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附加限制环的门腔静脉侧侧分流术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附加限制环的限制性门腔静脉侧侧分流术的目的是在降低门静脉压力的同时保持一定的门静脉向肝血流量。作者自1988年12月至1994年12月间,共为154例患者进行了该手术。其中:ChildA级91例,ChildB级41例,ChildC级18例。在平均3.2年的随访期间内,住院死亡率为1.3%,总的死亡率为2.6%,再出血率为1.9%,术后肝性脑病、脊髓病发生率为4.1%,术后2、3、4、5、6年生存率分别为98.3%、96.6%、93.7%、89.2%、83.3%。该手术方式临床效果满意,特别是术后脑病的发生率明显低于以往报道。其原因可能是由于该手术中放置的限制环,真正起到了持久限制分流的作用。附加限制环的限制性门腔静脉侧侧分流术是我科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首选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2.
布加氏综合征19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鸿  赖传善 《腹部外科》1994,7(2):58-60
本文报道布加氏综合征19例。肝静脉阻塞4例,肝段下腔静脉阻塞6例,二者同时病变9例。手术治疗13例,其中门腔侧侧分流1例,肠腔桥式分流2例,肝前腔房转流2例,脾肺固定加大网膜包肺术8例,无手术死亡。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3例。总有效率87.5%。保守治疗3例,其中2例于诊断后8个月和14个月死亡。我们认为,本病一经确诊,应尽早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3.
脾肾静脉分流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作者为推荐脾肾静脉分流术,分析对比了405例脾肾静脉分流术及376例脾切除术的临床资料,分流术术后再出血者为10.12%,切脾组为21.2%(P<0.001),出血导致死亡者切脾组高于分流组,分别为10.6%与2.96%。但因肝衰死亡者分流组高于切脾组,分别为16.5%与9.8%。分流术后门静脉压力下降及食管静脉曲张改善均优于切脾组(P<0.01)。根据不同病因分析,肝炎后肝硬变分流术对防止再出血的效果在随访期更明显,分流组为8.6%,切脾组为22.7%(P<0.02)。近期肝衰的发生分流组高于切脾组为8.9%与3.2%(P<0.001)。为了提高脾肾静脉分流术的效果,严格手术指征是降低术后肝衰发生的关键。为了防止再出血,熟练精细的手术操作起到关键作用。预防性脾肾静脉分流术术后再出血为4.9%,切脾组为15.1%(P<0.01)。因出血致死者在预防性分流组为6.2%,切脾组为26.4%。分流组不增加脑病及肝衰的发生率,又可避免继发性肝外阻塞。为了纠正传统端侧吻合术的缺陷,采用改良的侧侧吻合法操作简便,损伤小,又有良好的分流效果,现已成为常规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4.
从1991年9月~1992年4月共为8例病人进行了脾肾分流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8例均为男性,年龄18~41a,平均32.2a.本组8例肝功Child分级均A级,术前脉冲多普勒B超检查门静脉向肝血流量747~1320ml·min-1.平均1050ml·min-1.术中测FPP为3.5~4.2kPa,平均3.8kPa.切脾后门静脉压为2.5~3.5kPa,平均2.9kPa,分流和断流后门静脉压2.5~3.5kPa.平均2.8kPa.全组病例随访24~42mon,8例均能参加正常工作.除1例有轻食道静脉曲张外,其余7例食道静脉曲张均消失,多普勒B超检查脾肾吻合口均通畅.  相似文献   

5.
Budd-Chiari综合征的病因、诊断、分型和处理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自1986年1月至1993年4月我们采用IVC切开直视根治术证实BCS67例,凡有原因不明的淤血性肝肿大、腹水与躯干浅表静脉上行性曲张者.首应考虑本病.BUS、CT、IVCG可确诊,有定位定性价值.经手术证实BUS对IVC单纯性病变正确诊断率为97.0%,复合病变确诊率为83.6%,病变定位准确率100%;IVCG定位准确率95.3%,定性符合率74.5%.本组病例曾作CT10例和ECT3例,对病变定位定性诊断尚缺乏经验。术中发现IVC膜性梗阻37例(55.2%),IVC狭窄15例(22.4%),单纯栓塞9例(13.4%,包括癌栓1例),缺损或闭塞3例(4.8%),外压3例(4.8%),其中复合病变23例(34.3%).本组均为IVC病变,未发现单纯HV病变.作者将本病分为5型和5种根治原则:Ⅰ型为膜性梗阻(MOVC,55.2%),需行膜切除;Ⅱ型为肝段IVC狭窄(SVC,22.4%),应行腔静脉扩大成形术;Ⅲ型为IVC血栓型(TVC,13.4%),应摘除血栓或癌栓;Ⅳ型为IVC缺损型(CVC,4.8%),应行血管移植;Ⅴ型为外压型(EPVC,4.8%),应解除外压因素(索带或肿瘤切除等);各型可有复合型(  相似文献   

6.
门腔静脉侧侧分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胃底食道曲张静脉破裂出血,虽能有效降低门静脉压力,再出血率低,但因分流量大,术后脑病和肝功能衰竭的发病率高。限制性门腔分流术后大多数吻合口仍然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扩大,部分还可能因吻合口张力较大而最终发生狭窄或形成血栓。本文报告使用带外支撑环的8mm口径Gore-Tex人工血管行门腔静脉架桥分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病人25例,并与同期门静脉侧侧分流组14例比较。结果显示门腔侧侧分流组门静脉压力下降数值稍大于架桥分流组,但两组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1.04±0.44kPa和0.87±0.26kPa,P>0.05)。两组术后再出血率及手术死亡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但门腔静脉人工血管架桥分流术后脑病发生率显著低于门腔侧侧分流术组(8.0%和35.7%,P<0.05),术后经下腔静脉行门静脉造影证明人工血管通畅率为96%。初步结果表明门腔静脉人工血管架桥分流术对病人创伤较小,操作简便,术后脑病发生率低,是一种值得推荐的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道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门脉高压症并发上道大出血32例。肝功能按Child分级,A级7例,B级14例,C级11例。急症手术24例(75%),择期手术8例(25%)。治疗效果比较满意。急症手术者获得止血22例(91.7%)。手术死亡占12.5%,均为急症手术者。27例术后获得随访2-11年,全身状况改善者82.2%,无肝性脑病发生。作者对影响疗效的有关因素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1978年4月~1994年4月施行尸肾移植599例次,发生输尿管梗阻29例,发生率为4.8%.梗阻原因中结石16例(55.2%),输尿管膀胱吻合口狭窄8例(28%),其他为输尿管扭曲2例,血块2例,吻合口坏死完全梗阻1例.本组摘除移植肾8例,带肾存活18例.  相似文献   

9.
肾移植术后榆尿管梗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8年4月-1994年4月施行尸肾移植599例次,发生输尿管梗阻29例,发生率为4.8%。梗阻原因中结石16例(55.2%),输尿管膀胱吻合口狭窄8例(28%),其他为输尿管扭曲2例,血块2例,吻合口坏死完全梗阻1例。本组摘除移植肾8例,带肾存活18例。  相似文献   

10.
侧前方减压术治疗陈旧胸腰椎骨折截瘫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1985 ̄1992年间对29例陈旧胸腰椎骨折截瘫,采用侧前方入路行椎管侧前方减压术。随访1 ̄8年,平均随访4年6个月。结果无恢复8例,部分恢复17例,大部恢复4例。全组恢复D、E级神经功能者21例(72.4%);不完全截瘫23例中恢复D、E级神经功能19例(82.6%)。作者认为影响疗效因素有二:1、原发脊髓损伤程度是影响减压效果的决定因素。2、减压是否充分和彻底是影响治疗效果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联合应用TIL和IL-2治疗肾细胞癌17例,检测了治疗前后外周血淋巴细胞(PBL)对k562、Raji细胞的杀伤活性及CD_3、CD_4、CD_8水平,结果治疗前对K562、Raji细胞杀伤活性分别为28.23±14.18%及22.39±8.84%,而治疗后的杀伤活性分别为36.18±13.08%及26.47±5.27%,治疗前后比较,PBL对K562及Raji细胞的杀伤活性均有显著提高(P<0.05)。治疗前后PBL中的CD_3分别为56.58±4.03%及58.43±3.49%,CD_4分别为39.88±1.51%及41.19±1.99%,CD_8分别为30.20±1.52%及33.54±3.33%,治疗前后有显著性差异(P<0.05)。随访3~15个月,平均9.7个月,13例无转移者均无瘤存活,有转移的4例中完全缓解1例,部分缓解1例,死亡2例。提示联合应用TIL和IL-2可以提高病人免疫力,在质和量两方面提高PBL中的CD_3、CD_4和CD_8水平,近期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膀胱移行细胞癌相关抗原与肿瘤病理分级及之间的关系,作者应用膀胱移行细胞癌(TCC)单克隆抗体(McAb)19A211和M344,对51例(102个)膀胱TCC组织切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51例中包括膀胱TCC1级17例、2级18例、3级16例。结果19A211抗原表达阳性率在1级是82.4%(11/17),2级是77.7%(14/18),3级是37.5%(6/16)。1级阳性表达率与3级相比,P<0.01。2级阳性表达率与3级相比,P<0.05。M344抗原表达阳性率在1级是88.2%(15/17),2级是83.3%(15/18),3级是37.5%(6/16)。1级阳性表达率与3级相比,P<0.01。2级阳性表达率与3级相比,P<0.05。19A211和M344联合应用对51例膀胱TCC进行检测,抗原表达阳性率1级是100%(17/17),2级是88.8%(16/18),3级是68.8%(11/16)。结果表明,McAb19A211、M344适用于膀胱TCC的诊断,特别是有利于1、2级表浅性膀胱TCC。联合应用2种McAb可明显提高检测1、2表浅性膀胱TCC的阳性率。  相似文献   

13.
2001年1月~7月,我们进行了猪的同种异体辅助性异位部分肝移植(AHPLT)实验,现将实验情况与供肝动脉重建有关的内容总结如下。材料与方法1.实验动物健康家猪15头,体重25~35kg,雌雄不限,供受体配对移植。2.手术方式按手术模式不同分两组:A组:共8头,受体肝脏保持原状,其门静脉捆扎缩窄85%以上(直径缩窄至1/3),肝动脉结扎;供肝(右半肝)植入受体右肝下,其肝动脉结扎,下腔静脉与受体肝下下腔静脉行端侧吻合,门静脉与受体肠系膜上静脉或门静脉行端侧吻合,胆总管与受体空肠行端侧吻合(内置T…  相似文献   

14.
后路内固定侧前方减压治疗胸腰椎骨折并脊髓损伤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报告50例胸腰椎骨折后路Ⅰ期内固定及侧前方减压。42例平均随访2年8个月。伤椎椎体前缘高度由48%恢复到92.4%,Cobb角由平均17.4°恢复到2°。椎弓根距由增宽11.5%下降到增宽1.2%。CT示椎管矢状径明显扩大。结果显示:采用棒套筒器械复位满意,经后路行侧前方减压彻底。其优点是创伤小,手术操作简便,复位好。  相似文献   

15.
脾肾静脉分流是治疗小儿肝外型门脉高压症的有效手段,但因肾静脉位置深、细小,增加了手术难度,影响疗效。报告我院近期采用脾腔静脉分流术式治疗3例,均为女性,年龄9 ̄12岁,反复出血史6 ̄10年。钡餐示重度食道静脉曲张,肝外病变由彩色超声检查证实。术中切除脾脏,测得脾静脉口径6 ̄9mm。将脾静脉与下腔静脉作端侧吻合,手术顺利。术后随访12 ̄18个月,2例一般情况良好,1例(脾静脉口径6mm)术后8个月时  相似文献   

16.
男性乳腺癌(MBC)是一种少见且类型特殊的乳腺癌,约占乳腺癌的1%。我市1986~1999年共收治MBC15例,占同期收治乳腺癌的1.4%,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 本组15例MBC,年龄36~75岁,平均55岁;均以乳晕区肿块为主要症状,肿块直径2~6cm,平均3.0cm,其中伴有疼痛者5例,有乳头回缩及皮肤粘连者8例,乳头溢液者4例,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者9例。按TNM分期,Ⅱ期8例,Ⅲ期5例,Ⅳ期2例。 2.治疗方法 15例均行手术治疗,其中6例行标准根治术,9例行改良根治术。10例…  相似文献   

17.
1990年以来开展肝门部胆管癌骨骼化切除及肝中央部分切除16例,切除率为28.5%。肿瘤切除后行肝管空肠吻合.吻合口留置硅胶内支架管。切除标本送光镜及CEA免疫组化表达。胆汁送CEA检测和肝吸虫卵检查。病理学诊断高分化腺癌8例(50%).低分化腺癌7例(45%).腺癌样增生恶变1例(5%)。胆汁和切片中发现肝吸虫5例(31%)、胆汁CEA检测平均81±10.6ng·L-1均高于正常。CEA免疫组化表达均阳性.高分化腺癌以膜型标记为主.低分化腺癌呈弥漫型标记。淋巴结转移阳性3例(19%),周围神经束浸润4例(25%)。术后随访3mon至3.5a.生存期最长2例已达3.5a.目前仍生存.最短35d.平均生存期20.3mon。  相似文献   

18.
腹水是肝硬化病人的严重合并症,多数可经严格的内科治疗控制,但仍有10%病人转为顽固性腹水,手术治疗或可提高其远期生存率。1实验研究Orloff采用直接结扎肝静脉的方法造成肝静脉流出道梗阻和大量腹水,然后随机分成三组:(1)对照组,14条大,仅行剖腹术;(2)门腔静脉端侧分流组(EL),15条犬;(3)门腔静脉侧侧分流组(LL),16条犬。在对照组,剖腹术时吸出腹水2.6L(1.3~4.9L);EL组在分流术后,80%又生成大量腹水;而在LL术后,仅2例再次发生腹水,可见门腔静脉侧侧分流可以有效克服肝流出道梗阻,缓解严重腹水,而…  相似文献   

19.
肝外型门静脉高压症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肝外型门静脉高压症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自1993年1月 ̄1999年9月,本所收治肝外型门静脉高压症41例。男18例,女23例,年龄8 ̄58岁,平均24.6岁,病因为门静脉血栓形成34例,腹腔内脏动静脉瘘4例,门静脉终末支纤维化2例,肝动脉瘤压迫门静脉1例。根据不同病变分别施行肠-腔静脉分流,脾-肾静脉分流,经导管溶栓及栓塞,动静脉瘘切除等治疗。结果 术后2例死亡,并发肝脓肿和肠坏死各  相似文献   

20.
原发性肝细胞癌侵入肝胆管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侵入肝胆管引起阻塞性黄疸的外科治疗效果.方法 23例病人均接受外科手术治疗,单纯胆管癌栓清除+T管引流10例;胆管癌栓清除+肿瘤切除10例,其中左半肝切除8例,右半肝切除1例,右肝不规则切除4例。结果 手术死亡3例,存活3 ̄6个月3例,半年 ̄1年4例占17.4%,1年 ̄2年8例占34.8%,2年 ̄3年4例占17.4%,单纯胆管癌栓清除平均存活时间6.5个月,肝叶切除17.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