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面积脑梗塞是因颅内主干动脉闭塞引起脑组织广泛性缺血坏死的一类缺血性脑血管病。在长期的工作中对于该病的早期诊断积累了一些经验,现将1994年以来679例脑梗塞病例中的36例大面积脑梗塞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收集住院36例,占同拍脑梗塞住院病例S.3%。其中男24例,女12例。年龄最小43岁,最大70岁,平均年龄62.4岁。首次发病22例,有脑梗塞病史11例,脑出血史1例,高血压病史13例,民心病史3例。住院时间最短6小时,最长69天。临床表现均为突然发病,起病重,8例病情呈逐渐加重过程。除具备一般脑梗塞…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诊超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的价值和安全性。方法:对12例急性脑梗塞患者经股动脉插管,超选择至闭塞血管后,注入尿激酶行溶栓治疗。结果:颈内动脉闭塞4例,大脑中动脉闭塞8例。完全开通10例,2例部分开通。术后一周复查CT均未见大面积梗塞灶。1例发生术后脑出血。结论:早期超选择动脉溶栓是治疗急性脑梗塞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3.
外伤性大面积脑梗塞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探讨外伤性大面积脑梗塞的治疗,作者认为内外减压术是治疗外伤性大面积脑梗塞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术后脑梗塞的原因和防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高血压脑出血术后脑梗塞的临床资料,其中枕顶叶5例,颞枕叶3例,额叶1例,基底节2例.结果:恢复良好2例,中度残疾3例,重度残疾4例,死亡2例(其中1例为大面积梗塞再手术患者).结论:术后脑梗塞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早期诊断和防治是降低残死率、提高生存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混合性中风CT表现,进一步提高对混合性中风CT表现的认识。方法:收集近年来所遇到的混合性中风18例,其中男11例,女7例,年龄58-89岁,平均65.8岁,分析其CT表现。结果:CT表现:①脑出血和脑梗塞同时存在6例;②脑出血继发脑梗塞4例;③脑梗塞继发脑出血8例。总共脑梗塞病灶28个,脑出血病灶21个。结论:CT是诊断混合性中风的首选检查方法,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对临床治疗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脑梗塞与脑出血患者血脂间的差异,方法:收集脑梗塞的病例100例,脑出血的病例86例,非脑血管疾病患者120例。对其血脂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脑梗塞组的病人TC、TG及LDL-C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脑出血病人TC、TG、LDL-C高于对照组(P<0.01)脑梗塞与脑出血组间的比较,脑梗塞的TG显著高于脑出血组(P<0.01),结论:高血脂病人与脑梗塞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颈-脑动脉血管联合成像在超急性期脑梗塞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79例超急性期脑梗塞患者发病后6h内行64层螺旋CT颈-脑动脉血管联合成像(CTA),采用多种图像后处理技术,显示病变血管,并将动脉狭窄程度分为5级,分类统计,评价CTA在诊断急性脑梗塞中的价值。结果 6例CT平扫发现可疑脑缺血区,2例可见大脑中动脉主干征,其余71例CT平扫未发现异常。CTA显示颈内动脉闭塞5例,大脑中动脉闭塞24例,大脑前动脉闭塞1例,大脑后动脉闭塞1例,椎动脉闭塞1例,基底动脉闭塞4例;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3例,大脑前动脉重度狭窄2例,大脑后动脉重度狭窄2例,椎动脉重度狭窄1例,基底动脉重度狭窄3例,CTA未见异常32例。结论64层螺旋CT颈-脑动脉血管联合成像在超急性大面积脑梗塞的诊断中能及时确定导致脑梗塞的责任血管,为临床的有效治疗提供确切依据,具有重要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小脑卒中的MR表现及价值(附36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告36例小脑卒中,其中梗塞30例,出血6例。本组临床诊断率19%,CT诊断率26%,MR均做出正确诊断。小脑梗塞最易发生在小脑后下动脉供应区,常合并幕上脑梗塞、脑干梗塞及脑萎缩。MR的典型表现为T1加权像呈低、T2加权像呈高信号强度灶。小脑出血在亚急性期呈特征性的分层结构。  相似文献   

9.
磁敏感成像对急性脑梗塞并出血的诊疗价值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技术(SWI)在急性脑梗塞合并脑出血的影像学特征,阐述SWI技术在急性脑梗塞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48例急性脑梗塞患者进行CT、常规MRI、MRA、DWI、及SWI的自身对比研究。CT与磁共振检查间隔不超过12h,常规MRI、MRA、DWI、及SWI检查均同时进行。相关数据分析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48例脑梗塞中,SWI发现18例合并不同程度的脑出血,而CT、常规MRI、DWI均未见明确脑出血征象;DWI中有5例信号不均匀,结合SWI作回顾性分析考虑合并出血可能。CT显示脑梗塞34例;常规MRI显示40例;DWI显示48例;SWI显示39例,且病灶范围较DWI小,边缘模糊。SWI显示38例梗死区静脉血管减少;6例无变化;4例增多。13例MRA表现为大脑前、中、后动脉不同程度狭窄、闭塞或分支血管减少。结论:SWI技术对显示脑梗塞合并脑出血有特异性表现,且有评价梗塞区脑组织存活性的潜在价值,对指导临床治疗脑梗塞有着重大意义,应列为诊断急性脑梗塞的检查常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头颈部动脉狭窄性疾病应用腔内成形及支架植入术治疗的方法、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本组头颈部动脉狭窄35例,均经股动脉穿刺插管,经长鞘或导引导管将导丝或动脉保护伞越过狭窄段至远端正常管径动脉内,之后于狭窄段放置自膨式支架或球扩式支架,其中9例应用脑保护装置。自膨式支架置入病例中狭窄严重者选择球囊预扩张8例.后扩张3例。结果:本组均成功行头颈部动脉狭窄腔内支架成形术。本组无脑梗塞及脑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观察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恢复良好。结论:腔内支架成形术治疗头颈部动脉狭窄是一种创伤小、安全易行、疗效确切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高瑞  薛宝兰 《人民军医》1994,(11):71-72
我们对1988~1992年我院急诊误诊的周例轻型脑出血和脑梗塞与CT、MRI检查结果的符合率进行分析,旨在提高急诊中轻型脑出血及脑梗塞的诊断符合率。临床资料一、一般情况31例中,男性22例,女性9例。年龄12~88岁(平均51±7.5岁);病后3~10d内进行CT扫描和MRI检查,证实脑出血者10例,脑梗塞21例。脑出血误诊为神经性头疼2例、脑炎1例、癔病1例、高血压1例、脑梗塞5例;脑梗塞误诊为神经性头疼4例、脑炎1例、糖尿病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低钾1例、高血压2例、消化道出血1例、脑血管痉挛1例、脑出血7例。=、误诊病例的临床特征误…  相似文献   

12.
目的:脑梗塞患者因使用抗血小板疗法有时并发脑出血。为弄清此问题而进行以下研究。 方法:以脑梗塞后用阿斯匹林等抗血小板药过程中而并发脑出血者为对象,对首发脑梗塞的部位,有无高血压病史,血小板凝集机能的变化情况以及续发脑出血的部位等共同比较,以便对其受累血管病变和病理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3.
采用酶联免疫方法检测46例脑梗塞和37例脑出血患者的脑脊液和血清中TNF含量。结果显示两组脑脊液中TNF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脑出血组较脑梗塞组增高更明显。脑梗塞组血清TNF与对照组相比无差异;脑出血组血清TNF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但增高幅度低于脑脊液。两组患者脑脊液中TNF含量与发病初期收缩压呈显著正相关。提示TNF参与急性脑血管病脑组织损伤过程,亦可能是卒中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4.
李成哲 《航空航天医药》2011,22(5):546-547,602
目的:研究脑梗塞患者血清胆红素含量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186例脑梗塞患者分为大面积脑梗塞组73例和非大面积脑梗塞组130例,分别检测其卒中发生后24 h内和2周时的血清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及间接胆红素(IBiL)水平,并与100例健康者对照比较。结果:脑梗塞患者急性期(24 h内)血清胆红素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增加,而大面积脑梗塞组血清胆红素较对照组、非大面积脑梗塞组明显增高(P〈0.01);恢复期(2周时)脑梗塞组患者的血清胆红素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其中TBiL及IBiL降低脑梗塞急性期血清胆红素明显升高可能是大面积脑梗塞的早期特征,对脑梗塞患者的病情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价值,尤其在未得到影像学证实时更具有临床意义。结论:低胆红素血症可能是脑梗塞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我院自1996年以来手术治疗脑血管疾病105例,术后有5例病人出现了脑梗塞,均经头颅CT证实,我们主要对其防治作了讨论,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5例,男3例,女2例,年龄27-66岁;左颞部海绵状血管瘤1例,前交通支动脉瘤1例,右大脑前动脉供血的动静脉畸形1例,左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2例;术后2-3d脑梗塞3例,4-7d2例。部位:左大脑中动脉系2例,右大脑中动脉系1例,右大脑前动脉系1例,右大脑中动脉及大脑后动脉系均梗塞1例。治疗结果:头颅CT证实脑梗塞后,去骨瓣减压,活血化瘀,防止血小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多发性脑梗塞的CT诊断与临床表现的关系。资料与方法:搜集1995年6月至2006年12月间210例多发性脑梗塞完整病例,通过CT表现,临床表现及血流动力学变化进行比较分析研究。结果:多发性脑梗塞CT影像表现2个以上脑实质低密度灶,CT值8—22Hu,腔隙脑梗塞直径小于2cm,大面积脑梗塞直径大干2cmn,临床表现常为高血压、运动障碍、头痛、头晕、锥体柬征、构音障碍,偏身感觉障碍,而腔隙状态表现不明显。梗塞灶分布依次为脑室体旁,豆状核、外囊、小脑、中脑、大面积多位于颞顶叶,其次额叶。结论:CT诊断及临床表现均诊为多发脑梗塞的符合率41.0%,多发性脑梗塞CT表现与临床表现综合分析才能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MRI、MRA对早期脑梗塞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5例早期脑梗塞患者行MRI和MRA检查,MRI包括横轴位和矢状位T1WI、T2WI和FLAIR,MRA采用3D-TOF法。结果:早期脑梗塞中SE序列发现病变45例,呈长T1和长T2信号,其中大面积梗塞27例,腔隙性梗塞18例,MRA发现血管异常40例,表现为动脉闭塞、狭窄和硬化。结论:MRI及MRA为无创伤性显示早期脑梗塞的有效方法,MRI能良好的显示脑内病变,MRA能较完善的显示异常血管。MRI与MRA相结合可以有效提高磁共振对早期脑梗塞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8.
脑血管病患者血清一氧化氮合酶水平变化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血清中NOS水平的变化与脑血管病发病的关系.方法利用比色法测定27例脑梗塞、15例脑出血和30例健康人血清中NOS水平.结果脑梗塞组与对照组比较,脑出血组与对照组比较,血清中NOS均明显降低,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P<0.01);脑梗塞组与脑出血组比较则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脑血管病的发生与血清中NOS水平的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19.
CT问世后脑出血的临床实践证实,脑出血过去的传统理论有很多需重新认识。就我院经CT确诊的139例脑出血的临床分析,结合文献复习,对脑出血的临床表现,出血部位和种类,以及与脑梗塞、SAH的关系、生命予后等进行重新认识、以利于脑出血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观察脑梗塞溶栓治疗后出现继发脑出血的原因.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脑梗塞患者207例,对其进行尿激酶溶栓和降纤酶治疗,观察治疗后出现继发脑出血的情况与原因.结果:溶栓前FIB、PT与溶栓后FIB、PT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塞溶栓治疗后出现继发脑出血有多种可能原因,可能与药物合用、高血糖、高血压等多种因素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