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肥厚性心肌病心尖肥厚亚型的临床诊断(附28例临床报告)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目的对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辅助诊断进行探讨。方法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放射核素心肌断层显像、冠状动脉造影及左室造影等检查方法,诊断28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结果28例心电图显示胸导联倒置的T波呈TV4>TV5的关系;超声心动图左室心尖部(乳头肌水平以下)心肌肥厚达12mm以上;18例行放射核素心肌断层显像见左心室心尖部心肌肥厚;20例左心室造影均提示心尖部心肌肥厚、冠脉造影正常,其中11例左心室舒张末期呈“黑桃”样改变。结论标准12导联心电图显示胸导联倒置的T波伴R波振幅增高,而不伴有高血压病史者,应高度注意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2.
肥厚型心肌病的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1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报告11例肥厚型心肌病(HCM)伴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SWMA),以提高对HCM特殊表现的认识。方法:11例均做胸部X线摄片、常规12导联心电图、二维超声心动图、心脏磁共振成像、左室造影和选择性冠状动脉(CA)造影,并对其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11例HCM伴SWMA患者,CA造影均正常,心室肥厚部位在心尖部5例,前壁或前侧壁及室间隔2例,前壁及心尖部1例,前壁1例,普遍性肥厚2例。SWMA位于肥厚部位10例,非肥厚部位1例。结论:SWMA不是冠心病特有的表现,HCM可以引起SWMA。HCM伴SWMA需与冠心病鉴别。  相似文献   

3.
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放射核素心肌断层显像(99mTC-MIBI)、冠状动脉造影及左心室造影等检查方法,诊断18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18例心电图显示胸导联倒置的T波呈TV4>TV5TV5>DV6的关系。超声心动图左心室心尖部(乳头肌水平以下)心肌肥厚,达12mm以上。8例行放射核素心肌断层显像见左心室心尖部心肌肥厚。10例左心室造影均提示心尖部心肌肥厚,其中6例左心室舒张末期呈"黑桃"样改变,冠状动脉造影正常。此文就18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临床诊断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患者,男,53岁。5年前因车祸在外院治疗时心电图检查发现“左室肥厚、心肌损害”,拟为“冠心病”。3年前来本院就诊,作心脏超声检查提示左室心尖部不均质占位性病变,磁共振成像(MRI)加增强提示左心室肿瘤,粘液瘤可能性大,肝内多发性海绵状血管瘤。入院体检:心脏超声检查示左室心尖部有一44mm×41mm实质性肿块(图1),肿块较前增大,边界清晰,内部回声欠均匀,随心脏收缩而运动,考虑为心脏粘液瘤。体表心电图示V3~6R波振幅高达2.5~3.5cm,伴S-T段压低,V2~6T波倒置(图2)。冠状动脉造影左、右冠状动脉无明显狭窄。在全麻下常温体外循环行左心…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心尖部肥厚型心肌病影像学检查特点,总结更为合理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年1月至2010年1月期间60例诊断为心尖部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造影、左室造影、256层螺旋CT及心脏磁共振检查的特点,以及治疗后随访1年的心血管事件.结果 60例患者中56例表现为V1~V6导联 ST段压低,T波倒置,尤以V4 T波深倒;1例为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2例表现为AVR抬高,V3~V6导联ST段压低,T波倒置;1例Ⅲ、V1 T波倒置,V2~V6 T波双向.超声心动图异常改变48例(80%),其中38例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心尖部肥厚,厚度均≥15 mm,最厚可达22~24 mm.冠脉造影41例,仅有1例为前降支中段狭窄约70%,2例为前降支近中段肌桥形成,其余38例冠脉血管均正常.左室造影32例表现为左室腔舒张末期呈"黑桃"形改变,9例表现为"猫舌"状.10例患者行256层心脏及冠脉CTA检查,2例发现前降支近中段肌桥,8例冠脉正常;10例患者表现为心尖部增厚,厚度为15~21 mm.9例患者行心脏磁共振(CMR)检查,7例发现心尖部肥厚,厚度14~28 mm.结论 心尖部肥厚型心肌病容易误诊为冠心病.结合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可进一步明确,左心室造影、多层螺旋CT及心脏MRI为该病的诊断提供了确诊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心尖肥厚型心肌病辅助检查进行分析,探讨其临床诊断价值。方法: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磁共振、冠状动脉造影及左室造影等检查方法检测18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结果:18例心电图显示胸前导联T波倒置呈TV4>TV5>TV3,R波振幅增高以RV4>RV3> RV5;超声心动图左室心尖室壁舒张期厚度(17.22±14.20mm)与心室间隔基底段厚度(1.07±0.23mm)之比为1.60±0.16;4例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后排除冠心病;6例因超声心动图不典型而行磁共振心脏成像检查后确诊。结论:标准12导联心电图显示胸前导联T波倒置伴R波增高应高度怀疑心尖肥厚型心肌病,可进一步行超声心动图或磁共振检查确诊。  相似文献   

7.
应激性心肌病是临床表现为一过性类似急性心肌梗死样胸痛的综合征。心电图表现为ST段抬高、T波倒置。QT间期延长;心肌酶学可以有轻到中度升高;心脏超声表现为短暂的左室心尖一中段气球样改变.运动减弱伴基底段收缩力增强。冠状动脉造影未见器质性狭窄,心室造影提示收缩末期可见左室心尖一中段的心腔扩大、基底段缩窄。病因尚不清楚,大多数病人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心电及影像学检查的特点及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13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放射核素心肌断层显像、冠状动脉造影及左室造影、磁共振成像等检查方法进行分析总结。结果:心电图的典型改变是胸前导联巨大倒置的T波伴ST段下降和QRS波群高血压,以V4导联最为显。超声心动图示心尖部肥厚,心尖部心室腔狭小甚至闭塞。磁共振成像清晰显示心尖部心肌肥厚。心室造影左心室舒张末期呈“黑桃”样改变,但部分呈“非黑桃”样改变。结论:心电图胸前导联巨大倒置T波TV4>TV5伴QRS波群高血压RV4>RV5是诊断AHCM的重要线索。超声心动图是诊断AHCM的重要手段。磁共振成像对确诊该病最有价值。心血管造影及放射性核素心肌显像是AHCM的鉴别诊断手段但不是必备检查。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临床特点.方法 将惠者分别进行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心肌核磁共振成像、左心室造影检查,进行分析.结果 45例患者心电图有胸前导联高电压,ST段压低及T渡深倒置,超声有心尖部心肌肥厚,左心室造影有心尖肥厚、心腔变小的表现,MRI呈"铁铲"样改变、心腔变小.结论 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心肌核磁共振成像、左心室造影都是诊断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有价值的方法.其中左心室造影是比较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83例非冠心病受检者同步记录M型超声心动图、心音图、心电图以及(27例左室肥厚者)心尖搏动图,并于7天内记录12导联心电图,分析左室功能和心电图表现之间的关系.按心电图表现受检者分成:10例健康志愿者(N组),15例左室肥厚(电压标准,H组),20例左室肥厚伴劳损(S组),38例U波倒置伴左室肥厚和劳损(U组).后三组73例内有:20例肥厚型心肌病,29例主动脉瓣狭窄和/或关闭不全,10例高血压性心脏病等.各例均为窦性心律且无房室传导异常.正常U波为正向(U_(?VR)例外),波幅低于其前的T波.两波波峰相距150ms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