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CT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 1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均进行术前CT平扫及增强扫描检查.回顾性分析其CT表现.结果 CT平扫均表现为囊实性肿块,3例位于胰头部,7例位于胰体尾部,胰胆管未见明显扩张,增强扫描后实性部分及囊壁强化.结论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有利于其术前确诊.  相似文献   

2.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研究现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olid pseudopapillary tumor,SPT)在临床上比较少见,是一种近年来才被逐渐认识的胰腺肿瘤,其组织发生来源尚未确定.Frantz于1959年首先报道了胰腺SPT.该病曾用名称较多,如实性乳头状瘤、乳头状囊性瘤、实性囊性瘤及实性囊性乳头状上皮肿瘤等.1996年WHO将其统一命名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  相似文献   

3.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诊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云利 《中国肿瘤》2008,17(3):218-220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P)是一种较少见的胰腺肿瘤,分子生物学目前尚不清楚。全文就该肿瘤的临床诊断、治疗方法、预后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对近年来国内外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诊断及治疗方面的认识进行了阐述.SPI是一类原发于胰腺的低度恶性肿瘤,多见于年轻女性,临床症状多不明显,生化指标、肿瘤标志物大多正常.影像学呈囊实性混杂表现,CT增强扫描呈高血供表现.SPT组织来源尚不完全明确,病理诊断主要依靠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对鉴别诊断有一定参考意义.手术切除是SPT最有效的治疗手段,术中不必常规淋巴结清扫.完整切除者预后良好,极少转移或复发.  相似文献   

5.
患者,女性,50岁.因间断上腹部隐痛1年入院。查体:腹部未触及肿物。血清CA242、CA199、CEA在正常范围,肝肾功能检查正常。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1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SPT的临床资料.结果 19例SPT中,男性2例,女性17例(其中10例为年轻女性);胰头部7例,胰颈部3例,胰体尾部9例.19例SPT均行手术切除治疗,手术方式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肿瘤切除术、胰体尾切除术或胰体尾+脾脏+浸润灶切除术,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胰瘘2例,经保守治疗治愈.术后病理恶性者2例.随访5~52个月,未发现死亡、转移和复发病例.结论 SPT多见于年轻女性,CT是重要的诊断方法,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完整切除后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7.
患者女,21岁。临床症状:进食后恶心3个月,触及上腹部包块3d。大体:单个肿物,体积19cm×17cm×14cm,包膜完整,切面灰白、淡黄、淡红、质细,局灶出血坏死,肿物切面与周边界线清晰。镜检:SPPT细胞丰富,出现被覆数层上皮的假乳头,核椭园形并有折叠,核仁不清楚,几乎无核分裂,有泡沫细胞聚集,粗大的纤维血管轴心呈明显的黏液变性,血管丰富。免疫组化:胰蛋白酶、糜蛋白酶、淀粉酶阳性。其他神经内分泌标记物(+),CD10在SPPT细胞内阳性。病理诊断: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SPPT)。  相似文献   

8.
患者女,21岁.临床症状:进食后恶心3个月,触及上腹部包块3 d.大体:单个肿物,体积19 cm×17cm×14 cm,包膜完整,切面灰白、淡黄、淡红、质细,局灶出血坏死,肿物切面与周边界线清晰.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患者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8年间收治的19例胰腺SPT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例,女16例。结果 手术方式依肿瘤的生长部位及大小而定。术后并发症以胰漏较多见,本组19例中9例发生胰漏。随访3~70个月,未发现复发、转移。结论 胰腺SPT是一种少见的胰腺肿瘤,其多见于年轻女性,治疗依赖于手术切除,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0.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olid-pseuedopapillary tumor,SPT)是少见的胰腺肿瘤,多见于年轻女性,临床上罕见,在第三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学习期间接诊了1例,现报告如下. 1病例报告 患者女性,60岁,因“体检发现胰体尾部包块7月余”于2015年5月入院.2014年7月体检超声提示胰体尾区杂乱回声团.无发热、黄疸、恶心、呕吐、腹胀、腹痛等不适.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结合血管造影对肾癌术前评估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手术病理证实为肾癌患者46例,所有患者均行多层螺旋CT,将CT征象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比较CT各影像学征象及血管受累情况与手术病理证实结果间有无统计学差异.[结果]各CT影像学征象及血管受累情况与手术病理结果之间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结合血管造影能够准确判断肾癌累及周围组织及血管情况,具有较高的术前评估价值.  相似文献   

12.
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在肝血管瘤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在肝血管瘤中的影像特点及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58例肝血管瘤在螺旋CT平扫后进行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的临床资料.扫描范围:全肝,均行平扫、动态增强扫描及延时扫描.层厚为5~10 mm,pitch=1.5,采用团注法,流速2.0~3.0 mL/s,对比剂为静脉注入100 mL碘海醇,开始注射后延时30~35 s扫描动脉期和延时65~70 s扫描静脉期,延迟期延时3~10 min,或多次病灶定位延迟扫描.结果 大多数肝血管瘤CT平扫表现为肝内单发或多发圆形、椭圆形的低密度影,边界较清楚.三期增强扫描:动脉期结节,环形及斑片状强化63个,门脉期对比剂逐渐向病灶中心充填,13个无明显强化病灶开始强化.延迟扫描见造影剂进一步向病灶中心填充,68个病灶完全填充为等密度,其余8个病灶部分充填.结论 肝血管瘤螺旋CT三期增强的各期大多数有典型特点,在诊断及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价值.CT扫描尤其是螺旋动态增强扫描对诊断肝血管瘤是一种有效而准确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低剂量增强CT扫描对乳腺肿瘤的诊断价值和临床意义。方法选取乳腺肿瘤患者52例,分别行常规增强CT和低剂量增强CT检查以及图像i Dose迭代重建,分析结果差异。结果低剂量增强CT扫描后,图像质量明显下降,但经过不同等级i Dose迭代重建技术重建处理后,图像质量有大幅度提高、i Dose6重建后达到常规剂量图像质量水平;低剂量增强CT扫描后患者CTDIvol、DLP和ED分别为(1.38±0.13)m Gy、(38.93±7.03)m Gy·cm和(0.89±0.03)m Sv,均低于常规剂量增强CT扫描后的(19.53±0.05)m Gy、(594.87±43.87)m Gy·cm和(19.53±1.34)m 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剂量增强CT和低剂量增强CT扫描显示率分别为98.36%和90.16%,经i Dose2、i Dose4、i Dose6迭代重建后显示率分别达到93.44%、96.72%和100.00%;低剂量增强CT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低于常规剂量水平,但经过不同等级i Dose迭代重建技术重建处理后,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均有明显回升。结论低剂量增强CT扫描可明显降低患者所受辐射剂量,结合i Dose迭代重建技术可使图像质量提高、保证诊断效能,有利于乳腺肿瘤的诊断。  相似文献   

14.
杨锐  张旭辉 《中国肿瘤》2017,26(7):574-577
[目的]研究多层螺旋CT灌注(MSCTPI)扫描技术在肾脏原发性神经内分泌肿瘤(NEN)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研究对象选取2014年5月至2016年1月间经病理学检查确诊为肾脏原发性NEN患者42例和肾错构瘤患者44例,同期选取45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多层螺旋CT对所有受试者肾皮质进行灌注扫描,分别计算各组的血流(BF)、相对组织血容量(rBV)、峰值时间0TP)、峰值增强影像(PEI)、表面通透性(PS)、平均通过时间(MTT)和灌注(Perfusion).[结果]肾脏NEN组的BF、BV值均高于肾错构瘤组和对照组(P,<0.05),肾脏NEN组和肾错构瘤组的PS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肾脏NEN组的rBV、PEI及Perfusion值明显高于肾错构瘤组(P之0.05),但TTP值明显低于肾错构瘤组(P<0.01);肾脏NEN组的rBV和TTP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但Perfusion和PEI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之0.05).[结论]应用多层螺旋CT灌注扫描技术诊断肾脏原发性NEN,能够较好反映与正常组织和良性肿瘤之间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差异,较好地鉴别肾脏良恶性肿瘤.  相似文献   

15.
王江玥 《实用癌症杂志》2018,(4):675-678,682
目的比较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CECT)与超声造影(CEUS)对直径小于3 cm的肾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以直径小于3 cm的肾肿瘤患者93例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CECT及CEUS诊断,以CEUS观察病灶的血流信号,比较2种方法的增强均匀度、增强强度、增强消退时间、假包膜征。以术后病理结果为金标准,评价其诊断符合率、灵敏度、特异度、预测值。结果术后病理诊断肾恶性肿瘤71例,肾良性肿瘤22例。良恶性肿瘤的血流信号等级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962,P<0.01)。CECT与CEUS在增强强度、增强消退时间及假包膜症等影像学表现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EUS诊断准确率为92.47%,诊断的一致性优(Mc Nemarχ~2=0.029,P>0.05),诊断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与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4.37%、86.36%、95.71%、82.61%;CECT诊断准确率为90.32%,诊断的一致性优(McNemarχ~2=0.024,P>0.05),诊断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与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2.96%、81.82%、94.29%、78.26%。结论 CECT与CEUS对小于3 cm的肾肿瘤均有较优的诊断能力,都能较准确地判断肿瘤的良恶性,CEUS诊断准确性相对更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其超微结构。[方法]采用HE、免疫组化(EnVision法)及电镜技术观察18例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结果]肿瘤平均直径约7cm,有包膜。免疫组化结果:β-eatenin核阳性(13/18),E-cad阳性(0/18),α1-AT阳性(18/18),Vim阳性(18/18),CD10阳性(14/18),PR阳性(12/18),CKpan阳性(5/18),Syn阳性(3/18),CgA阳性(4/18)。电镜示肿瘤细胞内发达的粗面内质网及数量不等之酶原颗粒,少数瘤细胞内见神经内分泌颗粒。[结论]β-eatenin异常核表达和E-cad表达缺失可能与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发病有关: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可能起源于胰腺腺泡并具有神经内分泌特征。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恶性胸膜间皮瘤的CT征象,评价CT平扫及多期增强扫描对该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39例经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证实的恶性胸膜间皮瘤的CT征象,全部病例均行多层螺旋CT平扫,其中27例加多期增强扫描。[结果]39例恶性胸膜间皮瘤患者中,35例为弥漫型,其中12例为环状胸膜增厚,17例为弥漫结节型胸膜增厚,6例为弥漫肿块型胸膜增厚;胸廓缩小25例;4例为巨块型,最大直径15cm;胸水32例,肋骨破坏4例,淋巴结肿大13例,增强后病灶呈中度持续强化。36例有石棉接触史,27例同时发现胸膜斑。[结论]恶性胸膜间皮瘤在CT平扫及多期增强扫描中有一定的特征性,CT是恶性胸膜间皮瘤诊断、随访最主要的影像诊断手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在骨肿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80例骨肿瘤患者,先经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诊断,后经MRI诊断.观察并记录2种诊断方式对骨肿瘤的确诊率,对恶性骨肿瘤临床分期确诊情况,评估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对骨肿瘤的诊断价值.结果 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的确诊率为88.8%,MRI确诊率为73.8%,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的确诊率明显高于MRI(P<0.05).采用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对恶性骨肿瘤进行临床分期与病理、X线联合诊断结果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可以准确诊断骨肿瘤病理性质,也能有效确诊恶性骨肿瘤的临床分期,为后续手术提供临床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在诊断小肠脂肪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总结16例小肠脂肪瘤患者MSCT诊断与手术病理对照资料,分析MSCT表现。[结果]16例患者经手术病理证实小肠脂肪瘤共25个,位于十二指肠4例,空肠10例,回肠1例,十二指肠及空肠均有1例。5例为多发脂肪瘤。在CT图像中,所有脂肪瘤均表现为脂性占位。除1例空肠肠壁浆膜下脂肪瘤术前CT未诊断出,其余15例均确诊。[结论]MSCT对小肠脂肪瘤有较高的检出及定性诊断能力。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乳腺癌及早期淋巴结转移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7例乳腺肿瘤患者采用多层螺旋CT机平扫和增强扫描检查是否发生淋巴结转移,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并观察乳腺癌淋巴结大小与转移及其内部结构关系。结果清扫淋巴结总数为61枚,其中转移性淋巴结33枚,非转移性淋巴结28枚。 MSCT与病理学检查结果相一致,但是MSCT扫描淋巴结大小无法单独作为评估是否发生转移指标。淋巴结门结构与是否发生转移相关,淋巴结门结构厚度不均可作为预测是否发生转移的独立指标。结论多层螺旋CT扫描速度快,分辨率高,能获得精确的乳腺癌患者扫描图像,有利于淋巴结转移的检出,为临床治疗乳腺癌患者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