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体动静脉内瘘目前是长期血液透析患主要的血管通路,一个理想的能长期使用的血管通路是尿毒症患长期存活的重要条件之一。前臂桡动脉和头静脉作内瘘用于血液透析,其长期通畅率高,感染率低,是最理想的选择^[1],目前主要采用无损伤线缝合及用钛制轮钉吻合,前遇到血管较细时缝合困难,常常缝合后血流不畅,应用手术显微镜缝合  相似文献   

2.
沈建松  朱爱平 《现代医药卫生》2007,23(13):1950-1951
目的:探讨改良动静脉内瘘成形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对42例慢性肾衰竭患者,分别在其不同部位,采用连续锁边缝合法并根据血管条件选择端端吻合、端侧吻合、侧侧吻合,施行改良动静脉内瘘成形术。结果:缩短了血管吻合时间,提高了一次性吻合成功率和手术成功率,减少了并发症,获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结论:改良动静脉内瘘成形术中连续锁边缝合法是一种良好的动静脉内瘘缝合技术,适应于不同部位的内瘘吻合,特别适于血管条件差的患者。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肘窝自体动静脉内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自体动静脉内瘘手术的尿毒症患者154例分为两组,腕部内瘘139例和肘窝内瘘15例,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手术成功率、内瘘成熟率、手术并发症等指标。结果肘窝内瘘手术成功率和成熟率高于前臂内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肘窝内瘘手术成功率和成熟率高,是建立内瘘的次佳选择,尤其适用于血管条件差的老年患者。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动静脉内瘘术的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65例患者动静脉内瘘术的成功经验,比较在显微镜下和裸视下操作动静脉内瘘术的差异。结果本组65例患者中,总体成功率94.0%(61/65),失败率6.0%(4/65)。显微镜操作31例成功率93.5%,失败率6.5%,裸视操作下34例成功率88.2%,失败率11.8%;两者比较统计学无差异。结论动静脉内瘘术的成功需要仔细全面的术前评价,手术部位选择,吻合口大小,及时有效术后管理和并发症的处置。应用显微镜和裸视操作下比较动静脉内瘘术,统计学无差异。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49例患者桡动脉-头静脉端端吻合手术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49例尿毒症患者桡动脉-头静脉内瘘吻合术的临床资料。结果 49例均为在前臂行桡动脉-头静端端吻合,一次性手术成功46例,成功率94%,2例术后再次手术探查,重新吻合成功,均能保证血液透析的血流量,1例因动脉硬化严重失败。结论桡动脉-头静脉端端吻合术具有手术简便、成功率高、便于长期穿刺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术的经验。方法;收集我院36例患,鼻咽窝内瘘术7例、腕部头静脉及桡动脉内瘘术29例。结果:手术均—期成功,无并发症出现,术后内瘘使用良好。结论:严格遵守血管外科操作技术是手术成功的保证,鼻咽窝内瘘效果好。  相似文献   

7.
程卫  叶丽萍  李钟声  高路  顾菁 《安徽医药》2013,34(5):584-585
目的充分利用血液透析患者自体血管建立动静脉内瘘,以提高自体动静脉内瘘的使用率。方法选择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我院首次接受自体动静脉内瘘手术(其中前臂内瘘128例,上臂内瘘37例)的慢性血液透析患者165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前臂内瘘术后1个月内闭塞5例;上臂内瘘无一例闭塞,但上臂内瘘血流量较大,压迫止血不充分易造成局部血肿,上臂内瘘可穿刺范围小,静脉易形成动脉瘤。结论前臂血管无法建立内瘘时,上臂内瘘是较好的选择。采取绳梯式穿刺,透明胶带结合指压法止血,可避免动脉瘤及皮下血肿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血液透析是终末期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替代治疗手段之一,良好的血管通路是患者充分透析的生命线,从1966年发明动静脉内瘘后,血液透析在临床上的应用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由急性进入慢性透析年代,慢性肾衰、尿毒症,由不治之症到可依靠血液透析长期生存[1].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动静脉内瘘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通过对82例AVF术的术前准备、吻合方法、吻合口大小、血流量、常见并发症进行综合分析,总结出临床实践理论。结果采用动静脉侧端吻合方法,吻合口径控制在5~6mm,AVF血流量达200mL/min以上,能够减少AVF血管合并症。结论 AVF术术前需要选择适应证,做好手术时机的选择及术前准备,选择好手术切口,术中采用显微外科技术,术后积极观察并及时处置AVF血管合并症,是AVF手术成功的必要条件;采用侧端吻合AVF术式,吻合口径控制在5~6mm,能够减少AVF血管合并症,保证AVF血流量达到200mL/min以上,是AVF手术成功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0.
内瘘是长期血液透析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我院自1992年10月至1997年10月开展钛轮钉进行器械吻合制作动静脉内瘘86例,一次成功83例,现报道如下。一、资料和方法(一)一般资料:本组男48例,女38例;年龄19~79岁,平均42.6岁。其中慢性肾小...  相似文献   

11.
张文勤 《现代医药卫生》2014,(16):2517-2518
目的探讨动静脉内造瘘术的围术期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和总结2009年7月至2013年10月68例动静脉内瘘术的围术期护理经过。结果经过医护人员精心的治疗与护理,68例患者均安全度过围术期,术后行血液透析效果好,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动静脉内瘘是一种安全、创伤小、感染率低、可长期使用的永久性血管通路,而围术期护理对手术成功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总结针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建立永久性血管通路的经验.方法 分别进行前臂动静脉内瘘、上臂动静脉内瘘、人造血管搭桥动静脉内瘘、移植血管动静脉内瘘手术.术前充分准备,术后严格管理及护理.结果 128例患者一期手术吻合通畅率达98.44%,有2例患者术后出现血栓,导致动静脉内瘘闭塞,需行二期处理.结论 依靠充分的术前准备,熟练的显微外科技术,严格的术后管理,可获得一个较好的血管通路,动静脉内瘘手术应遵循先易后难、先非惯用手后惯用手、先前臂后上臂的原则.常见的手术并发症是血栓形成,一旦发现血栓形成,需立即进行相应的处理.  相似文献   

13.
赵艳 《中国医药指南》2005,3(10):1291-1292
探讨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内瘘)成形术的护理.方法选取我科血液透析患者例行上肢左或右侧腕关节上方,桡动脉和头静脉相吻合.结果46例患者手术成功血管壁充盈,血流通畅,使透析顺利进行,有1例自动出院,1例内瘘堵塞.结论加强动静脉内瘘成形术术后护理是保证患者内瘘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间断缝合与连续缝合两种不同缝合方式建立动静脉内瘘的手术效果,以期进一步提高动静脉内瘘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月1月~2011年3月在本院建立动静脉内瘘1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9例,女41例,平均年龄(51±13)岁,一组57例患者采用动静脉间断缝合法,另一组43例患者采用动静脉连续缝合法,分别予7-0无损伤血管缝合线端端吻合。比较两组患者术后24 h、3个月、6个月瘘管通畅率及1个月、3个月、6个月内瘘血流量,并对相关数据做统计学处理。结果两组患者术后24 h、3个月、6个月瘘管通畅率比较,间断缝合法通畅率大于连续缝合法,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透析时血流量比较,第1个月无明显差异,第3个月、第6个月时对比间断缝合法血流量大于连续缝合法,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动静脉内瘘间断缝合术是理想的选择,其瘘管通畅率,透析时血流量明显优于连续缝合术。间断缝合法可作为血液透析患者透析通路的首选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并分析Fogarty导管治疗急性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36例的效果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采集并分析2009年1月-2012年10月本科收治并使用Fogarty导管溶栓治疗的36例急性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患者的资料。结果32例采用Fogaay导管取栓成功,血液透析血流量达250ml/min以上。随访患者半年以上。其中3例再次发生内瘘血栓。结论对于早期的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DSA引导下使用Fogarty导管进行动静脉内瘘取栓治疗效果好,特别是早期成功率极高,且创伤小,延长了自体动静脉内瘘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丝线缝合法与钛轮钉抱合法两种不同术式建立动静脉内瘘的临床效果。方法分析2011年3月~2012年3月入住本院120例慢性肾衰竭患者,男68例,女52例;年龄25~70岁,平均(52.1±5.3)岁,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58例采用丝线缝合法建立动静脉内瘘;另一组62例采用钛轮钉抱合法建立动静脉内瘘,两组患者均在肉眼直视下完成,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内瘘成熟时间、瘘口血流量及术后3个月并发症。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成功率、瘘管成熟时间、内瘘处血流量及术后3个月并发症无明显差异。手术成功率分别为:钛轮钉抱合组91.9%,丝线缝合组91.3%;钛轮钉抱合组中5例术中或术后未触及血管震颤音,将其改为丝线吻合法重建动静脉内瘘,5例手术全部成功。丝线缝合组中5例手术失败,其中2例震颤消失24 h内通过手法按摩,瘘管通畅,震颤复现。另3例手术失败患者将其手术方式改为钛轮钉抱合法重建内瘘,3例手术全部成功。结论丝线缝合与钛轮钉抱合法两种不同术式建立动静脉内瘘的临床效果无显著差异,作者将两种手术方式相互结合、转化,提高了手术成功率,临床上可根据患者血管条件及肾科医师操作技能选择不同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7.
血液透析是目前终末期尿毒症的主要治疗手段,用于血液透析的永久性血管通路最常用的方法是自身动静脉内瘘的建立,而老年患者由于心血管病变因素的影响,动静脉内瘘建立与非老年组有所差异,现就我院96例老年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建立的情况及护理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96例均为各种原因引起的终末期尿毒症患者,其中男57例,女39例,年龄60~80岁平均  相似文献   

18.
吴李莉 《现代医药卫生》2009,25(14):2169-2170
动静脉内瘘(AVF)是经典的永久性血管通路,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必备之路”。根据美国临床实践指南推荐,是国内外首选方式,即通过手术将自体动脉与临近的静脉在皮下吻合形成动静脉瘘,术后4~12周静脉扩张、静脉壁肥厚后方可使用。随着终末期肾衰竭患者的逐年增多,透析技术的不断发展,患者的寿命延长,如何建立和维护功能良好的血管通路,  相似文献   

19.
随着血液净化事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靠血液透析维持生命的终末期肾衰患者越来越多,相对地透析时间也在延长。因此,长期维持血透的患者,如何保持动静脉内瘘的通畅,保持良好的动静脉血管通路,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并参考国内各大医院的应用情况,总结报告如下。 一、动静脉内瘘血管造影的指征 长期靠血液透析维持生命的终末期肾衰病人,应用内瘘的时间长短不限,只要在血透时,常规操作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为长期行血液透析的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建立一条血流量充足、易于穿刺、管理、最为安全、最为经济、且维持时间最长的血管通路。方法在局麻下行自体动静脉内瘘成形术19例,其中腕部头静脉-桡动脉端侧吻合术15例,鼻咽窝部头静脉-桡动脉端侧吻合术3例,肘窝部头静脉-肱动脉端侧吻合术1例。其中1例鼻咽窝部头静脉-桡动脉端侧吻合术患者因血管条件差,血流量不足,术后3个月改行腕部头静脉-桡动脉端侧吻合术。结果 19例随访2个月至1年10个月,无瘘闭、栓塞情况,均已应用于血液透析治疗。结论自体动静脉内瘘是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长期行血液透析的一条血流量充足、易于穿刺、管理、最为安全、最为经济、且维持时间最长的血管通路。自体动静脉内瘘成形术适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