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观察尿毒症患者血透前后凝血和纤溶状态的变化;方法:测定30例尿毒症患者血透前后血浆D二聚体含量,并与18例健康对照;结果:血透前后血浆D二聚体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血透后较血透前增高(P〈0.05).结论:维持性血透的尿症患者存在高凝状态并发生继发性纤溶过程,透析过程可使这一变化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2.
肾病综合征患者血浆D—二聚体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相似文献   

3.
许琳  张爱军 《河北医学》2000,6(9):811-813
目的:研究肝硬化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和抗凝血酶-Ⅲ(AT-Ⅲ)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D-二聚体采用ELISA法,AT-Ⅲ采用免疫散射浊法。结果:肝硬化失代偿期病人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并随肝功能减退而升高,而AT-Ⅲ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并随肝功能减退而升高,而AT-Ⅲ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并随肝功能减退而降低。结论:肝硬化病人抗凝和纤溶指标均有异  相似文献   

4.
5.
卢青  韩建英 《衡阳医学院学报》2000,28(3):244-244,249
采用ELISA法检测部分血液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并对其中部分患者治疗前后D-二聚体变化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恶性血液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治疗后病情缓解的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均较治疗前为低(P〈0.01);部分缓解的人病人D-二聚体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而完全缓解患者D-二聚体水平与正常组无差别。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慢性心房颤动 (房颤 )患者血浆D -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元水平的变化 ,并探讨其意义。方法 :测量 48例房颤患者 (其中风心病 2 8例 ,冠心病 2 0例 )和 30例正常人血浆D -二聚体 (D -dimer)和纤维蛋白元(Fg) ;并测定血浆凝血酶原时间 (PT)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结果 :房颤患者与正常人相比 ,血浆D -dimer浓度极显著升高 (0 .47± 0 .45对 0 .14± 0 .0 6mg L ;P <0 .0 1) ,纤维蛋白元水平也显著升高 (3.34± 0 .94对 2 .5 4±0 .5 5g L ,P <0 .0 1)。而PT、APTT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风心病患者与冠心病患者之间D -dimer,Fg及PT、APTT差异均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房颤患者血浆D -dimer和Fg水平升高 ,可能与其高发血栓栓塞并发症有关  相似文献   

7.
8.
对白血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进行测定,发现白血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阳性率较高,提示白血病患者可能存在着临床上未注意到的纤溶状态,且D-二聚体水平随病情变化而改变。  相似文献   

9.
血透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透对患TI林巴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观察19例尿 毒症血透患透析前,透析5h,24h,48h,72h后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亚群和白细胞,淋巴细胞计数,进行各时点指标与术前比较的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配对t检验,结果:患透析5h,24h的血白细胞,淋巴细胞显低于血透前水平,透析48h,72h后接近透析前水平,两差异无显性,透析前T淋巴细胞CD3^ ,CD4^ ,CD57^ 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CD8^ 高于正常对照组,CD4^ /CD8^ =0.86,透析48h后CD3^ ,CD4^ ,CD57^ 较透析前明显增高CD4^ /CD8^ =1.26,CD8+水平在透析前后无显改变,结论:血液透析对机体细胞免疫功能影响是多方面的,一方面由于血透后血浆中尿毒症毒素部分清除使T细胞免疫功能可获暂时性改善,同时由于血液透析过程对白细胞趋化,聚集和粘附作用的影响,外周血白细胞数量下降致使机体的免疫就答作用降低,应当重视对血透患免疫机能调节。  相似文献   

10.
血透患者可溶性细胞粘附分子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血透对可溶性细胞粘附分子表达的影响。方法 观察22例尿素症血透患者透析前、透析15分钟及透析5小时后血中可溶性sICAM-1和血浆P-选择素的水平,同时相应进行白血细胞计数。结果 患者透析15分钟钟的血白细胞显著低于透析前水平,透析5小时后接近透析前水平,两者差异无显著性。透析前sICAM-1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透析15分钟时静脉端显著低于透析前水平,但高于动脉端水平,透析5小时后其值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溶栓疗法对血浆凝血活性的影响。方法 :连续监测 35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 ,于确诊后定期从外周静脉采血 ,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法测定血浆凝血酶修饰抗凝血酶Ⅲ (antithrombinⅢmodified ,ATM)和D -二聚体 (D -D)的动态变化。结果 :溶栓开始 2小时后 ,血浆ATM显著性增加 (87.80 μg/L± 2 5 .19μg/L ,比 2 4.48μg/L± 11.6 2 μg/L ,P <0 .0 5 ) ,4小时达峰值 (12 0 .87μg/L± 31.5 4μg/L) ,持续 3日以上 ;血浆D -D于 2小时即达到峰值 (7.76mg/L± 2 .5 8mg/L ,比 2 .74mg/L± 1.36mg/L ,P <0 .0 5 ) ,维护 8小时以上 ,2 4小时以后恢复正常。在溶栓组病人 ,不同采血时刻血浆ATM和D -D的平均值呈明显正相关。未溶栓组病人血浆ATM和D -D浓度未见显著性变。结论 :溶栓疗法激活凝血系统 ,与血栓溶解的标志物 (D -D)呈明显正相关。早期应用有效抗血栓药物可能抑制凝血系统的激活 ,减少血栓再闭塞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13.
关明媚  毛平 《广州医药》1996,27(3):45-46
对白血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进行测定,发现白血病患乾血浆D-二聚体阳性率较高,提示白血病患者可能存在着临床上未注意到的针溶状态,且D-二聚体水平随病情变化而改变。  相似文献   

14.
黄承乐 《医学文选》2000,19(3):536-338
T细胞是参与机体细胞免疫反应的重要异质性细胞群体。其中T辅助细胞(CD 4)和T抑制细胞(CD 8)是免疫调节的主要亚群,两者相互制约,并与其他免疫细胞配合,维持机体免疫系统的平衡。我们通过测定尿毒症血透患者的T淋巴细胞亚群和白细胞及淋巴细胞计数,探讨血液透析后人体细胞免疫机能状态及其变化1 资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 尿毒症血透患者19例,男11例,女8例,其中慢性肾炎17例,糖尿病肾病1例,多囊肾1例,平均年龄(49±11)岁,平均血液透析6个月,每周透析2次,每次5小时,采用醋酸纤维膜透析器(单次使用),醋酸盐透析。所有患者2周内均无感染症…  相似文献   

15.
血浆凝血因子Ⅶ测定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浆中凝血因子Ⅶ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FⅦ测定采用重组可溶性组织因子法;FⅦ:Ag测定采用ELISA法;FⅦ:C测定采用一阶段凝固法。结果:缺血性脑卒中(40例)FⅦa7.7±0.9(ng/mL),FⅦ:Ag96±26(%)与老年健康人组相比,FⅦa与FⅦ:c增高,表明患者存在高凝状态。结论:FⅦ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危险因子,FⅦa的增高为其最重要的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16.
我科自 1 991年 9月至 2 0 0 1年 1月共血透( HD)治疗糖尿病肾病 ( DN)患者 1 6例 ,现将其HD时机与转归总结如下。1 资源与方法1 .1 资料 本组患者 1 6例 ,男 8例 ,女 8例。年龄 44~ 73岁 ,平均 5 9岁。诊断糖尿病 ( DM)至开始血透时间 :4至 1 8年。开始 HD时尿量 :无尿 2例 ,少尿 4例 ,尿量 40 0~ 1 0 0 0 ml/ 2 4小时 6例 ,1 0 0 0 ml/ 2 4小时以上 4例。开始 HD前 Scr 2 1 2 .5~ 5 78.8μmol/ L ,BUN5 .7~ 3 0 .4mmol/ L。合并的临床症状 :体液潴留 1 3例 ,消化道症状 1 2例 ,出血倾向 6例 ,左心衰 4例。1 .2 治疗方法 …  相似文献   

17.
急性胰腺炎患者凝血-抗凝血功能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大量的实验研究证实,胰腺的血液循环障碍可诱发急性胰腺炎(AP),并可促使水肿型胰腺炎发展为出血坏死型胰腺炎,其中凝血—抗凝血系统参与了这一病理过程。为进一步了解凝血—抗凝血系统在AP发病中的作用,我们测定了62例AP患者的血浆纤维蛋白原(Fbg)、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纤维蛋白A肽(FPA)、凝血酶原片段1+2(F1+2)、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GMP-140)、抗凝血酶(AT)水平,并对其临床意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小板活化、凝血激活与不稳定心绞痛(UA)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用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法,分别测定44例UA患者急性期和缓解期血浆α-颗粒膜糖蛋白(GMP-140)、D-二聚体浓度;并用相同方法测定40例健康对照者上述指标,对其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UA患者急性期血浆GMP-140、D-二聚体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UA患者缓解期血浆GMP-140、D-二聚体水平较其急性期有所下降,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小板活化、凝血激活系统及内皮细胞损伤在UA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血浆黏度与D-二聚体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饶翠莲  卢成瑜  梁萍 《广东医学》2001,22(11):1029-1030
目的 了解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血浆黏度与D -二聚体的变化 ,为延缓其进展的治疗提供新依据。方法  2 0例健康成年人作为正常对照组 ,另收集 48例CRF患者为病例组 ,根据内生肌酐清除率 (Ccr)分为 2组 :甲组 :10ml/min≤Ccr <5 0ml/min ,乙组 :Ccr <10ml/min ,比较病例组与对照组血浆黏度、血浆D -二聚体的差异 ,了解其与CRF的关系。结果 两者均明显增高 ,且随着Ccr的下降而升高 ,同时二者数值呈正相关。提示血浆黏度的增加促进微血栓形成 ,影响肾小球内毛细血管的凝血 -纤溶系统 ,血浆黏度与D -二聚体的含量与肾功能损害程度密切相关。结论 随着肾功能损害程度的加深及Ccr的下降 ,血浆黏度与D -二聚体的水平逐渐升高 ,为临床上降低二者的水平、积极改善CRF的高凝 -高黏滞状态并可以延缓CRF进展的治疗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0.
吕小平 《医学文选》2001,20(2):209-210
凝血功能障碍引起的出血是严重肝病的常见临床表现,也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原因与凝血因子活性异常、纤溶活性的增强、血小板功能异常有关[1],与血管内皮因子与凝血因子的活性、血小板的膜受体也有关[2,3];D-二聚体与体内高凝和继发性纤溶有关[4,5],而且与癌变过程有很密切联系[6],为目前研究的热点。1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 VWF) VWF是血管内皮细胞受损的重要标志物,主要是由内皮细胞合成并贮存于其胶质的Weibel-palade 小体中,当内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