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Q-T离散度(Q-Td)的动态变化,及其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测量50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住院期间Q-Td及校正Q-T离散度(Q-Tcd),分析其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结果50例AMI患者住院期间Q-Td动态变化揭示了Q-Td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密切关系,38例急性心肌梗死Q-Td及Q-Tcd入院时较出院有非常明显延长(P<0.05)。结论Q-Td可作为预测急性心肌梗死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一项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2.
Osborn波对急性心肌梗死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①目的 通过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后Osborn波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评价Osborn波预测急性心肌梗死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价值。②方法 将87例AMI病人按心电图有无0sborn波分为两组,比较两组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③结果 Osborn波阳性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高于阴性对照组(χ^2=39.4,P〈0.001)。④结论 心电图Osborn波可作为AMI病人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有效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心电图碎裂QRS波(QRSf)与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后出现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162例AMI者,根据其入院3天内心电图有无QRSf,分为QRsf组(A组)和无QRSf组(B组),对比观察两组住院期间各类室性早搏及室性心动过速,室扑/室颤的发生率.结果 A组各类室早、室速、室扑/室颤的发生率显著高于B组(P<0.05).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后出现QRSf者与室性心律失常,特别是恶性室性心律失常(VA)的发生密切相关,QRSf可作为AMI患者出现室性心律失常,特别是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预警指标.  相似文献   

4.
古萍  梁芳  张伟  谭念玲  沈春莲 《广西医学》2011,33(3):283-285
目的探讨心电图碎裂QRS波(QRSf)与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出现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 162例急性心肌梗死者均行十二导联心电图检查,出现QRSf 101例(A组),无QRSf 61例(B组),观察两组住院期间各类室性期前收缩及室性心动过速,心室扑动/心室颤动的发生率。结果 A组各类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心室扑动/心室颤动的发生率显著高于B组(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后出现QRSf者,室性心律失常,尤其是恶性室性心律失常(VA)发生率高,QRSf可作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出现室性心律失常、尤其是VA的预警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Q-T离散度(Q—Td)的动态变化,及其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 测量50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住院期间Q-Td及校正Q—T离散度(Q—Tcd),分析其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结果 50例AMI患者住院期间Q—Td动态变化揭示了Q-Td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密切关系,38例急性心肌梗死Q—Td及Q—Tcd入院时较出院有非常明显延长(P〈0.05)。结论 Q—Td可作为预测急性心肌梗死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一项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6.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32):29-31+36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为临床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将我院收治的200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所有对象均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根据术后48 h患者是否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将其分为对照组(未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174例)与观察组(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26例)。比较两组间相关资料,并筛查出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影响单因素,然后对单因素行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高危因素。结果观察组患者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入院时血糖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糖尿病和心功能Ⅳ级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入院时血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患者入院时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计数升高、血钾水平下降、血糖水平升高及心功能Ⅳ级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并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高危因素(P0.05)。结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并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因素较多,临床需对高危型患者加以关注和干预,以避免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7.
王杨进 《重庆医学》2007,36(13):1308-1309
目的 探讨快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常见病因、诱因及处理.方法 对本院近年来收治的28例快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进行病因、诱因分析,心律失常类型判断,并积极采用相应药物及直流电复律等治疗.结果 快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以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扩张型心肌病、高心病多见.急性肌缺血、电解质紊乱为最常见诱因.Q-T间期正常的快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直流电复律效果良好,而Q-T间期延长的常需大剂量补钾、镁及异丙肾上腺素等治疗.结论 快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应提高警惕,针对不同病因、诱因、心律失常类型积极采用药物及直流电复律治疗.  相似文献   

8.
赵红 《中外医疗》2010,29(27):147-148
急性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心肌严重而持久的缺血,从而导致心肌细胞坏死,它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急危重症[1]。急性心肌梗死的并发症较多,尤其心律失常是急性心肌梗死时极为多见。恶性心律失常即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或心脏停搏,在5min就会出现不可逆性脑损害[2]。一旦发生恶性心理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恶性心律失常的急救有着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预后。方法:选取45例急性心肌梗死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作为观察组和45例冠心病非急性心肌梗死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作为对照组,接受电除颤、电复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及相关药物救治,对比分析两组患者预后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接受救治后24 h成功率分别为77.77%、100%,2周内存活率分别为66.66%、88.88%,1年内存活率分别57.77%、84.44%,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死亡率很高,对该类患者应立即采取电除颤器、电复律及相关药物救治措施,改善预后,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0.
急性心肌梗死并室性心律失常,是最主要的致死原因之一。其中室性过早搏动几乎见于急性心肌梗死所有病例。尤其警惕室性早搏,对于室性早搏每分钟5个以上,连续2个以上室性早搏,多源性早搏称为复杂性或恶性早搏,是室性心动过速及室颤的危险征兆。因此,正确而迅速地控制室性心律失常,常可挽回患者的生命,笔者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预防对象,药物用法及用量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疗效对QTd的影响,QTd的变化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相关性。方法将128例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的病人分成再通组和未再通组,比较静脉溶栓前、后2小时、12小时、24小时、2~7天、14天、21天和睦周的QTd、QTcd的变化,同时比较两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结果静脉溶栓再通组QTd、QTcd呈逐渐减小,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降低;静脉溶栓未再通组QTd、QTcd变化不大,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增高。结论1)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再通可降低QTd、QTcd,同时降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两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1)2)QTd、QTcd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具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间期离散度(QTd)的观察,探讨其与早期恶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选择符合研究标准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10例,根据有无恶性心律失常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间QTd、QTcd的差异,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10例AMI患者有34例并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其平均QTd、QTcd值分别为96.24±7.58毫秒和102.04±6.42毫秒;76例患者未并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其平均QTd、QTcd值分别为63.76±9.37毫秒和68.21±5.98毫秒,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d、QTcd值增大与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密切相关,QTd或QTcd值越大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的几率越高,QT离散度可作为预测恶性心脏事件的一项重要而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3.
冯绍津 《中原医刊》2006,33(22):55-56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 I)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病情况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对78例AM I患者中检出的室性心律失常者进行统计分析,观察其与Q-T离散度以及血钾浓度的关系。结果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与Q-T离散度增加、血清钾浓度降低密切相关。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应常规检查血清钾浓度,以便及时发现并加以纠正,从而防止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降低AM I病人死亡率。  相似文献   

14.
在12导联心电图中,QT离散度的不同可反映阶段性心肌复极差异程度。急性心肌梗死后QTd明显延长,与早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及猝死相关。本文通过对49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d的观察,旨在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时QTd增加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缺血性J波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择我院2005年6月至2010年7月收治的286例急性STEMI患者,以人院时体表心电图记录到缺血性J波的41例为观察组,未记录到缺血性J波的245例为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入院48 h、住院期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及2组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QT、及QT离散度(QTd)、T波峰-末间期(Tp-Te).结果 观察组患者入院48 h、住院期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QTd、Tp -Te较对照组明显延长(P均<0.01),2组QT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中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QTd、Tp-Te较同组无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明显延长(P均<0.01).结论 缺血性J波出现于急性STEMI患者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增加,可作为急性STEMI患者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预测指标,如结合QTd、Tp-Te能进一步提高预测能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大剂量阿托伐他汀(80 mg)对ST段抬高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术后心室跨壁复极离散度及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 将该院2009年9月~2011年6月住院行急诊PCI术治疗的ST段抬高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61例随机分为他汀组80例和非他汀组81例,另设对照组75例.他汀组在入院后即刻口服阿托伐他汀80 ng,急诊PCI术后3d内每日口服阿托伐他汀40 ng.然后分别测定并比较3组患者入院即刻、第2天、第3天校正的跨壁复极离散度值,并根据动态心电图检测结果比较3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结果 (1)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较正常组心室跨壁复极离散度明显增加(P<0.01)、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亦明显增加(P<0.01).(2)他汀组较非他汀组心室跨壁复极离散度的明显减小(P<0.05),但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尚无统计学差异(P=0.07).结论 ST段抬高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室跨壁复极离散度值及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显著增加;大剂量阿托伐他汀能减小ST段抬高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术后心室跨壁复极离散度.  相似文献   

17.
王军  黄紫娟  钱斐鸿 《吉林医学》2011,(36):7659-766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窦性心率震荡(HRT)与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入选5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计算震荡初始(TO)、震荡斜率(TS)。按室性期前收缩的Lown分级分为观察组28例与对照组30例。根据HRT表现形式(异常及明显异常)分析其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关系。结果:观察组TO 2.52(1.97,3.21)%、TS 0.81(0.39,1.28)ms/RR与对照组TO 1.01(0.46,1.71)%、TS 1.89(1.48,2.12)ms/RR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RT明显异常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概率(82.35%)明显高于HRT异常者(14.63%)(P<0.01)。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HRT明显异常,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概率增高。  相似文献   

18.
QT离散度与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目的 评价QT离散度与急性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 测量 5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离散度 (QTd) ,计算校正QT离散度 (QTcd)。将患者分为 3组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 (Ⅰ组 )、潜在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 (Ⅱ组 )、无室性心律失常组 (Ⅲ组 )。比较QTd、QTcd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结果 QTd、QTcd在Ⅰ组、Ⅱ组、Ⅲ组分别为 (80 9± 1 5 8)ms与 (92 5± 1 8 4)ms;(59 6± 6 7)ms与 (69 3± 1 9 2 )ms;(49 9± 6 8)ms与(56 1± 1 6 4)ms。 3组间差别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 <0 0 0 1 )。QTcd值的增大与急性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之间存在一定的线性依从关系 (P <0 0 1 )。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d值越大 ,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越高  相似文献   

19.
陇文菊 《当代医学》2010,16(33):91-92
目的浅析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的心电图特点,实施相应的监护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57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的心电图,对所有患者进行心电监护并观察,及时处理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结果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在心肌梗死时均可发生,但以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最高,也是心肌梗死最主要的猝死原因。结论早期发现恶性心律失常有利于急性梗死患者的早期救治,降低患者死亡率。  相似文献   

20.
王艳 《中外医疗》2008,27(33):57-57
急性心肌梗死可伴发频发、复杂的室性心律失常,并可能导致猝死,特别是伴有左室射血分数明显减少时,心脏性猝死的危险将显著增加.近年来,一些大规模临床试验证明,胺碘酮用于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可有效降低心律失常死亡率和心脏性猝死的发生率.90年代初美国发表的著名的心律失常抑制试验(CAST)结果后,人们对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效果的评价有了新的认识,不仅要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而且要降低死亡率,因此,Ⅰ类抗心律失常药物逐渐被Ⅲ类心律失常药物所取代.本文应用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严重室性心律失常2例,疗效比较满意,与以往应用Ⅰ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相比较, 能明显降低急性心肌梗死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室颤发生率及病死率,明显降低了死亡率.故推荐作为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性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首选药物,尤其适用于存在左心功能不全的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