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尹军 《中国乡村医生》2008,10(10):104-104
目的:分析丙型肝炎病毒RNA[HCV—RNA]与丙型肝炎抗体(抗-HCV)及转氨酶(ALT)之间的关系.方法:荧光定量PCR(FQ—PCR)、酶免化学发光法、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分别检测含量与ALT水平之间无明显相关性,但是HCV—RNA阳性率在ALT正常组与异常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05)。结论:在丙肝的诊断、治疗中,检测HCV—RNA含量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丙型肝炎病毒RNA含量与抗-HCV及ALT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文思  李刚  曹红 《广东医学》2006,27(7):977-979
目的 了解丙型肝炎病毒核糖核酸(HCV RNA)与抗丙肝病毒抗体(抗-HCV)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的关系。方法 83份确诊为丙肝的住院患者样本作观察组,95份健康体检人群样本作对照组,用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反应(FQ-RT-PCR)检测这两组样本的HCV RNA含量,并同时采用ELISA法检测抗-HCV,用全自动生化检测仪测定ALT水平。结果 观察组HCV RNA含量高于80copy/ml者67份,抗-HCV阳性者64份.经进一步相关性分析,两者有很好的相关性(r=0.587,P=0.002);83份病例中有58份ALT异常,其异常率随HCV RNA含量的升高而增加。经统计学分析,ALT异常例数和正常例数差异有显著性(P〈0.01);ALT水平和HCV RNA含量无相关性(r=0.175,P=0.095);而ALT异常率与HCV RNA含量呈正相关(r=0.903,P=0.036)。结论 HCV RNA含量与抗-HCV同时检测可提高临床对丙型肝炎的诊断。HCV RNA是反映HCV复制的可靠指标,结合ALT的结果可帮助临床了解HCV在体内的复制状况及肝脏的炎症状态。FQ-RT-PCR法检测HCV RNA具有非常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丙型肝炎病毒核糖核酸(HCV RNA)定量与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的关系。方法用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反应(FQ—RT—PCR)检测239例抗-HCV阳性者的HCVRNA定量,同时检测ALT水平。结果239例中,150例(62.8%)HCV RNA定量高于80拷贝/ml;133例ALT异常,其异常率随HCV RNA定量的升高而增加。ALT异常例数与正常例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LT水平与HCVRNA定量无相关性(r=0.524,P〉0.05),而ALT异常率与HCV RNA定量呈正相关(r=0.955,P〈0.05)。结论HCV RNA是反映HCV复制的可靠指标,结合ALT结果可帮助了解HCV在体内复制状况。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广州地区献血人群中的输血传播病毒(TTV)感染状况,探讨TTV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HBsAg及抗HCV指标的相关性。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对不同献血人群血清标本进行TTV-DNA检测,并对所有标本进行了ALT、HBsAg、抗-HCV、抗-HIV、梅毒及抗-HAV、抗-HEV、抗-HGV筛查。结果:献血者中的TTV-DNA阳性率为7.6%(43/564),其中有偿献血者和无偿献血者中的TTV-DNA阳性率分别为9.4%、5.9%;单-ALT异常无偿献血者的TTV-DNA阳性率明显高于ALT正常无偿献血者(10.6%、4.2%,P<0.05),HBsAg及抗HCV阳性献血者中的TTV-DNA阳性率分别为11.1%、8.3%。结论:本文结果显示广州地区献血者中存在TTV感染,而且在有偿献血者中感染率相对较高。TTV可以单独感染也可与HBV、HCV重叠感染并与ALT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丙肝病毒核心抗原(HCV-cAg)与丙肝病毒抗体(HCV-Ab)联合检测对诊断丙肝病毒(HCV)感染的互补作用及HCV感染阳性者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的关系。方法检测手术前检查组2061例患者和ALT〉80U/L组242例患者的HCV-cAg、HCV-Ab和ALT等指标,然后将检测结果作出统计分析。结果手术前检查组联合检测有2.7%的阳性率,显著高于单独HCV-tAg和单独HCV-Ab的1.6%(P〈0.05);ALT〉80U/L组联合检测有14.5%的阳性率,显著高于单独HCV-tAg的7.0%(P〈0.01);手术前检查组ALT均值和ALT〉80U/L例数是2项均阳性高于HCV-Ab阳性、HCV-Ab阳性高于HCV-cAg。结论HCV-cAg和HCV-Ab2项联合检测明显优于单项检测,这对HCV感染的诊断能起到很好的互补作用,加上ALT等肝功能指标的检测,有利于HCV感染的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6.
俞广舒  凌霞  丁威  吴丹霄 《浙江医学》2017,39(8):651-653
目的分析2014年杭州地区无偿献血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不合格人群特征。方法将ALT初筛(干化学法)合格的2014年杭州地区无偿献血者133851例血液标本进行ALT复检(湿化学法),以ALT≤50IU/L为合格,ALT>50IU/L为不合格。观察ALT复检不合格率,比较不合格人群中不同献血时间、ABO血型、性别、初/再次献血、年龄、体重的献血者ALT不合格率,分析其特征。结果2014年杭州地区无偿献血者ALT复检不合格率为0.524%(701/133851)。ALT不合格人群中不同献血时间的献血者ALT不合格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11月份的不合格率最高;不同ABO血型的献血者ALT不合格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男性献血者ALT不合格率高于女性(P<0.05);初次献血者ALT不合格率高于再次献血者(P<0.05);不同年龄的献血者ALT不合格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30岁以下献血者不合格率较高;不同体重的献血者ALT不合格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字2=48.406,P<0.05),呈现体重越大不合格率越高的趋势。结论ALT检测结果受多种因素影响,血站系统应加强献血前宣传教育,做好献血征询及ALT初检,利于降低ALT不合格率,减少血液资源的浪费。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泰安市高校学生无偿献血者肝炎血清学指标,更好地开展无偿献血。方法ALT采用速率法测定,HBsAg、抗-HCV采用ELISA法,采用,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15876例献血者中,共检出ALT(+)、HBsAg(+)、抗-HCV(+)656人。学生与其他人群献血者ALT、HBsAg等阳性率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抗-HCV阳性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性别间ALT、HBsAg等阳性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抗-HCV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泰安市高校学生无偿献血者ALT、HBsAg、抗-HCV等阳性率明显低于其他献血者,女性ALT、HBsAg等阳性率低于男性,男女间抗-HCV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桂林市无偿献血者的健康状况、血液不合格原因,为制订献血者招募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4~2013年441118名无偿献血者资料,内容包括年龄、性别及血液质量各项指标的检测结果( ALT、HBsAg、梅毒抗体、抗HIV、抗HCV),按年龄段、性别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各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441118名献血者血液检测不合格率为4.19%(18484/441118);男性献血者血液检测不合格率高于女性,其中男性ALT、HBsAg检测不合格率高于女性(P<0.05);男女献血者梅毒抗体、抗HIV、抗HCV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合格率最高的是36~45年龄段(5.45%),最低的是18~25年龄段(3.07%)。结论献血者选择过程的质量控制是招募安全血源策略中的重要环节,应加大宣传力度,呼吁适龄健康的公民成为固定的无偿献血者,确保血液安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对献血者实施系统性心理护理以提高献血服务质量的效果评估。方法调查2008年9月献血者献血过程的心理状态:制定系统性心理护理措施;将2008年10月的献血者随机分为试验组(行系统性心理护理)和对照组(一般性心理护理)。比较两组献血者心理咨询满意率,工作人员技术水平、服务态度满意率、献血反应发生率、再次献血意愿率。结果行系统性心理护理献血者心理咨询满意率X^2=80,P〈0.005,差异有显著性;工作人员技术水平、服务态度满意率X^2=68.7,P〈0.005,差异有显著性;献血反应发生率X^2=19.1,P〈0.005,差异有显著性;再次献血的意愿率X^2=85.1,P〈0.005,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对献血者实施系统性心理护理能有效提高献血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分析邯郸地区无偿献血者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检测不同结果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值的关系。方法对邯郸市2009年3月-2010年2月参加无偿献血的20847名献血者的血样进行抗-HCV和ALT值检测,使用SPSS13.0软件对抗~HCV阳性者与阴性献血者ALT异常升高的人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847名献血者中抗-HCV阳性者127例,其中23例ALT值〉40EU/L;抗-HCV阴性的献血者20720名,其中2019名ALT值〉40EU/L。经统计学处理,二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999,P〈0.05)。结论无偿献血抗-HCV阳性者ALT值异常人数明显高于抗-HCV阴性者,检测献血者ALT值有助于判断献血者血液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内HCV-RNA与血清中HCV-RNA的相互关系及其在慢性丙肝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用套式PCR(RT-nested-PCR)对124例抗-HCV(+)慢性丙肝患者的PBMC及血清中HCV-RNA进行检测。结果 124例抗-HCV(+)慢性丙肝患者中,PBMC及血清中HCV-RNA阳性率分别为53.23%(66/124)和64.52%(80/124),经χ^2检验,两者差异无显著性(P>0.05)。各慢肝组PBMC与血清HCV-RNA阳性率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 HCV可隐匿于患者PBMC中;PBMC中HCV-RNA与血清中HCV-RNA似有一致性倾向。PBMC中HCV-RNA检测不仅是对常规血清检测的重要补充,而且是HCV肝外感染的直接证据,是导致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易于慢性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检测方法、试剂对丙型肝炎病毒(HCV)抗体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以不同试剂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献血者血浆标本进行抗-HCV检测,呈反应性标本采用HCV RNA RT—PCR荧光定量确证检测。结果ELISA再次检测抗HCV抗体阳性率明显低于初次检测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确证试验阳性率低于初次检测和再次检测的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LISA测定结果为HCV抗体阳性者应经HCVRNART—PCR荧光定量加以确认。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自身抗体和干扰素抗体在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干扰素治疗时的检出情况及其与治疗效果的关系。方法:自身抗体的检测为间接免疫荧光法;应用酶免疫法测定干扰素抗体之总抗体。结果:(1)与正常人相比,患者自身抗体及干扰素抗体阳性率明显增高(P<0.01),而且干扰素抗体在慢乙肝及慢丙肝患者中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2)自身抗体的存在与否和疗效无相关性(P>0.05),干扰素抗体在治疗前已阳性和治疗后才转阳的患者,对干扰素治疗的反应可能有一定差异。结论:对于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来说,自身抗体及干扰素抗体的出现并不绝对意味着干扰素治疗效果的好坏。  相似文献   

14.
ALT水平不能作为献血员HCV感染指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HCV感染情况与ALT水平的相关性 ,了解ALT作为HCV感染指标的可行性。方法 观察HCV阴性、阳性组献血员ALT阳性率 ,及HCV阳性组不同因素影响ALT结果 ,用SPSS软件处理数据。结果 ALT阳性率在不同HCV阴、阳性组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HCV阳性组ALT阳性率在不同性别组 ,年龄组无差异 (两组结果均P >0 0 5 ) ,在不同献血次数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献血次数可影响ALT水平 ,。性别、年龄对ALT无影响 ,HCV感染与ALT无相关性 ,ALT不能作为HCV感染窗口期献血员的排除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了掌握再次或多次献血者HBsAg、梅毒感染状况。方法HBsAg、梅毒抗体初筛采用金标法;HBsAg复检采用ELISA法,梅毒复检分别采用TRUST法和ELISA法。结果2971名再次或多次献&#183;血者HBsAg、梅毒抗体初筛阳性率分别为0.10%和0.17%:与首次献血者比较,HBsAg阳性率差别有极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01),梅毒抗体阳性率差别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初筛合格再次或多次献血者中,HBsAg、梅毒抗体复检阳性率分别为0.03%和0.00%。结论在本地区有既往献血史资料信息,认真做好身份的识别和确认,献血间隔时间在2年之内的再次或多次献血者,再进行HBsAg、梅毒抗体初筛的意义不大。  相似文献   

16.
用基因和血清学分型法,对160例不同临床型HCV感染者血清进行HCV分型检测及结果比较。血清学分型70例(43.75%),其中Ⅰ型63例(90%),Ⅱ型3例(429%),Ⅰ和Ⅱ混合型4例(5.71%);基因分型90例,其Ⅱ型86例(9556%),Ⅲ型2例(222%),Ⅱ和Ⅲ混合型2例(2.22%)。对两种方法分型均阳性的49例;分型结果比较,二法符合率为100%,表现为高度的一致性。两种分型方法对不同临床型HCV血清分型检测HCV型别构成无明显差别,血清学分型率(43.75%)明显低于基因分型率(56.25%)P<0.05)。血清学分型法,慢性丙肝组分型率(68.52%)明显高于急性丙肝组分型率(42.59%)(P<0.01)和无症状、ALT正常、抗HCV阳性组分型车(26.47%)P<0.01)。无症状、ALT正常、抗HCV阳性组,基因分型率(61.76%)明显高于血清学分型车(26.47%)P<0.01)。血清学分型车与抗HCV-C抗体S/Co值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7.
泰安市无偿献血人群梅毒血清学检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不同献血人群的梅毒感染情况,确定低危人群,确保输血安全。方法2003-2004年泰安市无偿献血者45679人,应用ELISA法行梅毒血清学检测,并进行分组比较和统计分析。结果泰安市无偿献血者梅毒的阳性率为0.18%,2003—2004年阳性率0.19%、0.23%(X^2=0.3601,P〉0.05);男性阳性率为0.19%,士性阳性率为0.17%,差异无显著性(x^2=0.3407,P〉0.05);初次献血者阳性率为0.23%、多次献血者阳性率为0.05%,差异存在显著性(x^2=17.1462,P〈0.001);街头献血者阳性率为0.35%、集体献血者阳性率为0.05%,差异存在显著性(x^2=55.7454,P〈0.001);18—30岁、31—40岁、41-55岁不同年龄组阳性率分别为0.05%、0.49%、0.04%,差异存在显著性(x^2=89.8314,P〈0.001);学生和军人阳性率为0.02%、其他人群阳性率为0.42%,差异存在显著性(x^2=100,2298,P〈0.001)。结论多次献血者或学生、现役军人是安全输血的低危人群,应作为主要选择对象。  相似文献   

18.
目的:统计分析承德市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结果及其影响因素,为无偿献血宣传、招募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7年至2011年所有献血者资料,统计分析血液复检及不同性别、年龄组的血液检测情况。结果:125754人次献血者,血检合格率为97.56%。不同性别血液检测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不同年龄组除抗-HI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其余4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结论:加强无偿献血知识宣传教育和经输血传播疾病的检测,降低ALT初筛限值,有效降低ALT不合格率。  相似文献   

19.
小儿轮状病毒感染的肝脏损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轮状病毒肠炎引起肝脏损害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324例轮状病毒肠炎患儿常规检测肝功能、HBVM,甲、丙、丁、戊、庚肝IgM抗体和TORCH、CMV的血清抗体。结果 324例患儿的HBVM及甲、丙、丁、戊、庚肝IgM抗体、TORCH、CMV血清抗体均为阴性。41例出现ALT升高,肝脏损害发生率为12.65%,≤1岁者为15.97%,>1岁者为9.72%,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ALT升高与临床脱水程度相比较,二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腹泻停止后复查ALT,均恢复正常。结论 轮状病毒引起肠道外感染,肝脏是受累脏器之一。  相似文献   

20.
HGV单独及重叠HBV、HCV感染6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庚型肝炎病毒(HGV)单独及重叠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的临床特征,探讨其致病性。方法:用套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患者血清中HGV RNA,用ELISA和(或)PCR法对其他肝炎病毒标志物进行血清学检测。结果:从临床分型来看,HGV单独感染者以急性肝炎(AH)多见,占47.1%;重叠HBV感染者以肝硬化(LC)多见,占51.3%;重叠HCV感染者以慢性肝炎(CH)多见,占75%。各组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从肝功能恢复情况来看,各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HGV单独感染多表现为AH,重叠HBV、HCV感染时对病情影响不明显,提示HGV有一定致病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