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安医学是祖国医学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理论、临床、文献资源和文化资源方面,都具有很高的研究开发价值。新安医学以医家林立、医著宏富、流派纷呈为其特色,深入挖掘,对于揭示当代中医理论的源流,丰富和完善中医各家学说理论,都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在临床方面,新安医家英才各草,且不乏以独门专科见长者,其中更有一些名医世家,他们世代相传,学验俱丰,是临床研究与开发取之不尽的源泉。新安自古少有战乱,古代文化保存较好,医学文献资源亦可观,还有很多有待于继续发掘。新安医学是一种特定地域环境的医学文化,弘扬新安医学,就必然要重视这一文化资源,它是新安医学传统学术的旗帜,也是新安医学传统技术及开发产品最大的“商标”。  相似文献   

2.
李济仁  任何  黄辉 《中医药临床杂志》2012,24(12):1232-1233
正新安医学是发源于皖南新安江流域、具有显著的徽州文化特征的综合性中医学术流派,对中医药理论体系的完善和发展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安徽文教卫生领域乃至祖国传统医药事业中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800余年历史,800余位医家,800余部医籍,丰盛精深的宝藏吸引和感召着众多的有志之士,其中新安后裔更是传承和弘扬新安医学的中坚。近几年,由新安王氏医学传承人王键教授领衔编撰的《新安医  相似文献   

3.
新安医家注重临床实践,在临床实践中依据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自创了大量的原创方剂,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宝贵财富。从对5位名医具有代表性的创方在现代临床各科以及实验研究的成果总结中,作者认为,较为全面系统地挖掘整理新安医家具有原创性的方剂文献是十分必要的研究工作。这些方剂对于当今中医临床实践具有极高的指导意义,也为现代药方实验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文献基础。  相似文献   

4.
美丽的皖南新安(徽州)地区,山清水秀,名贤辈出,也诞生了中华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具有区域特色的医学流派——新安医学。有史料记载的新安医家有800余人,留下著作800余部,为丰富祖国医学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1]。其中,新安医家对灸法的论述和实践也彰显出独特的学术魅力。本篇拟通过总结新安医学著作中关于灸法的内容,探讨新安医家对灸法的应用和学术思想,以促进灸法的传承和发展。新安医籍关于灸法的记载  相似文献   

5.
新安医家在消渴病的辨证治疗上积累了很多成功的经验,作者介绍了新安医籍记载的5位新安医家治疗消渴病的经验,并对其诊疗思路和方法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体现了新安医学的魅力,可供学习借鉴。  相似文献   

6.
新安医家创方研究思路与策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开展新安医家创方挖掘整理与数字化研究工作,是为了更好地继承新安医家的学术经验,为当今临床和新药开发等创新性的工作提供坚实的基础.通过对新安医家创方选定的原则和方法、创方文献存在的几种形式的阐述,确立了后期研究的思路与策略,以期达到更有效地开展课题研究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正新安医学发源于南宋理学家朱熹桑梓之邦,宋代以降一大批高素质的新安学子由儒入医,改善了医界的文化素质和知识结构,而且从业家族代代相传,形成新安世医学术传承链。800余位医家,800余部著作,"在以地区命名的中医学派中,堪称首富",创下了许多中医学之最。新安医学学术兴旺,提出了一系列富有科学价值的理论创见,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对中医学发展走向产生了深远影响。新安医家随徽商足迹寓居各地,明代徐春甫在北京组织发起了我国最早的学会组织和科技  相似文献   

8.
对安徽省祁门县明清期间六御医之一的王碘有关史料,如已搜集到的王氏宗谱(嘉庆木刻本)、京都王路肖像、王映合葬墓、王氏宗调“五风楼”等一批新安医家古医籍、医家文物进行了考证和研究,认为本资料较为详实,内容可靠,可弥补国内文献报道、志书辞典之不足甚至纠正失误,同时为从事中医临床和医史文化研究者提供了借鉴以及史料检索的机会。  相似文献   

9.
汪机学术思想与脾胃病证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安医学肇自北宋,盛于明清.明代新安医学进入兴盛时期,名医迭出,医籍宏富,取得了许多令世人瞩目的成就.祁门人汪机毕生研究医学,撰《石山医案》等医书13部76卷.他精于望诊、切脉,"治病多奇中","活人数万计",被誉为明代四大医家之一.汪机师崇金元丹溪、东垣之学,但在学术上尊古而不泥古,在实践中辨证论治,提出了以"调补气血,固本培元"的治疗思想,这使自明以来出现的新安医药范畴的"培元派"后来发展为"固本培元派".  相似文献   

10.
新安医学以其悠久的历史、鲜明的地域特色、丰富的医学文献、众多的医家和突出的医学成就,为祖国医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对新安医学文献进行数字化加工,可充分发掘文献的内在价值,也有效地保护了存世的珍贵文献。本文对此进行了初步探索,提出建设新安医学特色数据库的阶段方案。通过建设新安医学特色文献数据库,拟将新安医学的学术成就、特色优势及新安医学的深刻内涵,较完整地展现出来,为祖国医学的发展再续辉煌。  相似文献   

11.
正新安医家化裁古方、创立新方,流传至今的很多经典名方都出自新安医籍。笔者从新安医籍中遴选出大健脾养胃丸、壮原汤、六味地黄丸加黄柏知母方、金锁固精丸、止嗽散、资成汤、五味消毒饮、黄土稻花汤、养阴清肺汤、清金解燥汤等10首临床实用、疗效确切的新创方或首载方,并按来源、(别名)、组方、(制备)、功效、主治、用法的体例,统一整理、归纳,加按语阐析说明,以方便临床学习、使用和参考。窥一斑而知全豹,运用、研究和开发新安名方,充分发挥其防病治病的医疗作用,满足现代临床需要,有着重要的现实价值和意  相似文献   

12.
正新安医家精于"察色按脉",清代叶天士创立温病舌诊辨证,发明舌诊燥湿诊法,辨分受邪轻重、病位浅深、证候属性、预后转归并确定治法方药,还补充了验齿、辨斑疹、辨白等法,独具匠心,发挥出了舌诊的真正作用,被后世奉为准绳;汪宏编著《望诊遵经》,系统归纳总结望诊内容,发明"相气十法",作为纲领而与"五色主病"合参,已成为现代《中医诊断学》的重要内容。新安医家尤重脉诊,视脉为医之关键,诊治上分析病机、判断证候、确定治法、遣方用药均以脉为据,形成了"温补重脉诊"、"辨顺逆、辨证情总切于脉"、"推崇张仲景平脉辨证"、"脉证无有不应"及"不失古法"等独特的学术经  相似文献   

13.
正笔者从800余部新安医著中,遴选出《名医类案》、《古今医统大全》、《赤水玄珠》、《伤寒论条辨》、《医方考》、《本草备要》、《医学心悟》、《不居集》、《医宗金鉴》、《重楼玉钥》、《医述》等11部医著,从主要内容、编排体例、发明创新、学术价值、历史地位和作用等方面作了简要介绍。"十大新安医著"分属医学丛书、医经整理、综合临床、专论、医案、本草、方论等各医籍门类,涉及面广,理论学术和编撰风格各具特色,在中国医学史上写下了辉煌灿烂的篇章,对中医学的传承和  相似文献   

14.
正我国传统医德深受古代哲学文化的影响,在医儒相通的背景下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医家。新安医家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之一,他们深受中华传统医德文化的熏陶,大都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修养。我们从医乃仁术、惟是惟新、严己宽人这三个方面进行分述新安先贤之核心价值观,并浅述其医德医风之价值。医乃仁术——新安医家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15.
我国古代医家对眩晕的论述很多,不少医籍中均有记载。历代医家虽然缺乏以眩晕为主题的全面论述,但各自以临床经验从各个侧面对眩晕的病机、临床经验、治疗原则和有效方药作了丰富的论述。这些都是我们今天应用中医知识诊治眩晕的宝贵经验。尽  相似文献   

16.
传承中医流派精华,促进中医学术创新。由中华中医学会主办,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安徽中医学院新安医学研究中心联合承办的"全国第三次中医学术流派交流会"8月15-17日在安徽黄山隆重召开,120余位来自全国各地各中医流派的传人和专家学者汇聚于黄山脚下新安医学发源地,共商传承中医流派精华、促进中医学术创新之大计。中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李  相似文献   

17.
<正>旴江医学是我国古代四大地方医学流派之一,分布于江西省抚河流域,对中医学影响深远。古往今来,该地名医辈出,医著宏富,孕育出了以危亦林、龚廷贤、李梴、喻嘉言等为代表的众多旴江名家,其学术思想皆重脾胃。本研究通过对危亦林、龚廷贤、喻嘉言、李梴、陈自明、易思兰、黎民寿、徐文弼等8位旴江医家文献古籍中涉及的脾胃学术思想进行整理,挖掘其对脾胃学术的思想价值,以期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18.
该文初步探讨了利用新安医学代表医家的理论和治法方药等,指导目前肾脏病的中医治疗的创新性和可行性,以便进一步加深新安医学研究与现代临床工作的结合工作.  相似文献   

19.
正中医药学源远流长,先秦时期虽没有列入诸子六家的行列,但"医家"已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学术体系。《黄帝内经》采纳了古医经20多种,奠定了中医学理论的基础。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方技略》分有医经、经方、神仙和房中四种学派,以后的医家在临床实践基础上,围绕着补充、完善、发展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经典理论,中医学术流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至宋代以后各家学说异彩纷呈,学术争鸣异常活跃,金元四大医家分说立论,为后世流派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故有"医  相似文献   

20.
惊风是儿科常见的危急重症,常常危害小儿生命,孙一奎、程杏轩、许豫和、王君萃四位新安医家对惊风理论研究和临床治疗多有建树,率先提出"惊风非惊"之说,革除惊风妄名之弊,指明惊风之误,痛斥滥药之非,创立"小儿烧针法"。新安医家不泥前贤旧说,阐述理论新知的学术创新精神,正是对"发群贤未有之论,破千古未决之疑"古老传统的继承与发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