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将145例糖尿病人分为正常血压和高血压两组,就其对心脑血管病变进行对照分析。结果正常血压组心脑血管病变发生率为8.23%,高血压组心脑血管病变发生率为53.33%,两组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认为糖尿病合并高血压与动脉硬化有关,是心脑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指出在治疗糖尿病的同时,积极防治高脂血症是预防高血压的一个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2.
将145例糖尿病人分为正常血压和高血压两组,就其对心脑血管病变进行对照分析。结果正常血压组心脑血管病变发生率为8.23%,高血压组心脑血管病发生率为53.33%,两组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认为糖尿病合并高血压与动脉硬化有关,是心脑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指出在治疗糖尿病的同时,积极防治高奚血症是预防高血压的一个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治疗期间醛固酮逃逸现象.方法 根据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醛固酮测量值正常与否分为两组,比较两组间心脑血管病发生率及其动态血压值.结果 醛固酮测量值正常组患者血压平稳,T/P比值>50%,心脑血管病发生率较低,醛固酮测量值不正常组血压不平稳,T/P比值≤50%,心脑血管病发生率较高.结论 应用ACEI或ARBs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应该尽早发现醛固酮逃逸现象,并积极对症治疗.  相似文献   

4.
2型糖尿病伴心脑恤管病变与血脂血压的关联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伴心脑血管病变患者的脂代谢紊乱、高血压与临床特点的关系。方法将504例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两组,糖尿病并心脑血管病变组156例,糖尿病无心脑血管病变组348例,比较两组的临床观察指标(血糖、HbAlC、C肽、血脂、血压),筛选心脑血管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糖尿病并心脑血管病变组年龄、HbA1C、C肽、TC、LDL-C、收缩压,均显著高于无心脑血管病变组(P〈0.05或P〈0.01)。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TC、收缩压、餐后2hc肽是2型糖尿病并心脑血管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防治糖尿病,采取控制血糖、血脂、血压,改善胰岛素抵抗等综合措施,可延缓和减轻糖尿病心脑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5.
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多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年龄、血压、血糖、血脂、尿酸、体重指数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157例高血压患者的颈动脉彩超结果及其血糖、血脂、血尿酸、体重指数、年龄,以及合并心脑血管病变情况。结果:颈动脉硬化组的年龄、血压、血脂水平明显高于颈动脉正常组,高血压并糖尿病组较不伴有糖尿病组颈动脉病变及心脑血管病发生率明显升高(P<0.05);而两组间尿酸、空腹血糖、体重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龄、高血糖、高血脂等均为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时动脉粥样硬化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伴心脑血管病变患者的脂代谢紊乱、高血压与临床特点的关系。方法将504例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两组,糖尿病并心脑血管病变组156例,糖尿病无心脑血管病变组348例,比较两组的临床观察指标(血糖、HbA1C、C肽、血脂、血压),筛选心脑血管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糖尿病并心脑血管病变组年龄、HbA1C、C肽、TC、LDL-C、收缩压,均显著高于无心脑血管病变组(P0.05或P0.01)。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TC、收缩压、餐后2h C肽是2型糖尿病并心脑血管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防治糖尿病,采取控制血糖、血脂、血压,改善胰岛素抵抗等综合措施,可延缓和减轻糖尿病心脑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应用彩超高频探头对高血压患者与颈动脉病变相关性诊断监测。方法使用飞利浦EnVisorC飞凡彩超诊断技术检测高血压患者(80例)与正常血压组(60例)其颈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以及颈动脉内膜厚度、斑块形成的病变意义。结果在高血压患者一组中,颈动脉内膜增厚、斑块的发生率为51.4%,颈动脉血流阻力指数明显高于正常血压组。结论彩色多谱勒超声诊断技术在预防和监测高血压与颈动脉内膜病变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昼夜节律改变与靶器官损害(TOD)的关系。方法ABPM6100监测仪,设定程序为昼20min、夜30min充气测量1次血压,记录并储存结果。结果单纯性高血压组异常节律发生率明显低于合并心、脑、肾TOD组。异常节律中TOD以非杓型改变为主(占41.0%).反杓型及超杓型分别为20.8%、6.5%。在脑血管损害病变中反杓型及超杓型的发生率分别为23.8%、7.5%。各组昼夜血压正常节律发生率与异常节律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老年组并发TOD的昼夜血压节律异常发生率高于非老年组,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TOD、年龄与血压昼夜节律变化有关。高血压病患者降压治疗时,应注意纠正昼夜血压节律的紊乱。  相似文献   

9.
李刚  陶剑虹  林家弟 《西部医学》2008,20(5):996-997
目的了解血压正常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隐性高血压及其对尿微量白蛋白的影响。方法36例血压正常的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动态血压监测和尿微量白蛋白测定,并对监测结果进行分析,以了解其隐性高血压的特点,并根据有无隐性高血压分为两组,比较其尿微量白蛋白的特点。结果36例血压正常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11例(30.6%)有隐性高血压。隐性高血压组的血压水平、收缩压和舒张压负荷水平均显著升高,尿白蛋白水平增高(132.1μg/minvs8.5μg/min,P〈0.01),尿微量白蛋白阳性率也增高(45.6%vs12.0%,P=0.040)。结论血压正常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隐性高血压的发生率较高,且隐性高血压者尿微量白蛋白排泄更突出。  相似文献   

10.
北京部分地区老年人群高血压有相关因素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汤哲  孟琛 《当代医师》1996,1(9):12-14
本文对北京部分地区3440例60岁以上老年人进行了高血压调查分析,结果显示:老年人确诊高血压患率为38.0%,临界高血压为12.1%,患病率在女性高于男性,城区高于乡村。有高血压病的老人其健康自评及生活活动能力不如血压正常才。心绞痛、心肌梗塞、心律失常有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病发生率在有高血压的老人中明显高于无高血压的老人。高血压的治疗现状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调查显示高血压病人老人的知晓率国6  相似文献   

11.
黄荣根  宋晓华 《中国民康医学》2006,18(21):940-941,944
目的:探讨机关人员的血压水平及其与血尿酸水平的关系。方法:通过对江苏无锡地区部分机关的5821名工作人员的系统体检,计算不同性别的血压分类及高血压患病率,分析不同血压水平的血尿酸水平及高尿酸血症发生率。结果:①男性正常高限血压占11.63%,高血压病占38.95%;女性正常高限血压占7.01%,高血压病占21.84%,男性正常高限及高血压病患病率显著高于女性(P〈O.01)。②高血压患病率随年龄增高而增高,除70—79岁组外,均为男性显著高于女性(P〈0.01)。③随着血压升高,血尿酸水平增高;随着高血压程度加重,高尿酸血症发生率显著增加(P〈0.01)。结论:随着血压升高,血尿酸水平增高,高尿酸血症发生率也随之增加。血压达到高血压病1期时,高尿酸血症发生率已开始增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Ⅱ型糖尿病(NIDDM)尿白蛋白排泄量与视网膜病变的关系及其防治方法。方法对218例NIDDM进行了24h尿白蛋白排泄量测定和眼底检查,同时测定糖基化血红蛋白(HbA1c)含量,并记录血压及病程。结果糖尿病肾病(DN)的发生率为41.3%,其中微量蛋白尿为30.3%,持续蛋白尿11%。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发生率为50.9%,其中背影型视网膜病变(BDR)占42.4%,增殖型视网膜病变(PDR)8.7%。正常蛋白尿组36.7%伴BDR,3.9%伴PDR;微量蛋白尿组56.4%伴BDR,10.3%伴PDR;持续蛋白尿组50%有BDR,33.3%伴PDR。微量蛋白尿组与正常蛋白尿组比较DR的发生率明显增高(P<0.01),大量蛋白尿组与微量蛋白尿组比较DR的发生率明显增高,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动脉压(MAP)分别为13.57±1.81和12.89±1.99kPa(P>0.05);持续蛋白尿组与微量蛋白尿组比较MAP分别为15.45±3.14和13,57±1.81(P<0.025)。结论糖尿病病程、血糖控制不良、高血压是DN和DR发生发展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Ⅱ型糖尿病(NIDDM)尿白蛋白排泄量与视网膜病变的关系及其防治方法。方法对218例NIDDM进行了24h尿白蛋白排泄测定和眼底检查,同时测定糖基化血红蛋白一,并记录血压及病程。结果糖尿病肾病(DN)的发生率为41.3%,其中微量蛋白尿为30.3%,持续蛋白尿11%。糖悄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率为50.9%,其背影型视网膜病变(BDR)占42.4%,增殖型 网膜病变(PDR)8.7%。正常蛋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老年糖代谢异常患者心脑血管病变的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将150例老年糖代谢异常患者分为心脑血管病变组(病变组)80例。无心脑血管病变组(无病变组)70例。病变组包括缺血性心脏病(IHD)患者45例,脑血管病变(CVD)患者35例。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数据进行比较及回归分析。结果病变组的年龄、高血压患病率、病程比无病变组明显增高(P〈0.05);各亚组与无病变组的比较也有相似的趋势。回归分析显示,年龄、高血压是老年糖代谢异常患者患心脑血管病的独立因素,且也是IHD和CVD的独立危险因素。另外高三酰甘油血症与心脑血管病变及IHD分别独立相关。结论对于老年糖代谢异常患者,除了年龄、高血压外,高三酰甘油血症是心脑血管病变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监测17例正常血压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IDDM)患者及17例合并高血压IDDM患者的24h血糖、24hMR,并测定24h尿儿茶酚胺,发现两级各有4例(23.5%)出现低血糖而诱发血压升高,正常血压组低血糖时血浆血糖浓度为2.4±0.72mmol/L,诱发的血压升高值为2.53±1.43/1.60±1.65kPa;合并高血压组低血糖时血浆血糖浓度为3.3±0.62mmol/L,诱发的血压升高值为4.66±2.60/1.73士1.55kPa。两组差另11显著(P<0.05),说明高血压组更易引起血压升高。本研究结果提示,IDDM患者血糖的稳定对维持其血压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患者眼底病变情况,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方法分析1026例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不同分期、血压、红细胞比容、蛋白尿水平的眼底改变。结果患者中眼底正常296例(28.85%);眼底改变730例(71.15%),其中Ⅰ期改变390例(38.01%),Ⅱ期改变219例(21.35%),Ⅲ期121例(11.79%);血压越高患者眼底改变的分期越大,患者血压>160/110 mmHg时,患者眼底改变率达100.00%;蛋白尿水平越高,患者眼底病变程度越明显,当蛋白尿水平>+++时,患者眼底视网膜病变Ⅲ期发生率达40.67%;红细胞比容>35%时,眼底病变改变率为84.82%,其中Ⅱ期改变率为32.55%。结论眼底观察有助于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患者病情的诊疗,对防止患者产后视网膜疾病及子痫等病变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老年性高血压的颈动脉内膜结构和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方法:采用超声多普勒对67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颈总动脉(CCA)、颈内动脉(ICA)、椎动脉(VA)内股和血流动力学进行检测。观察收缩期血流速度峰值(PS)、舒张末期速度(ED)、Pourcelot指数RI=(Vs-Ved)/Vs,并与25例正常老年人进行比较。结果:研究证明高血压病组CCA的内径随血压逐步升高而逐步增宽(P<0.05)。ICA的内径随血压升高呈增宽趋势,VA较正常组变窄;但均无统计学意义。P指数随血压升高逐步升高,并与正常组有显著差别(P<005)。P指数与SBp、DBp、高血压持续年限、LP(a)呈正相关(P>0.05),其中以SBp的相关性最好(P<0.05)。正常组与高血压三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依次为4%、15.22%、52.28%、90.90%。四组之间有显著差别(P<0.05)。粥样硬化斑块多发生于顿总动脉与颈内动脉分叉处。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与高血压脑血管意外和冠心病发生率呈正相关趋势。结论:超声检查颈动脉有可能从血管内膜与血流动力学方面为脑血管意外和冠脉硬化提供有价值的独立预报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脉压水平与冠心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对759例冠状动脉造影的病案资料进行回顾登记,多因素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脉压,以及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以60mmHg为界将所有病例分为高脉压与低脉压2组,分析比较2组患者间一般情况及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差异;以是否合并高血压对患者分为2个亚组,分析亚组内不同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患者间脉压的差异。【结果】多因素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脉压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无相关。高脉压与低脉压2组患者一般情况的多个项目存在差异,高脉压组3支病变患者的比例高于低脉压组(17.4%V89.9%,P=-0.003)。高血压亚组冠状动脉3支病变患者的比例高于正常血压亚组(16.3%vs88.9%,P=0.004);高血压亚组内不同程度冠状动脉病变患者之间的脉压水平具有显著性差异(肚5.08,P=0.001),3支病变和2支病变患者的脉压高于1支病变者,正常血压组内不同病变程度患者之间无差异(F=0.70,P-0.56)。【结论】总体分析脉压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无相关。在高血压亚组内。不同冠脉病变程度患者之间的脉压存在差异,3支病变和2支病变患者的脉压显著高于1支病变。  相似文献   

19.
脉压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脉压水平与冠心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对759例冠状动脉造影的病案资料进行回顾登记,多因素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脉压,以及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以60mmHg为界将所有病例分为高脉压与低脉压2组,分析比较2组患者间一般情况及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差异;以是否合并高血压对患者分为2个亚组,分析亚组内不同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患者间脉压的差异。【结果】多因素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脉压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无相关。高脉压与低脉压2组患者一般情况的多个项目存在差异,高脉压组3支病变患者的比例高于低脉压组(17.4%V89.9%,P=-0.003)。高血压亚组冠状动脉3支病变患者的比例高于正常血压亚组(16.3%vs88.9%,P=0.004);高血压亚组内不同程度冠状动脉病变患者之间的脉压水平具有显著性差异(肚5.08,P=0.001),3支病变和2支病变患者的脉压高于1支病变者,正常血压组内不同病变程度患者之间无差异(F=0.70,P-0.56)。【结论】总体分析脉压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无相关。在高血压亚组内。不同冠脉病变程度患者之间的脉压存在差异,3支病变和2支病变患者的脉压显著高于1支病变。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糖尿病与高血压、冠心病、脑梗死等大血管病变的关系及遗传与环境因素对它们的影响,并提出合理的健康教育方法。方法 对140例糖尿病合并或不合并大血管病变的发病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施行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整体性健康教育。结果 糖尿病并发高血压、冠心病、脑梗死的发病率分别为30.71%、22.86%、21.43%,且接近一半是以并发症先发病的。糖尿病合并大血管病变组的糖尿病家族史、嗜甜饮食、运动少的发生率分别为46.55%、55.17%、50%,糖尿病无合并大血管病变组的糖尿病家族史、嗜甜饮食、运动少的发生率分别为34.15%、40.24%、34.15%,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糖尿病与高血压、冠心病、脑梗死是一组有内在联系的疾病,发病受遗传因素和外界环境易感因素影响,进行健康教育时应作为一个整体考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