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研究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发病后不同时间溶栓治疗对血管再通的影响。方法120例STEMI静脉溶栓治疗患者,根据发病后不同时间溶栓分为四组,A组≤2小时,B组2~4小时,C组4~6小时,D组6~12小时。结果四组血管再通率分别为80.9%、76.7%、72.2%、39.4%,前三组与后一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出血并发症差异无显著性(P〉0.05);病死率分别为0%、0%、2.8%、6.1%。结论血管再通率与发病至溶栓的时间呈负相关,STEMI发病2小时内溶栓治疗,血管再通效果最好,2~6小时次之,但对于发病时间6~12小时的患者溶栓治疗效果不显著。  相似文献   

2.
杨芳 《中国现代医生》2012,50(19):60-61,63
目的对比研究瑞通立(化学名为瑞替普酶)与尿激酶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溶栓治疗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07年8月~2011年9月收住本院的STEMI患者60例随机分为A组(瑞通立)和B组(尿激酶)各30例,观察两组血管总再通率、在发病3h内及3h后溶栓血管再通率、死亡率、出血及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发生率以及120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A组总的血管再通率(86.66%)高于B组(6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3h内较3h后溶栓的再通率有明显提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死亡率、并发症及120dLVEF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溶栓治疗中瑞通立疗效优于尿激酶,两组在发病3h内溶栓冠脉再通率均高于3h后。  相似文献   

3.
氯吡格雷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水英 《基层医学论坛》2010,14(35):1065-1066
目的观察氯吡格雷联合常规方案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84例STEMI符合溶栓治疗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和氯吡格雷组(44例),2组溶栓前均给予阿司匹林0.3 g口服,氯吡格雷组于入院后即刻口服氯吡格雷300 mg,次日改为75 mg,1次/d,口服。观察冠状动脉再通率及30 d内再梗死率、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及出血、心血管死亡事件。结果较之对照组,氯吡格雷组梗塞相关血管再通率明显提高(52.5%vs75%,P〈0.05),再梗死率、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总出血事件、心血管病病死率2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氯吡格雷联合尿激酶溶栓、阿司匹林治疗STEMI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心肺复苏术后溶栓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63例ST段抬高伴心脏骤停心肺复苏成功的AMI患者,根据是否获得溶栓治疗,随机分为溶栓组和对照组。溶栓组31例,对照组32例。两组患者心肺复苏成功后,均给予扩张冠状动脉或抗休克治疗、抗心律失常、脑保护等对症处理,溶栓组给予尿激酶静脉溶栓。结果溶栓纽23例血管再通,对照组4例血管再通,溶栓组患者血管再通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住院4周平均心脏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溶栓组住院4周死亡1例,对照组住院4周死亡9例,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MI患者心肺复苏术后行溶栓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检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溶栓治疗前后血浆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及其受体(uPAR)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的含量,探讨三者在溶栓治疗前后的变化及对溶栓后血管再通及出血的预测价值。方法应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分别测定16例AMI患者溶栓前后血浆uPA、uPAR和PAI-1含量并与对照组(16例)进行比较。根据溶栓后血管是否再通及出血将16例患者分为冠脉再通组与未通组、出血组及无出血组,比较组间的血浆uPA、uPAR和PAI-1含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溶栓前的uPAR和PAI-1水平明显升高。与溶栓前相比,溶栓后0.5 h、1 h、1.5 h、2 h的uPA水平明显下降(P〈0.01);溶栓后1.5 h、2 h的PAI-1水平则明显高于溶栓前(P〈0.01);溶栓后uPAR与溶栓前比较无明显变化。溶栓后2 h冠脉再通组PAI-1水平显著低于未通组(P〈0.05);而冠脉再通组和未通组uPA、uPAR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后2 h出血组PAI-1水平显著高于无出血组(P〈0.05);无出血组和出血组血浆uPA、uPAR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uPAR、PAI-1水平升高提示AMI发生的可能性增大,临床医生应及早干预,如尽早行PCI治疗等。血浆PAI-1水平降低,对AMI患者溶栓后血管再通及出血提供了一定临床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应用瑞替普酶溶栓再通患者与未通患者血浆脑钠肽(BNP)、肌钙蛋白I(cTnI)浓度及对左心室功能的影响。方法AMI患者95例,溶栓治疗再通组65例,溶栓治疗未再通组30例。检测入院即刻、入院后24h、48h、7d、14d、28d血浆BNP及cTnI浓度并进行比较,同时比较入院后第3~4d、第28d左室射血分数(LVEF)并计算它的变化量(ΔLVEF)。结果入院时2组患者BNP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后24h、48h、7d、14d、28d溶栓再通组BNP浓度显著低于溶栓治疗未再通组(P〈0.01);入院后24h、48h、7d溶栓再通组cTnI浓度显著低于溶栓治疗未再通组(P〈0.01),入院第3~4d两组患者LVEF差异无显著性(P〉0.05),入院第28d再灌注组LVEF和ΔLVEF显著高于未再灌注组(P〈0.01)。结论溶栓治疗再通能显著降低AMI患者血浆BNP及cTnI水平,同时改善左室功能。血浆BNP、cTnI浓度可作为溶栓治疗再通的观察指标。  相似文献   

7.
急性心肌梗塞溶栓治疗对Q—T离散度的影响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塞(AMI)静脉溶栓治疗对Q-T离散度的影响及意义.方法AMI发病6小时内静脉溶栓治疗的46例患者,栓后冠脉有无再通分为再通组(3例)和未通组(6例),测定溶栓治疗前和溶栓后2小时的Q-T离散度再通组明显低于未通组(P<0.05)有显著差异.Lown氏3级以上急性心律失常溶栓前再通组与未通组无显著差异(P>0.05),溶栓后再通组显著低于未通组(P<0.01),结果AMI早期有效的溶栓治疗可缩短Q-T离散度,改善心肌电稳定和植物神经功能,并减少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具有预测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的价值,提示急性心肌梗塞早期恶性心律失常和猝死的发生与Q-T离散度显著增大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再通患者1h ST段回落幅度(STR)与血浆型脑利钠肽(BNP)水平变化的关系及对预后评估的意义。方法 31例溶栓再通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静脉溶栓1h ST段回落幅度分成A组(n=13,STR≥50%)和B组(n=18,STR〈50%)。测定溶栓前,发病24h和5d时的血浆BNP,进行组内及组间比较。结果组内溶栓后BNP水平高于溶栓前(P〈0.05),发病5d低于发病24h的BNP(P〈0.05),溶栓前和发病24hBNP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发病5d BNP明显低于B组(P〈0.01)。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再通患者早期ST段回落幅度(STR)可反映心肌再灌注治疗后的微循环情况,是预测临床预后和检出高危患者简便而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对Q-T离散度的影响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对Q-T离散度的影响及意义。方法:AMI发病6 h内静脉溶栓治疗的69例患者,按溶栓后冠脉有无再通分为再通组(45例)和未再通组(24例),测定溶栓前、溶栓后2 h和24 h的Q-T离散度。结果:溶栓前两组AMI患者的Q-T离散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溶栓后Q-T离散度再通组明显低于未通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Lown氏3级以上室性心律失常,溶栓前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溶栓后再通组显著低于未再通组(P<0.05)。结论:AMI患者早期有效的溶栓治疗可缩短Q-T离散度、改善心肌电稳定性、减少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Q-T离散度具有预测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高新春  周长高  吴开霞  周兵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13):132-132,150
目的观察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和静脉溶栓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QT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96例患者分成PCI组、静脉溶栓再通组,在再灌注治疗前及治疗后分别测量两组QTd并进行对照。结果PCI组及静脉溶栓再通组人院当时QTd值无显著性差异(P〉O.05),再灌注前及再灌注后1周PCI组与静脉溶栓再通组QTd值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再灌注治疗成功可使AMI患者QTd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哌罗匹隆对选择性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再摄取抑制剂帕罗西汀抗抑郁的增效作用和安全性。方法将80例单一使用帕罗西汀治疗抑郁症疗效不佳的患者随机分均为2组。研究组40例,联合哌罗匹隆治疗;对照组40例,联合安慰剂腺苷钴胺治疗。疗程共6周,在治疗前及治疗2、4、6周后使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honDepressionScale,HAMD)评定疗效,使用副反应量表(TreatmentEmergentSymptomScale,Tess)评定药物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组治疗2周后HAMD评分比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治疗6周后痊愈16例,显效10例,HAMD评分比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对照组治疗2周后HAMD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6周后治愈痊愈1例,显效2例,HAMD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无明显降低(P〉O.05)。两组在治疗前及治疗2、4、6周后TES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分别有4例和16例患者需服用艾司唑仑辅助睡眠,研究组出现失眠的比例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哌罗匹隆可增加帕罗西汀治疗抑郁症的疗效,未增加不良反应,安全性好,且有促进睡眠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应用瑞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瑞替普酶(r—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符合入选标准的8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时照组(40例),治疗组给予瑞替普酶10mU+10mU静脉溶栓治疗方案:对照组给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观察临床症状,溶栓后2h内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m)和EF值,2周内发生休克、心力衰竭、心律失常、脑卒中、缺血复发及再梗死、死亡的发生率作为复合临床终点,出血并发症及过敏反应等。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胸痛症状缓解率及再通率明显改善;治疗组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延长,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F值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AIVR、全部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复合临床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未出现重度或致命性出血及过敏反应。结论临床上应用瑞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3.
李沛  曾丽 《四川医学》2011,32(12):1959-1961
目的观察瑞舒伐他汀对原发性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血脂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2009年9月-2010年9月,98例原发性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9例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49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瑞舒伐他汀,比较观察两组的血脂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变化。结果与治疗前比较,观察组治疗后TC、TG、LDL—C水平明显下降(P〈0.05),HDL—C水平明显升高(P〈0.05),而对照组无明显变化(P〉0.05)。并且,观察组治疗后TC、TG、LDL—C水平均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HDL—C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观察组治疗后LN和LMT水平明显下降(P〈0.05),而对照组无明显变化(P〉0.05)。观察组治疗后LN和LMT水平均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对原发性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患者进行治疗,能够明显降低血脂,缓解动脉粥样硬化,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采用静脉溶栓疗法,比较不同静脉溶栓药物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对静脉溶栓法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方法 研究共收集120例临床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每组40例.常规治疗组采用常规方法进行治疗,另外两组分别采用尿激酶和阿替普酶进行静脉溶栓。结果 采用静脉溶栓的两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P<0.05),其中阿替普酶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尿激酶组(P<0.05).并且,治疗过程中采用静脉溶栓治疗的两组出现并发症的例数少于常规治疗组,治疗后左室射血分数和左室舒张末径水平高于常规治疗组。结论 相比常规治疗方法,静脉溶栓疗法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具有较大优势,其中阿替普酶的临床治疗效果优于尿激酶。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右室心梗的临床特征和院内死亡率。方法对76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未累及右室患者(Ⅰ组)和56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累及右室患者(Ⅱ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年龄、性别、冠心病危险因素及家族史等,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反映心肌梗死面积的CK及CK-MB峰值Ⅱ组较Ⅰ组高;低血压、心源性休克、快速心律失常(阵发性心房颤动,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缓慢心律失常(包括窦性心动过缓,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发生率,Ⅱ组高于Ⅰ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接受再灌流治疗的患者病死率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接受常规治疗患者病死率Ⅱ组显著高于Ⅰ组(P〈0.05)。结论下壁心肌梗死累及右室有并发症发生率高、近期预后差的特点,早期溶栓或急诊介入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高危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近期病死率的影响。方法将637例经临床确诊的ST段上抬型、发病时间短于12h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急诊PCI(105例)、溶栓(94例)、药物(348例)三组,依据logistic回归方程高危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P值,各组又分别分为高危、低危2个亚组。以Timi血流分级判断急诊PCI梗死相关冠状动脉(IRA)开通、血栓、慢复流、无复流情况,记录住院期间临床事件,4周后用二维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统计各组及亚组28d病死率。结果急诊PCI组IRA开通率为100%,支架率为99.O%;高危与低危两个亚纽术中冠脉内血栓发生率分别为25.03%、20.31%;慢复流发生率分别为30.12%、25.27%,无复流发生率分别为4.00%、0.00%(P均〉0.05)。临床事件发生率:出血:三组及亚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力衰竭:药物组及亚组显著高于急诊PCI、溶栓组及亚组(P均〈0.01)。心绞痛;再梗死:溶栓组及亚组较急诊PCI、药物组及亚组高(P〈0.05或P〈0.01)。急诊PCI组及亚组住院天数明显缩短(P〈0.01)。LVEF:药物纽及亚组较急诊PCI、溶栓纽及亚组下降(P均〈0.05)。三组28d病死率分别为O%(0/105),7.46%(7/94),18.72%(82/438)(P〈0.05或P〈0.01);高危亚组病死率分别为0%(0/74)、10.45%(7/67)、26.03%(82/315)(P〈0.05或P〈0.01)。结论急诊PCI较尿激酶静脉溶栓及单纯药物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更能充分开通IRA,改善心功能,减少临床事件,缩短住院天数,可进一步降低高危急性心肌梗死病死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QT离散度在活动平板负荷试验中测定的意义。方法选择活动平板负荷试验检查结果呈阳性者40例,测定其运动前及运动中的QT离散度(QTd)、校正QT离散度(QTcd),并与正常组对照比较。结果阳性组与对照组患者运动前QTd、QTc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阳性组患者运动前与运动中QTd、QTc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运动前与运动中QTd、QTc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阳性组与对照组患者运动中QTd、QTc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活动平板试验阳性组运动中QTd、QTcd明显增大,预示其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危险性增高。  相似文献   

18.
炎性因子与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炎性因子与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发生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我院近5年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患者80例,根据其是否发生再狭窄情况分为两组,比较其IL-10、IL-6、IL-6/IL-10、CRP水平。结果:80例患者中11例发生支架内再狭窄,再狭窄率13.75%;发生再狭窄患者与未发生狭窄患者术前IL-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两组IL-6均明显增加(P<0.05),且ISR组增加程度更为显著(P<0.05);术前两组患者IL-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IL-10均明显降低(P<0.05),且ISR组降低程度更为显著(P<0.05);术前IL-6/IL-1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ISR组IL-6/IL-10增加显著(P<0.05),无ISR组未出现明显变化(P>0.05),两组术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RP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ISR组明显增加(P<0.05),且高于无ISR组(P<0.05)。结论:IL-10、IL-6、IL-6/IL-10、CRP尤其是基础IL-10、IL-6水平与再狭窄发生密切相关,可以作为再狭窄发生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9.
黄刚 《中国病案》2014,(1):65-67
目的探讨心理治疗在脑卒中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0年7月-2012年7月脑卒中康复期患者102例,按就诊顺序的单双号分为两组,对照组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心理治疗。治疗3个疗程(3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发生抑郁症和焦虑症的例数、治疗前后偏瘫功能情况、Barthel指数改变情况等。结果观察组发生抑郁症4例、焦虑症3例,明显少于对照组26例、22例,数据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手部功能、上肢功能、下肢功能治疗前与对照组比较没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各部分功能等级均比治疗前有明显提高(P〈0.05)。观察组治疗前与对照组比较没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指数均比治疗前有明显提高(P〈0.05)。结论开展心理治疗,引导患者改变创伤后应激障碍心境,面对残疾的现实,建立良好心态,适应新的环境,有效提高治疗率。  相似文献   

20.
赵凯华 《中原医刊》2011,(1):54-56,58
目的评价银杏叶分散片对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26例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H)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其中A组(63例)在抗高血压药非洛地平缓释片的基础上联合应用银杏叶分散片,B组(63例)单用非洛地平缓释片内服,两组均连续用药12周,治疗前后对相关指标进行检测与对比观察,并采用高分辨超声测定患者用药前后的反应性充血和含服硝酸甘油后肱动脉内径的变化。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的收缩压与舒张压均显著下降(P〈0.01或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总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治疗后A组明显下降(P〈0.01),而B组下降不明显(P〉0.05)。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指标值(FMD)A、B两组用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组间比较A组FMD改善程度明显优于B组(P〈0.01)。两组的非依赖性血管内皮舒张功能用药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未见银杏叶分散片严重不良反应。结论ISH患者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受损,银杏叶分散片改善其血管内皮功能,有益于ISH患者的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