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通过回顾性研究,分析护理不良事件发生与责任护士及病人的关系。[方法]回顾某二级甲等医院2011年-2013年主动上报护理部的234起护理不良事件,对不良事件进行分类,对其涉及病人的住院护理级别、住院时间、责任护士职称等进行分析研究。[结果]234起护理不良事件发生与责任护士班次、职称及病人护理级别、住院时间、年龄有关(P0.01)。[结论]护理不良事件高发时间段是N班(21:00至次日08:00),护师级别的护士值班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最高(48.7%),Ⅰ级护理的住院病人、住院时间≤3d、老年病人更容易发生不良事件。科学合理安排N班护士人力、加强护师级别护士评估能力和风险意识的职业培训、关注Ⅰ级护理住院病人、刚住院病人、老年病人的护理安全管理是消除或减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
129例院内上报护理不良事件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该院院内上报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特点。方法:对由院内不良事件上报系统收集的不良事件进行回顾性研究,对发生不良事件的患者性别及年龄、责任人职称、发生时间及不良事件的结局和分类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药物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最高(57.4%),约50%的跌倒、坠床事件可导致患者重度伤害;白天发生不良事件率高于夜间(χ2=7.054,P=0.008),初级职称护士更易导致不良事件的发生(χ2=22.278,df=2,P=0.001);无伤害事件报告比例少(20.86%)。结论:对不良事件的分析可为护理安全管理提供重要的信息依据,目前国内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需加以完善,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儿科病房内所发生的护理不良事件原因,制定整改措施,以做好儿科护理风险管理工作,提高护理工作质量,保障儿童安全。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某儿科病房2013年1月~2016年1月上报的护理不良事件71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制定护理对策。结果:未造成后果事例38例,隐患事件19例,不良事件11例,警告事件3例。临床中由于护士核心制度执行不到位、缺乏正确的职业认知、职业厌倦、安全意识薄弱等是造成护理不良事件的主要原因。结论:护理管理者应根据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采取针对性的防范措施,能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医疗护理质量,确保儿童住院安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护理风险管理在儿科病房中的实施与效果。方法:2005年1月~2008年12月,采用回顾性研究分析儿科内科病房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运用风险寻源、归因分析;2009年1月~2010年12月儿科病房实施护理风险管理,观察实施前后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实施后住院患儿家属满意度明显优于实施前(P<0.05),意外伤害事件、护理不良事件明显低于实施前(P<0.05)。结果:持续开展护理风险管理干预,能有效提高护理质量,保证患儿安全,减少风险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基于某院儿科病房上报的56起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分析,制定护理对策,避免不良事件发生,保证护理安全。方法回顾某院儿科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上报的56起护理不良事件,对其类型、分级、时间及与护理人员关系等进行分析。结果给药缺陷、坠床、管道滑脱、输液渗漏、跌倒、交接班遗漏、体重测量错误占所有不良事件的80.2%;Ⅲ级发生率为91.1%,08:00~11:59时段发生率为32.1%,≤5年工龄护士的发生率远高于>5年者。结论主要原因是护理人员查对制度不到位、队伍年轻化、责任心不强、评估不足等。应落实查对制度、加强业务学习、增强责任心等,以降低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从而保证护理安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风险防范护理在儿科急诊输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20年6月1日~12月31日收治的200例急诊输液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风险防范护理。比较两组患儿输液护理期间相关时间指标、输液不良事件发生率及患儿家长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儿到达急诊输液室后等待时间、穿刺时间、拔针时间短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儿家长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儿科急诊输液室实施输液风险防范护理,可有效提高护理质量与效率,减少输液不良事件,避免护患矛盾。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住院患者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分析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与护理人员的关系。方法:回顾新疆某三甲医院2013年6月~2014年6月护理系统上报的214例次不良事件,对不良事件类型、严重程度、护理人员的相关资料和发生时间进行分析。结果:护理不良事件趋于前3位分别为基础护理事件49例次(22.90%)、导管操作事件41例次(19.16%)和给药错误事件20例次(9.35%);不良事件与护理人员的年龄、工作年限、职称、学历相关,护理不良事件高发时段分别为8∶00~9∶00,10∶00~11∶00和18∶00~19∶00。结论:不良事件的发生与护理人员的年龄、工作年限、职称、学历密切相关;且易发生在工作繁忙的时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和特点,为提高患者安全管理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对院内上报系统收集的234例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回顾性研究,并对不良事件的种类、患者损伤结局、发生时间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药物不良事件发生率最高为20. 09%,跌倒、坠床对患者损伤最严重;骨科和ICU为压力性损伤高发科室,常规导管滑脱较多见;白天不良事件发生率高于夜间,交接班时段为不良事件高发期。结论: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医院管理者应根据医院自身特点,采取多元化护理对策,对护理人员进行风险意识、沟通技巧、操作等相关知识技能培训,对不良事件发生的高峰时段加强监督,进行弹性排班,以提高护理安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良事件管理系统在儿科跌倒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本院2014年1~12月的住院患儿559 34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常规管理。将2015年1~12月的住院患儿513 364例作为观察组,启用不良事件管理系统,比较两组患儿跌倒事件上报率。结果:观察组跌倒上报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实施医院不良事件管理系统,提高了跌倒的上报率,并通过分析跌倒事件发生的风险因素,制定并实施儿科防跌倒措施,才能从根本上降低患儿跌倒风险,以营造安全的住院环境。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风险管理在儿科急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21年10月至12月间来我科室就诊的100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研究组、对照组两组,每组各50例患儿。运用常规护理模式护理对照组患儿,运用风险管理模式,为研究组患儿给予护理干预,分析二组发生不良护理事故的情况并统计护理满意度。结果研究期间,研究组不良护理事件发生率为2.0%,对照组不良护理事件发生率为12.0%;研究组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为98.0%,对照组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为84.0%,P<0.05,组间差异具统计学意义。结论将风险管理应用于儿科急诊护理工作,可降低不良事件发生几率,保障患儿安全,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精神科发生护理不良事件的原因与特点,并提出相应对策,降低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方法回顾性调查本院2008年1月~2010年12月发生的139件(共139例患者)护理不良事件,了解其发生原因、分类、损伤结局、发生时间及地点等。结果精神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频率前3位依次为跌倒致伤62件(44.6%)、冲动伤人毁物22件(15.8%)及外走10件(7.2%);106件(76.3%)不良事件导致患者不同程度的损伤,排前3位不良事件中跌倒导致患者轻中度损伤发生率最高;不良事件发生率最高两个时间段分别为7:00~10:00时与17:00~18:00时;护理不当是导致不良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其中初级职称护士及低护龄护理人员不良事件发生率最高,护龄在10年及以下的护理人员不良事件发生率为69.8%。结论应加强病房安全管理,规范护理管理流程,合理配置与安排护理人力资源,重视提高低职称、低学历护理人员护理风险防范意识,从而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210例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分析,查找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和特点,针对其采取防范措施,以期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方法对某三级医院2008--2010年上报的210例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及特点。结果工作5年内的护士不良事件发生率最高,占54.76%,低职称的护士不良事件发生率高于高职称护士;不良事件发生的类别居前4位的依次为给药错误,占34.8%;非计划性拔管,占18.6%;跌倒/坠床,占15.2%;压疮,占14.8%。不良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居前4位的依次为评估不足,占42.4%;查对错误,占29.0%;未执行操作规程,占15.2%;宣教不到位,占8.1%;给药错误、非计划性拔管、跌倒/坠床的发生在一天内不同时间段发生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分别为25.054,17.833,20.875;P〈0.01),其中给药错误主要发生在8:00—11:00、14:00—17:00,非计划性拔管主要发生在1:00—5:00,跌倒/坠床主要发生在18:00—22:00;压疮的发生在一天内不同时间段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管理者要重视对不良事件的分析,树立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合理配备人力,加强重点人群的培训,加强重点时间段的管理,查找根源,制定有效措施,营造安全的工作环境,全面防范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前馈控制在护理不良事件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运用前馈控制对护理不良事件进行管理,同时将护理隐患和不良事件进行分类。分析前馈控制应用前后,不良事件上报情况及其对患者产生的影响。结果 :运用前馈控制对护理不良事件进行管理后,2012年全院上报护理隐患(A类事件)625例,2011年与2010年无A类事件上报记录;2012年上报护理不良事件(B类和C类事件)总例数为44例,较前增加(2011年36例、2010年39例);2012年对患者产生影响的护理不良事件(C类事件)占比为25.00%,较前降低(2011年为52.78%、2010年为61.54%)。结论 :运用前馈控制对护理不良事件进行管理,可鼓励护士对不良事件进行上报,降低不良事件对患者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社区综合护理干预对原发性高血压病及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将80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0例,所有患者入院时除正规降压治疗外,均进行健康宣教、饮食、运动、心理干预。干预组出院后每月至少随访1次并给予上述干预措施,持续1年;对照组出院后则不给予任何干预措施。结果:干预组血压控制程度明显好于对照组,且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社区综合护理干预能提高血压控制率,减少不良心血管事件,改善高血压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液净化中心实施双人核对制度提高护理安全的应用效果。方法:以2012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长期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188例为研究对象,2013年1月实施双人核对制度,将2012年1~12月实施双人核对制度前的22 498例次血液透析患者作为对照组,2013年1~12月实施后的24 427例次患者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实施双人核对制度前后,护理不良事件如脱管漏血,穿刺口渗血,血流、透析液、置换液偏差,钙浓度、钠浓度偏差,肝素追加量偏差,超滤量偏差,凝血堵管各项的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净化中心实施双人核对制度,可有效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血液净化治疗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调查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安全认知的现状,分析相关因素,提出有效的干预方案.方法 选取2012年3-7月收治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患者182例,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进行安全认知调查,问卷主要包括一般资料、服药、跌倒、烫伤、误吸与压疮6个方面的内容.结果 182例患者中,53.3%的患者认为压疮是最关心的安全问题,19.8%的患者认为安全用药是最关心的安全问题,跌倒、误吸和烫伤的比例依次为10.4%、9.4%和6.6%.结论 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对安全的认识存在不足,临床护理人员需要增强护理风险防范意识并强化风险教育的内容,提高临床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运用统计图管理护理不良事件的作用。方法运用统计图管理我院2011年发生的护理不良事件82例和2012年发生的护理不良事件61例,对发生时段、年度运用直条图进行统计分析;对发生原因运用构成图比较分析;用鱼骨图、根本原因分析法及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法查找问题,提出相应改进措施。比较两年发生的护理不良事件。结果 2012年与2011年比较,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由17.10%下降到12.66%;毕业5年内护士发生率由70.73%下降到49.18%;最高峰时段发生率由71.95%下降到52.46%,护理不良事件损害级别明显下降。结论运用统计图管理护理不良事件,可降低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质子泵抑制剂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患者消化道出血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急性STEMI行急诊PCI术后患者172例,随机分成泮托拉唑静脉滴注干预组(A组)、雷贝拉唑口服干预组(B组)和对照组(C组),比较三组患者住院7d内消化道损伤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同时观察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A、B、C组消化道损伤的发生率分别为9.26%(5/54)、12.07%(7/58)、21.67%(13/60),C组中出现2例消化道大出血,A组、B组未出现,A、B两组与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B组、C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分别为3.70%(2/54)、3.45%(2/58)、3.33%(2/60),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STEMI行急诊PCI术后应用质子泵抑制剂预防消化道出血有效且安全,而静脉与口服二种给药方式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估精神科护理风险标准化管理实施效果.[方法]选择10个精神科病区(6个普通病区、4个老年病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实施精神科护理风险标准化管理和常规护理管理,比较两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病人和家属的满意度、护士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护理质量指标.[结果]两组自杀、暴力行为、外走、跌倒、噎食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病人满意度、家属满意度、护士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各项护理质量指标合格率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精神科护理风险标准化管理能有效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服务满意度及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20.
我国护理不良事件报告现况调查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我国护理不良事件报告的现状,为完善我国护理不良事件报告系统提供依据.方法:对我国28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88 家医院的护理不良事件资料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被检查的所有医院已全部开展了护理不良事件的上报工作;最早开展报告护理不良事件的277 家医院中,分别有152 家(54.9%) 和132 家(47.7%) 医院实施了给药差错和压疮上报制度 ;目前,分别已有248 家(89.5%)、245 家(88.4%)、227 家(81.9%)、215 家(77.6%) 和216 家(78.0%) 医院实施了给药差错、压疮、跌倒、管路滑脱和意外事件上报制度;省部级、市级医院护理不良事件上报率较县级、民营医院高.结论:我国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我国还应尽快建立和完善符合国情的护理不良事件报告系统,有效地保障患者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