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应用基于动能系统整体康复的手法治疗对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7月—2019年3月我院康复医学科收治的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常规理疗组(30例)采用常规理疗,手法治疗组(30例)采用基于动能系统整体康复的手法治疗。干预前后对两组采用目测类比法(VAS)疼痛评分、最大张口度(MMO)及颞下颌关节功能评价(Fricton指数法)评估颞下颌功能状况,并进行对比探讨。结果:经过4周治疗后,两组VAS疼痛评分,最大张口度(MMO),颞下颌关节功能(DI、MI、CMI)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两组VAS疼痛评分及肌肉触压痛指数(PI)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手法治疗组患者的颞颌关节功能障碍指数(DI)及颞下颌关节紊乱指数(CMI)明显低于常规理疗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常规理疗(TENS和超短波治疗)与基于动能系统整体康复的手法治疗均可以改善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的疼痛和张口受限,而手法治疗的疗效更加显著,尤其是在改善颞下颌关节功能方面,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深层肌肉刺激联合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疗效。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52例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物理因子治疗及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治疗(PNF),观察组患者在上述干预基础上辅以深层肌肉刺激治疗(DMS)。于治疗前、治疗3周后分别观察2组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Fricton颞下颌关节紊乱指数改善情况。 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疼痛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疼痛VAS评分[(2.18±0.98)分]较对照组[(3.43±1.03)分]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颞下颌关节功能障碍指数(DI)、肌肉压痛指数(PI)、颞下颌关节紊乱指数(CMI)[分别为(0.424±0.067)、(0.032±0.017)和(0.129±0.034)]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后DI指数(0.581±0.098)、CMI指数(0.172±0.051)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但PI指数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深层肌肉刺激联合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具有协同疗效,能进一步缓解患者疼痛,提高颞下颌关节功能,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中医康复护理措施对颞下颌关节紊乱伴慢性肩颈疼痛患者的影响。方法:将82例颞下颌关节紊乱伴慢性肩颈疼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及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取中医康复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护理后1、3个月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Fricton指数评分、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最大张口限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康复护理能有效改善颞下颌关节紊乱伴慢性肩颈疼痛患者的口颌肌功能,减轻疼痛,缓解不良情绪。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超短波和脉冲磁场疗法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TMD)的疗效。方法:选择TMD患者30例,应用超短波和脉冲磁场疗法治疗,应用Fricton指数定量评定表分别评定治疗前和治疗后的颞下颌关节功能状况。结果:治疗后颞下颌关节功能障碍指数评分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P〈0.05),肌肉压痛指数和Friction指数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结论:应用超短波和脉冲磁场疗法治疗TMD能有效地缓解疼痛,改善颞下颌关节功能状况。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应用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法(PNF)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疗效。方法:选择颞下颌关节紊乱病39例,随机分为PNF治疗组和对照组,应用颞下颌关节功能评价(Fricton 指数法)分别评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颞下颌功能状况及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的颞下颌功能状况。结果:治疗后两组颞下颌关节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治疗后PNF组患者的下颌运动分、 肌肉压诊分、肌肉触压痛指数、颞颌关节功能障碍指数及颞下颌关节紊乱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法可明显缓解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各种症状,尤其是在改善下颌运动和缓解肌肉疼痛方面。  相似文献   

6.
颞下颌关节紊乱征累及颞下颌关节和(或)咀嚼肌系统,临床表现为疼痛、弹响、开口受限等。采用Fricton颞下颌关节紊乱指数评价80例颞下颌关节紊乱征患者应用超短波物理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颞下颌关节紊乱征累及颞下颌关节和(或)咀嚼肌系统,临床表现为疼痛、弹响、开口受限等。采用Fricton颞下颌关节紊乱指数评价80例颞下颌关节紊乱征患者应用超短波物理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半导体激光治疗正畸患者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效果。方法选择正畸患者合并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28例,采用半导体激光治疗,应用Fricton指数定量评定表分别评定治疗前、后的颞下颌关节功能状况。结果治疗后颞下颌关节功能障碍指数(DI)、肌肉压痛指数(PI)和Friction指数(CMU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结论半导体激光治疗正畸儿童颞下颌关节紊乱病能有效地缓解疼痛,改善颞下颌关节功能状况。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冲击波结合运动疗法治疗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病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取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病Ⅲ类患者4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n=20例)和对照组(n=20例),观察组给予冲击波配合运动疗法,对照组给予超短波配合运动疗法。2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最大张口度、Fricton颞下颌关节功能指数分别评定患者的疼痛程度、最大张口度和颞下颌关节的功能。 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的VAS评分、最大张口度和颞下颌关节的功能各项指标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VAS评分和最大张口度分别为(0.95±1.15)分和(3.23±0.37)cm,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颞下颌关节功能的各项指标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体外冲击波联合运动疗法可显著缓解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的解疼痛程度,最大张口度和颞下颌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冲击波疗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的临床效果。 方法 60例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病患者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给予冲击波治疗+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2周后,应用颞下颌关节功能评价(Friction指数法)分别评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颞下颌功能状况,目测类比法(VAS)疼痛评分评价疼痛程度,SF-36量表评估生活质量。 结果 治疗2周后,两组颞下颌关节功能评价和VAS疼痛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治疗组患者的下颌运动分、关节弹响、关节触压痛、肌肉触压诊分、肌肉触压痛指数、功能障碍指数及颞下颌关节紊乱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VAS疼痛评分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F-36量表中社会功能治疗组较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冲击波疗法结合常规康复治疗可明显改善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物理疗法及手法治疗对颞下颌关节紊乱(TMD)的疗效。方法TMD患者90 例随机分为药物组(n=30)、理疗组(n=30)、理疗+手法组(n=30)。治疗前及治疗4 周后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最大张口度、关节弹响程度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各组疼痛均明显改善(P<0.01),理疗组还伴有最大张口度明显改善(P<0.01),理疗+手法组患者最大张口度、关节弹响程度显著改善(P<0.001)。治疗后三项评定从优到差顺序均为理疗+手法组、理疗组、药物组。结论理疗结合手法治疗可更有效改善TMD患者关节疼痛、张口受限及关节弹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点穴配合常规康复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障碍的疗效。方法5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与对照组28例;治疗组采用常规康复及点穴治疗;对照组仅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12周采用Fugl-Meyer量表(FMA)评定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采用改良巴氏指数(MBI)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上下肢FMA积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FMA积分较治疗前改善(P〈0.05),且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MBI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点穴配合常规康复治疗可促进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且效果优于常规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点穴疗法与运动疗法早期治疗脑梗死的疗效.方法将10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A组50例,予运动疗法;治疗B组50例,予点穴疗法与运动疗法;另选50例患者为对照组,予常规治疗.采用Fugl-Meyer法(FMA)、Barthel指数(BI)于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评定3组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治疗前,3组间FMA及BI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3个月随访,治疗组FMA及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且治疗B组高于治疗A组(P〈0.05).结论脑梗死早期康复效果明显,且点穴疗法结合运动疗法的疗效优于单一运动疗法.  相似文献   

14.
穴位贴磁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钕铁硼永磁体穴位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疗效。方法:对颞下颌关节紊乱病临床患者分别采用钕铁硼永磁体穴位贴磁治疗(磁疗组)和咬合板治疗(对照组)各120例,按Helkimo五项临床指数对两组患者进行治疗前后疗效分析。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3.3%,对照组为87.5%,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钕铁硼永磁体穴位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有较好的疗效,较咬合板等疗程短,见效快,简便易行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重复经颅穴位磁刺激对偏瘫患者运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将60例偏瘫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进行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训练,观察组加重复经颅穴位磁刺激。按Fugl-Meyer评分(FMA)、Barthel指数(BI)、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FMA、BI分别较治疗前均有改善,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重复经颅穴位磁刺激有助于提高偏瘫患者的运动能力,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6.
穴位注射治疗假性延髓麻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穴位注射疗法对假性延髓麻痹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160例假性延髓麻痹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90例采用常规治疗加穴位注射治疗,对照组70例采用常规治疗加针刺治疗。结果 2组治疗后功能均有改善,但治疗组的临床治愈率为87.8%,对照组为52.9%,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治疗组疗程明显较对照组短。结论 穴位注射能显著的提高假性延髓麻痹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穴位电疗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穴位电疗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照组 60例采用甘利欣合用门冬氨酸钾镁常规保肝治疗 ,治疗组 60例常规保肝治疗基础上加用穴位电疗法治疗 ,每次 3 0min ,每日 1次 ,14d为 1个疗程 ,连用 2~ 6个疗程。观察临床症状 ,肝功能、乙肝病毒血清标志及肝纤维化指标。结果 治疗组显效率76.67% ,总有效率 10 0 % ;对照组显效率为 5 3 .3 3 % ,总有效率为 90 % ,HBeAg转阴率治疗组为 15 .5 6% ,对照组为10 .87% ,血清肝纤维化指标下降明显 ,差别均有显著意义 (P <0 .0 5 )。治疗组治疗后谷丙转氨酶 (ALT)、血清总胆红素与对照组比较均有下降趋势 ,但差别无显著性意义。结论 穴位电疗法能改善慢性肝病临床症状 ,迅速恢复肝功能 ,能使血清肝纤维化指标降低 ,是提高整体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双侧足三里注射维生素B1、B12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胃肠道症状的治疗作用。方法将10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肾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0例。试验组患者双侧足三里注射维生素B1100 mg、维生素B120.5 mg,每天1次,2周为1个疗程。观察患者治疗前、治疗开始后7 d和14 d的腹胀、恶心和食欲评分。结果足三里注射治疗7 d时恶心症状评分、14 d时腹胀和进食评分试验组明显优于治疗前(P<0.05);组间比较,注射治疗7 d后恶心症状评分和14 d后的时腹胀和进食评分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双侧足三里注射维生素B1、B12可以明显改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胃肠道症状。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耳穴贴压、针刺联合丹参离子导入治疗玻璃体积血的临床治疗意义.方法:将103例玻璃体积血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0例采用耳穴贴压、针刺联合丹参离子导入治疗,对照组53例采用常规治疗及对症处理,评价并对比分析治疗后患者的视功能恢复与眼底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视力提高有效率达86%,对照组为69.8%,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耳穴贴压、针刺联合丹参离子导入治疗玻璃体积血有改善症状、促进积血吸收、提高视力的良好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高压氧(HBO)联合电针八髎穴治疗对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尿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20例、电针组20例、联合组20例,各组均接受常规膀胱功能训练,电针组增加电针治疗,联合组增加电针治疗及高压氧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通过尿流动力学检查及排尿日记评价3组患者的膀胱功能,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前3组患者的充盈期逼尿肌压(Pdet)、膀胱顺应性(BC)、最大尿流率(Qmax)、残余尿量(RV)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8周后,3组患者BC及Qmax明显高于治疗前(均P<0.05),Pdet及RV明显低于治疗前(均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电针组及联合组患者BC及Qmax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Pdet及RV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联合组BC及Qmax明显高于电针组(均P<0.05),Pdet及RV显著低于电针组(均P<0.05)。治疗后,3组患者日平均排尿次数、日平均尿失禁次数均明显少于治疗前(均P<0.05),日平均单次尿量、下尿路症状(LUTS)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均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电针组及联合组日平均排尿次数、日平均尿失禁次数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均P<0.05),日平均单次尿量、LUTS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联合组日平均排尿次数、日平均尿失禁次数均明显少于电针组(均P<0.05),日平均单次尿量、LUTS评分均明显高于电针组(均P<0.05)。结论:高压氧联合电针八髎穴治疗能有效改善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尿动力学及排尿功能,提高生存质量,该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