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叶天士在中医诊断学方面的贡献主要见于《温热论》。《温热论》中察舌精详,验齿尤为独到,按腹仔细,善辨斑疹白(疒咅),且于治疗之中观察神情、切脉以决吉凶。这些内容至今仍不失其指导意义。兹就《温热论》中诊法内容,略述三点粗浅体会。一、舌黑分润燥:时病重舌,舌黑尤须分别润燥,方知病之寒热虚实。舌苔黑如烟煤隐隐者,润者则兼“不渴肢寒,知挟阴病”;燥  相似文献   

2.
拙作《叶案初探》发表于《中医杂志》,迄今十七年矣.作《初探》时,以为叶氏对温病学说之贡献,已为人所共认,故置而不论.现在看来,并非如此,本文将专就其有关温病学说方面加以探讨.何谓辛凉轻剂叶氏在《温热论》中有"肺合皮毛而主气,故云在表,初用辛凉轻剂"之语.后人遂以为叶氏治温病用药专尚轻淡,温病学派中自己也有这样看法.其实不然.银翘散一方虽然不一定出自叶氏,但总属"叶派"之方,方中银花、连翘就是清凉解毒之药,方后加味且有知母、黄芩、栀子之属,银翘散何尝轻淡?须知轻非轻淡之谓,是轻可去实之义.其具体用法,首先指发表药煎药时间不能过长,而宜频服.吴鞠通说得很清楚:"肺药取轻清,过煮则味厚而入中焦矣.病重者,约二时一服,日三服,夜一服.轻者三时一服,日二服,夜一服.病不解者,作再服.盖肺位最高,药过重则  相似文献   

3.
《温热论》论湿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忠礼 《江苏中医》1999,20(10):7-8
本文对《温热论》中有关湿邪致病理的证治内容从发病特点,致病因素,传化规律,辨治内容,治疗要点等方面进行分析,指出《温热论》所论对湿热病的辨治后世对湿热病从三焦台打下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对湿温病三焦辨证体系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温热论》中有关湿邪致病理论的证治内容从发病特点、致病因素、传化规律、辨治内容、治疗要点等方面进行分析 ,指出《温热论》所论对湿热病的辨治为后世对湿热病从三焦辨治打下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对湿温病三焦辨证体系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 ,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时逸人说:“《温热论》经章虚谷、王孟英捧场,俨然成为谈温病者特出的宗派。吴鞠通编《温病条辨》时,更奉他的理论为最高指导的原则。我们应当承继和发扬他的优点,同时也不能忽略他的缺点。笔者完全赞同这一看法。但历来之注《温热论》者,出于对叶氏的崇拜,大  相似文献   

6.
《温热论》养阴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医家叶天士所著《温热论》是论述温病的一部专著,所论“卫气营血”为温病学体系开山标志。其对温病的证候辨析、治法等思想对后世论治温病有着深远的影响。温病病程中极易伤及津液,病至后期多见虚热证,因此,叶氏十分重视养阴生津,多用养肺胃、肝。肾之阴之法。其识别温病阴伤、养阴救阴扶正思想更是贯穿全文,这对了解和发挥叶氏温病学术思想、指导临床治疗有重要意义,现将其归纳整理于下。  相似文献   

7.
叶天士在其《温热论》第6条中说:“若其邪始终在气分流连者,可冀其战汗透邪,法宜益胃。”但益胃治法的意义、目的及具体方法,叶氏未明确提出。对此,注家颇有争议,笔者管见如下。对叶氏本义,关键在于如何理解“邪始终在气分流连”和“战汗”。笔者认为:温热之邪在气分留连日久之原因是正邪相近而阳气微感不足,两者处于僵持状态,故邪不得入里,亦不被逐出。此时,恰可冀战汗而解。战汗发生的机理即为邪盛正馁,邪留不去,一旦正气来  相似文献   

8.
《温热论》是温病学的奠基之作,它有丰富的舌诊内容,但舌诊不仅仅提供诊舌之法。文章从舌诊引出的卫气营血证治,先安未受邪之地的论点及开泄、苦泄治法等问题入手,阐述《温热论》舌诊对中医学发展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温热论》是清代温病学家叶天士所著的一部论述温热疾病的专著。明清时期是温病学说的形成阶段,当时有代表性的著作如吴又可的《瘟疫论》、喻嘉言的《尚论篇》都对温热病的病因病机作了深入的研究,而直到叶天士《温热论》问世.才标志着温病学说走向成熟。从临床实践上看,其内容实际上包括现代医学的流行性感冒、流行性己型脑炎、流行性腮腺炎、麻疹、风疹、伤寒和副伤寒、败血症、急性白血病等多种急性热病。书中对温热病的理论证治颇为后人推崇,时至今日,仍然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其学术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辨舌是叶氏《温热论》的重要内容,其有"必验之于舌"之明训。舌诊对辨别病邪性质、病位、邪正盛衰,指导辨证救治都有一定意义。1辨病邪性质温病病因甚多,但归纳起来不外温热类病邪与湿热类病邪,《温热论》辨病邪性质首重舌苔,其论及的舌苔  相似文献   

11.
《温热论》乃清代大医家叶桂所著,全篇立论新颖,理法独特,如论卫气营血,论三焦,论舌,论自(?),论齿,论妇女温热病等方面均具有创见。王士雄谓其“不独为后学指南,而实补仲景之残阙”,是祖国医学史上一篇具有划时代的医学文献。一、病因学方面《温热论》一开头就提出了一个崭新的论点:  相似文献   

12.
<正> 叶桂《温热论》,总结了治疗温病的经验,发展了新感温病的理论体系,在病机、辨证、治则的认识上,突破了河间“双解”吴氏“邪伏膜原”的成规,使新感温病的辨治法则,得以完整地体现出来,对温病学的发展,有着承先启后的作用。叶氏阐述新感温病,以卫气营血辨证为理论核心,以察舌、齿、斑疹、白(疒部)为辨证重点,既灵活又具体,确为理论结合临床实际的珍贵著作。在重读《温热论》云余,就其卫气营血辨证,寻绎叶氏原文遗意,并推及叶氏口  相似文献   

13.
郭榕榕  牛阳 《光明中医》2020,(20):3172-3174
温热病复证疗法是清·何廉臣在《重订广温热论》中首次以专篇论述。以该文本为基础,结合中医基础理论和相关古代文献,探讨温热病复作的病因病机、演变结果、治则治法。总结出病因有劳复、食复、自复、怒复;温热病屡发转归结果是四损四不足;治则有首辨虚实、消食积热、清泄肝火、涤荡余邪。旨在补充温热病疗法和基础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14.
叶天士的温病学名著<温热论>开篇说道:"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中有"逆传"一语,注者各抒己见.至王孟英之注出,后世以为言之成理,遂尊其说,令成一温病学之新名词,却不知孟英亦误.真是"良可慨矣"!  相似文献   

15.
创造性思维是人类认识的能动性表现.在医疗实践中,既要自觉地运用前人的经验,又要充分发挥人们认识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掌握疾病的客观规律,胶柱鼓瑟,死搬硬套,是不能取得满意效果的.这是因为前人的理论,即使是比较正确地反映了客观规律,也只是认识的历史长河中一定阶段的经验总结,它还有待于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和深  相似文献   

16.
从叶天士《温热论》浅析非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郝建梅  刘存莲 《陕西中医》2004,25(11):1054-1055
“非典”是一种烈性传染病,“无疫之至,皆相染易”,其传播“邪之所着,有天受,有传染”,即病邪可通过口鼻或接触等途径传染给他人,其临床主要特点:大多起病急骤,来势较猛,传变较多;表现以热象偏重,内陷生变,致动血、动风、闭窍等,又易化燥伤阴。祖国医学中本病应属“温病”中“风温”范畴。清代温病大家叶天士对温热病的理论证  相似文献   

17.
<正> 祝味菊曾对《温热论》提出批评:“此篇风行一时,深入人心,以盲引盲,贻误滋多”。话虽然说得比较偏激,实际上是有一定道理的。祝氏在其著《伤寒质难》中,着重对湿胜阳微,法应清凉等论点作了驳斥,但有不少瑕疵尚未言及,故笔者曾撰写了“《温热论》扬稗”及“营分受热,即撤气药辩”等文。现再补说二点如下:  相似文献   

18.
走泄、苦泄、开泄皆是温病典型特色泄法,出自叶天士的《温热论》,本文从原文释义、病机特点、临床表现分别对三法进行阐述,三法用药皆以辛平苦为主,因病位、有无化热之别或兼有苦降、微苦、微辛、芳香等法,围绕着湿邪的特点分别以三焦、中焦、上焦作为祛邪外出之路,影响着后世温病学家对泻心汤类方的发展应用及三香汤等名方的创立。  相似文献   

19.
作为温病学奠基之作的《温热论》用近半的篇幅论述舌诊,不是无的放矢,而是有意为之。本文对舌诊条文进行梳理,提出叶天士重论舌诊的目的在于:强调津液对温病辨证论治的重要性,构建卫气营血辨证体系,补具体治法之缺遗。  相似文献   

20.
张炳立  肖照岑 《中医杂志》1997,38(11):648-651
《温热论》中辨舌内容在全篇占有较大比例,是叶天士长期诊治温热病的经验总结,突出了舌诊在温病诊断学中的重要意义,特别是叶氏依据各种舌象表现所反映的病机,提出了相应的治疗方法,即依据察舌指导治疗,亦是对“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直须凉血散血’总治则的补充。依舌辨证、察舌论治是临床诊治温病不可缺少的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