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 评估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引起的肝脏血流动力学变化及对肝脏硬度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10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接受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门静脉测压+肝活检术的28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病历资料.包括术前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及肝脏硬度检测,术中测量自由门静脉压(free portal pressure,FPP)、术后1个月进行的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及肝脏硬度测定.结果 患者脾切除前FPP0为(35.79±6.93) cmH2O,脾切除后FPP1为(25.52±4.50) cmH2O,断流后FPP2为(27.30±4.42)emH2O.3组数据之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与术前比较,门脉流量[(1 028.93±381.23)ml/min vs.(1 279.48±563.94) ml/min]、门脉平均流速[(15.66±5.40)cm/s vs.(18.84±5.24)cm/s]、肝总动脉最小流速[(22.87±8.69) cm/s vs.(18.74±7.09) cm/s]、肝脏硬度值[(17.33±10.15)kPa vs.(23.19±14.80)kPa]4项指标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患者肝脏血流动力学指标及肝脏硬度值较前改善,彩色超声多普勒测定及瞬时弹性测定可以作为评估手术效果及术后随访的无创、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门静脉高压症断流术与分流术的疗效。方法 :对脾腔分流术 1 5 1例、贲门周围血管离断胃底血流阻断术 40 9例病历资料进行总结 ,比较分析术后 1个月、术后 5年两组的并发症及术后 5年存活率。结果 :术后 1个月并发症无明显差别。脾腔分流术 5年生存率为 5 6.1 %,再出血率 1 0 .5 %;贲门周围血管离断胃底血流阻断术随访 5年生存率 74.8%,再出血 1 2 .4%。结论 :Child 级和 级早期的患者未发生急性大出血时可选择脾腔分流术或贲门周围血管离断、胃底血流阻断术 ;Child 级 ,特别是发生急性大出血的患者 ,选择贲门周围血管离断、胃底血流阻断术 ;Child 级的患者尽可能保守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术式对门静脉高压症的治疗效果及对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①将病人随机分为脾肾静脉分流(SRS)组、贲门周围血管高断(PCDV)组和SRS PCDV组。②术前1周和术后2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门静脉、脾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的内径、最大血流速度、血流方向、门静脉侧枝循环和血栓形成的情况,术中动态测量自由门静脉压(FPP)。③手术方法:SRS组,脾切除、脾肾静脉吻合;PCDV组,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高断;SRS PCDV组,脾切除、脾肾静脉吻合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结果:断流术可直接阻断脾胃区反常血流,但术后门静脉高压瘀血状态依然存在。分流术后门静脉压力明显降低,但肝脏血流受到严重影响。断流术加分流术组术后的PVF、FPP介于断流组和分流组之间,仍为正常高值。结论;SRS PCDV在门静脉高压症的治疗中是合理的,而互具有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断、分流联合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25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院自 1996年 3月至 2 0 0 2年 3月 ,采用脾肾静脉分流术加吻合器食管下段横断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 (L inton术 +改良 Sugiura术 ,简称断、分流联合术 )治疗门静脉高压症 2 5例 ,疗效满意 ,现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资料 男 2 0例 ,女 5例 ,年龄 18~ 6 4岁 ,平均 4 1岁。全组均有中度或重度食管静脉曲张。有出血者 19例。肝功能Child分级 ,A级 16例 ,B级 9例。全组患者均为择期手术。1.2 手术方法 取左上腹肋缘下“L”形切口 ,入腹后切脾前 ,分流后和离断后分别测门静脉压 (FPP)。先切脾 ,随后行L inton术。按常规在吻合前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联合应用脾肾分流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门脉高压症的效果。方法 29例病人术前均确诊为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全部采用脾肾分流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结果 手术成功率达100%,术后自由门静脉压(FPP)降低有显著意义(P<0.01),术后随访6~24个月,患者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大部分消失,少部分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肝功亦有好转,无肝性脑病发生,无再出血。结论 脾肾分流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既保留了断流术和分流术的优点,又克服了二者的缺点,是一种较理想的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区域性断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手术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对2006年1月至2011年12月108例门静脉高压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40例行区域性断流术,68例行贲周血管离断术。结果区域性断流组的自由门静脉压力(free portal pressure,FPP),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感染率,门脉血栓发生率,肝性脑病发生率,1年、2年再出血率,1年、2年病死率均低于贲门周围血管离断组;肝功能恢复情况也要好于贲门周围血管离断组。结论区域性断流术是治疗门脉高压症上消化道出血的有效手段,术中做到精细断流结合围手术期综合治疗和序贯治疗可以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脾切除脾肾静脉分流联合断流术式治疗门脉高压症(PHT)合并出血的治疗效果.方法 随机数字表法将78例PHT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9例,研究组施以脾切除脾肾静脉分流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对照组施以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选择测量术前、术后门静脉(PV)和脾静脉(SV)的压力、血流量、最大流速和直径等血流动力学参数作为评定近期疗效指标,追踪随访1-5年,观察再出血、肝性脑病和死亡情况.结果 术后PV、SV血流量、最大流速、直径均显著下降,自身前后比较 P<0.01,研究组PV最大流速降低比对照组更为明显(P<0.05),两组PV流量无统计学差异.研究组术后门静脉压(FPP)下降,与对照组比较P<0.01.再次出血、肝性脑病和死亡情况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脾肾静脉分流加断流的联合术式能使门脉系的血流动力学稳定,为PHT合并出血治疗的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脾切除脾肾静脉分流联合断流术式治疗门脉高压症(PHT)合并出血的治疗效果. 方法 随机数字表法将78例PHT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9例,研究组施以脾切除脾肾静脉分流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对照组施以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选择测量术前、术后门静脉(PV)和脾静脉(SV)的压力、血流量、最大流速和直径等血流动力学参数作为评定近期疗效指标,追踪随访1~ 5年,观察再出血、肝性脑病和死亡情况.结果 术后PV、SV血流量、最大流速、直径均显著下降,自身前后比较 P<0.01,研究组PV最大流速降低比对照组更为明显( P<0.05),两组PV流量无统计学差异.研究组术后门静脉压(FPP)下降,与对照组比较 P<0.01.再次出血、肝性脑病和死亡情况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 脾肾静脉分流加断流的联合术式能使门脉系的血流动力学稳定,为PHT合并出血治疗的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分析门静脉高压症采用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随机选取该院2014年1月-2017年2月期间收治的100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按照不同的治疗方式随机分为实验组(50例,采用选择性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和对照组(50例,采用经典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自由门静脉压力(FPP)以及肝性脑病、门静脉高压性胃病、复发出血率以及3年存活率等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FPP水平相对于术前均有所下降(P<0.05),但实验组患者术后FP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肝性脑病率(6.0%)、门静脉高压性胃病率(14.0%)、再出血率(4.0%)等均明显低于对照组10.0%、48.0%、10.0%,实验组患者3年存活率(96.0%)显著高于对照组(82.0%).结论 门静脉高压症采用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的临床效果良好,具有断流术、分流术的双重作用,是一种值得广泛推广的合理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改良型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对门静脉高压症治疗的价值。方法自2010年1月~2013年1月,我院以改良型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98例为实验组,以98例经典的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作为对照组。测量患者手术前、切脾+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自由门静脉压力,入院时、手术后2周的门静脉血流量,观察术后复发出血、肝性脑病、门静脉高压性胃病发生率,腹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恢复情况及存活率。结果改良型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的患者在复发出血率、门脉高压性胃病发生率方面均明显减低(P0.05),腹水、食管胃底曲张程度改善(P0.05),自由门静脉压和门静脉血流量明显下降(P0.01),但不增加肝性脑病发生率(P0.05)。结论改良型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具有分流术和断流术所拥有的优点,是一种较合理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