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浅论中医病因、邪气、邪的概念及相互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中医学中病因与邪气概念的混乱模糊现象进行澄清。认为致病因素是可能导致疾病的因素,病因是导致疾病的原因。邪气是六淫以及疫疠之气等外感病邪,不能泛指一切致病因素。  相似文献   

2.
疾病的发生不外正与邪两方面,正指人体正气,邪指一切致病的因素,人体正气强盛,抗病力强,虽有邪气侵入,可免于发病,正如《素问·遗篇刺法论》所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反之,正气虚弱,无力抗邪,则邪气侵入人体而发病,即《素问·评热病论》所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就是在疾病整个过程中,正气未衰,尚可抗邪。疾病表现轻浅,易于治疗;若正气虚衰,邪气强盛,正气不仅不能将邪气战而胜之,甚至邪气反使正气更加亏损,邪气危害作用不断增加,病势日趋恶化,造成治疗上的困难,使疾病绵缠难愈,可见正气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早在1700多年前张仲景对正气就非常重  相似文献   

3.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病因学中常用的理论为“邪之所凑 ,其气必虚” ,它出自《素问·评热病论》 ,是中医解释人体得病的理论依据 ,说明人体致病的因素是“其气必虚”。其中虚 ,历代医家多从正气虚而招致病邪的侵袭 ,导致疾病的发生 ,如张景岳在《类经》中说“邪必因虚而入” ,现行教材皆宗此说。然则此说并不全面 ,其理解只是致病因素的一个主要方面 ,要完全致病因素 ,应全面认识。邪之所凑的基本条件是在适当的条件下 ,邪气侵袭人体 ,影响人体正常的气血津液运行 ,阻滞脏腑经络的正常功能 ,致使机体全身或局部的阴阳偏盛偏衰 ,失其平衡而表现出病态。1 正…  相似文献   

4.
《儒门事亲》学术思想主要可以概括为:邪去正安、一分为三、因势利导、以通为用、三因制宜。张从正认为疾病是由于邪气侵入所致,只有祛除邪气,疾病才可以痊愈,治病以祛邪为首务。他将邪气分为天邪、地邪和人邪,天邪多侵犯人体上部,地邪多侵犯人体下部,人邪多侵犯人体中部。治疗应因势利导,给邪气以出路,根据三类邪气致病部位,提出了汗、吐、下三法。张从正认为疾病发生机制是邪气侵犯机体,致气血郁滞不畅,治疗关键是祛除邪气,畅通气血。临证要因时、因地、因人施治,体现了辨证论治的基本精神。  相似文献   

5.
伏邪学说,是古代医家在长期医疗实践中,通过观察、分析,根据人体感邪过程推导出来的理论。因而,它不是具体的病因论,而是关于邪气伏藏和发病情况的一种学说。"伏"是隐藏、潜伏之意;"邪"是指随着气候变异所产生的致病因素。伏邪即指人体感受外邪当时并不立即发病,而是邪气伏藏于体内逾时发病。现就其源流、基本特点和治疗做一简要论述:1伏邪源流  相似文献   

6.
伏邪学说,是古代医家在长期医疗实践中,通过观察、分析,根据人体感邪过程推导出来的理论。因而,它不是具体的病因论,而是关于邪气伏藏和发病情况的一种学说。“伏”是隐藏、潜伏之意;“邪”是指随着气候变异所产生的致病因素。伏邪即指人体感受外邪当时并不立即发病,而是邪气伏藏于体内逾时发病。现就其源流、基本特点和治疗做一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7.
《内经》载述:“正气内存,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这就是说:正气(机体的抗病能力)充实于内,外来邪气不能侵犯,而邪气(一切的致病因素)的侵犯,必先由于正气的不足。《内经》对发病机理的概括性阐述,非常清楚地说明了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外邪是构成疾病的重要条件,外邪必须通过内在因素,才能发病的道理。在中医治疗疾病时,除了注意致病之邪以外,在用药处方上主要着重调整机体的功能,以增强抗病能力。扶正固本治法,就是依据上述理论制订的。扶正固本,就是使用扶助正气的药物,并配合适当的营养和功能锻炼等辅助方法,在疾病的缓解阶段,来调理人体阴阳、气血、经络等。通过扶助正气,增强人体内在抗病能力,以驱除病邪,促进生理机能的恢复,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所以,扶正  相似文献   

8.
目的:考察中医学"邪气"的历史源流.方法:采用文献学研究方法.结果:经考察,<内经>中"邪气"是与真气、正气相对而言的,泛指各种致病因素.后世在此基础上扩大了"邪气"的内涵,对邪气的认识上升到了病因、病机层面.结论:从病因层面分析,"邪"可分为外感之邪和内生之邪两类.人体内邪包括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痰饮、瘀血等;外邪包括风寒署湿爆火及疫疠之气."邪气"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邪气"指各种病邪,包括外感六淫、精神、饮食及体内阴阳的变化等.狭义的"邪气"是指四时不正之气,如六淫以及疫疠之气等,也特指"邪念之火"等特定的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9.
祖国医学认为肿瘤是一类涉及整体的全身性疾病。肿瘤的发生,不外乎外因和内因2种,外因是邪气、邪毒;内因是五脏六腑的蓄毒,血气流行失常,七情刺激和身体虚亏。外邪侵入人体先有内虚,谓之“邪之所奏,其气必虚”。但须注意年龄、生活习惯、水土、长期慢性刺激等对癌症的诱发作用。由于致病因素影响,致使机体功能失调而发病。或长期饮食不节、择食偏嗜、情志失调,或感受外来邪毒,引起机体阴阳平衡失调而发生气滞、血瘀、湿聚、痰结、毒踞、正虚等一系列病理性改变,最终酿成肿瘤病。各种致病因素并不单独发生致肿瘤作用。也不是与人体一触即发。肿瘤病发生只有在各种外来致肿瘤因素与人体长期相互作用.或机体防御机能不足以消除这些因素的影响时才有可能发生。  相似文献   

10.
六淫、气象与体质关系浅探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六淫是自然界气候反常,即六气太过不及或非其时而有其气,并影响到人体的调节适应功能及病原体的孳生传播而成为致病的邪气,属于外感病的病因。六淫与气象因素密切相关。中医学在研究外感病病因时,总是注意每个季节各自的气象特点,如春多风病,夏多暑病,长夏多温病,...  相似文献   

11.
试就内科领域探讨湿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湿在中医学里有多种含义,一般可概括为正常之湿与异常之湿两大类。湿邪指与长夏季气象条件有关的多种致病因素。  相似文献   

12.
从传统伏邪学说归纳,伏邪致病大概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①伏邪本质上是自外侵入体内的外感邪气;②伏邪在体内有一定的蛰伏期,匿而不发;③发病时的病势为自内而发、向表里分传;④传变具有多元化。因此,类比而言,肝炎病毒长期蛰伏于体内并导致病情逐渐进展,应属"伏邪"范畴。总结近现代医家经验可见,慢肝伏邪的本质是正虚邪恋,其中正虚的本质是以脾为中心的肝脾肾三脏功能亏虚或失调,邪恋的本质是外感湿热邪毒与内生之湿浊同气相求、合而为病。因此,慢性病毒性肝炎的治疗原则当以扶正祛邪为主,扶正的目的在于调理脏腑气血以恢复脾气之健运、化散内生之湿浊,祛邪的目的是拔除致病的根本外因——湿热邪毒,不使脏腑受扰,最终达到正气强、邪气去而体内自安之目的。  相似文献   

13.
气、血、津液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也是人体精微物质的三种表现形式,所谓"一源三岐"。血与水、血与气常相因为病,三者自身的代谢异常,如气滞、痰浊、血瘀又或交互发生,气滞则无力推动血行,血瘀则阻碍气道,气机升降失常则水停为饮(痰)。气血津液代谢异常为阿尔茨海默病的致病因素,而气血亏虚为机体本虚致呆的病理基础。因此,理气补血常贯穿治疗始终。历代医家亦强调痰与痴呆的关系,故临证应以气液理论为辨证基础,治以开玄府、通气液之法,药如醒脑散、涤痰汤。气虚可致痰致瘀,痰瘀常相间为病,因此应重视痰瘀并治,药如抵当汤、当归芍药散等。  相似文献   

14.
冠心病的发生与体质偏颇密切相关,体质影响个体对疾病的易感性,影响疾病的发展趋向与证候类型,影响疾病的预后及转归。体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个体阴阳气血盛衰的特点,气(阳)虚质、痰湿质、血瘀质最易导致冠心病发生。运用膏方纠偏祛病,作用和缓,通过膏方能积极调节机体阴阳平衡,调整患者的体质,改善其体质状况,减轻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5.
“因势祛邪”理论在临床各科均有应用,将该治法用于肉芽肿性乳腺炎多获良效。文章总结“因势祛邪”理论在肉芽肿性乳腺炎中的应用,包括顺病情之势、顺病位之势、顺脏腑之势、顺病程之势治疗等。顺病情之势关键在于对病情之势的判断,除判断寒热痰瘀等不同病邪致病所致病情不同,还针对多因素致病,尤其是相对立的两种病邪交互错杂致病时对病势的判断。顺病位之势在于针对不同病位使用口服药及外治法,特点各不相同。顺脏腑之势在肉芽肿性乳腺炎治疗中尤重肝脾,治肝在于疏,调脾在于养。顺病程之势不仅在于不同分期顺势治疗,还在于以动态、发展的眼光而治,不断调整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16.
流行性感冒归属中医学温病范畴."热病内连肾"首见于《素问·刺热》,提示肾与热病的相关性.结合"冬不藏精,春必病温"理论,指出精为人身根本,精可化气发挥卫外防御功用;根据"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提出肾精亏虚为流感发病之本.当今暖冬、雾霾为自然界"冬不藏精"之象,认为能源过耗、水土失德及生活习惯的改变是造成时下"不藏精"而引发流行性感冒的重要因素.因此,保护环境、节能减排、合理养生是预防流行性感冒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国医大师周仲英提出伏毒论。"伏毒"是伏而后发的毒邪,潜藏人体,待时而发,具有伏时不觉,发时始显的特点。肺癌的发生发展可看作是"伏毒"潜藏人体,暗耗正气,逐渐正邪不能相安共处,或因新邪引触,导致伏毒暴戾发病的过程。肺癌之伏毒主要以热毒、痰毒、瘀毒为主,正虚为伏毒潜藏、致病的基础。治疗上可在伏毒理论的指导下,辨病、分期、辨证论治,把握时机,攻毒扶正。  相似文献   

18.
常孟然  林燕 《中医学报》2021,36(2):239-242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发生是气候异常变化,正气不足,邪气内干等共同作用的结果。病机特点为:早期湿毒伏于膜原,为半表半里,常可夹三阳经病变。病位在肺,尚未传变,此时是正邪交争的关键,也是疾病发展的转折期。若疫毒邪气郁结较重,耗伤气津,趁虚入里,或因患者体质强盛化热,湿毒化热闭肺,正虚邪实进一步加重,故膜原直接关系到疾病的转归和预后。中医及早干预,辨证论治,抓住早期邪在膜原的关键时机,治以开达膜原,芳香避秽,再根据化寒化热,三阳经之兼证而随证治之。  相似文献   

19.
强直性脊椎炎属于中医肾痹、骨痹辨证范畴,其病变部位以骶髂、腰骶、脊柱为主,多因先天不足,肾精亏虚,不能濡养督脉,督脉空虚,外邪乘虚而入,痹阻筋骨经络所致。其病理变化为本虚标实,虚实相兼,早期以邪实为主,晚期以正虚多见。以自拟骨痹汤为主治疗80例患者,有效率为88.7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