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高芳 《中国校医》2009,23(3):313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小儿常见病、多发病,大多由病毒引起,亦可由细菌引起,四季均可发生,冬、春季节发病较多.轻者仅表现为呼吸道的局部症状,重者可伴有发热,甚至超过39℃.  相似文献   

2.
孙丽伟  郭凯 《健康大视野》2007,15(7):121-121
上呼吸道感染是由致病病原体引起的以鼻、咽、扁桃体及喉部炎症为主要发病症状的,小儿时期常见病、多发病。对于婴幼儿患者服药的依从性对疗效有很大影响,分析2003年3月-2007年1月服用阿奇霉素分散片治疗的116例上呼吸道感染患儿的服药依从性,观察治疗效果并与同期107例服用非分散片剂型大环内酯类药物的婴幼儿进行对照,结果报道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龚志刚 《中国校医》2010,24(10):770-770,772
颈椎病是1种综合症群,主要是指由于颈椎间盘退变导致颈脊神经、颈髓、椎动脉和交感神经受到刺激或压迫而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是中老年的多发病、常见病,但在大学生中其发病呈上升趋势。近年来,我们通过综合分析X线征象及临床体征,发现在大学生颈椎病患者中,  相似文献   

4.
支气管炎是儿童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通常简称为小儿支气管炎。临床特点是先有上呼吸道感染的一般症状如发热、喷嚏、流涕、咽部疼痛等,而后出现频繁干咳、少痰。随着病情进展,痰液逐渐增多。并伴有热度增高、嗜睡、食欲减退、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查体可闻及患儿胸部有干、湿啰音,但啰音位置并不固定,  相似文献   

5.
86例大学生颈椎病临床表现和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善金 《中国校医》2010,24(8):563-563,565
颈椎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其患病率有逐步上升、发病年龄逐渐年轻化的趋势,患病率在成人中为10%~15%,40岁以上的患病率为80%。现对学院门诊86例大学生颈椎病的不同临床表现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正>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儿科常见病及多发病,临床表现主要是发热、咽痛、咳嗽及流涕等。我科2008年6月至2009年6月采用炎琥宁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35例,  相似文献   

7.
南京中医药大学教职工健康体检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人民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及现代人工作和生活压力的增加,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开始成为常见病、多发病。作为以脑力劳动为主的高校教职工,由于工作压力大、强度高、缺乏运动等诸多因素,其健康状况令人担忧。为了充分了解本校教职工的健康状况,寻找其常见病、多发病的发病因素,为今后采取针对性防治措施,2009年5月对本校教职工进行了健康体检,现将结果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某校大学生传染病发病情况,探讨其流行规律,做好在校大学生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工作。[方法]收集某高校2008~2011年在校大学生传染病患病登记资料和传染病疫情报告资料,从流行概况、发病顺位、性别分布、月份分布和年级分布等方面分析预防的重点。[结果]2008~2011年某校学生传染病总发病率为19.23/万,190例传染病以其他感染性腹泻、肺结核、急性出血性结膜炎和细菌性痢疾为主;传染病总发病率男生高于女生(P<0.01);发病高峰为6月,占总病例数的21.58%;本科大一、大二学生的发病率均高于大三、大四和研究生的发病率(P<0.01)。[结论]某校低年级大学生传染病的发病率高于高年级学生。  相似文献   

9.
李红 《中国校医》2014,(10):725-726
目的为了解高校大学生癔症发病情况,以利于做好癔症发作的预防。方法对徐州医学院14例癔症病人发作诱因、临床表现及诊治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具备"癔症性格特征"的女大学生易受精神刺激出现心理障碍而发病,且临床症状与体征不符,有复发倾向,暗示治疗有效。结论癔症的起病与精神因素和暗示密切相关,在治疗中暗示疗法同样起着重要作用。应加强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积极预防癔症发作。  相似文献   

10.
某高校学生颈椎病患病现状及其危险因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大学生的亚健康症状除疲劳、失眠等疲劳综合征外,以颈椎病相关症状尤为多见,如头晕、颈痛等.这可能与大学生自身的工作、生活特点,如长期低头伏案作业、做实验,致颈椎长期处于不良体位,易出现慢性劳损有关.笔者于2007年1-12月围绕高校学生颈椎病的常见症状进行了问卷调查,对颈椎病发病的可疑危险因素进行分析,为防治大学生颈椎病相关症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胸外科术后患者医院发生感染的原因及预防方法。方法对医院2008年8月-2011年9月收治的80例胸外科手术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感染部位以呼吸道感染为主,共57例,占71.2%,其中下呼吸道31例,占38.7%,上呼吸道26例,占32.5%,其次为胃肠道感染11例,占13.7%;患者的年龄>60岁、手术时间>3h以及住院时间>14d是胸外科术后患者易发生医院感染的因素。结论胸外科术后患者医院感染以呼吸道感染最多,其次是胃肠道;患者的年龄、手术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是胸外科手术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主要因素,外科医师在临床中应充分的给予重视,在进行手术的过程中要采取尽量缩短手术时间、在术后要缩短住院时间以及加强对患者的呼吸道管理等措施,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胸外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与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2月-2010年11月胸外科1464份出院患者病历.结果 1464例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76例,感染发生率为5.19%;下呼吸道感染占首位,其次为泌尿道感染、上呼吸道感染、消化道感染等;医院感染与老年人免疫力低下、住院时间长、抗菌药物应用、侵入性操作密切相关.结论 胸外科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较多,加强对医院感染的监测,积极采取有效控制措施,控制医院感染.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分析ICU应用有创呼吸机的患者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的影响因素,为下呼吸道感染的预防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和前瞻性监测相结合的方法,对2004年1月1日-2010年12月31日ICU498例下呼吸道感染患者进行调查,分析下呼吸道感染的影响因素.结果 1382例使用呼吸机的患者发生下呼吸道感染498例,感染率为36.03%;患者基础疾病数量、机械通气时间、疾病严重程度、气管插管方式等是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影响因素,而与患者的年龄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生有多种影响因素,针对性的实施干预措施,可有效地预防和降低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何玮 《中国校医》2013,27(8):602-604
目的为预防高校发热性疾病提供依据。方法对2012年以发热为首要症状的的1026例病例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 026例发热患者体温以中度热和低热为主;男、女不同性别发热程度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月份就诊的发热患者人数最多(23.10%);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为发热、乏力、肌肉酸痛、咽痛、鼻塞流涕、咳嗽等;疾病诊断多为上呼吸道感染(82.94%)。结论高校医院发热多为上呼吸道感染所致,应通过多种途径预防这类呼吸道传染病,减少发热患者。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回顾南京农业大学医院在2018、2019全年校医院的电子就诊系统,统计分析这两年在校学生在门诊就诊中呼吸道感染就诊情况。方法导出2018—2019年该医院门诊电子就诊系统中大学生呼吸道感染的发病情况,统计学生的发病时间、年龄、性别、病种、年级,数据使用Excel软件和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这两年校内呼吸道感染就诊高峰2018年为第四季度,2019年为第二季度,不同季度的就诊人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春季及冬季是校医院呼吸道感染的就诊高峰,及时给出呼吸道感染风险提示及宣教,避免影响呼吸道健康的负面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综合医院产妇医院感染的现状及相关因素,为临床控制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2008-2011年产妇医院感染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4年内共有13408例产妇分娩,发生医院感染37例,感染率为0.28%;感染前3位的是会阴侧切术引起的切口感染、剖宫产术后的切口感染、上呼吸道感染,分别占27.03%、16.22%、16.22%;24例剖宫产产妇发生医院感染,其中切口感染6例,其他部位的感染18例,剖宫产产妇发生其他部位的医院感染明显高于阴道分娩产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9.578,P<0.01);医院感染多发生于第一~三季度,第四季度少见,与南方春季呼吸道感染多,夏、秋季炎热潮湿容易发生切口感染有关.结论 产妇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很多,科学的围产期保健、严格无菌操作和感染管理等是预防和控制产妇医院感染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糖尿病(DM)患者合并下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特点与危险因素。方法 2007年1月-2009年12月共收治2520例DM患者,对其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的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医院感染的发生率为9.8%,主要为下呼吸道感染,占41.1%;主要症状为咳嗽、鼻塞,发热、畏寒,胸闷、胸痛及伴随血糖升高等;检出的病原菌依次是革兰阴性杆菌、革兰阳性球菌、真菌,分别占60.7%、24.1%、15.2%;患者年龄较大、患病时间较长、住院天数较多、接受过气管插管、长期使用抗菌药物、血糖控制不佳等是DM患者易合并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 DM患者易发生下呼吸道感染,应针对上述危险因素,采取综合措施,降低DM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OBJECTIVES: The aims of this study were to document the prevalence of work related upper and lower respiratory tract symptoms in workers exposed to organic dusts and to identify variables predictive of their occurrence. METHODS: A cross sectional survey with an administered questionnaire (a previously validated adaptation of the Medical Research Council (MRC) respiratory questionnaire) was performed. Symptoms were classified as work related by their periodicity. Demographic data, smoking habits, and occupational histories were recorded. Personal exposures to dust and endotoxin were measured and individual subjects ascribed an exposure value specific to occupation, site and industry. Cox''s regression techniques were used to identify variables predictive of work related upper and lower respiratory tract symptoms. Information was stored using Dbase 3 and analysed with SPSS. RESULTS: 1032 Workers (93% of the target population) were studied in nine different industries. The highest prevalences of work related lower respiratory tract symptoms (38.1%), upper respiratory tract symptoms (45.2%), and chronic bronchitis (15.5%) were found among poultry handlers. White workers were significantly more likely to complain of upper and lower respiratory tract symptoms. An individual in the swine confinement industry had a symptom complex compatible with byssinosis. Increasing current personal exposures to dust or endotoxin were found to be predictive of upper and lower respiratory tract symptoms, chronic bronchitis, and byssinosis. In a univariate analysis a relation between current exposures and the organic dust toxic syndrome was found. Present smoking and previously documented respiratory tract illness were significantly predictive of work related lower respiratory tract symptoms. Women were more likely to report work related upper respiratory tract symptoms. CONCLUSIONS: People exposed to organic dusts may have a high prevalence of work related respiratory tract symptoms which are related to dust exposures and smoking habits. Action should be taken to reduce exposures to dust and endotoxin and stopping smoking should be promoted among workers exposed to organic dusts to reduce morbidity.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住院患儿医院感染的特点,寻找医院感染发生的相关因素,进一步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对医院2008-2010年82 708例住院患儿进行调查,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发生医院感染2029例,感染率为2.45%,呈逐年下降趋势(P<0.01),发病率较高的部位依次为上呼吸道、胃肠道、下呼吸道,分别占54.61%、25.63%、11.58%;发病年龄集中于<3岁儿童,占84.03%;儿童住院患儿医院感染的病原体主要为病毒,占85.14%;随着住院时间的延长医院感染率明显增加(P<0.01).结论 应针对儿童住院患儿的特点,制定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人血浆抗菌肽LL-37、25羟维生素D3与儿童反复上呼吸道感染的相关性,以期为儿童反复上呼吸道感染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2018年2-8月选取在河北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24例反复上呼吸道感染患儿为实验组,对照组为24例同期健康儿童。两组对象均空腹采血,检测血浆LL-37、25羟维生素D3含量,同时记录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既往1年内发生上呼吸道感染的次数。结果 实验组患儿血浆25羟维生素D3含量(18.37±5.50) ng/ml与血浆抗菌肽LL-37水平(3.45±0.98) ng/ml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29.24±9.04) ng/ml、(8.93±2.23) ng/ml(P<0.05)。实验组患儿血浆25羟维生素D3含量、LL-37水平均与上呼吸道感染次数呈负相关(r=-0.645、-0.560,P<0.05);血浆25羟维生素D3含量与血浆LL-37水平呈正相关(r=0.908,P<0.05)。结论 维生素D缺乏与反复上呼吸道感染发生有关,反复上呼吸道感染患儿血浆LL-37水平下降,且25羟维生素D3缺乏可能是反复上呼吸道感染患儿血浆LL-37水平下降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