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乙型肝炎为一种世界性传染病,近年来发病有逐渐上升趋势,并且发现与肝硬化、肝癌的发病有一定关系。已知HBs 抗原排泄于尿、便、胆汁中。有人用病人的唾液给黑猩猩静脉注射引起发病,因而强调唾液亦是重要的传染源。HBe 抗原阳性、DNA 多聚酶阳性HBV 血清,稀释10~(-9)能成功地使黑猩猩感染并发生肝炎。种种事实均足以说明构成乙型肝炎传播之容易,特别是医务工作者,可通过各种医疗途径构成感染。于日本,人群的2~3%为抗原携带者。随着乙型  相似文献   

2.
一、病毒的存在输血后非甲非乙型肝炎(PNANBH)的病因由病毒引起已被实验室和临床所证实。如向人或猩猩的静脉或皮下注射被感染的血液、血液的分离成分、肝脏组织匀浆、红细胞,还有慢性期的血浆,都可引起PNANBH(感染猩猩肝细胞中管状结构,TFA)。输血后非甲非乙型肝炎病毒易被三氯甲烷(氯仿)、1/1000福尔马林、β丙炔内脂、紫外线、100℃水煮沸60分钟或60℃水煮沸10小时破坏,失去感染力。TFA可通过直径为80毫微米的滤过膜,通常用精制有包膜微小RNA病毒的方法,可以从感染的肝脏或被感染的血液中回收。在蔗糖中的密度为1.20g/cm~8,沉降系数是200~280S,对甲型肝炎(HAV)和乙型肝炎(HEV)的感染有干扰作用。这种干扰作用支持TFA是病毒样物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在医疗工作中最受关注的问题之一就是院内感染(hospital infection)。尽管长期以来就积极地防止感染,但突发的院内感染仍然很多,由此给医疗护理工作带来不少损失。似乎院内感染不可避免,甚至社会也负有一定法律责任,故亦应引起注意。近年来,因乙型肝炎或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比较普遍而受到重视。为顺利地开展医疗工作,查寻院内感染的原因,建立相应的预防对策,这是所有医务人员的责任。以往细菌造成的医院内感染,从  相似文献   

4.
在临床生物灾害中,对医务工作者的感染以血中病毒感染为重要课题。近年来,由于病毒感染学的进展,乙型肝炎、艾滋病以及其他各种新的血中病毒感染成为最重要的问题。一、乙型肝炎病毒的灭活方法曾经认为,乙型肝炎病毒对热的抵抗性强,乙醇也无效,Horst等用80%乙醇处理了3小时也未能使其抗原性灭活,故认为乙醇无效。此外,在作者的实验中发现,病毒的抗原性也表现了对热灭活的抵抗性,但感染实验的结果却表现了非常好的敏感性。Bond等用碘仿处理的结果也证实抗原性被保留,可是感染  相似文献   

5.
据推测,目前在日本 HBV 携带者有200~300万人,其中,约10%为慢性肝炎、肝硬化及肝细胞癌等肝病患者,其余90%为无症状HBs 抗原携带者(AsC)。据有价值的流行病学资料表明,包括母婴感染的婴幼儿期感染,在HBV 携带者的成因方面最为重要。最近,在日本正在大规模地探讨着有关预防感染的对策。HBV 携带者的自然经过一般认为,由包括母婴感染的婴幼儿期感染形成的 HBV 携带者,引起肝损害的机会有3次。即感染形成时、HBe 抗原进入人体 HBe 抗体形成前后、HBV 从体内被清除时。因 HBV携带者的肝损害而引起临床症状者,为第二种  相似文献   

6.
在日本经HBsAg筛选供血者以来,输血后肝炎(PTH)有所减少,但仍经常发生,这些PTH 中乙型肝炎占10~20%,而80~90%的PTH 在血清学上与甲型肝炎、乙型肝炎、EB病毒和巨细胞病毒性肝炎无关。这些病例大部分有肝脏损害,现在已明确是与另外一种病原因子——非甲非乙型肝炎抗原(病毒)有关。特别是病程迁延和慢性化率较高,且通过感染实验可形成非甲非乙型肝炎病毒的持续携带者,在临床上也注意到与肝硬化、肝癌有关。  相似文献   

7.
前言乙型肝炎疫苗问世已经四年,经过四年来的开发、应用,使预防乙型肝炎感染的工作基本走上正轨。乙型肝炎疫苗于1985年11月问世。从1986年1月开始在e抗原阳性的乙型肝炎带菌母亲所生的婴儿身上,公费投予高价乙型肝炎球蛋白(HBIG)及乙型肝炎疫苗来预防乙型肝炎病毒的母子感染。1987年7月,日本三重大学的两位医务人员因患重症乙型肝炎死亡,这一事件的发生,使人们对乙型肝炎的预防极为关注。于1988年2月起,对以国立医院职员为主的医务人员决定公费给予乙型肝炎疫苗预防接种。同时,替代以前所采用的来源于血液的疫苗,改为遗传因子,使乙型肝炎疫苗更加安全、有效,并得以迅速推广。另外,即使是医疗单位也要提高预防院内感染  相似文献   

8.
5月5日朝日新闻报道,非甲非乙型肝炎的发生方式大致有三种:某地区病例集中出现的流行型;输血后肝炎;孤立发生的散在型等。松下宽氏报告的流行病例247例急性肝炎中237(90%)例是非甲非乙型。有26个家族内集聚(2人以上发病)发病,90%的病例分布在30岁以上的各年龄组,几乎没有不满10岁的患儿。在家族内有与患者接触机会的人肝损伤者多。提示有人与人的接触感染。国立病院共同研究班认为最近发生的输血后肝炎几乎全是非甲非乙型。矢野氏认为输血后肝炎重症少,无黄疸型多,慢性化高达79%。其特征是:轻型  相似文献   

9.
艾滋病(AIDS)是后天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主要经性交和输血感染AIDS 病毒而发病。潜伏期2~5年。发病率为10~15%。发病的人50%一年内、70%二年内、90%三年内死亡。据世界卫生组织(WHO)86年12月的统计,世界上现在被确诊的AIDS 患者有10万人,实际上有500~1,000万人被AIDS 病毒感染。据美国传染病总部(C-DC)87年1月12日的统计,美国现有AIDS 成人患者29,435人(已死亡16,667人),大多为男性同性恋者。据日本公开报道,87年1月20日的统计,日本被确诊的AIDS 患者共26人(已死亡18人),其中男25人,女患1人。26人中男性同性恋者10人(死亡5人);男  相似文献   

10.
输血与HCV相关抗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说,12~24%的输血患者可发生输血后非甲非乙型肝炎,其迁延率在50~87%,并与肝硬化、原发性肝癌的发病有关。所以,输血后非甲非乙型肝炎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作者采用 ELISA 法对1154例(其中预约手术患者311例、输血后患者299例、供血者544例)标本检测了HCV 抗体,并研究了输血与 HCV 抗体的关系,结果如下。1.HCV 抗体阳性率520名供血者中,有6名 HCV 抗体阳性,阳性率1.2%。311例预约者手术中有22名阳性,阳性率7.2%。预约手术者中43%有输血史,输血后追踪6个月以上者58例,其中11例阳性,阳性率为19%。这些病例的平均输血量为18单位。以上结果表明,HCV 抗体是通过输血而感染的。  相似文献   

11.
皮肤感染--疥疮、白癣、念珠菌病和水疱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临床特征 疥疮是疥螨在人皮肤角质层(最外层)内寄生而使皮肤发痒和出疹的一种疾病,是经皮肤发生感染。感染机会即传播途径为皮肤与皮肤相互接触,故当挤在一起睡觉等长期间就近接触或通过衣服被褥之间接触均可造成感染。感染之后经过3~4周的潜伏期,  相似文献   

12.
为根绝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继发的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必须阻断这种病毒的母婴感染。因此,厚生省从1985年6月开始,对全体孕妇进行HBs抗原检查,1986年1月开始对HBs抗原阳性,且HBe抗原阳性的母亲所生婴儿采取用HBIG(高价HB球蛋白)和HB疫苗的预防感染措施。一、乙型肝炎母婴感染防止对策事业的进展状况及效果据厚生省儿童家庭局母子卫生科汇总的来自于各地方自治体的资料,本事业孕妇检查实施状况在2年10个月期间,接受HBs抗原检查的孕妇达3093911人。推算85年为孕妇数的58.9%,86年及87年度分别有91.8%和92.2%的孕妇接受了HBs抗原检查。孕妇HBs抗原阳性率几乎没有年度差别,大约是  相似文献   

13.
近年医疗事业显著进步,另一方面又使具有基础疾患、对感染抵抗力减弱的宿主有所增加。这使机会感染(正常寄生菌或弱毒菌所致的感染)在日常诊疗中占居了极重要的地位。饮食生活的欧美化及高龄社会使成为肝、胆道感染症之原因的胆石症有所增加。造成阻塞性黄疸的胰、胆道系统肿瘤的手术、化疗及放疗,使患者处于持续性低抵抗力状态,增加了机会感染,使肝、胆道感染趋于难治。由于不合理地使用广谱化疗出现了菌群交替症及多剂抵抗菌。一、肝、胆道机会感染的发生原因1.宿主方面的原因细菌感染的发生、发展在肝、胆道感染中起很重要的作用。而机会感染则多发生在宿主抵抗力低下时。可分为全身性易感染状态及肝胆道局部因素两  相似文献   

14.
感染症与其它各种疾病一样,其变化情况逐渐被认识。从病原菌看,1970年以来,革兰氏阳性球菌引起的感染症减少,革兰氏阴性杆菌引起的增加了。现在,以机会感染(Opportunistic infection)为代表的感染症逐渐成了新内容。本文重点介绍机会感染的概念、“混合感染”的意义以及母儿感染等。机会感染近年来,机会感染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已引起了重视。所谓机会感染,可以理解为“宿主因某种原  相似文献   

15.
对原发性肝癌(PLC)的研究,尤其是在临床病理学方面进行的研究以日本最为活跃,并卓有成效,值得我们借鉴。现将1985年以来的资料综述如下:一、发病率日本 PLC 发病率,特别是男性肝细胞癌(HCC),在过去的25年中有急剧增长的趋势。据日本尸检登记处统计,每年约有4万人死于 PLC。HCC 在全部恶性肿瘤中,从1958年的6%上升到1983年的14%。在大阪府癌症登记中亦显示同样增长的趋势。Okuda 认为其原因,可能与战后医疗条件改善,注射、接种、输血等传播非甲非乙型肝炎的机会增多,以及滥用药物和酗酒有关。二、癌前期病变Mallory 小体(MB)可发生于各种肝病中,近来有些学者通过动物实验认为,MB 可能是癌前期病变。  相似文献   

16.
小儿肺结核     
在日本,结核病患者显著减少,新登记的结核病患者已从1963年的371878人下降至1996年的42472人,0~14岁的结核病患者已从1963年的56039人减少至1996年的301人。不过,1959年事隔38年后的1997年新登记的结核患者却上升到42715人。比1996年增加0.6%。好在0~14岁年龄组的患者继续减少至285人。但近年来青壮年结核患病率下降缓慢,痰菌涂抹阳性人数从1996年的12.0%上升到1997年的12.7%,15~39岁的患者紧随70岁以上患者之后较1996年上升幅度加大。而且,由于与结核高发区患者交流的扩大等因素,减少小儿感染机会的努力是不容乐观的。一、小儿肺结核的…  相似文献   

17.
输血与肝癌     
据统计,日本1976年死于肝癌的人数剧增,达10万分之9,1987年增加一倍,为10万分之18。其中HBs抗原阳性者为10万分之4,无增加,骤增的病例均非乙型肝炎。非乙型肝硬化、肝癌病例40%有输血史。输血后非甲非乙型肝炎可有肝硬化和肝癌发生。1988年Chiron社一个小组成功开发了用C_(100)-3抗原的抗体(HCVAb)测定方法,此抗原在酵母中发现,并作为HCV感染的特异标志。1989年2~3月检查了东大、山梨医大、信州大、  相似文献   

18.
食物与癌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启昌 《日本医学介绍》1992,13(10):461-462
一、食物在癌症发生中的作用根据西岡等人向消费者的调查结果,癌症发病原因首选为食品添加剂,其次为农药,再其次是吸烟。这与医疗工作人员的看法有很大的不同。据Doll 等人的流行病学研究,癌症发病原因中35%是与食物有关,列第1位;吸烟列第2位,占30%。其余的有由病毒引起的感染(10%)、性行为(7%)、职业(4%)、酒精(3%)、地理因素(3%)、药品医疗行为(1%)、食品添加剂(1%)及工业制品(1%)。其中食品添加剂仅占1%,这与上述一般消费者的看法相差较大。这种差别可能是由于一般  相似文献   

19.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临床治愈后的长期预后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侯玲  徐晚枫 《日本医学介绍》2004,25(11):510-510
在慢性乙型肝炎宿主对HBV的免疫应答减弱,如利用干扰素或拉米呋定(lamivudine)进行抗病毒治疗,使血中HBsAg消失,HBs抗体出现,转氨酶值恢复正常,将此定义为HBV感染临床治愈标准,则很少有病例能够达到这种治愈标准。而且,即使是达到了这种治愈标准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脏内仍持续有HBV感染,并且在HBsAg被清除后经过较长时间,仍可以从所有肝脏组织中检测出含HBV增殖中间体即共价闭合环状(covalently closed circular,ccc)HBV DNA的HBV。  相似文献   

20.
肝炎疫苗     
根据1979年度厚生省肝炎研究联络协会流行病学研究班推测,在日本慢性肝炎有100~120万例,肝硬化22~23万例,原发性肝癌有1.8~2万例。急性肝炎的发病数无确切的数字,但每年问可能为30万例或100万例。这些肝炎或关联疾病的大部分由肝炎病毒感染引起,因此在肝炎预防对策方面,对疫苗寄予很大的期望。乙型肝炎与非甲非乙型肝炎的慢性化病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