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大学生院前急救知识普及的最佳模式。方法由校医院对本校大学生每月开展1次院前急救知识培训,培训形式为"面授+练习+考核"。采用广州市红十字会理论和技能评估工具在培训前、培训后1个月对学员的培训效果及满意度进行评估。结果截止目前共开展培训13期,培训学员972人。学员培训后1个月的考核成绩明显高于培训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共有929人通过考核获得初级救护员证书,通过率为95.6%,华南师范大学初级救护员拥有率达到1.6%。学员对课程的满意度平均为94.6%。结论依托校医院开展大学生院前急救知识普及是一种比较合理、有效、节约的培训模式,可以大大提高大学生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利用现代新媒体广泛宣传培训,对社区居民进行实地演练,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培训等,使应急救护进入社区,提高群众自救互救的意识和能力。方法选取2015年10月-2017年10月东丽区小东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自愿接受培训的600例居民,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0例,对照组采取实践教学模式,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融入信息化培训模式,通过现场答卷的形式比较实践教学效果。结果观察组社区居民的急救知识和操作技能在培训后的合格率为79.00%,高于对照组的64.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在急救过程中融入信息化培训模式,能够提高初级救护员培训质量,既能调动学员的积极性,又能保证教学效果,值得在社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确定影响社区公众院前急救培训效果的因素,探讨普及院前急救培训的最佳模式。方法对武汉市金鹤园126名社区居民进行获取急救知识渠道和现场急救技能需求的调查。将这126名居民随机分配到3个不同培训模式小组进行专业急救知识培训,并评估培训后即刻、培训后1个月、培训后6个月的效果。结果 3组受训人员在培训前所掌握的急救知识和操作技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以培训后即刻、培训后1个月、培训后6个月的得分进行偏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文化程度、培训间隔时间、培训模式和培训效果有一定的相关性。结论武汉市已迈入老龄化城市,迫切需要对全民普及现场急救知识;利用最佳的培训模式来提高全民的培训效果;不同年龄、学历的受训人员的培训效果不同;定期进行再次培训可强化记忆力,增强培训效果。  相似文献   

4.
连永丽  王卫洁  王娇 《中国保健》2010,(11):132-133
我们社区人口达2万人,糖尿病发病率为4%,患病率为6%。我们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站计划在2010年12月前,举办糖尿病健康教育学习50次,在社区医院或居委会由社区医生讲课,以图片、多媒体等多种形式为社区居民讲解糖尿病知识,在社区内普及糖尿病知识,提高社区居民对预防糖尿病知识的知晓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我国公众自救互救知识的认知水平较低,在急危病发生时能现场施救的措施较少,因此对非专业人员进行急救知识和技能的普及在倡导全民参与的院前急救中显得尤为关键。本研究了解商丘市社区居民院前急救现状,提高其自救互救能力,为构建合理的急救培训体系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6-05-01-2017-05-01商丘市梁园区和睢阳区作为研究区域,每个区抽取2个社区做为研究场所。采用掷硬币法随机将2个社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采用自编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干预组和对照组进行调查,问卷包括一般资料问卷,院前急救知识、态度、行为以及急救知识学习需求问卷3部分。结果干预组和对照组居民性别(χ~2=0.177,P0.05)、年龄(χ~2=8.260,P0.05)、文化程度(χ~2=7.847,P0.05)、职业(χ~2=5.782,P0.05)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培训前,干预组与对照组社区居民急救知识、态度和行为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培训后,干预组社区居民院前急救知识得分为(14.23±1.58)分,高于对照组的(9.11±2.31)分,t=-17.66,P0.01;急救态度得分为(24.17±2.04)分,高于对照组的(19.11±3.10)分,t=-17.45,P0.01;急救行为得分为(30.41±2.24)分,高于对照组的(27.45±3.58)分,t=-10.21,P0.01。干预组居民知晓率随活动开展时间逐渐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12,P0.05。结论通过急救培训能提高社区居民的院前急救知识、态度和行为,院前急救培训的形式应多元化,适应社区居民的需求;社区居民对自救互救体系的知晓率有很大提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PDCA循环模式在全科医师规范化培养社区带教管理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1-10月在静安区某两家全科医师规范化培养社区教学基地学员16例为对照组,再选取2019年1-10月学员16例为观察组.对照组学员以传统模式开展全科医师社区培训,观察组采用PDCA循环管理模式进行全科医师社区培训质量控制管理.项目结束后,对两组全科学员的教学效果、满意度及患者对学员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全科学员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考试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且患者对全科学员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PDCA循环管理模式可改善全科医师规范化培养社区基地带教质量,提高学员带教满意度及患者对学员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 调查昆明市老年人对慢性病及其社区管理现状的了解情况。方法 采取完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昆明市西山区、五华区、盘龙区、官渡区各2个社区50岁老年人161名作为调查对象。采用自行设计的《昆明市老年慢性病患者社区管理现状调查表》,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对调查对象进行面访。调查内容包括年龄、学历、慢性病知识的了解情况、健康意识、社区开展对慢性病患者干预情况以及社区居民参与情况等。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相关性检验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社区老年人对慢性病主观了解程度和客观了解程度不一致(P<0.01),文化水平与慢性疾病知识了解程度呈正相关(r_s=0.892,P<0.05)。社区老年人的健康意识普遍较高,79人(49.06%)每年进行1次体检,31人(19.25%)从未体检或很少体检。参与过社区医院活动76人(47.20%),没有参与过66人(40.99%),没有听说过19人(11.80%)。在没有参加过社区医院活动的人中,19人(28.79%)经客观评价完全不了解慢性病,对慢性病知识有一定了解及非常了解的人占71.21%(47人)。84.21%(64人)参加过社区医院活动的人对慢性病知识有一定了解或非常了解。87人(54.03%)生病后愿意到社区医院就诊,最主要原因是离家近(30.85%);不愿意到社区医院就诊的主要原因是医疗水平差(22.23%)和医疗设备不完善(20.76%)。结论 昆明市老年人慢性病社区管理仍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存在社区老年人对慢性病知识了解程度不高,社区医院开展老年慢性疾病普及范围及制度管理不健全等问题。社区医院应大力开展关于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的知识讲座、健康教育、跟踪随访以及建立健康档案等,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慢性病患者的自我健康规范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  调查德阳市社区居民急救知识水平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制定培训方案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抽取德阳市823名社区居民,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院前急救知识问卷进行调查。
  结果  共回收有效问卷811份。社区居民的急救知识得分为(9.75 ±2.83)分。社区居民急救知识5个维度的回答正确率由高到低排列依次为:急救电话维度正确率为98.8%,意外伤害急救维度正确率为62.8%,气道异物急救维度正确率为47.1%,创伤急救维度正确率为20.3%,心搏骤停急救维度正确率为11.6%。15个条目中急救电话正确率最高为98.8%,心肺复苏术正确率最低为27.9%。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教师、学生、医务人员、警务人员,大专及以上学历和参加过急救培训是德阳市社区居民急救知识得分的影响因素(调整后模型R2=0.481,F=142.176,P < 0.01),以上人群急救知识得分都相对较高。
  结论  社区居民的急救知识掌握情况处于中等偏低水平,政府与有关机构应探索并建立社区居民急救培训模式,加大对现场急救知识的普及和宣传,扩大培训覆盖面,根据不同职业和学历采取不同的培训方式,提升公众急救知识水平,建立居民自救互救体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柳江县村医精神疾病防治康复知识的培训效果。方法对柳江县8个乡镇138所村卫生室158名村医采用集中培训,了解社区精神疾病防治康复知识,并对培训前后学员技术知识进行效果评价。结果培训后乡村医师的精神疾病防治知识考试成绩明显高于培训前(P0.01)。学员对培训师资、教学计划、培训教材和总体效果等4个方面的满意度均在90%以上。结论开展农村社区精神卫生服务培训可以提高乡村医生精神疾病防治知识水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我国城市居民急救知识、态度及能力现状,为开展居民急救知识普及培训提供有益的建议。方法以不记名问卷调查方式,对南充市5个社区居民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86.0%社区居民对学习急救知识的态度基本端正。居民获取急救知识的途径单一,以仅从报刊书籍获得急救知识的社区居民为多,占31.3%。社区居民以希望通过现场急救模拟演练来普及急救知识的为多,占31.8%。结论我国城市居民急救知识与技能的普及趋势良好,但实际应用并不广泛,急需各方面力量的大力支持,以提高居民应急自救互救能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应用专业院前救治技术对危重症创伤患者神经功能、伤残率和病死率的影响.方法 选取危重症创伤患者100例作为院前组,选取事故发生后直接入院内急诊室的危重症创伤患者100例作为院内组.比较两组同等救治时间窗内格拉斯哥昏迷评分、休克指数、创伤指数、病死率.结果 两组救治后12h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院前组救治后24h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明显高于院内组[(13.9±3.6)分比(11.9±4.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院前组救治后12,24h创伤指数明显低于院内组(12.1±5.1比14.6±4.8、11.9±4.6比14.3±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救治后12,24 h休克指数和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院前规范专业救治技术对于突发事件中危重症创伤患者救治有不可忽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社区居民院前急救知识和技能的了解和掌握情况的调查,探讨干预策略。方法入选我社区2013年1月至6月普通居民200例,分观察组(接受过急救培训)和对照组(未接受过急救培训),每组各100例,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居民院前急救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度,总结干预策略。结果除正确问答120电话外,观察组正确判断抢救时间、处理煤气中毒、触电和创伤的知识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除正确判断呼吸骤停依据和处理烫伤外,观察组正确人工呼吸方式、正确固定骨折和胸外心脏按压技能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未经培训的社区居民院前急救知识和技能普遍较差.建立和实施有效的干预措施能够普及和提高院前急救知识和技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村公共卫生服务员管理”模式对社区流动儿童计划免疫服务综合干预的效果。方法随机抽取本社区6个村中暂住时间〉3个月的1~6周岁流动儿童为干预对象。选择葑村、红光等4个村的流动儿童作为试验组,实施“村公共卫生服务员管理”计划免疫服务模式干预2年,另选五星、三星村作为对照组。结果于2005(干预前)、2006(干预1年)和2007年(干预2年)在试验组分别调查流动儿童212、230和248名,调查对象在3个年份间的预防接种建证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五苗接种率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建立“村公共卫生服务员管理”模式,有助于提高社区流动儿童免疫建证及接种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补充钙、锌、维生素A(VA)对儿童生长发育的作用。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来南平妇幼保健院就诊的156例3~5岁儿童为受试对象,按照年龄、性别大致相匹配原则,将其分为4组:对照组、Zn组、Zn+Ca组、Zn+Ca+VA 组,分别给予Zn 3.5mg、Ca 250mg、VA 200μg,每周5天共持续12个月。营养素补充期限为12个月,期间每4个月进行一次体格检查及膳食调查,实验前后各测骨龄1次。结果锌补充组在第12个月末身高与对照组相比出现显著差异( t=3.432, P<0.05),Zn+Ca组在第8个月末及第12个月末与对照组相比,身高出现统计学差异(t值分别为4.383和4.464,均P<0.05), Zn+Ca+VA 组在第8个月末及第12个月末与对照组相比,身高亦出现统计学差异(t值分别为5.432和3.289,均P<0.05)。Zn+Ca补充组体重在第12个月末与对照组相比出现显著差异(t=3.866,P<0.05)。 Zn+Ca+VA 组体重分别在第8个月末及第12个月末与对照组相比,均出现统计学差异(t值分别为5.221和3.2373,均P<0.05)。 Zn组,Zn+Ca组及Zn+Ca+VA 组与对照组两两比较,骨龄的增长均无显著性差异(t值分别为1.277、1.747和1.958,均P>0.05)。结论 Zn+Ca+VA 可增加儿童身高、体重增长速率,缓解骨龄滞后现象,但不加速骨骼的成熟。  相似文献   

15.
何芳  何慧 《医疗保健器具》2013,(12):1565-1566
目的探讨院前急救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入选2009年3月至2013年3月我中心急救组分布据点的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送院方式分为院前急救护理干预组(观察组,我中心急救车送入医院)40例和对照组(家属直接送入医院)40例,通过对我中心院前急救组分布据点院前急救后预后情况跟踪随访对比两组患者的血管再通率、死亡率、抢救时间和住院时间、护理质量满意度。结果两组患者血管再通率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两组溶栓时间和抢救时间,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护理质量满意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院前急救护理干预可以明显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护理质量满意度.有效提高血管再通率,降低死亡率和减少抢救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以健康俱乐部为载体,在社区开展防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慢性病)的健康自我管理规范化课程教育活动进行效果评价。方法163名健康俱乐部成员参加6次规范化自我管理参与式课程,3个月后对健康相关知识知晓率、自我管理行为形成率和身体质量指数( BMI)、血压及空腹血糖等指标达标率进行比较,评估健康自我管理课程的效果。结果参加教育活动后各项健康相关知识知晓率均高于活动前( P〈0.05)。参加教育活动前后自我管理行为形成率比较,其中“平均每天运动时间﹥30 min”和“每天吃蔬菜﹥250 g”的形成率均高于活动前( P〈0.05);在“自觉饮食口味一般或清淡”“每天吃水果﹥1个”“每天不吸烟”和“每天偶尔或从不饮酒”方面活动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参加活动前后所有成员的BMI平均值和达标率均略低于活动前( P﹥0.05)。在参加活动的对象中有121名高血压患者,活动后舒张压平均水平略低于活动前( P〈0.05),但活动前后血压控制达标率变化不大( P﹥0.05);47名糖尿病患者中,空腹血糖由活动前的(7.46±2.00)mmol/L降至活动后的(6.79±1.64)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空腹血糖控制达标率由活动前的48.94%升至活动后的63.83%,但活动前后达标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以健康俱乐部为载体,在社区开展慢病防制相关的健康自我管理教育活动,活动3个月后健康知识知晓率和自我管理行为形成率提高明显,对控制血压和空腹血糖也产生一定作用,但对BMI影响尚不明显。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多通路输液配合多巴胺微量泵入在院前急救中治疗失血性休克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7-12月于本院进行急救的80例已确诊的失血性休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建立一条通路输液治疗,试验组患者采用多通路配合多巴胺微量泵入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苏醒时间及常规指标的变化。结果:试验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各临床常规指标及苏醒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多通路输液配合多巴胺微量泵入的方法更有利于对院前治疗性休克的急救治疗,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提高在机场公共场所发生意识丧失内科患者的院前诊断、院前急救水平的有效途径。方法对我急救中心2005年12月至2010年12月接诊的162例意识丧失内科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其送院后病情跟踪。结果本组162例中,到达现场已死亡28例,现场和转运途中死亡2例,院前死亡共30例。院后死亡8例,总死亡38例,总病死率23.5%,院前病死率18.5%,送院患者110例,院后病死率7.3%。患者病因中,前三位分别为神经科疾病78例.心血管疾病28例。代谢性疾病16例,救治后病死率分别是10.3%、67.9%、0%。结论机场公共场所发生意识丧失的内科患者以神经科疾病和心血管疾病为多数,死亡率高。重视现场立即急救和心肺复苏是关键,提高急救人员的诊断水平,及时采用有效措施非常重要。建议现场检查血糖、心电图,院内检查头颅CT;院前及时稳定生命体征、对因、对症等治疗,并与院内配合开通脑卒中“绿色”通道,可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健康科普演讲能力三循环培训模式》在海岛社区医生健康演讲培训中的转化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准实验研究方法,实验组医生参加健康科普演讲能力培训,培训前后请专家评分。培训转化应用前后由听众各自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医生演讲能力进行评分,并对听众进行健康知识基线和终末调查。结果实验组医生经过培训后演讲能力明显提升,由培训前的(57.78±21.56)分提高到培训后的(85.28±11.32)分,听众健康知识知晓率明显提升,实验组知识知晓率为81.67%,对照组为70.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康科普演讲能力三循环培训模式在海岛社区医生健康演讲能力提升中的应用效果明显,适合在基层卫生单位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