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溃疡性结肠炎细胞核DNA含量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溃疡性结肠炎与大肠癌的关系一直为临床和病理工作者所关注,肠粘膜异型增生是否属于癌前病变,已有不少研究报道,但尚无定论 [1- 3]。我们采用自动图像分析技术对正常肠粘膜、溃疡性结肠炎及大肠癌进行细胞核 DNA含量的定量分析,旨在探讨溃疡性结肠炎粘膜异型增生与大肠癌的关系,为溃疡性结肠炎的监测及大肠癌早期诊断提供有价值的客观依据。 一、材料与方法: 87例均为 1990年 5月~ 1999年 3月因消化道症状来我院做肠镜检查者,正常肠粘膜 21例;溃疡性结肠炎 34例,其中,伴异型增生 20例;大肠癌 32例。活检标本取自本院病理科常…  相似文献   

2.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大肠腺癌癌前状态,其相关性大肠腺癌发生率与溃疡性结肠炎病程,炎症累及范围,炎症活动程度及起病时的年龄等因素有关,在溃疡性结肠炎病人中实施大肠镜监测方案,有助于及时发现与溃疡性结肠炎有关的粘膜不典型增生和癌肿,减少溃疡性结肠炎相关大肠癌的发生率与死亡率。  相似文献   

3.
饮食与溃疡性结肠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饮食因素被认为是溃疡性结肠炎发病的危险因素.研究表明,过多摄入红肉,高脂肪和高蛋白饮食与本病的发病和复发有关联.另一方面,补充益生菌、鱼油和饮食纤维具有较好疗效.本文综述饮食因素在溃疡性结肠炎发病和治疗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4.
溃疡性结肠炎病因不明,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其发病既有自身免疫机制参与,也有遗传因素为背景,感染因素及精神因素只是诱发因素[1].氨基水杨酸类和皮质激素类药物能有效地控制多数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病情,但研究显示约16%的病例对皮质激素的治疗反应不佳,22%对激素产生依赖[2],对于常规治疗效果差、激素依赖的中重型溃疡性结肠炎可给予免疫抑制剂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分泌型蛋白Dickkopf-1(Dkk-1)在溃疡性结肠炎及大肠癌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ELISA法检测56份溃疡性结肠炎患者、50份大肠癌患者及60份健康人血清中Dkk-1水平,并以统计学分析其差异性.结果 56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清中Dkk-1水平均有不同程度降低,40例溃疡性结肠炎...  相似文献   

6.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发病与遗传、环境和肠道微生物群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密切相关.肠道菌群失调既是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原因,又是溃疡性结肠炎的病理结果.研究发现,饮食疗法能调节微生物群以改变环境因素对溃疡性结肠炎的影响.饮食方式与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发展及预后整个过程均有关,在溃疡性结...  相似文献   

7.
HLA-A.B与溃疡性结肠炎的关系吴琳,黄象谦,王绪霖,黄乃侠,张锡玲,刘庆玉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炎症性肠病。为深入探讨遗传因素在溃疡性结肠炎发病中的作用,我们对天津地区汉族4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作了HLA-A.B抗原的检测与分析。材料和方法...  相似文献   

8.
溃疡性结肠炎是结直肠癌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如何有效控制炎症、降低溃疡性结肠炎癌变发生率是临床重要问题。中医药多成分、多环节和多靶点的作用特点,在控制炎症、预防癌变、已变防复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溃疡性结肠炎相关结直肠癌的发病机制、监测预防及中医药防治癌变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重在探讨中医药防治溃疡性结肠炎癌变的策略,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其病变主要累及结肠、直肠黏膜和黏膜下层,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中医药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上有明显的优势与鲜明的特点。近年来有研究表明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可能与肠道菌群有密切关系。本文通过综述肠道菌群与溃疡性结肠炎的相互关系以及中医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防治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以期为临床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提供新的治疗策略和思路。  相似文献   

10.
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与发病机理至今未明,其实验性动物模型的制作甚为必要。本文从模型的制作原理和方法、病理特征及基础研究等方面综述了目前常用的乙酸、角叉菜胶、二硝基氯苯及胎鼠移植四种模型,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发病机理及病理变化。尽管上述动物模型与人类溃疡性结肠炎有一定程度的差别,但为制作更为理想的模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背景 溃疡性结肠炎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但发病机制不明,众多基于基因水平的研究不能完全阐明蛋白质水平的变化,差异蛋白质组学是从蛋白质水平研究溃疡性结肠炎发病机制的新方法 .目的 运用蛋白组学方法 探讨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机制.方法 选取12例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及12例正常肠黏膜为研究对象,提取组织蛋白做2-D电泳,银染,胶图分析找差异点,质谱鉴定蛋白质,最后Western-blot验证差异点.结果 差异蛋白组学共鉴定出蛋白质30个(上调16个,下调14个),成功选取其中的vimentin,并得到Western-blot方法 的验证.结论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黏膜存在vimentin降解片段蛋白水平的高表达,这种改变可能在在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动物模型选择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溃疡性结肠炎(CU)在欧美国家相当常见。国内虽未见明确的流行病学报道,但近年发病率似有上升趋势。虽有感染、遗传、精神因素、过敏、免疫等多种发病学说,但其病因、发病机制、药物治疗机制,尚未完全清楚。中医中药在辨证分型基础上组方,口服及局部治疗CU有较好的疗效。选择合适的动物疾病模型,探索中医中药治疗机制对深入研究CU具有重要意义。 1 动物及类型 1.1 动物选择自发性溃疡性结肠炎在马、猴、猪等动物中都有散发,因病因不明,病情轻重不一,难以作为动物模型为实验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越来越多.近年的研究发现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与肠道菌群异常有密切关系.肠道菌群有10~(13)-10~(14)个细菌体,比人体细胞数量多出一个数量级,这些细菌与人体健康有密切关系,被认为是人体的一个虚拟器官.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与机体的免疫功能异常有关,而肠道菌群对免疫系统有重要的调控作用.肠道菌群移植是一种古老的治疗方法,有效的肠道菌群移植可重构患者的肠道菌群,矫正畸变的免疫功能,促进机体功能恢复正常.本文就近年来肠道菌群与溃疡性结肠炎的关系及肠道菌群移植对溃疡性结肠炎的影响,结合作者本人的经验进行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4.
溃疡性结肠炎是消化内科常见病,主要累及左半结肠和直肠,少数侵犯全结肠,其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显,可能与感染、自身免疫因素、精神因素以及遗传等因素有关,口服柳氮磺胺吡啶(SASP)及甲硝唑有一定疗效,但副作用较大,容易复发,国内有试用自制复方中药煎剂直肠内点滴有效的报道,但尚缺乏一致的评价,我们自1997年1月对2001年1月应用SASP 甲硝唑 云南白药联合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大量研究显示遗传因素与溃疡性结肠炎密切相关[1].动物实验研究发现多药耐药基因(MDRl)敲除小鼠结肠炎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2].本研究旨在探讨MDR1基因C3435T、G2677T/A多态性与溃疡性结肠炎发病风险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5、6(LRP-5、LRP-6)在溃疡性结肠炎(UC)相关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以溃疡性结肠炎伴不典型增生(UD)和溃疡性结肠炎相关癌(UCAC)为病例组,溃疡性结肠炎(UC组)和散发性大肠癌(SCRC组)为对照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各组肠黏膜组织中LRP-5、LRP-6的表...  相似文献   

17.
抗抑郁药及心理疗法在溃疡性结肠炎治疗中的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溃疡性结肠炎(UC)又名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病变主要局限于结肠的黏膜,以溃疡、糜烂为主。由于其发病与免疫、遗传及感染等因素有关,故至今缺少特效的治疗方法。2000年7月至2004年11月,我们对76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抗抑郁药物并辅以心理支持疗法,收到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一氧化氮与溃疡性结肠炎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综述初步探讨了一氧化氮(NO)与溃疡性结肠炎的关系,包括NO的生物学特性及在溃疡性结肠炎发病机制中之可能作用和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自1985年首次报道采用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phate sodium,DSS)制备出仓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以来,已有大量研究证明DSS结肠炎模型与人类溃疡性结肠炎相似.该模型的病因、临床症状、病理改变及治疗应答均与人类UC相类似;对于研究UC病因、发病机制及UC相关增生和肿瘤,确定治疗手段有重要意义.虽然DSS模型制作简单;但该过程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DSS浓度、给药时间、DSS相对分子质量和动物种属等.如不能正确处理这些因素,很难制造出成功的DSS结肠炎模型.本文主要针对DSS造模影响因素及尚需我们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作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秦俊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14):3056-3057
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一般称之为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发病机制不确切的直肠、结肠慢性炎性疾病。主要临床症状有黏液脓血便、腹泻、腹痛和里急后重,病情轻重不一,长期迁延或呈反复发作。临床上往往与胃炎伴发,给患者生活带来不便。两种疾病间的发病因素、病理生理变化是否有着内在的关联尚不清楚,本文从流行病学、高危因素调查、发病机制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