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利用生物素标记探针从细胞定位水平对50例原发性肝癌(HCC)手术活检标本进行了HBV DNA检测。 32例(64%)HCC切片中检出HBV DNA,其中25例(50%)系肝癌细胞与癌旁肝细胞内均检出HBV DNA,其余7例则仅在癌旁肝细胞内检出HBV DNA。光镜下观察,HBV DNA的分布具有胞浆内为主;癌旁肝细胞优势性、HCC阳性者同时伴有癌旁肝细胞阳性及不均一性等特点。上述结果提示至少占半数的HCC病例其癌细胞可能来自HBV DNA阳性肝细胞的恶变,但HBV DNA在恶变过程中的确切作用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综合评价中国人群中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双重感染者发生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危险是否高于单独感染者。方法: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和Medline,获得1990~2006发表的有关中国人群HBV和HCV双重感染与HCC关系的研究结果,并进行Meta分析。所有文献均为病例对照研究。采用随机效应模型D-L法计算合并0R值及其95%CI。结果:共检索到符合要求的37篇文献,累计病例、对照数分别为4203和5642例。与未感染者相比,HBV、HCV单独感染发生HCC的合并优势比(OR)分别为20.91(95%CI:15.40~28.40)和10.60(95%CI:6.74~16.65);HBV、HCV双重感染发生HCC的合并优势比(OR)为50.27(95%CI:34.92~72.38)。结论:HBV、HCV感染是中国人群HCC高发的独立危险因素,HBV和HCV双重感染在HCC发生过程中呈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患者的EpsteinBarr病毒(EBV)感染情况,探讨EBV与肝炎病毒有无协同致癌作用。方法:研究组为78例HCC石蜡标本,对照组为26例非癌症肝组织标本。用PCR检测EBV,DNA(BarnHl W,LMP1)、HBV DNA(S基因、X基因),用RT—PCR检测HCV RNA和HDV RNA,用免疫组化检测EBV(LMP1)、HBV(HBsAg、HbcAg)和HCV。结果:EBV DNA在HCC组阳性率高于对照组(28.2%vs8.0%),X^2=4.622,P=0.032;HBV DNA在HCC组阳性率高于对照组(56.4%vs23.1%),X^2=8.681,P=0.008;EBV与HBV在HCC组无相关关系,X^2=0.835,P=0.375。HCV RNA、HDV RNA在18例HCC中阳性分别为1和0例。免疫细化测EBV在HCC组阳性率高于对照细(32.1%vs2.5%),X^2=6.02,P=0.012;HBV在HCC组阳性率高于对照细(57.7%vs5.1%),X^2=10.03。P=0.001。结论:EBV在HCC发生中可能起作用,与HBV无明显协同致癌作用;HCV、HDV检出率不高,与EBV关系未能确定。  相似文献   

4.
 采用SP法(链菌素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酶连结法)检测46例肝细胞癌及其38例癌旁肝组织中HCV核心抗原、NS3抗原和HBsAg。结果在癌组织中的检出率分别为21.7%、23.9%和19.6%,癌旁组织中的检出率分别36.8%、39.5%和78.9%,核心抗原、NS3抗原伴HBsAg者分别为23.9%和19.6%,不伴HBsAg者分别为10.9%和13%;HBsAg不伴HCV核心抗原、NS3抗原者分别为47.8%和50%。两种HCV抗原均定位于肝细胞和肝癌细胞的胞浆内,在癌旁组织中均有围核分布的特点,其阳性染色细胞呈弥漫、灶状和散在分布。本研究结果提示HCV核心抗原、NS3抗原的检测有可能作为HCV感染的新标志物;HCV和HBV与肝细胞癌的发生可能密切相关,部分患者与HBV和HCV的双重感染可能有关;HCV核心抗原、NS3抗原在肝癌发生中的真正作用,尚待研究。  相似文献   

5.
人肝癌细胞内HBV DNA和HBsAg的分布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文亮  张晓东 《癌症》1993,12(1):4-6,T000
用原位分子杂交和免疫组化技术双标记方法,在31例人肝细胞癌(HCC)的石蜡切片中检测HBV DNA和HBsAg。在31例HCC中,20例(64.5%)HBV DNA阳性,14例(45.2%)HBsAg阳性,8例(25.8%)HBV DNA和HBsAg两者同时阳性。HBV DNA主要分布于癌细胞的胞浆内(20例),也见于胞核内(16例)及核浆内(16例)。此结果表明,HCC的发生与HBV感染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6.
陈士葆  沈健伟 《肿瘤》1993,13(4):171-173
作者应用抗丙型肝炎病毒(HCV)酶联免疫分析(EIA)试剂盒,对50例原发性肝细胞癌(HCC)患者作了抗HCV检测;同时以40例健康成年献血员作为对照组。血清抗HCV罹患率在对照组为5%(2/40),而在HCC组为10%(5/50)。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但HCC组5例抗HCV阳性者均伴有HBV感染。因此建议今后在对健康献血员作肝功能及HBV系列测定的同时,应作抗HCV测定;对抗HCV阳性者,应进一步作HCV的PCR检测,并应极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细胞肝癌(HCC)中乙型肝炎病毒(HBV)的感染与肝癌生物学行为及其新生血管表达的关系。[方法]利用血清学指标检测56例HCC的HBV感染情况,并采用快速免疫组化MaxVisionTM法检测56例HCC组织中VEGF和CD105的表达并计数微血管密度(CD105-MVD)。[结果]HBV感染与肝癌的Edmondson分级、AFP值增高、门静脉癌栓形成、肝内转移相关,有统计学意义(P〈0.05)。38例HBV感染型HCC中VEGF的表达率为78.9%(30/38).CD105-MVD值为45.40±4.45,18例非HBV感染型HCC中VEGF的表达率为50.0%(9/18),CD105-MVD值为35.30±3.2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BV感染可能通过上调VEGF的表达,促进了肿瘤血管的生成.从而促进HCC的生长、浸润和转移。  相似文献   

8.
促红细胞生成素(EPO)主要由肾皮质和外髓质的肾小管周围细胞产生,胎儿肝脏也是产生EPO的主要器官。红细胞增多症是肝细胞癌(HCC)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发生率3%~12%,其原因认为与癌细胞产生EPO有关,但一直未被证明,作者为此进行了研究。 3例男性HCC,2例经活检、1例经尸检证实诊断。检查项目包括外周血像、动脉血气分析、骨髓穿刺、红细胞容积、肝功以及血浆EPO、血清AFP测定。肝组织切片除常规光镜及电镜检查外,同时采用VectastatinABC套具(kit)进行光镜免疫组化检查及电镜免疫组化检查。3例慢性活动性丙型肝炎和4例血浆  相似文献   

9.
用生物素标记的HBV DNA探针对经83~158周实验的55只树鼩肝组织的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的切片进行原位分子杂交研究。在45只接种过人HBV的树鼩中,有30只在肝细胞检出HBV DNA。这55只树鼩,有41只摄入了AFB_1,其中肝细胞HBV DNA阳性的A组22只,有10只发生了HCC;19只HBVDNA阴性的B组,只发生2例HCC,两组差别显著(P<0.05)。未接触过AFB_1的14只树鼩中,肝细胞HBVDNA阳性的8只(C组),发生1例HCC;而HBV DNA阴性的6只(D组)无HCC发生。提示HBV和AFB_1在诱发树鼩HCC中起协同作用;并支持HBV感染与HCC存在病因学关系的观点。该实验HBV DNA阳性物质主要分布于癌外肝细胞胞浆内,少数位于肝细胞核。癌组织内HBV DNA阳性率低于癌外肝组织。与在人肝癌研究的结果一致。表明树鼩是研究HBV致癌分子机理的较好的模型。  相似文献   

10.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Carcinoma,HCC)为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致肝硬变后的主要结局。我国是乙型病毒性肝炎(ViralHeP-atitisB,VHB)的高发区,近年来丙型病毒性肝炎(Vi-r。IH。p。tinsC,VHC)发病率亦有上升,因此研究HCC与病毒性肝炎(VH)的关系及VH转化HCC的早期诊断具有极大的价值。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进展作一扼要阐述。IHBV、HBV/HDV感染与HCCHCC患者中约1/3有慢性肝炎史,流行病学调查发现肝癌高发区人群的HBSAg阳性率较低发区为高,而HCC患者血清HBSAg及…  相似文献   

11.
有资料表明,乙型肝炎病毒(HBV)与肝细胞癌(HCC)之间存在因果关系,非甲非乙型肝炎对 HCC 的发生可能也起一定作用。为了确定HCC 病人中抗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的携带状况,对 HCV 与 HCC 之间的关系,作者进行了研究。380例未经选择的南非黑人 HCC 患者,男性322例,女性58例,平均年龄48岁,以152例健康者为对照。在 HCC 中,74例(19.5%)无前及既往 HBV 感染的血清学指征,184例(48.4%)现有 HBV 感染(血清 HBsAg 及抗 HBC 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广西肝癌高发区肝细胞癌(HCC)的组织中检测p53蛋白的表达情况。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30例肝细胞癌(HCC)和癌旁组织进行检测。p53蛋白的免疫组化染色一抗用的是兔抗。连续切片染色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和核心抗原。结果:30例肝细胞癌组织中有13例(13/30,43.3%)p53蛋白表达阳性;在≤5.0的肝细胞癌组织中有25%(1/4)的p53蛋白表达阳性;在>10.0cm的肝细胞癌组织中有71.4%(5/7)的p53蛋白表达阳性。p53蛋白阳性在中、低分化肝细胞癌中的表达高于在高分化肝细胞癌组织中,而且大多数在年轻患者的肝细胞组织中。结论:本组资料表明,p53蛋白表达与肿瘤的大小、分级和患者的年龄有着密切的关系。30例中有27例(90.0%)证实为HBV感染,表明p53蛋白表达与性别和HBV感染、肝硬化及AFP水平无密切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3.
肝细胞癌患者庚型肝炎病毒的感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庚型肝炎病毒感染与肝癌的关系。方法:检测128例肝细胞癌(HCC)患者和55例健康对照者血清中庚型肝炎病毒抗体(Anti-HGV),另外采用ELISA法检测本实验检出18例Anti-HGV+血清的乙肝表面抗原(HBsAg)和丙肝抗体(Anti-HCV)。结果:Anti-HGV阳性率分别为12.5%(16/128)和36%(2/55),两者差异显著(P<0.01)。18例Anti-HGV+血清中,HBsAg阳性率77.7%(14/18),Anti-HGV阳性率22.2%(4/18)。表明HGV、HBV、与HCV有重叠感染现象。结论:提示广西地区HCC病毒致癌因素中,HGV感染可能是仅次于HBV及HCV的又一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PTEN基因在肝细胞肝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PTEN基因在肝细胞肝癌(huma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中的表达,探讨其在HC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和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58例HCC及对应癌旁组织中PTEN蛋白及PTEN mRNA的表达情况,分析PTEN基因的表达与HCC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PTEN蛋白明确定位于肝细胞胞质内。PTEN mRNA和PTEN蛋白在HCC中的阳性率分别为41.38%(24/58)、44.83%(26/58),明显低于癌旁肝组织的阳性率100%(58/5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统计学分析显示,在HCC中PTEN基因的低表达与肿瘤分期分级、门静脉有无癌栓、血清中甲胎蛋白表达水平、是否合并HBV感染等有关,P<0.05,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等因素无关。结论:PTEN基因可能在HCC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其表达有望成为HCC的重要分子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5.
含有透明细胞胃癌的临床病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含有透明细胞胃癌的临床病理意义。方法:26例含有透明细胞胃癌手术标本分别进行光镜、电镜观察及组织化学、ABC法免疫组化染色。2例妊娠3月胎儿胃肠标本作对照。结果:含有透明细胞胃癌均为进展期癌,组织学主要有2种类型:不同分化程度的乳头状管状腺癌及肝样腺癌,18例(76.92%)见淋巴管癌栓,5例(19.23%)见静脉癌栓;淋巴结及肝转移率高(88.46%,44.54%),5年生存率为9.1  相似文献   

16.
杨冬  李悦国 《中国肿瘤临床》2011,38(23):1447-1448
目的:研究线粒体铰链蛋白在肝细胞肝癌(HC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并对线粒体铰链蛋白与肝癌的恶性行为之间关系进行研究.方法:80例HCC、80例癌旁组织和50例正常肝组织标本常规制作石蜡包埋切片,线粒体铰链蛋白染色方法为SP免疫组化法.结果:HCC组织中的线粒体铰链蛋白表达阳性率及其评分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和正常肝组...  相似文献   

17.
HBV感染与原发性肝癌生物学行为及多药耐药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在原发性肝细胞癌中HBV感染与原发性肝细胞癌生物学特征以及多药耐药的相互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60例原发性肝细胞癌组织中P-gp、Topo-Ⅱ的表达,分析HBV感染与肿瘤生物学特性以及多药耐药相关蛋白表达之间的关系。结果:HBV感染与HCC的Edmondson分级、门静脉癌栓的形成、AFP值的增高、肝内转移的发生以及转氨酶的增高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标本P-gp的阳性表达有显著差异(P〈0.05),而两组Topo-Ⅱ的阳性表达无显著性差异。结论:HBV感染与HCC的发生和发展有关系,在临床上,血清HBV检查结果可能可以成为HCC发展、预后的预测指标之一。HBV感染与多药耐药相关,可以作为化疗药物选择参考之一。  相似文献   

18.
研究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在肝硬变、肝细胞肝癌中的分布规律及意义。方法以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Cvirus,HCV)核心抗原及HBxAg在肝硬化、肝细胞癌及其癌旁肝组织中的定位及分布。结果HCV核心抗原既定位于肝细胞或癌细胞胞核中,又可定位于这些细胞的胞浆中。在不同的病例,有时以胞浆阳性为主,有时以胞核阳性为主,或二者同时存在。肝硬化组织中,HCV核心抗原胞浆阳性细胞多呈灶性分布,而核阳性病例阳性细胞则为弥漫分布;肝细胞肝癌中HCV核心抗原以弥漫胞核阳性多见,癌旁肝组织多为HCV核心抗原胞浆阳性。HCV核心抗原在肝硬化、肝细胞肝癌及癌旁肝中的阳性率分别为67.3%(66/98),75.0%(78/104)及48.1%(25/52),χ2检验,肝细胞癌中核心抗原的胞核阳性率明显高于其在肝硬化及癌旁肝中的胞核阳性率(P<0.01)。核心抗原在肝细胞肝癌中,其细胞核阳性率,明显高于细胞浆阳性率(P<0.01)。结论HCV感染在我国肝硬化、肝细胞肝癌中比较普遍,除HBV以外,HCV可能在我国肝硬化、肝细胞癌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检测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组织中乙型病毒性肝炎(virus hepatitis type B)表面抗原(HB—sAg)和丙型病毒性肝炎(virus hepatitis type C)核心抗原(HCVAg)的表达。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78例HCC及癌旁肝组织HBsAg和HCVAg的表达。同时比较患者的HBsAg和HCVAg血清学检测结果。结果HCC及癌旁肝组织中HBsAg和HCVAg阳性及HBsAg和HCVAg双重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1%、6.4%、2.6%和80.8%、44.9%、29.5%。HCC与癌旁肝组织HBsAg和HCVAg阳性及HBsAg和HCVAg双阳性表达率相互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合并肝硬化组和无肝硬HCC组中HCC与癌旁肝组织HBsAg和HCVAg阳性、HBsAg及HCVAg双阳性表达率相互比较也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HCC的HBsAg和HCVAg血清学检测的结果与手术标本HBsAg和HCVAg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的结果相吻合。结论HCC的发生与HBV和HCV的感染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慢性感染是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主要病因。近年来研究显示,HBV对代谢模式、线粒体质量平衡和线粒体天然免疫的调控为HBV自身复制和HCC的发生发展提供了适宜的能量和免疫微环境。HBV对代谢基因和线粒体DNA的调控作用也增加了HCC的发生风险。总之,HBV可以通过影响能量代谢及线粒体功能从而促进HCC选择-适应过程的发生发展。本文就HBV与线粒体的相互作用及其对HCC进化影响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