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和硬化度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不同血糖控制水平和患病时间对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carotidinfima-media thickness,CIMT)和颈总动脉硬化度(quantitative carotid stiffness,OCS)的影响.方法 将274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病程和HbAlc水平进行分组,60例病程≤2年的2型糖尿病患者为初发组,另外214例病程1>5年的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HbAlc<6.5%分为HbAlc正常组(96例),HbAlc≥6.5%分为HbAlc升高组(118例).同时收集这些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身高、体重、血压、吸烟情况、体重指数、HbAlc以及空腹血脂等生化指标.用高分辨率彩色血管多普勒超声仪测量受试者的QCS和CIMT.结果 (1)CIMT值在HbAlc正常组和升高组均显著高于初发组(P<0.05或P<0.01),而前二组之间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QCS值在HbAlc升高组显著高于HbAlc正常组和初发组,而HbAlc正常组和初发组之间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2)相关性分析显示总胆固醇、收缩压、病程和CIMT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P<0.05或P<0.01);收缩压、年龄、病程、吸烟、HbAlc和QCS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P<0.05或P<0.01).结论 CIMT适用于糖尿病患者的长期随访,而QCS反映血糖水平对颈动脉的影响较CIMT敏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清内脏脂肪素水平与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酶联免疫法测定80例2型糖尿病患者,并根据患者的颈动脉超声结果分为两组:IMT正常组和IMT增厚或斑块组。比较两组及40例正常对照者的血清脂联素水平,分析血清内脏脂肪素水平与IMT之间的关系。结果(1)2型糖尿病组血清内脏脂肪素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2)IMT正常组与IMT增厚或斑块组相比较,腰臀比、TG、HDL.C、血清内脏脂肪素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内脏脂肪素含量较高、年龄增长、TG增高、HDL-C降低是2型糖尿病患者IMT增厚的危险因素。结论高血清内脏脂肪素水平可能是2型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血清脂联素水平与2型糖尿病(T2DM)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变化之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法测定140例IMT≤1 mm的T2DM患者及80例正常对照者的血清脂联素水平,糖尿病组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给予抗血小板聚集、强化血糖、血压、血脂治疗,随访12个月后重新测定IMT,按IMT分为两组(DM1组IMT≤1 mm,DM2组IMT>1 mm),分析血清脂联素水平与IMT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 (1)T2DM组血清脂联素水平低于对照组(6±3 vs 13±7 mg/L, P<0.01).(2)DM1组与DM2组相比较,腰臀比(0.90±0.07 vs 0.93±0.05,P=0.024)、HDL-C(1.28±0.36 vs 1.11±0.22 mmol/L, P=0.013)、血清脂联素水平(6.07±3.31 vs 4.06±2.71mg/L, P=0.00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脂联素含量降低、年龄增长、HDL-C降低是T2DM患者IMT增厚的危险因素.结论 低血清脂联素水平是T2DM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T淋巴细胞活化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的关系。方法121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IMT水平分为IMT正常组与IMT增厚和斑块形成组,测定淋巴细胞活化水平、生化指标及基本临床资料。结果(1)CD3^+HLA-DR^+细胞比率在IMT增厚和斑块形成组显著高于对照组[(11.16±6.88 vs 6.91±3.33)%,P〈0.05],IMT正常组与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偏相关分析显示,CD3^+HLA-DR^+细胞比率与IMT呈正相关;CD3^+HLA-DR^+细胞比率、年龄、SBP为影响颈动脉IMT水平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T淋巴细胞活化正相关于颈动脉IMT,可能参与T2DM大动脉硬化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SOX13抗体(SOX13-Ab)与2型糖尿病(T2DM)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的关系. 方法 选取248例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b)阴性的T2DM患者,检测SOX13-Ab指数等,彩色B超测量受试者颈动脉IMT及可视斑块范围.探讨SOX13-Ab指数与IMT增厚、斑块发生的相互关系. 结果 (1)IMT与发病年龄呈显著正相关,与SOX13-Ab指数呈显著负相关(P均<0.05).(2)随SOX13-Ab指数升高,IMT、内膜增厚(IMT>0.9mm)风险性及斑块阳性率渐降;SOX13-Ab最低五分位组IMT显著高于其他各分位;内膜增厚风险性显著高于4th1/5、5th1/5分位组,斑块阳性率显著高于4th1/5分位组(P均<0.05).(3)随斑块严重程度的增加,SOX13-Ab指数递减;0级组患者SOX13-Ab指数显著高于2级组(P<0.05). 结论 SOX13-Ab指数与T2DM患者IMT具有良好负相关性,可望成为判断T2DM患者发生IMT增厚及动脉粥样硬化危险性的新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的关系.方法 135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有无颈动脉内中膜增厚分为2组,颈动脉内中膜无增厚组(简称无增厚组)73例,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组(简称增厚组)62例,所有患者均测量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及相关生化指标.结果 增厚组的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明显高于无增厚组(P<0.01),且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与年龄、收缩压、舒张压、血肌酐、尿素氮、空腹C肽、2hC肽呈正相关.结论 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血尿酸(BUA)、肌酐(Scr)、尿素氮(BUN)与血压的关系.方法 将386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血压分为正常血压组(117例)、正常高值血压组(138例)、高血压组(131例),测量血压、颈动脉IMT,计算体重指数,测定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空腹血糖(FPG)、餐后2小时血糖(PPG)、BUA、Scr、BUN,采用相关性分析、线性回归的方法对相关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在正常血压组、正常高值血压组、高血压组颈动脉IMT值及BUA、Scr、BUN水平逐渐增高(P均<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收缩压与颈动脉IMT、BUA、Scr、BUN的相关系数为0.272、0.214、0.171、0.165(P均<0.01),舒张压与颈动脉IMT、BUA、Scr、BUN相关系数为0.154、0.216、0.112、0.209(P均<0.01).结论 正常高值血压糖尿病患者即可颈动脉IMT增厚及BUA、Scr、BUN升高,血压是糖尿病患者颈动脉IMT增厚及BUA、Scr、BUN升高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与血管内皮功能的关系。方法选取71例T2DM患者根据颈动脉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探查结果分为,颈动脉IMT正常组(A组)38例,颈动脉IMT增厚组(B组)33例,正常对照组(N组)3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检测代表血管内皮功能的血浆单核细胞趋化蛋白(MCP)-1、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水平,同时检测血压、血脂、空腹胰岛素血糖、糖化血红蛋白、颈动脉IMT。结果 N组与A、B组比较血浆MCP-1、vWF水平差异显著(P0.01),A、B组间比较血浆MCP-1、vWF水平差异显著(P0.01)。血浆vWF与糖尿病病程(r=0.356,P=0.002)、IMT(r=0.699,P0.001)、总胆固醇(TC)(r=0.351,P=0.003)、低密度脂蛋白(LDL)(r=0.459,P0.001)、MCP-1(r=0.965,P0.001)、收缩压(SBP)(r=0.472,P0.001)、舒张压(DBP)(r=0.252,P=0.034)呈正相关,MCP-1与糖尿病病程(r=0.367,P=0.02)、IMT(r=0.701,P0.001)、TC(r=0.351,P=0.003)、LDL(r=0.459,P0.001)、SBP(r=0.472,P0.001)、DBP(r=0.252,P=0.034)呈正相关。结论颈动脉增厚T2DM患者代表血管内皮功能的血浆vWF、MCP-1水平增高,血浆MCP-1、vWF与IMT呈显著正相关,血管内皮功能可能参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升高,其是心脑血管病变的重要危险因素。通过超声测量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IMT)是评估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非侵袭性方法,可作为反映早期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的指标。近期研究显示,血尿酸增高为心脑血管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旨在分析上海市郊区40岁以上社区人群血尿酸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内脂素和脂联素水平的变化,并探讨其与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的关系。方法73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颈动脉超声结果分为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增厚组37例,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正常组36例;分别测定其血浆内脂素和脂联素,分析两者与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变化的关系。结果2型糖尿病患者内脂素水平高于对照组,且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增厚组高于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正常组(P<0.01)。2型糖尿病组的脂联素水平低于对照组,且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增厚组低于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正常组(P<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内脂素与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内脏脂肪厚度、空腹胰岛素呈正相关;脂联素与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胰岛素抵抗指数呈负相关,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正相关。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与内脂素、年龄、糖化血红蛋白呈正相关,与脂联素呈负相关。结论血浆内脂素增高及脂联素水平的降低可能是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1.
169 例短病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大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分为动脉粥样硬化(AS)组和非AS组,测定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水平,结果显示2型糖尿病组SAA水平较对照组高,AS组高于非AS组,并与年龄、体重指数、腰臀比及颈总动脉IMT呈正相关;年龄、C反应蛋白及SAA是影响颈总动脉IMT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2.
98例早期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动脉粥样硬化(AS)组和非AS组,测定空腹血浆胱抑素C水平.结果显示,胱抑素C水平与颈动脉斑块数量显著相关( r=0.432,P<0.01),胱抑素C是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OR=2.21,95% CI1.88 ~3.02).  相似文献   

13.
采用PCR—RFLP技术研究脂联素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关系。脂联素基因外显子2Gly15Gly位点T→G变异可能与北京地区人群2型糖尿病发生有关,且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测定不同C肽(C-P)水平患者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研究C-P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以正常糖代谢、糖耐量减低及2型糖尿病病程小于5年的11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C-P三分位间距分为A、B、C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测定颈动脉IMT,并测量腰围、体质指数、血糖、血脂、尿酸等,各组间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与C-P水平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同时记录用药情况进行行×列x^2检验。结果各组间IMT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C组高于A组(P〈0.05);同时腰围、体质指数、尿酸、甘油三酯存在差异且与C-P呈正相关;三组间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明显低于A组(P〈0.05),B组与A组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且HDL-C与C-P呈负相关。结论随着C-P水平的升高IMT增加,在胰岛素抵抗及病程小于5年的2型糖尿病中升高的C-P可能反映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采用双功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2型糖尿病(T2DM)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的变化,探讨IMT的改变与微血管并发症的关系。研究认为,T2DM患者颈动脉平均IMT的改变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有密切关系,而与最大IMT的厚度则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16.
对55例2型糖尿病(DM)患者、25名正常对照者,分别用ELISA法、免疫散射比浊法测定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用超声测定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结果提示sICAM-1、hs—CRP可能与2型DM患者颈动脉IMT的增厚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脂联素基因启动子区-11377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技术在504例2型糖尿病患者(CIMT正常组254例,CIMT增厚组250例)中检测脂联素基因-11377位点多态性,同时检测血脂、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及血清脂联素水平.结果 脂联素基因-11377C→G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在CIMT正常组与CIMT增厚组的分布有显著性差别(P相似文献   

18.
2型糖尿病微量白蛋白尿者(MAU)42例,正常白蛋白尿者118例。MAU组年龄较大,血压、臂踝脉搏波传播速度(baPWV)和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均较高(P均〈0.05),MAU正相关于baPWV和IMT(r分别为0.58、0.56),校正相关参数后多因素分析显示,仅MAU与baPWV和IMT独立相关。MAU与2型糖尿病的动脉粥样硬化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