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支原体(MP)肺炎肺外并发症的发病特点,提高其诊断与治疗水平。方法对本院收治56例支原体肺炎及其肺外并发症进行临床分析。结果56例支原体肺炎有肺外并发症者32例(57.1%),其中胸腔积液3例(9.4%),心肌受累8例(21.8%),神经系统受累8例(25%),消化系统受累10例(31.2%),泌尿系统受累3例(9.4%),出现皮疹1例(3.1%)。结论支原体肺炎肺外并发症发生率较高(57.1%)。其中以消化、神经、心肌受累多见,一般多在呼吸道症状出现后10d左右出现,特别是以肺外表现为首发症状患儿更易导致误诊,应引起临床医师重视。本组病例除自动出院2例好转外,均为治愈出院。说明合理治疗MP感染,其并发症的转归大都能随着MP肺炎治愈而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2.
肺炎支原体(MP)为常见的儿童呼吸道感染病原体之一.随着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耐大环内酯抗菌药物菌(MRMP)呈上升趋势,MRMP感染人群已向成年人蔓延.MRMP较敏感菌株导致感染个体的临床症状持续时间长,肺外并发症发病率高.笔者拟就肺炎支原体流行病学、耐药机制及MRMP的治疗,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327例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临床及肺外表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儿肺炎支原体(MP)感染所致的肺炎及肺外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327例MP感染的肺炎支原体肺炎临床资料。结果MP感染肺炎患儿表现为剧烈阵咳、少痰,肺部体征少、X线改变出现早且明显,可有哮喘和多种肺外表现,用大环内酯类治疗效果好。结论MP感染能引起小儿肺炎,并可引起多系统多器官损害,多发于学龄前和学龄期儿童,具有小范围流行的特点,呼吸道症状突出,与哮喘发作关系密切,应根据病情采取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小儿重症支原体肺炎(MPP)的临床特点、影像学特点、常见并发症以及诊治经验.方法 分析56例重症支原体肺炎患儿临床特征、诊治过程,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 56例患儿均有发热、咳嗽表现,合并胸腔积液10例,肺不张16例;合并川崎病2例;合并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6例,所有患儿均有不同程度肺外病灶.结论 肺炎支原体可引起重症肺炎,肺外症状多见心肌、肝功能受损、神经系统受损.对于临床上有上述表现的重症肺炎,应考虑到MPP的可能性.根据发病机制,对重症支原体肺炎患儿除应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外,及时联合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和丙种球蛋白治疗,预后大多良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儿童重症支原体肺炎发病过程及诊断和治疗问题。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20例重症支原体肺炎临床特征、诊治过程、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本组重症支原体肺炎20例患儿,起病急、高热、咳嗽剧烈,很快出现呼吸困难:3例并发肺不张,2例合并胸腔积液,所有患儿均有不同程度肺外症状。结论儿童重症支原体肺炎病情重、变化快、肺外症状多,治疗上除应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外,还可加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和丙种球蛋白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广泛胸部X线改变的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患儿临床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治水平。方法 对某院2005年1—12月收治的15例广泛胸部X线改变的MPP患儿的临床和实验室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经MPIgM抗体检测,15例患儿确诊为MPP,其中胸部X线示大片阴影8例,肺不张4例,少量胸腔积液5例;临床表现以发热伴咳嗽为主(93.33%),肺部体征少,以双肺呼吸音粗糙(53.33%)及单肺呼吸音减低(46.67%)为主。经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后均痊愈。结论 儿童MPP胸片表现较临床症状重,应尽早完善其抗体检测,以免耽误治疗。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小儿支原体肺炎发病特点,提高该病诊断及治疗水平.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特异性MP-IgM抗体,同时做血沉、心肌酶谱测定,拍胸片.结果本组34例支原体肺炎患儿均以持续发热、刺激性咳嗽为主症,用除大环内酯类的抗生素疗效不佳,其中有4例出现肺不张、心肌炎等肺外症状.结论支原体肺炎除常表现持续发热、刺激性咳嗽外,易出现肺外症状,应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8.
张彩虹 《现代保健》2009,(30):23-23
目的分析肺炎支原体(MP)感染合并肺外损害情况。方法选择2004年1月至2008年12月因肺炎支原体感染在青岛市市北区浮新医院诊治的669例患者发生肺外损害的情况。结果669例肺炎支照体感染发生肺外损害32例,其临床表现多样。结论MP感染可引起肺外多种并发症,且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特别是以肺外表现为首发症状时,诊断较为困难。当临床遇到以细菌或病毒感染等不能完全解释者,应想到MP感染的可能,可拍胸部X线片以发现肺内感染灶,同时做病原学相关检查,以协助诊断。  相似文献   

9.
感染性肺炎(infectious pneumonia)指人体受病原微生物感染而发生的肺炎,病原体主要包括细菌、肺炎支原体、真菌和病毒等。每年有数以万计的人患病,且无季节特征,一年四季均可发生,病情严重程度无明显特征,各年龄段人群均可感染,尤其以老年人和儿童患者易感,重症者甚至可导致死亡[1 2]。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CAP)患者中3.3%~40%是由肺炎支原体感染引起,其中大约25%的肺炎支原体感染者合并肺外并发症,引起其他器官的损伤。肺炎支原体感染者临床症状多样,肺部体征一般较轻,有时甚至无任何肺部症状,仅以肺外并发症为首要症状。根据患者的流行病史、临床症状、胸片等相关检查,难以将其与一般病毒或其他细菌感染引起的呼吸道疾病相鉴别,所以在肺炎支原体感染的诊断中病原学检查具有重要作用。目前,越来越多的报道提示肺炎支原体感染与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格林-巴利综合征)、中风、冠心病、多发关节炎,以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阳性者感染肺炎支原体导致血清阳性率升高有一定的关联[3],因此,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和非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均可能是由于肺炎支原体感染引起。临床治疗过程中需要针对不同的病原体而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因此,早期检测出肺炎支原体对指导治疗非常重要。在头孢类不过敏的人群中,头孢类药物用药安全指数较高,价格较便宜,抗菌效果较好,临床使用经验较多,患者接受性较强,所以临床医生通常首先选择头孢类药物治疗非病毒性感染疾病。因肺炎支原体无细胞壁,所以头孢类药物对肺炎支原体通常无效,鉴于上述原因支原体感染治疗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尽快选择合理有效的抗菌药物。目前,临床上部分医生一般先给予患者头孢类抗生素,治疗一段时间无效后再换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部分基层医院儿科医生在尚未诊断为肺炎支原体感染,即开始给予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上述做法均不是治疗感染的有效措施,也不能预防抗菌药物耐药。因此,早期、准确检测肺炎支原体,可及时指导临床治疗,进而预防可能发生的流行和并发症,减少抗菌药物的滥用,减轻患者的病痛与负担。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小儿支原体肺炎发病特点 ,提高该病诊断及治疗水平。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 EL ISA)检测血清特异性 MP- Ig M抗体 ,同时做血沉、心肌酶谱测定 ,拍胸片。结果 :本组 34例支原体肺炎患儿均以持续发热、刺激性咳嗽为主症 ,用除大环内酯类的抗生素疗效不佳 ,其中有 4例出现肺不张、心肌炎等肺外症状。结论 :支原体肺炎除常表现持续发热、刺激性咳嗽外 ,易出现肺外症状 ,应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小儿下呼吸道肺炎克雷伯菌感染的临床特征及其耐药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12月经痰培养确诊为下呼吸道肺炎克雷伯菌感染的107例患儿临床资料。结果 62.62%的患儿发病年龄为6个月内,64.49%的患儿为秋冬季节发病。临床均有咳嗽,39例伴有发热,主要并发症为Ⅰ型呼吸衰竭、Ⅱ型呼吸衰竭、心功能不全、电解质紊乱,其中两个系统并发症者39例(36.45%),三个系统并发症者5例(4.67%),47例(43.93%)符合重症肺炎诊断标准。43例(40.19%)有原发基础性疾病,主要是先天性心脏病、早产和低体重儿、营养不良。亚胺培南耐药菌感染患儿较非耐药菌感染患儿更易发生肺外并发症。肺炎克雷伯菌对阿米卡星(9.35%)耐药率最低。临床痊愈和显效90例,有效11例,4例未愈自动出院,死亡2例。结论小儿下呼吸道肺炎克雷伯菌感染以年龄6个月内、合并有原发基础性疾病婴儿发病率高,且并发症多。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肺炎支原体感染肺外损害的多样性,临床特征,以提高诊断、治疗水平.方法 对来院就诊的158例肺炎支原体感染有肺外损害患儿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占同期住院呼吸道感染患儿总数的27.94%.肺外损害占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总数的25.82%,可累及全身各个系统,但以消化系统最多见41例,其次为循环系统32例、神经系统15例等.结论 小儿肺炎支原体肺外损害发生率较高,可累及全身各个系统,预后较好,肺炎支原体-IgM检测有助于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3.
陈伟红  卓菲  旷翠萍  龙发  尹碧姚 《职业与健康》2013,(24):3320-3321,3323
目的探讨社区获得性肺炎病原学分布及病原菌的耐药性,为制定防治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深圳市罗湖区人民医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126例,留取痰液进行细菌培养,应用常规方法分离鉴定细菌,并分析病原菌的耐药性,同时检测患者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血清抗体。结果共有53例患者病原学阳性,病原体分布情况为:肺炎支原体(23例)、流感嗜血杆菌(15例)、肺炎克雷伯菌(6例)、肺炎链球菌(5例)、肺炎衣原体(3例)。肺炎链球菌对青霉素、三代头孢、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敏感,对喹诺酮类、磺胺抗生素耐药;流感嗜血杆菌仅对三代头孢高度敏感,对青霉素、喹诺酮类、磺胺类、大环内酯类耐药。高年龄组和春季病原菌阳性率较高,单个病原体在不同季节间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不同年龄组间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非典型病原体尤其是肺炎支原体感染在罗湖社区获得性肺炎中占据主要地位,流感嗜血杆菌是社区获得性肺炎主要致病菌。不同季节、不同年龄病原体分布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天津地区2008~2009年肺炎支原体(MP)肺炎的临床特征,总结治疗体会。方法:选择天津地区4 037例住院肺炎患儿,对患儿的发病季节、年龄、临床表现、肺外并发症进行统计。结果:4 037例中MP肺炎374例,发病率9.26%,5岁以上为主(67.38%),年长儿中,高热、干咳为主要临床表现,肺内炎性实变多见,且多合并病毒感染(39.57%)。1/4发生胸膜病变。肺外损害中,除皮疹、消化道症状,出现1例肾炎,最严重为3例噬血细胞淋巴细胞增殖综合征(HLH)。神经系统损害少见。结论:MP感染是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主要致病原,除引起肺部病变,尚可引起肺外多脏器和组织的损害,应注意早期诊断和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小儿肺炎支原体(MP)感染的症状与诊疗方法,进一步提高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临床认识和诊疗水平。方法对该院接诊的286例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病人的症状与诊疗方法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106例(37.1%)肺外感染与200例(69.9%)支原体肺炎,其余受累系统包括神经、心血管、泌尿、血液、消化系统,还有皮肤和淋巴结。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症状多变,还会损及其余系统。早期诊断与最终确诊分别根据临床症状和MP—IgM抗体。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潮州地区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学分布。方法:对2011年6月-2012年10月本院儿科急性下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1653例采用无菌负压吸引法采集新鲜痰液,进行细菌培养,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病毒、非典型病原体抗体。结果:1653例患儿中病原检测阳性1067例,病毒感染184例,细菌感染617例,支原体感染172例,嗜肺军团菌感染100例,衣原体感染53例,Q热立克次体感染13例,混合感染245例。病毒以呼吸道合胞病毒为主(45.11%),细菌则以流感嗜血杆菌为主(40.15%),其次为肺炎链球菌(18.81%)和卡他莫拉菌(16.54%)。结论:潮州地区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最常见病原是细菌,其次是支原体、病毒、衣原体。各病原的治疗原则各不相同,因此早期明确病原学诊断具有显著意义,是合理使用抗生素的保障。  相似文献   

17.
李林瑞 《医疗保健器具》2014,(12):1611-1612
目的 研究探讨小儿呼吸系统感染后肺炎支原体抗体检测的临床作用与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我院收治的发生呼吸系统感染的患儿356例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基本资料,采用被动凝集法检测对患儿进行肺炎支原体抗体的检测.结果 对356例呼吸系统感染的患儿进行肺炎支原体抗体的检测,共检出阳性患儿139例,检测阳性率为39.04%;其中男性患儿的阳性检测率为32.14%,女性患儿的阳性检测率为45.21%,女性患儿的阳性检测率显著高于男性患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对不同年龄段的患儿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可见,6岁以上患儿的阳性检测率最高,1岁以下的患儿阳性检测率最低.结论 小儿呼吸系统感染中,肺炎支原体的感染率比较高.在患病早期对患者进行肺炎支原体抗体的检测,能为临床的诊断与治疗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妊娠期妇女阴道微生态情况及妊娠合并下生殖道感染的致病菌,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 HPV)的分布状况,探讨妊娠期妇女阴道微生态环境的改变。方法对1874例行产前检查的妊娠期妇女采集阴道分泌物,涂片,湿片检查滴虫、霉菌及清洁度;应用细菌性阴道病检测试剂盒行细菌性阴道病联合测定并监测女性生殖道微生态平衡状态;对存在下生殖道感染的症状体征者进行病原学检查。结果在1874例妊娠期妇女中,存在阴道微生态失调的有1225人(占65.37%);存在下生殖道感染症状体征且病原学检查为阳性者为540人(占28.82%),其中存在1种病原感染者380例,占感染组的70.37%;存在2~3种病原感染者160例,占感染组的29.63%。单纯型下生殖道感染中常见的病原体是解脲支原体(41.58%)、细菌性阴道病(22.11%)、假丝酵母菌(9.74%);混合型下生殖道感染中常见的病原体是解脲支原体(60.00%)、假丝酵母菌(58.13%)、细菌性阴道病(44.38%)。结论妊娠期阴道微生态失调及下生殖道感染发生率较高,妊娠期下生殖道感染以解脲支原体较常见,其次是混合型感染及其他。  相似文献   

19.
白乐平 《现代保健》2013,(22):86-87
目的:研究支原体抗体检测对小儿呼吸道感染临床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2年2月-2013年1月患儿血清中肺炎支原体抗体的检测结果。结果:在847份样本中,共有253例样本检测出肺炎支原体抗体阳性,阳性率29.87%;其中男童肺炎支原体阳性检测率32.74%,女童肺炎支原体阳性检测率26.58%,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同年龄组中,3~6岁组阳性率最高为37.99%,3个月~1岁组阳性率最低为13.95%,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炎支原体是小儿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体,支原体抗体的检测在临床早期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大学生泌尿道支原体的感染状况,分析影响大学生泌尿道支原体感染的流行病学因素,为大学生泌尿道支原体感染的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某高校医学院2005级新生为研究对象,按文献方法对其尿液进行支原体培养。同时制订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998名大一新生中,阳性65例,其中女性54例,男性11例,总阳性率为6.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性别、父母健在情况和家庭居住地与泌尿道支原体的感染有关。结论大学生人群存在泌尿道支原体感染,并且女性感染率明显高于男性。父母健在情况、家庭居住地是影响大学生泌尿道支原体感染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