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补阳还五汤(Buyang Huanwu Decoction,BYHWD)灌胃对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后移植胚胎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存活、增殖与迁移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SCI组、NSCs移植组、NSCs移植联合补阳还五汤灌胃组。制作大鼠脊髓横断损伤模型,将BrdU标记NSCs细胞按浓度1×106/ml分别移植入移植组和联合组的脊髓横断处,损伤组用等量DMEM/F12完全培养基代替。术后联合组每天用BYHWD予以灌胃治疗1次,损伤组和移植组用生理盐水代替。各组在7、14、28 d后分别取材,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法检测移植在SCI处的NSCs存活、增殖和迁移情况。结果:损伤组未见BrdU标记阳性细胞;联合组各时间点BrdU标记阳性细胞数量均多于移植组各时间点,并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28 d时BrdU标记阳性细胞数量最多,与联合组7 d和14 d相比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在联合组各时间点,BrdU标记阳性细胞向SCI处头尾端组织迁移的距离明显长于移植组各时间点。结论:脊髓横断损伤后,移植胚胎NSCs能够存活并增殖和迁移。补阳还五汤能够促进大鼠脊髓全横断损伤处移植的NSCs存活、增殖和迁移。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采用体外培养的伸长细胞(Tanycytes,TAs)移植治疗大鼠脊髓损伤的可行性。方法将体外培养的TAs标记后,移植入全横断脊髓损伤大鼠。实验大鼠共分5组:A.单纯TAs细胞移植组,B.TAs细胞加壳聚糖载体移植组,C.壳聚糖载体移植组,D.单纯损伤组,E.假手术组。移植后通过BBB评分法评价大鼠的运动功能恢复情况,并且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移植细胞的存活、迁移和损伤脊髓的修复情况,以及观察大鼠脑区神经元存活状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TAs移植促进了脊髓损伤局部结构的修复和大鼠下肢运动功能的恢复;移植组可在脑皮质观察到HRP逆行标记神经元;对照组皮质感觉运动区和红核神经元密度小于移植组,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TAs移植可促进损伤脊髓轴突的再生、促进大鼠后肢运动功能的改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电针(EA)刺激对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在脊髓损伤(SCI)大鼠局部存活和分化的影响,及其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关系。方法:体外分离和培养大鼠BMSCs,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进行标记用于移植。将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模型组(SCI)、BMSCs移植组(BMSCs)、BMSCs移植+EA组(BMSCs+EA)和抑制剂IGC-001干预组(BMSCs+EA+IGC-001),每组12只。除sham组外,各组采用改良Allen′s打击法建立SCI模型,尾静脉注射被BrdU标记的BMSCs,并给予EA和IGC-001干预4周。移植后第1、7、14、21、28天采用BBB运动评定量表评估各组大鼠后肢运动功能;4周后,采用ELISA法检测损伤脊髓组织匀浆中神经营养素3(NT-3)的含量;免疫荧光实验检测损伤脊髓组织局部BrdU和神经元特异性核蛋白(NeuN)表达,评估BMSCs移植后的存活及分化情况;Western blot检测损伤脊髓组织β-catenin、c-Myc和cyclin D1等蛋白表达水平。结果:BMSCs组大鼠BBB评分、损伤脊髓组织中NT-3含量及β-catenin、c-Myc、cyclin D1等蛋白表达水平均较SCI组显著升高(P0.05);BMSCs+EA组大鼠BBB评分,损伤脊髓组织中NT-3含量和β-catenin、c-Myc、cyclin D1等蛋白表达水平及移植后BMSCs存活数量和BMSCs分化的神经元样细胞数量均较BMSCs组显著增加(P0.05)。IGC-001干预可显著逆转EA刺激作用。结论:EA刺激可促进SCI大鼠移植BMSCs存活及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其机制可能与激活Wnt/β-catenin通路介导的NT-3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神经钙黏蛋白(N-cadherin)对大鼠脊髓损伤(SCI)后移植神经干细胞(NSCs)存活、增殖与迁移的影响。方法 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移植1组和移植2组。横断T12复制SCI模型。移植1组行原代培养NSCs移植;以lentivirus病毒为载体将N-cadherin转染至原代培养NSCs再植入移植2组。BBB评分评定大鼠神经功能。术后5、10和15 d免疫荧光检测NSCs存活、增殖和迁移。结果模型组BBB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各移植NSCs组BBB评分均高于模型组(P<0.05),但以移植2组评分最高(P<0.05);移植2组各时间点巢蛋白(Nestin)阳性细胞数量均显著多于移植1组(P<0.05),以15 d的数量最多(P<0.05);移植2组各时间点Nestin阳性细胞迁移距离显著长于移植1组。结论 N-cadherin可以促进NSCs的存活、增殖与迁移,以修复SCI大鼠的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不同移植时间窗对静脉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在大鼠损伤脊髓内存活和迁移的影响,探讨移植的最佳时间.方法:体外分离、培养、纯化MSCs,改良Allen法制造大鼠脊髓损伤(SCI)模型,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CI后0、6、12、24 h,3、5和7 d移植组,移植组经尾静脉注射Hoechst33342标记的MSCs,移植后7 d取脊髓组织,观察各组MSCs在脊髓损伤处的存活和迁移情况.结果:SCI后0,6、12、24 h移植4组,脊髓损伤处的MSCs的存活数量较少.但迁移距离较长;SCI后3 d移植组,脊髓损伤处MSCs的存活数量较多,且迁移距离较长;SCI后5和7 d移植2组,脊髓损伤处的MSCs的存活数量较少,且迁移距离较短.结论:在SCI后3 d是静脉移植MSCs治疗大鼠SCI的最佳移植时间窗.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修复大鼠脊髓损伤的作用及机制。 方法 分离纯化人脐血MSCs;制备大鼠脊髓半横断损伤模型,随机分为三组,分别在术后3 d经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培养液和BrdU标记的MSCs。移植后7、14、21、28 d,采用BBB评分法评估各组大鼠脊髓功能恢复情况;免疫荧光双标法检测MSCs在脊髓内的迁移、存活和分化,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炎症因子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和核因子(NF-κB)在脊髓损伤部位的表达规律。 结果 移植后28 d,MSCs移植组大鼠肢体功能恢复明显,与生理盐水组和培养液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后7、14、21d,脊髓损伤区及周边均可见大量Brdu+细胞,其中BrdU+GFAP+细胞约占53.3%,BrdU+NSE+细胞约占 22.15%。相同时间点MSCs移植组HMGB1和NF-κB的阳性表达率远低于生理盐水组和培养液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人脐血MSCs移植后可替代损伤的神经细胞,并可减轻脊髓损伤后的炎症反应,从而促进大鼠脊髓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7.
背景:如何有效促进移植入脊髓损伤组织内的神经干细胞存活和迁移,是目前神经修复研究的重点。 目的:观察促红细胞生成素对脊髓损伤大鼠移植神经干细胞存活、增殖和迁移的影响。 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均制备脊髓横断损伤模型。造模7 d,神经干细胞移植组和促红细胞生成素组于脊髓损伤处移植BrdU标记的神经干细胞7 μL(1×109 L-1),脊髓损伤对照组移植DMEM/F12培养基;促红细胞生成素组腹腔内注射促红细胞生成素5 000 U/kg,1次/d,连续注射7 d,其余两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于细胞移植后8周取损伤脊髓组织。 结果与结论:造模2周后,神经干细胞移植组和促红细胞生成素组BBB评分明显高于脊髓损伤对照组(P < 0.05),造模4周后,促红细胞生成素组BBB评分明显高于神经干细胞移植组(P < 0.05)。免疫荧光染色显示促红细胞生成素组大鼠损伤脊髓组织BrdU阳性细胞数量及迁移距离均大于神经干细胞移植组(P < 0.05)。说明促红细胞生成素能促进损伤脊髓组织原位移植的神经干细胞的存活与迁移,加速神经功能修复。  相似文献   

8.
移植神经干细胞促进脊髓全横断大鼠结构与功能修复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13  
目的 探讨移植神经干细胞对脊髓全横断性大鼠部分结构与功能修复的影响。方法 在脊髓全横断处移植神经干细胞60d后,在横断处下方3mm注射荧光金逆行标记轴突再生的上运动神经元,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神经干细胞在宿主内的分化,同时用体视学方法观测脑干红核和大脑皮质感觉运动区内锥体细胞层的神经元密度变化。用BBB评分法和爬网格法观测大鼠后肢运动功能的恢复等。结果 移植的神经干细胞能在宿主内存活并向前后方向迁移到脊髓内,部分神经干细胞分化为GFAP、NF-200和GAP-43阳性细胞。移植神经干细胞后在红核和感觉运动区内锥体细胞层可见有被荧光金标记的神经元胞体,脊髓横断处附近脊髓组织的溃变程度减轻,红核及躯体感觉运动区内神经元密度高于未移植组,大鼠后肢的自主运动功能明显好于未移植组。结论 神经干细胞移植入损伤脊髓后能分化为神经元及神经胶质细胞,能减轻脊髓的继发性损伤,保护受损伤的神经元,促进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9.
背景:目前研究多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外培养及细胞移植对颅内疾病的治疗,对植入细胞在损伤脊髓中的成活、分化、迁移、结构重建等了解有限。目的:探讨局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在脊髓损伤修复中的作用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替代治疗的可行性。方法:成年健康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细胞移植组和对照组,建立SD大鼠脊髓横断损伤模型,伤后即刻分别向损伤区局部移植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悬液或无钙镁磷酸缓冲液。在术前和术后1d,1周,2周,3周,4周和8周进行BBB评分,观测大鼠的运动功能,并于移植后1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BrdU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脊髓损伤处的存活情况,移植后4周进行损伤脊髓的大体观察和组织学检测。结果与结论:移植后第1~8周细胞移植组BBB评分均髙于对照组;术后1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在细胞移植组大鼠脊髓远端检测到BrdU阳性细胞,术后4周脊髓损伤处发现有神经纤维。证实通过损伤后立即局部注射的方式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进大鼠脊髓损伤区,细胞可在损伤区存活;存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分化为神经元,在损伤局部形成神经元通路,从而促进脊髓神经纤维传导功能的恢复,并促进高位脊髓损伤后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0.
为了对嗅鞘细胞移植治疗大鼠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 SCI)后轴突再生及后肢功能恢复进行综合性的评价,本实验采用22只雌性成年SD大鼠,并随机分成A、B、C、D 4组。其中A、B、D组行左侧T11 ~T12节段脊髓半横断手术,然后A组移植嗅鞘细胞(olfactory ensheathing cells,OECs)悬液;B组移植DMEM/F12培养液;D组移植核荧光试剂(Hoechst33342)标记的嗅鞘细胞,用于鉴定嗅鞘细胞在体内的存活情况;C组作为正常对照组。术后6周内,对大鼠进行BBB评分、IP斜板试验并观察皮质体感诱发电位(cortical 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 CSEP)、运动诱发电位(motor evoked potential, MEP)的潜伏期。将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注射到横断面尾段脊髓,逆行追踪观察横断面头段脊髓及对侧中脑红核内HRP逆标细胞数,并观察左侧后肢小腿三头肌肌细胞横截面积及直径的变化。结果显示:(1)移植后的OECs数量未见明显减少,细胞核形态较好,细胞未向头、尾侧迁移;(2)移植3周后BBB评分及IP斜板,试验A、B组较C组明显低(P<0.05),但A组明显高于B组(P<0.05);(3)A、B组的CSEP及MEP潜伏期较C组明显延长(P<0.05),但A组要比B组明显缩短(P<0.05);(4)HRP逆行追踪观察到对侧中脑红核大细胞区及脊髓T9 ~T11节段逆标细胞的数量,A组明显多于B组,但A、B组均少于C组;(5)左侧后肢小腿三头肌肌细胞的横截面积及直径,A、B组均较C组减少,但A组减小的幅度明显小于B组。以上结果表明OECs移植能促进半横断脊髓轴突的再生及后肢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1.
背景:单纯神经干细胞移植已应用于对受损脊髓组织的修复。 目的:以神经干细胞移植同时应用高压氧治疗大鼠脊髓损伤,观察联合作用对脊髓损伤大鼠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雌性SD大鼠60只,以半切法制成胸段脊髓半横断大鼠模型。随机分成单纯损伤组、神经干细胞移植组及高压氧治疗组,每组20只。伤后第4周取材行病理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及BrdU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第8周取材行辣根过氧化物酶示踪,透射电镜观察轴突的再生情况,通过体感诱发电位观察神经电生理恢复情况。造模后1,2,4,6,8周进行BBB评分和斜板实验等运动功能检测。  结果与结论:观察伤后4周病理切片,单纯损伤组未见神经轴索通过,神经干细胞移植组可见少量神经轴索样结构,高压氧治疗组可见较多神经轴索样结构。BrdU的阳性细胞数及辣根过氧化物酶阳性神经纤维数,高压氧治疗组最多,神经干细胞移植组次之,单纯损伤组最少,且各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透射电镜下神经干细胞移植组、高压氧治疗组正中横断面可见新生的无髓及有髓神经纤维。高压氧治疗组大鼠体感诱发电位的潜伏期短于神经干细胞移植组,波幅高于神经干细胞移植组(P < 0.05),明显优于单纯损伤组(P < 0.01)。伤后4周神经干细胞移植组、高压氧治疗组大鼠后肢运动功能均有较明显恢复,高压氧治疗组较神经干细胞移植组恢复快(P < 0.05);单纯损伤组亦有所恢复,但程度较轻。提示神经干细胞移植对于脊髓损伤大鼠后肢功能的恢复有促进作用,联合应用高压氧有协同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直流电场(direct current field,DC)诱导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桥接横断脊髓的作用。方法:将54只雌性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组、NSCs移植组、NSCs移植联合直流电场诱导组(DC+NSCs组),各组分7,14,28d三个时间点取材,HE染色观察神经纤维再生情况,透射电镜下观察脊髓白质内髓鞘结构变化,免疫荧光染色检测髓磷脂碱性蛋白(myelin basic protein,MBP)表达变化。结果:在光镜下,DC+NSCs组神经纤维较其他两组都多,排布均匀且走行较规则,部分纤维穿越损伤脊髓断端两侧。在电镜下,DC+NSCs组髓鞘松散程度明显减轻,部分髓鞘结构规整,排列有序,线粒体肿胀减轻,微管空泡样变较轻,可发现大量突触,薄髓的再生髓鞘明显增多。DC+NSCs组大鼠脊髓组织中可见直径大小不等的MBP阳性的圆形结构,MBP阳性表达最多,较其他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直流电场诱导NSCs治疗SCI可以促进损伤处脱髓的轴突再髓鞘化和MBP的表达,促进神经纤维再生,从而起到桥接横断脊髓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背景:研究已证实神经干细胞能促进脊髓损伤大鼠神经功能的恢复,但对移植细胞在体内的增殖、分化、迁移的研究有限。 目的:观察神经干细胞移植对脊髓损伤大鼠后肢运动功能修复的影响。 方法:SD大鼠制成T10脊髓全横断损伤模型,于造模成功后1周采用局部微量注射法。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损伤对照组仅打开椎管暴露脊髓;移植对照组:注射10 μL DMEM/F12培养液;细胞移植组:造模后移植浓度为1.0×109 L-1的神经干细胞悬液10 μL。移植后通过不同时间点BBB行为评分、病理组织学、免疫荧光技术评价大鼠脊髓功能修复情况及移植细胞在体内的存活、迁移、分化。 结果与结论:在体外成功建立SD大鼠海马源性神经干细胞培养体系;移植对照组、细胞移植组大鼠随着时间延长BBB评分均不同程度提高,从移植后2周起细胞移植组大鼠评分明显高于移植对照组(P < 0.05);神经干细胞移植后能够在体内继续存活、迁移并且分化为NF-200、GFAP表达阳性的神经元及星形胶质细胞。提示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Several studies demonstrated that the overexpression of miR-124 in neural stem cells (NSCs) could lead the NSCs to differentiate into neurons and astrocytes, which may be important for functional recovery in spinal cord injury. The present study attempted to explore the potential repairing effect of the NSCs transfected with miR-124 for the rats with spinal cord injury (SCI). NSCs transfected with miR-124 were transplanted into rats by intravenous injection after SCI. The effects of miR-124 on the differentiation of NSCs and the treatment for the SCI-model rats were experimentally investigated. The reduction of cavity volume in focal lesions and Basso–Beattie–Bresnahan (BBB) scores were used as the criteria of functional recovery of the SCI-model rats. Up-regulation of miR-124 promoted the differentiation of NSCs. Transfection of miR-124 in NSCs dramatically increased the percentage of NeuN-positive cells, and reduced the percentage of GFAP-positive cells in vitro and in vivo respectively. All of the rats treated with NSCs transfected with miR-124 achieved the better functional recovery than the ones in NSCs and sham control groups. Furthermore, the systemic delivery of the NSCs transfected with miR-124 resulted in a reduction of lesion cavity volume of SCI-model rats. Thus, Overexpression of miR-124 can promote the differentiation of NSCs and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repair of SCI. The utility of intravenous delivery of stem cells regulated with miR-124 to target lesion areas as a prospective therapeutic approach in acute spinal cord injury is very promising in the future.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尼莫地平(nimodipine)对大鼠脊髓损伤后继发性损害的保护作用。方法:成年SpragueDawley雄性大鼠24只,体重180~220 g,采用NYU脊髓撞击伤仪制成脊髓损伤模型后,随机分成尼莫地平(n=12)和生理盐水组(n=12)。两组大鼠受伤后1 h内分别经腹腔给予尼莫地平(1.0 mg/kg)或等量盐水治疗,3次/d,共1周。于受伤后1周和2周进行BBB评分和足迹实验对大鼠双后肢运动功能进行评估。受伤后2周,对损伤部位脊髓组织丙二醛(MDA)含量及脊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进行检测;同时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确定损伤星形胶质瘢痕和所形成的坏死空洞,利用ED1观察活性小胶质细胞和巨噬细胞。结果:与生理盐水组比较,通过旷场试验(BBB评分)和足迹实验,脊髓损伤后大鼠尼莫地平组1周和2周运动功能明显改善(P<0.01)。与盐水组比较,伤后2周,尼莫地平组大鼠脊髓组织中MDA水平(nmol/g,25.6±9.7 vs 68.5±16.7)和MPO活性(U/g,252.2±63.9 vs 382.8±108.2)均明显降低(P<0.01);尼莫地平组空洞面积(mm2,4.45±1.28 vs 6.16±2.65)和ED1抗体免疫组化染色阳性面积(mm2,1.87±0.42 vs 2.86±1.01)也明显减少(P<0.01)。结论:尼莫地平可以减轻大鼠脊髓损伤后自由基的氧化损伤作用,减小空洞面积和炎症细胞浸润,具有促进脊髓损伤后的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16.
背景:5-羟色胺能纤维可以作为评价脊髓损伤后再生的指标之一。 目的:观察神经干细胞在脊髓损伤的亚急性期(第7天)脊髓内移植对大鼠受损伤脊髓再生修复的影响。 方法:将正常成年SD雌性大鼠分为3组,单纯脊髓全横断组、假手术组(仅仅打开椎板,但不横断脊髓)、神经干细胞移植组。神经干细胞移植组在脊髓全横断后第7天时进行神经干细胞移植,其他两组不移植神经干细胞。 结果与结论:神经干细胞移植组瘢痕上1至2节段5-羟色胺的阳性纤维数量多于单纯脊髓全横断组。提示神经干细胞亚急性期移植能部分促进脊髓损伤后脊髓神经的再生。 关键词:脊髓损伤;再生;神经干细胞;5-羟色胺;大鼠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2.06.023  相似文献   

17.
韩曙  凌树才  朱晞  梁心译 《解剖学报》2006,37(6):627-632
目的在体内实验中观察钙依赖性膜磷脂结合蛋白AnnexinⅡ对大鼠脊髓损伤以及神经干细胞移植的作用。方法在成年大鼠全横断脊髓损伤的局部微量注射AnnexinⅡ,观察其对损伤的脊髓神经细胞存活、神经纤维生长和损伤后的功能恢复的影响,以及对联合移植的胚胎神经干细胞移植后存活和迁移的影响。结果在动物脊髓横断损伤6周,神经干细胞移植4周后,损伤局部微量注射AnnexinⅡ+NSC移植组实验动物的运动评分结果较空白对照组和单独进行NSC移植组都有明显增高(JP〈0.01),脊髓损伤处的空洞面积也较上述两组显著减小(P〈0.01);注射AnnexinⅡ+NSC组损伤节段以上荧光金标记神经细胞数目较空白对照组明显增多(P〈0.01)。结论AnnexinⅡ蛋白可能具有减小局部损伤空洞面积,保护损伤的神经元和神经纤维并防止其走向变性和死亡的效应,并对神经干细胞的移植效应有一定的促进和协同作用,使脊髓损伤大鼠的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促神经再生因子复合剂N6对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后脊髓及血清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脊髓内髓过氧化物酶(MPO)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减轻继发性损伤的作用机制及保护受损脊髓作用的最佳介入时间。方法:用改良Allen’s打击法制备大鼠急性脊髓损伤模型,假手术组打开椎板不损伤脊髓,模型组造模后不予治疗,对照组分别于脊髓损伤后10、30和60 min向腹腔注射甲级强的松龙(30 mg/kg),实验组分别于脊髓损伤后10、30和60 min向蛛网膜下腔注射促神经再生因子复合剂N6(166μg/kg)。造模后24 h取材,于各时间点测得假手术组、模型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大鼠脊髓损伤组织及血清中MDA、SOD及损伤脊髓组织的MPO活性。结果:实验组损伤脊髓组织MDA含量随着药物介入时间的延迟而增高,各时间点间MDA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血清MDA含量随着药物介入时间的延迟而增高,60 min与10、30 min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损伤脊髓组织SOD含量随着药物介入时间的延迟而降低,各时间点间SOD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血清SOD含量随着药物介入时间的延迟而降低,60 min与10 min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损伤脊髓组织MPO含量随着药物介入时间的延迟而增高,60 min与10 min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促神经再生因子复合剂N6治疗可以提高急性脊髓损伤大鼠损伤脊髓及血清SOD含量,降低损伤脊髓及血清MDA、损伤脊髓MPO的含量,从而降低急性脊髓损伤后的继发性损伤,达到保护脊髓组织的目的,且介入治疗时间越早,疗效越好。  相似文献   

19.
赵伟  张连双  章为  彭谨 《解剖学研究》2008,30(2):105-108
目的观察大鼠脊髓半横断损伤(hSCI)位点头尾段硫酸软骨素蛋白多糖Versican的表达变化,探讨其与脊髓损伤修复的关系。方法20只成年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和脊髓半横断损伤3d、7d和14d组。建立成年SD大鼠脊髓半横断(T9~T10)模型。取损伤位点头尾段T9、T10节段制作冰冻切片,运用Versican抗血清进行免疫组化ABC法染色。分别观察并计数各组前角中Versican阳性细胞数,采用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测量免疫阳性产物的平均光密度(A)值。结果Versican阳性产物主要分布于细胞外基质中,前角神经元和胶质细胞的胞浆中也有分布;损伤后前角中Versican阳性神经元和胶质细胞数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免疫阳性产物平均A值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结论脊髓半横断损伤后,表达增加的Versican很可能参与损伤后轴突生长被抑制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