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男性早发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男性早发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PCHDAMI)的危险因素及冠状动脉病变特点.方法 将290例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CHDAMI)患者分为3组,男、女PCHDAMI组和男性非PCHDAMI组,收集冠心病危险因素、冠状动脉造影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男性PCHDAMI组大量吸烟、饮酒及高3酰甘油(TG)患病比率显著高于女性PCHDAMI组和男性非CHDAMI组(P<0.01,P<0.05),高血压患病比率则显著低于女性PCHDAMI及男性非CHDAMI组(P<0.05).(2)男性PCHDAMI组高尿酸血症患病率高于女性PCHDAMI组,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患病率低于男性非CHDAMI组(P<0.05).(3)3组梗死相关的血管均主要为前降支(LAD).(4)男性PCHDAMI组的单支血管病变高于男性非CHDAMI组(P<0.05)而低于女性PCHDAMI 组,多支(≥2支)血管病变则低于男性非CHDAMI组(P<0.05)而高于女性PCHDAMI(P<0.05).结论 大量吸烟、饮酒、高三酰甘油及高尿酸血症是男性PCHDAMI主要的危险因素,男性PCHDAMI组的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低于男性非CHDAMI组而高于女性PCHDAMI.  相似文献   

2.
女性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艳玲  黄从新  王风 《广西医学》2006,28(4):505-507
目的探讨女性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表现、危险因素与男性的差异.方法对我院2002年1月至2004年12月临床诊断为冠心病并行冠状动脉造影的34例女性患者和105例男性患者资料进行比较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狭窄程度及危险因素.结果冠状动脉病变女性单支病变占44.1%,累及血管最多为左前降支79.4%(P<0.05),男性冠状动脉3支病变占38.1%(P<0.05);高血压病、糖尿病、家族史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女性血脂增高以高胆固醇为主,男性以高甘油三酯为主;女性组超过3个以上危险因素者占35.3%,男性组占66.7%,两组间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结论女性冠心病以单支病变多见,左前降支是最易累及的血管,绝经是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冠心病危险因素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之间的相关性。方法研究我院收治的360例经冠状动脉造影术诊断为冠心病的患者,按照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不同分为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和三支病变组,比较三组患者性别、年龄、血脂四项指标以及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等危险因素的差异。结果三组男女性别比例、吸烟患者所占比例以及血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随着病变支数的增多,患者年龄逐渐增大,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支病变组有36.3%的患者年龄≥60岁,B组有62.8%的患者年龄≥60岁,C组有60.3%的患者年龄≥60岁,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逐渐下降,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及糖尿病患者所占比例随着病变支数的增多逐渐下降,三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龄和HDL-C水平是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相关的主要危险因素,年龄的增加及低HDL-C水平可加重冠状动脉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早发冠心病患者冠心病危险因素和冠脉病变特点的性别差异。方法纳入120例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早发冠心病患者,男性64例,女性56例,对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冠心病家族史和既往缺血性脑卒中史等危险因素和冠状动脉造影病变特点加以分析。结果在早发冠心病患者中,女性组高血压患病率明显高于男性组(76.9%比40.63%,P〈0.01),而在男性组吸烟率明显增加(70.31%比12.5%,P〈0.01)。糖尿病、高脂血症、既往脑卒中史和冠心病家族史在两组间未见显著差异。两组冠脉病变均以单支病变占优势,两组间冠脉病变特征无显著差异。结论在早发冠心病患者中,吸烟是男性患者的主要危险因素,而高血压在女性患者中有重要影响。两者冠脉病变特点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5.
老年女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宋德明  乔锐  黄盛  程静芳 《安徽医学》2009,30(5):521-523
目的探讨老年女性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影像特点及发病的危险因素与临床症状分析。方法将2006—2009年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的60岁以上老年女性、老年男性与非老年女性患者,对其冠状动脉造影资料、危险因素与临床症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老年女性冠心病与老年男性无差别,病变以双支、三支病变为主,血管病变类型以B、C型为主;老年女性、男性两组危险因素除吸烟外,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均无统计学意义,但临床症状老年女性不典型;而非老年女性冠心病血管病变以单支、双支为主,类型以A、B型为主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危险因素吸烟、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均无统计学意义,临床症状老年女性与非老年女性一样不典型。结论老年女性冠状动脉病变以双支、三支病变为主,类型以B、C型为主,非老年女性冠心病血管病变以单支、双支为主,类型以A、B型为主;影响老年女性冠状动脉病变危险因素与老年男性相似,老年女性与非老年女性临床症状均不典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围绝经期女性冠心病患者危险因素特点及与冠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收集因心前区不适就诊疑似冠心病的660例围绝经期女性患者的临床及冠脉造影资料,以确诊冠心病、冠脉病变支数分为冠心病组(262例)和对照组(398例)。分析冠心病危险因素、冠脉病变特点及冠脉病变程度与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冠心病组患者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冠心病家族史的患病率高于对照组(P<0.05),收缩压及舒张压、空腹血糖、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人群的吸烟、肥胖、绝经比例、平均年龄、体重指数无差别(P>0.05)。冠心病患者中高血压的患病率随着病变程度加重而升高、糖尿病的患病率单支组小于双、三支组,高脂血症的患病率三支组最高,肥胖的患病率以双支组最高,随着危险因素个数增加单支病变患病率下降,双、三支病变患病率增加,2个以上危险因素组三支病变患病率最高。结论:围绝经期女性患者中伴有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冠心病阳性家族史的更容易患冠心病,而该时期肥胖、绝经、吸烟等危险因素对冠心病的发生影响较小,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及肥胖危险因素个数影响着围绝经期女性患者冠脉病变程度(P<0.05),2个以上危险因素增加冠脉三支病变的患病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中青年和老年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并分析其危险因素,以提高防治水平。方法将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96例,按年龄分为中青年组40例(≤50岁)和老年组56例(≥60岁)。所有患者均在入院后测量体重、调查既往史、测定空腹血糖、血脂等生化指标、同期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比较初发症状、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并发症及危险因素等发面的差异。结果中青年组男性、吸烟、饮酒、家族史及具有典型心绞痛症状的患者均高于老年组;高血压、糖尿病低于老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高脂血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冠状动脉病变中青年组单支病变多,而老年组多支病变多,且狭窄程度较重;并发症以老年组较多。结论临床上中青年冠心病患者多有不健康生活方式、起病急、症状典型、冠状动脉单支病变多、近期预后好的临床特点。男性、吸烟、饮酒、高脂血症、冠心病家族史等是其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老年女性冠心病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与危险因素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目的 分析女性冠心病患者的危险因素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的关系 ,提高对老年女性冠心病的诊断准确率。方法 对 74例临床可疑冠心病≥ 6 0岁老年女性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 ,根据造影结果 ,有 1支或以上冠状动脉狭窄程度≥ 5 0 %为冠心病组 32例 ;冠脉造影正常或有狭窄病变 <5 0 %的为非冠心病组 4 2例。对二组临床特点、危险因素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加以比较。结果 老年女性冠心病组有典型心绞痛症状或心肌梗死病史 ,且伴特异性ST ,T变化 ,单纯T波改变者少。但两组发病年龄、应激因素无差异 (P >0 .0 5 )。冠心病组独立危险因素和促发性危险因素拥有者高于非冠心病组 ,而绝经平均年龄低于非冠心病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提示三支以上血管病变中伴二个以上危险因素者占 10 0 %。而单支血管病变伴 2个以上危险因素者占 4 6 .7%。结论 老年女性冠心病冠状动脉病变范围及严重程度与危险因素有关 ,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家族史、绝经年龄是其独立和促发危险因素 ,而年龄并非发病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早发冠心病患者冠心病危险因素和冠脉病变特点的性别差异.方法 260例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早发冠心病患者,男性130例,女性130例,对其血脂异常、糖尿病、抽烟、冠心病家族史、高血压和既往缺血性脑卒中史等危险因素和冠状动脉造影病变特点进行分析.结果 在早发冠心病患者中,女性组高血压和糖尿病患病率明显高于男性组(P<0.05),而在男性组吸烟率明显增加(P<0.05).体重指数、高脂血症、既往脑卒中史和冠心病家族史在2组间未见显著差异(P>0.05).2组冠脉病变均以单支病变占优势(P<0.05),2组间冠脉病变特征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在早发冠心病患者中,吸烟是男性患者的主要危险因素,而高血压病和糖尿病是女性患者的主要危险因素.两者冠脉病变特点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0.
男性早发冠心病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和危险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对男性早发冠心病患者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及冠状动脉造影病变特点进行研究.方法 448例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的男性患者,按年龄分为早发组145例(<55岁)和晚发组(≥55岁)303例,对2组患者的危险因素及冠状动脉病变特点进行统计学比较,并应用多因素分析筛选男性早发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冠状动脉造影病变程度由病变支数及病变Gensini总积分表示.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病、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史、血红蛋白、总胆红素、血尿酸、血浆纤维蛋白原及缺血性心血管病家族史.结果 危险因素分析显示,男性早发组缺血性心血管病家族史的比例,血浆总胆固醇、血浆甘油三酯、血红蛋白、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及吸烟史显著高于晚发组(P<0.01,P<0.05).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显示,早发组患者在单支血管病变所占比例显著高于晚发组(P<0.01);而早发组患者在左回旋支冠状动脉和右冠状动脉血管病变所占比例及Gensini总积分中第4组所占比例显著低于晚发组(P<0.01,P<0.05).结论 缺血性心血管病家族史、吸烟、高甘油三酯血症、血浆纤维蛋白原、血红蛋白是男性早发冠心病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男性早发患者冠脉病变较轻.预防冠心病应从尽早积极控制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开始,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并加强对有血液高凝状态患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11.
温云  曾文兵  李建蓉  王静  李翔 《西部医学》2019,31(8):1278-1282
目的 探讨Revolution CT 冠状动脉成像与冠状动脉造影(CAG)评估冠状动脉狭窄的一致性。方法 选取2016年8月~2018年8月我院收治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患者262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CAG和Revolution CT检查。以CAG为金标准,冠状动脉狭窄程度50%、75%为界,从冠状动脉血管和冠状动脉血管节段两个方面评价Revolution CT检查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性。结果 以冠状动脉狭窄程度50%、75%为界,从冠状动脉血管分析, Revolution CT与CAG诊断的Kappa值分别为0.851、0.885(P<0.05), Revolution CT诊断的灵敏度为92.59%、92.91%,特异度为92.53%、95.56%,准确度为92.56%、94.27%,阳性预测值为93.26%、95.16%,阴性预测值为91.78%、93.48%;从冠状动脉血管节段分析, Revolution CT与CAG诊断的Kappa值分别为0.828、0.826(P<0.05), Revolution CT诊断的灵敏度为93.47%、96.88%,特异度为93.97%、87.21%,准确度为93.59%、95.39%,阳性预测值为98.13%、97.67%,阴性预测值为80.96%、83.47%。结论 Revolution CT能较准确地诊断不同程度的冠状动脉狭窄,与CAG诊断有较好的一致性,但 Revolution CT诊断可能出现假阳性结果,故目前临床中仍不能完全替代CAG检查。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估320排冠状动脉CT成像(CT angiography,CTA)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的价值。方法收集55例未确诊CAD的患者,在7 d内先后接受了320排冠状动脉CTA及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的数据进行比较。结果55例患者4个主要冠状动脉包括左主干、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及右冠状动脉共220支在检查中显影良好。CAG结果显示冠状动脉病变者94例,显示无病变者126例。冠状动脉CTA结果显示冠状动脉病变共94例,显示无病变者126例。冠状动脉CTA与CAG均发现病变者68例,均未发现冠脉病变者100例。冠状动脉CTA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0.72、0.79。结论320排CT冠状动脉CTA是CAD患者无创检查诊断的重要手段,可为CAD患者诊断提供依据,虽然尚不能替代目前的金标准检查CAG,但由于CTA对于重度狭窄有高度特异性,因此对于那些拒绝CAG检查的患者(特别是存在严重狭窄的患者)是一个便捷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冠心病患者不同糖代谢状态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450例冠心病住院患者,依据不同糖代谢状态分为3组,即A组154例为正常血糖患者,B组149例为空腹血糖受损(IFG)患者,C组147例为糖尿病患者。所有患者均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并对其冠脉病变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3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性别、年龄、吸烟情况、血脂水平及是否合并高血压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空腹血浆葡萄糖水平(FBG)、糖化血红蛋白水平(Hb A1C)及体重指数(BMI),B组、C组分别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多支血管病变的比例明显高于A、B组(P<0.05),A、B 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组冠脉左主干狭窄及发生慢性闭塞性病变比例明显高于A、B 2组(P<0.05),A、B 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组冠脉弥漫性病变及小血管病变发生比例明显高于A、B 2组(P<0.05),A、B 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冠脉病变程度较非糖尿病患者更严重。  相似文献   

14.
邹文淑  陈练 《西部医学》2006,18(4):404-405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侧支循环与冠心病(CHD)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将197例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SCA)结果的SCA患者分为正常对照组(非CHD组)31例、CHD无侧支循环组136例、CHD有侧支循环组30例,分析各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与非CHD组相比,CHD组男性发病明显多于女性,合并高血压、糖尿病者明显增高(P<0.05);与CHD无侧支组相比,CHD有侧支组病变以3支、多支及次全闭塞为主(P<0.05),右冠脉病变最多;无侧支组以单支、前降支病变为主。糖尿病、吸烟、血脂异常、不稳定心绞痛、心功能不全、室壁瘤、心肌梗死、左主干病变的发生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冠状动脉侧支循环与CHD合并3支、多支病变及次全闭塞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的临床效果和围手术期处理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09年9月11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减)患者行冠脉搭桥术临床资料。结果术中搭桥血管数为2-4(2.96±0.51)根,监护室停留时间与气管插管时间分别为(50.2±11.6)h和(14.5±6.9)h。术后2例患者因低心排而再次气管插管。平均随访6-39(24.5±16.7)月,均存活。结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是治疗冠心病合并甲减患者的较好方法,早期适当甲状腺激素替代治疗对防止术后并发症、降低手术风险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心肌桥的冠状动脉造影特点及治疗结果。方法:对857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诊断为冠状动脉心肌桥的6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心肌桥检出率8%。多位于左冠脉前降支中段。单纯型心肌桥14例,复杂型心肌桥54例。表现为不同程度胸部不适症状。68例均接受药物治疗,14例急性心肌梗死行支架治疗,经药物和(或)支架治疗胸部不适症状得到缓解。随访68例,随访期间无1例死亡,有3例复杂型心肌桥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行支架治疗后症状缓解。结论:心肌桥可引起心肌缺血,药物和(或)支架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17.
徐利军 《西部医学》2020,32(3):456-459
【摘要】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TA)对冠心病病变程度及部位的诊断价值。 方法 选择2016年2月~2019年2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共268例,分别行冠状动脉CTA及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以CAG为金标准,对比CTA对冠心病病变程度及部位的诊断一致性,以及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 结果 CT血管成像对中、重度狭窄程度诊断的Kappa值分别为0.718、0.803,诊断中、重度狭窄程度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95.70%、94.94%,81.82%、92.00%,94.23%、94.51%。对单支病变及多支病变诊断的Kappa值分别为0.785、0.757,诊断单支、多支病变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97.04%、95.15%,83.33%、91.67%,9542%、9478%。对病变部位在前降支、回旋支及右冠脉诊断的Kappa值分别为0.825、0.718、0.846,诊断病变部位在前降支、回旋支、右冠脉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97.14%、94.74%、96.92%,87.50%、80.00%、90.91%,95.87%、92.54%、91.25%。 结论 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对冠心病的重度狭窄程度,单支病变、多支病变,病变部位在前降支及右冠脉诊断的一致性较好,对中度狭窄程度,病变部位在回旋支诊断的一致性一般。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对影响冠心病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的相关因素进行评估。方法 回顾性分析 142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管腔狭窄≥ 75 %的冠心病人的侧支循环开放情况 ,以及与高血压、冠状动脉病变部位及左室后壁厚度的关系。结果 在高血压组侧支循环为Ⅱ~Ⅲ级形式的占 70 .3% ,而在非高血压组占44 .35 % ,差异有显著性 ( R =0 .36 2 ,P <0 .0 1) ;右冠状动脉病变的Ⅱ~Ⅲ级形式占 6 1.91% ,而在左冠脉病变中仅占 40 .5 1% ,差异有显著性 ( R =0 .40 0 ,P <0 .0 1) ;侧支循环开放程度与左室后壁厚度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开放数量在高血压和右冠状动脉病变患者中明显增加 ,左心室后壁厚度与侧支循环开放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体表心电图与冠状动脉造影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根据临床症状、心电图、酶变化,选择初诊为冠心病患者64例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并与体表心电图对比分析.结果64例患者中,冠状动脉造影异常,狭窄或闭塞45例,占70%,造影正常者19例,占30%.结论体表心电图简便、常用,能够帮助诊断大多数冠心病,但存在假阳性和假阴性.冠状动脉造影目前仍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但也有局限性和风险.必须全面分析患者资料,选择性的实施冠状动脉造影,以减少冠心病的误诊.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以传统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为参照,对比CT冠状动脉造影(CTCA)与腺苷负荷心肌灌注显像(MPI)诊断冠心病的准确性,并探讨两者间的关系.方法 56例怀疑或诊断为冠心病的患者,3周内接受CTCA、腺苷负荷MPI及CAG检查,CTCA将患者分为无冠脉病变组、非阻塞性冠脉病变组(冠脉狭窄<70%)及阻塞性冠脉病变组(冠脉狭窄≥70%),分别对比评价两种无创检测冠心病方法 的特点.结果 CTCA发现5例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19例非阻塞性冠脉病变,32例阻塞性冠脉病变.腺苷负荷MPI提示26例未见异常,18例显示不可逆性的心肌灌注缺损,29例可逆性心肌灌注缺损.以CAG为对照,CTCA检测冠心病的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55.6%,阳性预测值为92.2%,阴性预测值为100%;而腺苷负荷MPI检测冠脉病变≥70%的病变,敏感性为78.6%,特异性为71.4%,阳性预测值为73.3%,阴性预测值为76.9%.结论 CTCA与腺苷负荷MPI分别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态学与心肌缺血的功能学方面给冠心病的诊断提供了较准确的信息,两者相辅相成,是无创的、全面的诊断冠心病的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