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3.
马桑内酯致大鼠癫痫持续状态后海马神经细胞凋亡的观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观察马桑内酯(coriarialactone,CL)诱导鼠癫痫持续状态(SE)时海马细胞中DNA损伤及凋亡现象。方法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海马细胞中DNA状态,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显示海马谷氨酸阳性细胞,并以流式细胞术免疫荧光法测定海马细胞中BCL-2样蛋白含量。结果SE后海马细胞中有DNA损伤断裂;海马CA3区谷氨酸阳性细胞数量减少,着色变淡;海马细胞中BCL-2样蛋白增加。结论SE可诱导海马细胞DNA损伤进而凋亡;SE时谷氨酸过量释放可造成突触后靶细胞损伤。BCL-2样蛋白增加可能是BCL-2家族蛋白共同变化的结果,是细胞自身的保护机制,以抗损伤和凋亡。 相似文献
4.
马桑内酯长期致痫对脑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马桑内酯长期致痫对脑的影响,本文在60只大鼠(致痫组和非致痫组各半),观察了马桑内酯致癫痫发作次数的不同,大脑内神经元和胶质细胞密度的变化,小脑内蒲肯野氏细胞密度的变化,并配合经典的高尔基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等定性指标。初步认为马桑内酯长期致痫对脑是有影响的,这种影响是逐渐发生的,其明显变化表现为大脑胶质细胞的增生和小脑深部蒲肯野氏细胞的缺失。上述变化多发生在致癫5.5月,以6.5月最明显。本结果可为马桑内酯在临床的合理使用提供解剖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脑内主要的兴奋性氨基酸(EAAs)有谷氨酸(Glu)和天冬氨酸(Asp),抑制性氨基酸(IAAs)有γ氨基丁酸(GABA)和甘氨酸(Gly)。我们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仪结合紫外分光光度仪检测了马桑内酯(CL)致癫痫大鼠大脑皮层、海马Glu、Asp、Gly及GABA的含量变化,探讨癫痫发作的病理生理机制。材料和方法: 雌性SD大鼠12只,体重160~180g。行双侧卵巢摘除术。术后第8天将动物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N)和CL致癫痫组(CL),每组6只。立体定位仪下行右侧侧脑室注药。N组注入生理盐水2μl,CL组按50μl/kg体重注入CL。…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讨氨基酸类神经递质在癫痫发病中的作用,我们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仪(HPLC)结合紫外分光光度仪分析检测了马桑内酯(CL)致痫大鼠大脑皮层、海马Glu、Asp、Gly、GABA的含量变化。结果显示:CL致痫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Glu、Asp、Gly含量增加(P〈0.01,P〈0.05);GABA含量减少,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这些结果提示兴奋性和抑制性氨基酸在癫痫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可能 相似文献
7.
皮质醇对马桑内酯致痫大鼠大脑皮层,海马γ—氨基丁酸免疫组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解皮质醇对马桑内酯蛭和痫大鼠大脑皮层、海马γ-氨基丁酸(GABA)免疫组化分布的影响,应用免疫组化方法研究3组大鼠大脑皮层、海马γ-氨基丁酸免疫反应(GABA-IR)阳性细胞的分布,以探讨马桑内酯致痫及人工合成皮持醇-地塞米松的抗痫 是民GABA系统相关。结果显示;马桑内酯致痫 后大鼠大脑皮层海马齿状回GABA-IR一细胞较正常组明显减少,应用Dex后再致痫 ,大鼠大脑GABA-IR细胞数居正 相似文献
8.
化学致痫剂马桑内酯导致大鼠海马神经细胞内Ca^2+升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于培养的新生太鼠海马神经细胞,应用fura-2荧光检测技术,观察了致痫剂马桑内酯对单个海马神经细胞内钙离子浓度([Ca^2+]i)的影响。培养液内马桑内酯浓度达10^-8mol/L时可引起[Ca^2+]i增加,[Ca^2+]i随给药浓度的提高而升高。马桑内酯浓度达5×10^-6mol/L时,[Ca^2+]i维持于稳定的高水平上。当胞外无Ca^2+时,马桑内酯仍可引起[Ca^2+]i的升高;L-型钙 相似文献
9.
钙调素拮抗剂对癫痫动物模型抗痫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了解钙调素拮抗剂有无抗痫作用,为临床上开发新型的抗痫药以进一步控制癫痫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记录小鼠脑电图同时观察其行为的方法,观察钙调素桔抗剂W—7对L型钙离子通道激动剂±Bayk—8644致痫小鼠行为和脑电图的影响。结果 钙调素拮抗剂明显延长了痫性发作和痫波发放的潜伏期,减轻了痫性发作程度,减少了痫波发放频率;同时还发现钙调素拮抗剂有一定的镇静作用。结论 钙调素拮抗剂对±Bayk-8644致痫小鼠有抗痫作用。 相似文献
10.
11.
雌孕激素对马桑内酯致癫痫大鼠大脑皮层和海马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们已经在动物身上证明了雌激素的致癫病性和孕激素的抗癫癌作用,然而其作用机制尚不清楚。为此,我们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仪(HPLC)结合紫外分光光度仅检测了马桑内酯(CL)致癫痫大鼠大脑皮层、海马谷氨酸(Glu)、门冬氨酸(Asp)、甘氨酸(Gly)及γ-氨基丁酸(GABA)的含量变化及雌二醇(E2)、孕酮对它们的影响,旨在探讨雌、孕激素的作用机制。材料和方法:雌性SD大鼠24只,体重ito-180g,行双侧卵巢摘除术。术后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l组)、几致癫病组(2组)、应用马后致癫病组(3组)及应用孕酮后致癫病组(4组)。l、2组… 相似文献
12.
癫痫的诊断和治疗是目前神经内外科的一个难题。 1875年Jackson提出局灶性癫痫的发生与颅内致痫灶之间存在着关系的理论后 ,1886年Horsley对一位由于颅骨骨折而引起癫痫的患者进行了最早的大脑皮层切除术 ,并且使该患者的癫痫发作明显减少[1] 。在这以后 ,许多神经科医生都试图通过各种方法来确定致痫灶 ,用手术的方法来切除致痫灶达到治疗癫痫的目的。但是 ,对于癫痫致痫灶的定位仍然是比较困难的。Penfield在 2 0世纪初期 ,通过X线定位的方法来发现致痫灶 ,并且通过手术的方法来治疗难治性癫痫。最初的X线定位的方法有颅骨的X线摄片、… 相似文献
13.
马桑内酯致痫大鼠大脑皮质、海马NMDA受体亚单位1 mRNA表达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NMDA受体与惊厥和癫疒间 易感性的形成密切相关。为了探讨癫疒间 发病的分子机制 ,采用原位杂交技术 ,研究了马桑内酯致疒间大鼠大脑皮质、海马 NMDA受体亚单位 1 ( NMDAR1 ) m RNA表达的动态变化。结果显示 ,马桑内酯致疒间 大鼠顶叶大脑皮质及海马齿状回 NMDAR1 m RNA水平显著高于生理盐水对照组 ( P<0 .0 1 ,P<0 .0 5)。提示 :马桑内酯上调脑组织内 NMDAR1亚单位 m RNA水平 ,可能是其致疒间 及使惊厥易感性增加的分子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4.
雌,孕激素对马桑内酯致痫大鼠行为及皮层,海马脑电图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为了解卵巢激素在癫痫发作中所起的作用,本实验采用记录脑电图(EEG)同时观察行为的方法,观察了雌二醇(E2)、孕酮(P)对马桑内酯(CL)致痫大鼠行为及皮层、海马EEG的影响。结果显示:E2能缩短CL致痫大鼠痫性发作及痫波发放的潜伏期,增加痫波发放频率。与之相反,P具有明显的镇静催眠作用,并延长癫性发作及痫波发放潜伏期,减轻痫性发作程度,减少痫波发放次数。此为雌激素的致痫及孕激素的抗痫作用提供了行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抗癫痫药物(AED8)的致痫作用及对其的预防和治疗。方法:总结32例AED8致癫痫发作加重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2例中以服用卡马西平最多(19.12%)、次之为巴比妥类药物(15%)、苯妥英纳(14.5%)、合并用药(14.29%)、苯二氮Zhou类(8.69%)、丙戊酸纳(2.78%)。32例经停药并合理选择其他抗癫痫药物及减少药物剂量治疗,27例有效,5例无效。结论:AED8能致癫痫发作加重,应合理选择抗癫痫药物。 相似文献
16.
NMDA受体与惊厥和癫痫易感性的形成密切相关。为了探讨癫痫发病的分子机制,采用原位杂交技术,研究了马桑内酯致痫大鼠大脑皮质、海马NMDA受体亚单位1(NMDAR1)mRNA表达的动态变化。结果显示,马桑内酯致痫大鼠顶叶大脑皮质及海马齿状回NMDAR1 mRNA水平显著高于生理盐水对照组(P〈0.01,P〈0.05)。提示:马桑内酯上调脑组织内NMDAR1亚单位mRNA水平,可能是其致痫及使惊厥易感 相似文献
17.
皮质醇对马桑内酯致痫大鼠大脑皮层、海马γ-氨基丁酸免疫组化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皮质醇对马桑内酯致痫大鼠大脑皮层、海马γ-氨基丁酸(GABA)免疫组化分布的影响,应用免疫组化方法研究3组大鼠大脑皮层、海马γ-氨基丁酸免疫反应(GABA-IR)阳性细胞的分布,以探讨马桑内酯致痫及人工合成皮质醇-地塞米松(Dex)的抗痫是否与GABA系统相关。结果显示:马桑内酯致痫后大鼠大脑皮层、海马齿状回GABA-IR阳性细胞较正常组明显减少,应用Dex后再致痫,大鼠大脑皮层、海马GABA-IR细胞数居正常及致痫组之间,3组GABA-IR细胞数经F检验有非常显著性差异(大脑皮层F值=20.9,P<0.001,海马F值=47.7,P<0.01),表明马桑内酯致痫可能有GABA系统的参与,GABA-IR阳性细胞的减少使大脑皮层及海马神经元脱抑制,临床表现抽搐。Dex可能通过抑制GABA的再摄取、促使GABA神经元蛋白合成,参与兴奋的抑制。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氯化铁(FeCl3)致痫大鼠早期颅内电极脑电图的特点。方法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n=6)、对照组(n=6)、模型组(n=28)。模型组大鼠采用皮层内注射FeCl3溶液建立癫痫模型,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正常组不注射任何液体。通过颅内电极连续记录建模过程中早期脑电图。结果模型组28只大鼠左侧大脑皮层内注FeCl36min后,颅内电极脑电图开始出现间断性痫样放电;12min后,25只大鼠观察到突出于背景的快节律、高波幅异常放电,以及痫样异常放电由左侧半球向右侧半球快速扩散,同时观察到大鼠全身发作时行为改变。正常组和对照组脑电图均未发现癫痫样放电。结论早期颅内电极脑电图可观察到建模过程中的痫样放电及急性发作时典型表现,为创伤后癫痫的深入研究提供了较好的实验平台。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颅内电极脑电图(EEG)监测对癫痫致痫灶的定位作用。方法对经临床、影像学和常规EEG检查不能确定致痫灶部位的20例难治性颞叶癫痫患者,应用立体定向技术,经双侧颞叶植入硬膜下条状电极进行长时间EEG监测,观察发作期及发作间期EEG变化,结合常规EEG、MRI检查结果对癫痫灶进行综合定位;术后随访,评估致痫灶定位的准确性。结果20例患者颅内电极埋藏时间为1—5d,每例监测到/〉2次临床发作并记录发作间期和发作期的异常放电活动。20例患者发作期颅内电极EEG均能准确定位,15例致痫灶发作间期与发作期一致,2例发作间期为双侧棘波,3例发作间期定位与发作期不一致。术后按Engel疗效分级:发作消失13例(65%),显著改善3例(15%),良好3例(15%),无效1例(5%)。未出现因颅内电极安置所致的并发症。结论颅内电极EEG监测可为癫痫手术治疗提供可靠的病灶定位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癫痫发病的发子机制。方法 采用原位杂交技术,研究了马桑内酯致痫大鼠大脑皮层、海马N-甲基-D-天安门冬氨酸受体亚单位1(NMDAR1)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 马桑内酶致痫大鼠顶叶大脑皮层及海马齿回NMDAR1mRNAA水平显著高于生理盐水对照组(P〈0.01,P〈0.05)。结论 马桑内酯上调脑组织内NMDAR1mRNA水平,此可能是其致痫及惊痫及惊厥易感性增加的分子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