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观察经储雾罐吸入支气管扩张药气雾剂(MDI)。方法:将71例支气管哮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直接吸入沙丁胺醇、普米克等支气管舒张剂MDI,治疗组经储雾罐吸入MDI;检测两组吸药前及吸药后3O、45、60min的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各时间点FEV改善率均明显升高,以30min时最高(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储雾罐吸入MDI治疗支气管哮喘具有吸入量少、药物利用率高、起效迅速、使用安全等优点,在临床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2.
出三入一"《灵枢·五味》篇,曰:"天地之精气,其大数常出三入一,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对"出三入一".自古至今,歧议颇多,但大体不外乎三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出三"指谷之精气三分呼出."入一"言谷之精气一分还人。如杨上善注云:"气海之中,谷之精气,随呼吸出人也。人之呼也,谷之精气三分出已.及其吸也.一分还入,即须资食,充其肠胃之虚.以接不还之气。"第二种观点认为"出三"指谷气呼出三分,"入一"言空气吸入一分。如明代医家马狩往日:"但谷化之精气,呼则出之,天地之精气,吸则人之,其大数:谷化之精气,…  相似文献   

3.
<正>有些患有慢性支气管炎、哮喘、慢阻肺、肺心病的老年人,常感觉自己在呼吸时,呼出的气多而吸进的气少,稍加活动后特别明显。显然,这种"呼多吸少"的症状也是一种病态,长期如此会诱发头晕、胸闷、心慌、乏力、咳喘等症状。它不仅仅与肺疾有关,而且与肾的纳气功能变差也有很大关系。中医认为,人的呼吸功能虽为肺所主,但与肾的纳气有关。肺主气,司呼吸。呼气是依靠肺的宣发,吸气是依靠肺的肃降,  相似文献   

4.
随意活动片刻,然后 行鼻吸口呼闭气法。即,吸气 后闭住,继续活动,闭不住 时,从口徐徐呼出,恢复自然 呼吸,呼吸恢复正常后,再吸 再闭。每次练闭息9~18息。 注意:吸气不要吸得太 满,以吸入六、七成为宜,呼 气前再稍吸一下,然后呼出。 即“吸─—闭─—吸─— 呼”。 此法对调整代谢功能, 改善周身微循环有良好的作 用。久练,能改善内分泌功 能,增强机体免疫力。因此,对许多慢性病有治疗作用。此法行、站、坐、卧式不拘。闭气法能健身@丁文  相似文献   

5.
肺、大肠一、生理病理肺肺脏容于胸中,上连气管通喉咙。其生理功能是:主气司呼吸,主肃降、通调水道,主音,开窍于鼻,外合皮毛。主气司呼吸:肺所主之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然界清气(氧气),经口鼻吸入肺脏,然后再由肺脏将其体内的浊气呼出,这样经肺脏的一吸一呼,司清浊之运化,从而进行着体内新陈代谢的生理功能,故《内经》  相似文献   

6.
朱振铎教授从事临床、教学数十载,尤擅长治疗老年喘病,匠心独运,疗效显著,现将朱师治喘精要整理如下. 1 病机当明三要 喘病多缠绵,及至老年脏腑虚衰,其症尤重.正如张景岳所说:"虚喘之证,若脾肺气虚者,不过在中、上二焦,化源未亏,其病则深."盖呼出心与肺,吸入肝与肾.肺失宣降则气逆上冲,肾不摄纳则呼多吸少.  相似文献   

7.
怎样理解“肺主气、司呼吸”? 肺主气包括两方面作用,一则主呼吸之气,二则主一身之气。肺主呼吸之气,是说肺有司呼吸作用,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通过肺吸入自然界的清气,呼出体内的浊气,吸清吐浊犹如吐故纳新,使体内气体不断得到更新,《医宗必读》云:“……吸之则满,呼之则虚,一呼一吸,消息自然,司清浊之运化,为人身之橐龠。”肺主一身之气是指与人体其他部位功能有关的气,是由于肺与宗气的生成密切相关。因为,宗气是水谷之精气与肺所吸入之气相结合而成,  相似文献   

8.
肺主气,首见于《内经》,包括主呼吸之气和主一身之气.其中,肺主一身之气是通过肺主呼吸之气来实现的,即通过肺有节律的呼吸,吸入自然界的清气,呼出体内的浊气,实现体内外的气体交换,如此不断地呼浊吸清,吐故纳新,促进宗气乃至一身之气的生成,并对全身之气的升降出入运动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9.
代谢综合征是目前人类社会所面临的重大健康问题,临床治疗常无从下手,疗效欠佳。中医学常从"浊病"认识该病,以"泄浊"法治之。人体之中,玄府、肺、阳明不仅在生理上紧密相连,在泄浊方面更发挥着协同作用,基于此形成的"汗-呼(吸)-下"的治疗法则,为代谢综合征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苏子降气汤佐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82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患者,随机分组,观察组41例给予苏子降气汤联合布地奈德、异丙托溴铵吸入治疗,对照组41例单予布地奈德、异丙托溴铵吸入治疗,两组疗程均为7d,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最大呼气量(FEV1)、最大呼气流速峰值(PEF)、最大呼气量/用力肺活量(FEV1/FVC)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苏子降气汤联合布地奈德、异丙托溴铵吸入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的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1.
12.
试论“中药基因组学”与“中药化学组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药对众多疾病的独特疗效已为人们广泛认可 ,但是由于历史的局限 ,其理论基础很难得到现代社会特别是国际社会公认 ,因此中药现代化势在必行。如何应用现代科学技术 ,给传统中药理论以现代科学理论解释是中药现代化的关键。本文基于现代基因组学特别是功能基因组学、现代分析化学及一些生物高技术手段的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从一个新的视角提出了开展“中药基因组学 (TCMGenomics)”和“中药化学组学 (TCMChemics)”研究的策略。这一研究体系的核心是将中药的作用机理或功能用能代表其功能的一组基因表达的影响来诠释 ;将中药作用的物质基础用能代表其功能的一组化学成分来诠释。本文试图从上述观点出发探讨建立现代中药理论体系和现代中药学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在络脉理论研究中,"络脉"这个核心概念与"脉络"经常混淆使用,甚至被"脉络"取代使用,导致不能正确对络脉理论进行表述。络脉与经脉、血脉等,都是全称的固有传统概念。络脉是经脉的分支,又是血脉的分支,络脉又简称"络"。故有经脉之络与血脉之络的区分。由于后人对概念认识混乱,以致经脉与血脉被经络与脉络取代使用,应予纠正。  相似文献   

14.
《周易》包括《易经》和《易传》,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源头和精髓,而《内经》则奠定了中医学理论及中医学的发展方向。针对目前中医学术界认为的"医易同源"结论提出质疑,从《内经》中较为重要的天人相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出发,与《周易》的学术思想一一对比,得出二者间存在较大差异,二者同源或许言过其实。  相似文献   

15.
精、气都是古代哲学中的重要名词,意义深广。在"气一元论"的影响下两者均为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并逐渐形成了"精气学说"。然在中医范畴下,精和气有了相对明确的分流,并且多是针对人体而言。精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本原物质,气是功能活动的动力源泉,具有物质和功能双重性质,由此可知,精和气对人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着手于经典医学著作,查找相关论述,分析中医之"阴精"、"阳精"、"阴气"以及"阳气"的涵义,以期明确其所指并对今后中医阴阳相关名词的理解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6.
通过肿节风植物基源、源流考释,为更名草珊瑚提供依据。考查古今有关文献,分析以“草珊瑚”作为本草正名的依据。现代有关中药著作中“肿节风”既未遵照古代本草命名原则,也未依据植物分类命名,以“肿节风”命名欠妥。根据植物分类命名原则,依据《中国中医药主题词表》,并结合临床及生活实际需要、中医药文化发展及时代需求,应将其更名为“草珊瑚”更为妥当。“草珊瑚”应替代“肿节风”作为本草正名。  相似文献   

17.
王Jie 《中药材》1995,18(6):312-314
对中药赤小豆用药历史的考察,认为《本草纲目》以前以赤豆Phaseolus angularis Wight为主,自《本草纲目》至今则以赤小豆P.calcaratus Roxb.为佳。相思子混作赤小豆药用始见于明《本草原始》,中药腐婢是泛指豆科多种植物的小豆花,非特指赤小豆花。  相似文献   

18.
从虚毒瘀论治干燥综合征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指出:虚、毒、瘀是干燥综合征发病的关键,病在肺、胃、肝、肾,以虚为本;病因可分为内外,燥毒为标;病久脉络阻滞,以瘀为果。宜采用治本的益气养阴润燥法,辅以活血化瘀散结通络法。  相似文献   

19.
论述吴鞠通"博涉知病,多诊识脉,屡用达药。"博涉知病:辨三焦、辨脏腑、辨病因、辨病机、辨湿热与温热、辨阴伤程度、辨昏迷抽搐。多诊识脉:分表里、辨虚实、审病机、定治法、判预后。屡用达药:创新方剂以羽翼伤寒、研究性味以立方遣药、灵活加减推广应用、和合刚柔以相辅成。  相似文献   

20.
噎膈初期无呕吐,后期格拒会出现呕吐。反胃是朝食暮吐、暮食朝吐。《中医内科学》教材上认为"噎膈"多属阴虚有热,"反胃"多属阳虚有寒。自古以来,有些医家认为"噎膈"即"反胃",也有医家认为"噎膈"与"反胃"为两种病,有"噎膈"为"反胃"之渐的说法,也有"反胃"为"噎膈"之渐的说法。"噎膈"与"反胃"属于两种病证,但在病机本质上均属中焦阳虚、寒湿内生,温中燥湿是"噎膈"与"反胃"的根本治疗大法。噎膈、反胃与现今胃食管返流病、食道肿瘤、胃肿瘤非常相似,借鉴该类病证的辨治经验,有助于提高现代临床上对胃食管返流病、食道肿瘤、胃肿瘤的辨治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