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7 毫秒
1.
癫痫儿童生活质量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研究癫痫儿童的生活质量 (QOL)、影响因素及心理干预治疗效果。方法 对 7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癫痫患者和对照者 70例 ,进行癫痫患者生活质量量表 3 1(QOLIE 3 1)的评估 ,并在癫痫组中 ,随机抽取 45例进行心理干预治疗。结果 癫痫组较对照组QOL明显降低 ,儿童抑郁量表 (CDI)评分明显增高 (P<0 .0 1)。心理抑郁、家庭环境、发作担忧、记忆功能、药物影响、发作频率等多种因素对QOL影响较大 ,相关程度呈递减趋势。心理干预治疗后 ,癫痫患儿QOL明显改善 ,各项得分及总评分均有明显提高 (P <0 .0 1)。结论 癫痫患儿QOL明显降低 ,心理抑郁、家庭环境、发作担扰对QOL影响较大 ,加强对癫痫儿童的综合治疗 ,控制痫性发作是提高其QOL的前提 ,心理干预治疗是提高QOL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综合干预对癫痫伴发抑郁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综合干预治疗对癫痫伴发抑郁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将68例原发性或隐源性癫痫伴发抑郁的患者分为对照组与综合干预组各34例,对照组只给予一般抗癫痫药物治疗,综合干预组在抗癫痫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心理干预治疗,同时加用抗抑郁药口服(氟西汀口服,每日20mg),疗程12周.治疗前后分别进行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及癫痫患者生存质量量表-31(QOLIE-31)评定.结果:综合干预治疗3个月后患者QOL明显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各项指标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综合干预治疗能明显改善癫痫伴发抑郁患者的生存质量与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隐源性癫痫患者生活质量(QOL)的影响因素及护理干预方法。方法:采用癫痫患者生活质量量表-31对56例隐源性癫痫患者(癫痫组)和46名年龄、性别、学历、文化背景与癫痫患者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进行评定;根据SDS评分将癫痫患者分为抑郁组37例和非抑郁组19例;服用1种抗癫痫药物(AED)者41例为单药组,服用1种以上者15例为多药组。结果:癫痫组患者QOL各项得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抑郁组患者对发作的担忧、情绪健康、精力疲乏和总体健康水平方面低于非抑郁组(P〈0.05);单药组与多药组的患者比较,在对发作的担忧、综合生活质量、情绪健康、药物影响及总体健康水平方面得分显著升高(P〈0.05);护理干预后,患者的情绪健康、认知功能、社会功能明显提高(P〈0.05)。结论:隐源性癫痫患者的生活质量显著降低;伴有抑郁和服用多种AED对生活质量影响较大,护理干预后患者的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4.
护理干预对癫痫病人生活质量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癫痫病人生活质量(QOL)及其影响因素,以寻找提高其生活质量的护理对策。[方法]选取门诊就诊癫痫病人56例和健康者46例,采用癫痫病人生活质量量表-31(QOLIE-31)对研究对象进行测试,对癫痫组病人进行针对性护理干预。并了解癫痫病人的抑郁状况。[结果]癫痫病人QOL各项得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伴有抑郁的癫痫病人对发作的担忧、情绪健康、精力/疲乏和总体健康水平得分明显低于不伴有抑郁的癫痫病人(P〈0.05);服用1种抗癜痫药物的病人比服用1种以上的病人在对发作的担忧、综合生活质量、情绪健康、药物影响及总体健康水平得分显著升高(P〈0.05);护理干预后癫痫病人的情绪健康、认知功能、社会功能提高。[结论]癫痫病人的生活质量显著降低;伴有抑郁和服用多种抗癫痫药物对病人的生活质量影响较大,护理干预能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200例成年癫痫患者生活质量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调查成年癫痫患者的生活质量(QOL)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美国癫痫生活质量调查问卷-10(QOLEI-10)和华盛顿癫痫心理社会问卷(WPSI),对200例成年癫痫患者进行了调查,随机取健康人作为对照组。结果 患者组的QOL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主要因素是发作难以控制、经济拮据、就业不易、活动受限、交际困难、心理障碍(抑郁、紧张、焦虑、惧怕、耻辱感、认知功能减退)。就医方式错误、用药不当、药物的副反应等是患者面临的主要问题。结论 癫痫患者的心理和社会因素影响了癫痫患者病情的控制并使其QOL下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隐源性癫痫患者生活质量(QOL)的影响因素及护理干预方法.方法:采用癫痫患者生活质量量表-31对56例隐源性癫痫患者(癫痫组)和46名年龄、性别、学历、文化背景与癫痫患者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进行评定;根据SDS评分将癫痫患者分为抑郁组37例和非抑郁组19例;服用1种抗癫痫药物(AED)者41例为单药组,服用1种以上者15例为多药组.结果:癫痫组患者QOL各项得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抑郁组患者对发作的担忧、情绪健康、精力疲乏和总体健康水平方面低于非抑郁组(P<0.05);单药组与多药组的患者比较,在对发作的担忧、综合生活质量、情绪健康、药物影响及总体健康水平方面得分显著升高(P<0.05);护理干预后,患者的情绪健康、认知功能、社会功能明显提高(P<0.05).结论:隐源性癫痫患者的生活质量显著降低;伴有抑郁和服用多种AED对生活质量影响较大,护理干预后患者的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癫痫病人生活质量(QOL)及其影响因素,以寻找提高其生活质量的护理对策.[方法]选取门诊就诊癫痫病人56例和健康者46例,采用癫痫病人生活质量量表-31(QOLIE-31)对研究对象进行测试,对癫痫组病人进行针对性护理干预.并了解癫痫病人的抑郁状况.[结果]癫痫病人QOL各项得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伴有抑郁的癫痫病人对发作的担忧、情绪健康、精力/疲乏和总体健康水平得分明显低于不伴有抑郁的癫痫病人(P<0.05);服用1种抗癫痫药物的病人比服用1种以上的病人在对发作的担忧、综合生活质量、情绪健康、药物影响及总体健康水平得分显著升高(P<0.05);护理干预后癫痫病人的情绪健康、认知功能、社会功能提高.[结论]癫痫病人的生活质量显著降低;伴有抑郁和服用多种抗癫痫药物对病人的生活质量影响较大,护理干预能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心理护理干预对乳腺癌术后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乳腺癌术后患者生存质量(QOL)的影响。方法:采用癌症患者QOL调查表对64例乳腺癌患者心理干预前(术后1d)、干预后(术后14d)进行评分,并与22例正常对照比较。结果:乳腺癌术后患者心理干预前的QOL值(16.18&#177;3.28)低于正常对照组(52.64&#177;8.42)(P〈0.01),干预后的QOL值(24.07&#177;6.52)高于干预前(P〈0.01)。结论:心理干预可有效改善乳腺癌术后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减轻癫痫患者焦虑抑郁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内科门诊及住院的癫痫患者72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抗癫痫治疗,并进行常规护理;干预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及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心理干预,包括心理状态调查、解释指导、认知行为疗法及团体心理治疗。应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和抑郁量表对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状况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HAMA、HAMD、SAS及SDS评分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干预组患者HAMA、HAMD、SAS及SD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1)。两组患者随访1~6月,干预组患者减少癫痫发作及提高服药依从性方面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了解癫痫后焦虑抑郁患者的诱发因素,进行心理干预可明显减轻癫痫患者的焦虑抑郁状态同时减少癫痫发作次数,提高患者服药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10.
癫痫患者生活质量及其心理干预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背景:癫痫患者对服药副作用的担心及长期以来人们对癫痫病的误解、歧视均影响其心理、情绪和行为,导致其生活质量下降。一些发达国家的药物管理机构提出评价新型抗癫痫药的效果必须包括生活质量的内容,中国对癫痫患者生活质量的关注也已开始。目的:评价广西部分地区癫痫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心理干预,探讨影响癫痫患者生活质量的因素。设计:病例一对照研究。单位: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脑电图室和神经心理实验室。对象:2002-03/2003-08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儿科门诊和住院癫痫患者78例(癫痫组),年龄8~53岁,按就诊顺序号分为心理干预组39例和非心理干预组39例。同期选择70例无神经系统及其他系统疾病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干预:根据中国文化背景和特点将美国癫痫患者生活质量量表(QOLIE31)中的个别项目加以修改,包括7个分项,分别为对发作的担忧、对日常生活满意程度、情绪、精力状态、认知功能、对长期服用抗癫痫药物的顾虑、社会功能。干预前对两组患者以问卷方式进行QOLIE31进行评估(第1次评分)。其中心理干预组用电话、通信、印发健康宣教资料及个别指导等形式进行心理干预。在3个月后重复上述问卷(第2次评分)。主要观察指标:QOLIE31中QOL总分及7个分项评分。结果:癫痫患者生活质量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主要表现在对发作的担心,生活满意度下降,认知功能下降,对用药的担心和社会功能下降(P≤0.001)。经过心理干预癫痫患者的生活质量各项指标均比干预前有明显提高(P&;lt;0.01);非心理干预组两次评分比较,QOL总分、情绪、用药担心也有提高(P&;lt;0.01或0.05),但对发作的担心、对生活的满意度、精力、认知功能和社会功能与第1次评分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gt;0.05);心理干预组和非心理干预组患者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lt;0.01)。结论:癫痫患者生活质量普遍低下,心理干预可提高癫痫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背景癫痫患者对服药副作用的担心及长期以来人们对癫痫病的误解、歧视均影响其心理、情绪和行为,导致其生活质量下降.一些发达国家的药物管理机构提出评价新型抗癫痫药的效果必须包括生活质量的内容,中国对癫痫患者生活质量的关注也已开始.目的评价广西部分地区癫痫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心理干预,探讨影响癫痫患者生活质量的因素.设计病例-对照研究.单位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脑电图室和神经心理实验室.对象2002-03/2003-08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儿科门诊和住院癫痫患者78例(癫痫组),年龄8~53岁,按就诊顺序号分为心理干预组39例和非心理干预组39例.同期选择70例无神经系统及其他系统疾病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干预根据中国文化背景和特点将美国癫痫患者生活质量量表(QOLIE31)中的个别项目加以修改,包括7个分项,分别为对发作的担忧、对日常生活满意程度、情绪、精力状态、认知功能、对长期服用抗癫痫药物的顾虑、社会功能.干预前对两组患者以问卷方式进行QOLIE31进行评估(第1次评分).其中心理干预组用电话、通信、印发健康宣教资料及个别指导等形式进行心理干预.在3个月后重复上述问卷(第2次评分).主要观察指标QOLIE31中QOL总分及7个分项评分.结果癫痫患者生活质量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主要表现在对发作的担心,生活满意度下降,认知功能下降,对用药的担心和社会功能下降(P≤0.001).经过心理干预癫痫患者的生活质量各项指标均比干预前有明显提高(P<0.01);非心理干预组两次评分比较,QOL总分、情绪、用药担心也有提高(P<0.01或0.05),但对发作的担心、对生活的满意度、精力、认知功能和社会功能与第1次评分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理干预组和非心理干预组患者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癫痫患者生活质量普遍低下,心理干预可提高癫痫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广西癫痫患者生活质量及心理干预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广西癫痫患者的生活质量情况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心理干预。方法 应用癫痫患者生活质量量表(QOLlE-31)对78例癫痫患者进行研究,以问卷方式进行评估,用电话、通信、印发健康宣教资料及个别指导等形式随机选择其中39例癫痫患者进行心理干预。结果 显示广西癫痫患者生活质量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主要表现在对发作的担心,生活满意度下降,认知功能下降,对用药的担心和社会功能下降。经过心理干预癫痫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明显的提高。结论 广西的癫痫患者生活质量普遍低下,心理干预可以提高癫痫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家庭支持干预对改善癫痫患儿父母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64例癫痫患儿父母的临床资料,按照干预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2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取家庭支持干预。比较两组干预前、出院时和出院3个月时的焦虑、抑郁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出院时和出院3个月时,观察组SAS、SDS评分均低于干预前及对照组(P<0.05)。出院时和出院3个月时,观察组FAMQOL量表总分、心理、社会以及精神维度评分均高于干预前和对照组(P<0.05);出院时和出院3个月时,观察组生理维度评分略高于干预前和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家庭支持干预可降低癫痫患儿父母的焦虑及抑郁程度,提高患儿父母的生活质量,但在生理维度方面尚无明显干预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癫痫患儿主要照顾者的心理状态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焦虑自评量表及抑郁自评量表对108例癫痫患儿主要照顾者的心理状况进行评价,并对影响其心理状况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108例癫痫患儿主要照顾者中焦虑阳性12例(占11.1%),抑郁阳性33例(占30.6%),照顾者焦虑、抑郁分值分别为(38.30±9.97),(46.93±12.18),高于常模的(33.80±5.90)、(41.88±10.57),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6.93,4.64;P均〈0.001)。(2)受教育程度越高者,抑郁、焦虑的分值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分别为20.97,116.73;P均〈0.001);城市的比农村的焦虑、抑郁分值高,焦虑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87,P〈0.001)。(3)癫痫患儿主要照顾者心理情况与照顾者的文化程度、癫痫患儿癫痫的发作频率、居住地有关。结论癫痫患儿主要照顾者的心理状态存在较严重的问题,不同类型、不同教育程度、不同居住地的癫痫患儿主要照顾者的心理状况不同,因此,应针对性地对照顾者进行治疗和心理干预,以减少其心理问题。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动态脑电图(activeelectroencephalogram,AEEG)在癫痫先兆期诊断、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临床拟诊为癫痫先兆期的90例患者,应用AEEG1161B型动态脑电图仪行1-6h动态监测,癫痫先兆期的迷走刺激症状以临床观察为主。癫痫患者分试验组(n=55):明确监测到癫痫先兆期表现,采取药物干预和护理治疗;对照组(n=35):虽明确监测到先兆期的表现,但给予安慰剂药物干预。结果试验组患者中,38例(69.1%)癫痫发作症状及脑电图表现明显缓解,17例(30.9%)通过药物干预和护理癫痫发作完全终止;对照组患者中7例(20.0%)癫痫发作程度减轻,28例(80.0%)癫痫发作较干预前无显著变化(P<0.01)。结论动态脑电图是诊断癫痫先兆期可靠有效的检查方法,加强先兆期的药物干预治疗和护理能显著降低癫痫的发作频率,可使大发作转归为小发作或不发作。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缺血性卒中患者继发早期癫痫发作和晚期癫痫发作的发病率、发作类型及缺血性卒中继发癫痫发作的临床危险因素。方法:分析山西省人民医院近3年来首发缺血性卒中的408例患者的年龄、性别、入院时意识、糖尿病、高血压、心源性疾病和卒中部位等的临床特征,随访6~12个月,其中缺血性卒中后继发癫痫发作患者42例,未继发癫痫发作患者366例。缺血性卒中后癫痫发作的患者依据癫痫发作的发生时间分为早期癫痫发作组(18例)和晚期癫痫发作组(24例)。分析缺血性卒中后早期癫痫发作和晚期癫痫发作的发病率、发作类型以及缺血性卒中后发生继发癫痫发作的临床危险因素。结果:缺血性卒中后癫痫发作的发病率为10.3%(42/408),其中早期癫痫发作的发病率为4.4%(18/408);晚期癫痫发作的发病率为5.9%(24/408)。早期癫痫发作的50.0%(9/18)为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晚期癫痫发作的58.3%(14/24)为单纯部分性发作。缺血性卒中后癫痫发作组与非癫痫发作组的临床特征经统计学比较,两组间心源性脑栓塞病例的发生率和累及皮质梗死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缺血性卒中后早期癫痫发作以全面性发作为主,晚期癫痫发作以单纯部分性发作为主;心源性脑栓塞和累及皮质梗死是缺血性卒中后癫痫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同步实施家庭健康教育对食管癌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64例已确诊的食管癌患者按首次住院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32例)和观察组(32例),两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同时接受健康教育,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同步实施家属健康教育。在患者入院时及入院后第4周,采用生活质量指数评定量表,分别对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分比较。结果入院第4周时,观察组患者总体生活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入院后第4周的总体生活质量明显高于入院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食管癌患者家属同步实施健康教育,可提高家属的照料水平及配合程度,减少患者的精神压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跨理论模型(TTM)照护行为干预对新诊断癫痫患儿家属心理状况的影响。方法选择本市及周边地区2012年6月-2015年6月新诊断癫痫患儿的家属9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8例。两组在干预前均采用变化阶段量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其进行基线评估。对照组患儿接受系统治疗护理,患儿家属接受一般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观察组在与对照组相同护理基础上,根据评估结果,针对患儿家属制定并实施个性化的TTM照护行为干预,为期6个月。干预后对两组患儿家属进行跟进评估,分析干预前后患儿家属在照护行为变化阶段的分布情况及SAS、SDS得分的变化。结果干预6个月后,两组患儿家属的SAS、SDS得分比较,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干预前后SAS、SDS得分比较,改善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运用TTM为指导的照护行为干预,能有效改善新诊断癫痫患儿家属的照护行为,降低焦虑、抑郁水平,利于癫痫患儿的照护。  相似文献   

19.
癫发作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癫发作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含量的变化。方法:选取癫患者75例(癫组),据入院时距末次癫发作的不同时间(24 h内2、4~48 h4、8~72 h)采血,测定并比较癫患者在各时间点的血清hsCRP含量;另取门诊健康体检者19例(对照组)采血,比较发作≤1次/周的癫患者发作后24 h内和对照组的血清hsCRP含量。结果:癫患者发作后血清hsCRP含量于发作后24 h内明显增高,之后随时间的推移逐渐下降;发作≤1次/周的癫患者发作后24 h内血清hsCRP含量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结论:癫发作可引起脑神经元损伤,并伴有血清hsCRP含量的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