的碎片状坏死,伴有多种形态的组织细胞增生,坏死灶边缘可见浆样单核细胞、多形核细胞及免疫母细胞,无或很少有中性粒细胞浸润。随访5月~3年,全部存活。结论:儿童亚急性坏死性淋巴结炎是一种良性自限性疾病,具有特殊的临床表现和独特病理特点;掌握其临床和病理形态学特点,有助于与其他病变相鉴别。  相似文献   

4.
对我院儿童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1例分析如下. 1 病历摘要 男,12岁.于2008-09-13出现发热,体温高时39 ℃,无抽搐,无寒战,无咳嗽等,在当地诊断上呼吸道感染,给予头孢哌酮钠、地塞米松、利巴韦林等药物治疗2 d,体温下降,但停药后体温复升至39 ℃.2008-09-15查血常规示:WBC 5×109/L,N 0.34,L 0.58,PLT 172×109/L,在当地给予炎琥宁、利巴韦林治疗1 d,改为口服药物治疗(具体不详),体温一直38 ℃左右.  相似文献   

5.
亚急性坏死性淋巴腺炎,是一种非化脓性,但伴有坏死灶的特异性淋巴腺炎,好发于领下及预部淋巴腺,1972年日本藤木等病理学家首次报道,过去认为20~30岁左右的女性多见,小儿病例报道极少,近年来小儿病例陆续被发现,且有一定的季节性,湖北省妇幼保健院1999年4~6月儿科门诊共接诊12例,现报告如下。一、临床资料12例均来自省妇幼保健院1999年4~6月儿科门诊,其中男7例,女5例,年龄5~13岁,病程4~10天,全部病例均以颌下淋巴肿痛伴发热就诊(体温为38℃~39·SC)。单侧颌下淋巴腺肿大8例,双侧颌下淋巴腺肿大4例,局部有压痛,无…  相似文献   

6.
患者,男,24岁。因颈部淋巴结肿大伴发热1个月,于2009年6月2日以“发热待查”收入院。患者1个月前无意间发现左侧颈部包块,开始为1个,大小约1.0cm×1.0cm,随后增至5个左右,体积略变大,轻度疼痛,约5d后出现发热,体温最高39.0℃,伴乏力、头痛及盗汗,于当地诊所应用抗生素效果不佳,为求中西医结合诊治收入院。  相似文献   

7.
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又称为“Kikuchi病”(简称KD),1972年由Kikuchi和Fujimoto首先报道.KD是临床上较少见的一种独立的淋巴结非肿瘤性疾病,呈良性、自限性经过,主要表现为淋巴结肿大、发热、白细胞减少等,尤其易 与淋巴瘤等相混淆.我们通过2例病例分析,达到进一步认识此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砷为类金属元素,其氧化物有剧毒。由于它能与体内酶结构中的巯基和羟基结合,使酶失去活性,干扰细胞代谢,从而使神经系统、心、肝、肾脏受损。它在体内能蓄积,短时间高浓度接触,可产生亚急性中毒。现将我站近期收治的1例中毒患者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患者女,54岁,农民,山东省诸城市人。今年6月在田间务农时,被毒蚯吲咬伤右小腿,出现大面积红肿,并溃疡。用砒霜(三氧化二砷)治此伤,以毒攻毒。就每天在伤口处敷上一层砒霜,敷了3 d后,开始出现轻微的腹痛和恶心,继续  相似文献   

9.
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histiocytic necmtizing lymphadenitis,HNL)是以顽固性发热、区域性淋巴结肿大和白细胞减少为特征的疾病。成人发病国内报道较少。我科于2002年收治该病患2例,已随访1年余,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患者,男,21岁,住院号5196。患者于1991年10月11日始至1992年1月10日从事碘甲烷生产。由于设备不严,生产时温度需控制在50~60℃之间,故厂房内每天有大量碘甲烷蒸气逸出。厂房面积50m~2,高8m,而且在过滤时需抽100ml碘甲烷进行分离,温度控制在42~43O℃,无封闭,此项操作每日持续40~60分钟。同工种12人,4人发病。工人无防护措施。患者自接触碘甲烷第二周始出现头晕、嗜睡症状,未予注意。直至入院前一周,工作时突然头晕、摔倒,当时无意识丧失,被人扶起。此后头晕、嗜睡加重,伴有多梦、谵妄、幻觉、躁狂、心悸、胸闷、气短、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四肢乏力、麻木以至瘫痪、视物不清、复视。体检:T、P、R、BP均正常,表情淡漠,言语困难,不能行走。全身皮肤粘膜未见皮疹,结膜无充血,巩膜无黄染,颈软,心肺未闻及异常,腹部平坦、软,肝  相似文献   

11.
亚急性苯中毒致死1例报告浙江省台州地区卫生防疫站(317000)姚苹苹,陈福森,严建华,龚玉昆台州地区黄岩市卫生防疫站吕金标台州地区某个体制鞋厂1名工人接触苯4个半月引起亚急性重度苯中毒死亡。为了更好地预防苯中毒的发生,现将调查情况报道如下。1现场劳...  相似文献   

12.
二氯乙烷中毒主要以亚急性中毒为主,见于较长时间接触较高浓度经呼吸道吸人中毒的患者,其临床表现以中毒性脑病为主,肝肾损害较少见.现将我院收治的二氯乙烷中毒1例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患者冯某,男,38岁,化工厂操作工.从2010年11月开始接触二氯乙烷,2012年3月开始,生产工艺修改为加热使用二氯乙烷,经常连续操作,仅佩戴简易纱布口罩.不久患者出现记忆力减退、计算能力下降等症状,但未予重视.2012年4月28日,患者开始出现头痛,表现为以额顶部为主的持续性胀痛,无眩晕、耳鸣、听力下降,且与体位、情绪、劳累无关.  相似文献   

13.
1病例介绍患者,女,25岁,系个体蓄电池厂切片工,于2003年10月10日~11月17日接触铅尘作业。车间面积约20m^2,高3m,平时门窗可开启。空气中铅尘浓度大,自然通风差,无通风设备。工人偶而戴防尘口罩,每天工作9h,最多时达11.5h,且卫生习惯差,有时在车间进食。同工种有类似发病者,其车间铅浓度未检测。  相似文献   

14.
患者女,18岁。在一私营企业从事蓄电池翻造工作,工龄18个月。手工操作,将旧的蓄电池拆开,换去铅片极板,然后用喷射枪将铅锡合金(含铅70%,锡30%)烧熔焊接。每天工作10小时。作业场所10m~2(中毒发生后业主已经转产,车间浓度未测),无机  相似文献   

15.
1 病历摘要患儿为4个月女婴,第1胎足月顺产,母乳喂养,生后一般状况良好。家族中无血液病和遗传病史,也无药物过敏史。因全身皮肤出血点2天就诊。入院查体T36.8℃,P120次/min,R32次/min,体重6kg,发育营养良好,神志清,精神可,呼吸平稳,面及口唇无紫绀,面部上颌处见皮下淤血斑,约1.5cm×1.5cm,  相似文献   

16.
患者赵某,男,19岁,某厂钳工。无铅作业史。因腹绞痛伴恶心、呕吐加重12天,于1990年6月23日来我所就诊入院。  相似文献   

17.
亚急性铅中毒1例尸检报告周亦武,陈新山,黄光照铅类中药引起的亚急性铅中毒,国内未见系统的尸检报告,笔者等曾尸检1例,现报告如下。患者男,57岁,因患癫痫30余年,服用某个体医生自制的中药丸(含“黄丹”及“朱砂”等),每天2次,每次15粒,连续服用15...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卡介苗接种后发生1例淋巴结炎处置与体会。方法按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规范对该儿童接种卡介苗后出现不良反应的事件进行调查和处理。结果发现1例儿童接种卡介苗后出现左侧腋下淋巴结脓肿,经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专家组调查诊断为卡介苗淋巴结炎。患儿淋巴结脓肿施行切开排脓,异烟肼纱布条引流、换药,45 d后痊愈。结论卡介苗接种后淋巴结炎是卡介苗接种中较为多见的接种异常反应,对此采用淋巴结脓肿切开排脓,异烟肼纱布条引流的方法简单、易行、有效。  相似文献   

19.
患儿,男,2005年12月18日出生,足月顺产.于次日9:00在产科使用一次性注射器,于左上臂三角肌附着处皮内接种卡介苗(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批号200410063-1,有效期2006-10)0.1ml.接种后18d家长发现患儿左上臂三角肌处出现一杏核大小肿块.第25d发现左锁骨上出现两个肿块,大的如蚕豆,小的如米粒,并逐渐增大.2月20日左腋下出现了核桃大小的肿块.随后左上臂三角肌处的肿块和左锁骨上、腋下肿块均发生脓疡破溃.患儿分别去县中医院、兰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兰大附院)、县医院诊治,都是进行了一般的抗炎治疗.有时表面虽已愈合,但深部仍在溃烂,故反复发作,迁延不愈.  相似文献   

20.
患儿,男,2007年2月26日出生,第二胎,足月顺产,发育正常。接生医院根据“谁接生,谁接种”的原则于次日上午在其左臂常规接种卡介苗(疫苗为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产品,批号2005090201,有效期2007年9月)。出院时未发现异常,2个月后卡介苗接种处化脓并逐渐结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