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建立绵茵陈中绿原酸的含量测定方法并采用薄层色谱 - 生物自显影法研究绵茵陈提取液的抗氧化活性。 方法 薄层 扫描法测定绵茵陈提取液中绿原酸的含量,随后用 二苯代苦味肼基自由基 溶液显色,双波长扫描,获得其抗氧化成分的峰面积。 结果 常规薄层扫描与生物自显影扫描测定得到的 绿原酸 含量具有一致性, 由 生物自显影扫描法测得 色谱峰 总积分值明显大于绿原酸单峰面积,表明 绵茵陈中除了绿原酸外,还存在其它抗氧化能力较强的活性成分。 结论 以 DPPH 作显色剂,双波长扫描,可利用 TLC- 生物自显影技术对天然提取物中具有自由基清除及抗氧化活性的活性成分进行快速筛选与评价 。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榆叶合叶子中黄酮类成分的TLC鉴别方法和运用TLC-生物自显影鉴别方法,初步筛选榆叶合叶子中的抗氧化活性成分.方法:以绣线菊苷、金丝桃苷、芦丁、槲皮素为对照品,采用三种薄层展开系统,选出最佳薄层展开系统;喷以0.1%的DPPH无水乙醇溶液显色,筛选抗氧化活性.结果:榆叶合叶子黄酮类物质的TLC鉴别的最佳展开系统为乙酸乙酯-甲酸-水(8:1:1);TLC-生物自显影抗氧化活性筛选中,黄酮类成分的薄层板呈紫色背景黄色斑点.结论:榆叶合叶子药材中黄酮类成分的TLC鉴别方法可行,重复性好,可作为榆叶合叶子药材的薄层鉴别方法;榆叶合叶子药材中的黄酮类成分具有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中药紫花地丁的化学成分及抗氧化活性。方法: 运用多种色谱方法对紫花地丁乙醇提取物的正丁醇萃取物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其结构,并采用清除2,2-二苯基-1-苦肼基自由基(DPPH)法测定化合物的抗氧化活性。结果: 从该植物中共分离鉴定了11个化合物,分别为山奈酚-3-O-β-D-槐糖-7-O-α-L-鼠李糖苷(1),山奈酚-3,7-二-O-α-L-鼠李糖苷(2),芹菜素-6,8-二-C-β-D-葡萄糖苷(3),腺苷(4),秦皮乙素(5),芹菜素-6-C-α-L-阿拉伯糖-8-C-β-D-木糖苷(6),芹菜素-6-C-β-D-葡萄糖-8-C-α-L-阿拉伯糖苷(7),芹菜素-6-C-β-D-葡萄糖-8-C-β-D-木糖苷(8),芹菜素-6,8-二-C-α-L-阿拉伯糖苷(9),芹菜素-6-C-β-D-葡萄糖-8-C-β-L-阿拉伯糖苷(10)和山奈酚-3-O-β-D-葡萄糖-7-O-α-L-鼠李糖苷(11)。对化合物1~11清除DPPH自由基的能力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化合物1~5,11均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结论: 化合物2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和8为首次从堇菜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比较新疆2种洋甘菊——母菊和罗马洋甘菊抗氧化活性成分差异.方法:采用薄层-生物自显影技术,以1,1-二苯基苦基苯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DPPH)自由基为实验模型,经薄层扫描获得各抗氧化成分的峰面积,从而对2种洋甘菊的挥发油提取物、黄酮提取物进行抗氧化活性成分的分析,以总峰而积大小为指标比较不同提取物的抗氧化能力,并与2种洋甘菊黄酮提取物总的抗氧化活性进行比较.结果:母菊挥发油提取物显现烯炔双环醚等4个白色抗氧化斑点,罗马洋甘菊挥发油提取物显现1个白色抗氧化斑点,薄层扫描结果表明母菊挥发油提取物抗氧化斑点峰而积大于罗马洋甘菊挥发油提取物;2种洋甘菊黄酮提取物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抗氧化活性测定结果表明,母菊清除50% DPPH自由基的质量浓度为0.66g·L-1,罗马洋甘菊清除50% DPPH自由基的质量浓度为0.33 g·L-1;2种洋甘菊黄酮提取物薄层生物自显影实验结果表明,母菊黄酮提取物显现芹菜素、芹苷元-7-葡萄糖苷等7个淡黄色抗氧化斑点,罗马洋甘菊黄酮提取物显现芹菜素,芹苷元-7-葡萄糖苷等8个淡黄色抗氧化斑点,薄层扫描结果表明罗马洋甘菊黄酮提取物抗氧化斑点峰面积大于母菊黄酮提取物.结论:2种洋甘菊挥发油提取物抗氧化活性TLC差异显著,母菊挥发油提取物抗氧化活性强于罗马洋甘菊挥发油提取物;母菊挥发油提取物中已知抗氧化活性成分为烯炔双环醚,其他3个抗氧化活性成分以及罗马洋甘菊挥发油提取物中1个抗氧化活性成分均为未知化合物,有待进一步确定;鉴于2种洋甘菊挥发油提取物抗氧化活性斑点数差异显著,可应用于2种洋甘菊的鉴别区分.2种洋甘菊黄酮提取物抗氧化活性测定结果、薄层生物自显影实验结果一致,母菊、罗马洋甘菊黄酮提取物都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且罗马洋甘菊黄酮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强于母菊黄酮提取物;2种洋甘菊黄酮提取物中均含已知抗氧化活性成分芹菜素、芹苷元-7-葡萄糖苷,母菊黄酮提取物中其他5个抗氧化活性成分以及罗马洋甘菊中其他6个抗氧化活性成分均为未知成分,有待进一步确定.该方法为进一步鉴定洋甘菊抗氧化活性成分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从药效角度评价药材质量的方法。方法:采用1,1-二苯基-2-苦肼基自由基(DPPH)法对10个产地丹参药材抗氧化能力进行评价,评价结果与药材中总丹酚酸类成分的含量进行比较。结果:不同产地的丹参具有不同的抗氧化能力,其能力的强弱与总丹酚酸的含量成正比。结论:采用DPPH法可以从抗氧化方面简便、快捷地评价丹参药材的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塔拉豆荚中代表性鞣质化合物进行色谱制备及抗氧化活性评价。方法:对塔拉豆荚进行了提取、分离,利用现代色谱方法对化学成分进行结构鉴定,并用清除2,2-二苯基-1-苦肼基(DPPH)自由基法对提取物及所得鞣质化合物进行抗氧化活性测试。结果:从塔拉豆荚水提取物中得到了6个代表性鞣质化合物gallic acid(1),methyl gallate(2),ethyl gallate(3),methyl 3,5-di-O-galloylquinic acid(4),methyl 3,4,5-tri-O-galloylquinic acid(5),methyl 3,4,5-tri-O-galloylquinate(6)。该6种化合物经液质分析显示为塔拉中的主要鞣质类成分。抗氧化活性测试结果显示塔拉豆荚的水提物(Fr.1),甲醇提取物(Fr.2)以及6个鞣质化合物均有一定程度的抗氧化活性,其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15Fr.13维生素C6Fr.242。结论:塔拉豆荚提取物有较好的抗氧化活性,而鞣质化合物应为其抗氧化活性的主要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8.
目的:初步建立藏药三果汤教的HPLC指纹图谱,研究藏药三果汤散的抗氧化活性,初步筛选出三果汤散中抗氧化有效成分.方法:采用薄层色谱-生物自显影技术和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分光光度法对不同来源的三果汤散、单味药对照药材及其中单体成分没食子酸、没食子酸乙酯、鞣花酸、柯里拉京进行抗氧化作用初步测定,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初步建立了三果汤散的指纹图谱.结果:不同来源的三果汤散的抗氧化作用差异不大,所含化学成分以没食子酸抗氧化作用最强,揭示没食子酸可能是三果汤散抗氧化的主要有效成分之一.结论:该方法准确、简便可行,为进一步探索三果汤散抗氧化有效成分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比较黄芩不同溶剂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并测定其黄酮含量。方法利用比色法测定黄芩不同溶剂提取物中的总黄酮含量,利用1,1-二苯基-2-苦苯肼(DPPH)自由基体系对黄芩不同溶剂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进行评价。结果黄芩不同溶剂提取物均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其中乙醇提取物清除DPPH自由基的能力最强,且总黄酮含量最高。结论黄芩的抗氧化活性受到不同溶剂的影响,并且与其含的黄酮含量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菝葜Smilax china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ODS柱色谱及半制备液相色谱等技术分离菝葜的化学成分,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菝葜中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其中黄酮类成分7个:二氢山柰酚-5-O-β-D-葡萄糖苷(Ⅰ)、黄杞苷(Ⅱ)、异黄杞苷(Ⅲ)、双氢槲皮素-3'-O-葡萄糖苷(Ⅳ)、3,5,7,3',5'-五羟基二氢黄酮醇(Ⅴ)、落新妇苷(Ⅵ)和槲皮素-3'-O-葡萄糖苷(Ⅶ);二苯乙烯类化合物4个:白藜芦醇苷(Ⅷ)、蔗草素A(scirpusin A,Ⅸ)、白藜芦醇(Ⅹ)和2,4,3',5'-四羟基芪(Ⅺ).结论 化合物Ⅳ~Ⅸ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Ⅸ的碳谱数据为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2.
菝葜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对百合科菝葜属植物菝葜Smilax china干燥的根茎进行化学成分研究。方法:采用硅胶、凝胶色谱法进行分离纯化,并运用现代波谱技术(ESI-MS,1H-NMR,13C-NMR)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菝葜的醋酸乙酯部分分离得到13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山柰酚-7-O-β-D-葡萄糖苷(1),黄杞苷(2),异黄杞苷(3),山柰酚(4),二氢山柰酚(5),二氢山柰酚-5-O-β-D-葡萄糖苷(6),芦丁(7),山柰酚-5-O-β-D-葡萄糖苷(8),白藜芦醇(9),香草酸(10),3,5-二甲氧基-4-O-β-D-吡喃葡萄糖基肉桂酸(11),β-谷甾醇(12),β-胡萝卜苷(13)。结论:化合物1,3,7,8,11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8,11为首次从该属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菝葜芪类提取物在大鼠体内的组织分布规律.方法:菝葜芪类提取物大鼠灌胃给药1g·kg~(-1)后,应用HPLC测定氧化白藜芦醇和白藜芦醇在大鼠心、肝、脾、肺、肾中的含量.Zorbax SB-C_(18)色谱柱(4.6 mm×250 mm,5μm);流动相:乙腈(A)-水(B)进行梯度洗脱;流速1.0 mL·min~(-1);检测波长320 nm;进样量10μL;柱温40℃.结果:建立了氧化白藜芦醇和白藜芦醇在大鼠心、肝、脾、肺、肾中的含量测定方法.结论:本方法简便、准确、专属性强,可以成功应用于大鼠灌胃给药菝葜芪类提取物后,氧化白藜芦醇和白藜芦醇在大鼠体内组织分布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建立一种RP-HPLC测定菝葜山柰酚和槲皮素含量的方法,并测定其不同产地的含量。方法采用LichrospherC18柱,水-乙腈-磷酸-三乙胺(65∶35∶0.27∶0.45)作流动相,流速0.7 mL·min-1,二级管阵列检测器(DVD),检测波长365 nm。结果槲皮素,山柰酚与相邻杂质能很好分离,其分离度分别为1.96和5.32,理论塔板数以槲皮素峰和山柰酚峰计算,分别为5 121和6 673;在5~100 mg·L-1内峰面积与其浓度均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4,0.999 6),样品回收率分别为97.58%和105.67%;两成分含量以湖南张家界的最高而湖北赤壁最低。结论该方法精密度、重现性和分离效果好,分析快速准确,适合于该药材及提取物中山柰酚和槲皮素含量的测定,不同产地两成分均存在一定的差别。 相似文献
15.
菝葜品质与生长环境相关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建立菝葜中薯蓣皂苷元含量的测定方法,并测定全国不同产地菝葜的薯蓣皂苷元含量,以评价菝葜品质与生长环境的相关性.方法:采用RP-HPLC法测定薯蓣皂苷元的含量.色谱条件为:Kromasil C18色谱柱,以甲醇-水(94∶ 6)为流动相,流速1.0 ml/min,检测波长210 nm.结果:在选定的色谱条件下,薯蓣皂苷元在5 μg-15 μg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为98.47%,RSD为1.01%.结论:本实验为菝葜的质量分析提供一种准确而简单的方法,所测结果表明菝葜的品质与生长环境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建立金刚藤中薯蓣皂苷元的测定方法。方法 采用RP-HPLC测定薯蓣皂苷元的含量,色谱柱为Lichrospher C18(4.6mm×250mm,5μm),流动相为甲醇,检测波长为210nm,峰面积外标法定量。采用正交设计,考察发酵时间(A)、水解时间(B)、硫酸浓度(C)3个因素对薯蓣皂苷水解的影响。结果 薯蓣皂苷元在50~350μg·mL-1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1,n=7) ,平均回收率为99.97%,RSD=0.85%(n=5 )。采用发酵72h后用浓度为5%的硫酸水解6h,可使金刚藤中薯蓣皂苷水解完全。结论 RP-HPLC是一个简便、快速、分离效果好、精密度高、准确度好的测定金刚藤中薯蓣皂苷元的方法。发酵对水解产率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7.
菝葜对小鼠佐剂性关节炎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研究菝葜对佐剂性关节炎(adjunctive arthritis,AA)小鼠的治疗作用及作用机理。方法:观察菝葜佐剂性关节炎(AA)小鼠给药后继发性足肿胀、胸腺系数(胸腺/体重)、脾系数(脾/体重)、T细胞亚群、B细胞、自然杀伤细胞(NK)的变化。结果:菝葜(90、180 g·kg~(-1))灌胃给药能明显抑制AA小鼠继发性足肿胀,减轻胸腺和脾脏重量,减少CD_4~+T细胞,增加CD_8~+T细胞,降低CD_4/CD_8,极少影响B细胞、NK细胞。结论:菝葜可能通过调节细胞免疫减轻AA小鼠继发性足肿胀,但不同于地塞米松,不影响体液免疫。 相似文献
18.
目的:考察金刚藤的最佳水提醇沉工艺.方法:以不同药液浓度、不同醇沉浓度及静置时间为考察因素,设计3个水平,以薯蓣皂苷元提取率为考察指标进行正交实验.结果:金刚藤药材的最佳醇沉工艺为:药液浓度0.25 g生/mL,醇沉浓度40%、静置24 h.结论:本工艺成本低,薯蓣皂苷元提取率高,干浸膏得率较少. 相似文献
19.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金刚藤浸膏中薯蓣皂苷元的含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建立金刚藤浸膏中薯蓣皂苷元的测定方法。方法:采用RP-HPLC测定薯蓣皂苷元的含量,色谱柱为ODS-C18(4.6 mm×250 mm,5μm)不锈钢柱(Merck公司),流动相为甲醇,检测波长为203 nm,峰面积外标法定量。采用正交设计,考察乙醇浓度(A)、加醇量(B)、水解时间(C)3个因素对薯蓣皂苷提取、水解的影响。结果:薯蓣皂苷元在14.7~176.4μg/ml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3,n=7),平均回收率为99.98%,RSD%=0.76%(n=5)。采用50%乙醇180ml,索氏提取器中加热回流至提取液近无色,加入20 ml盐酸,加热回流水解2 h,可使金刚藤浸膏中薯蓣皂苷提取、水解完全。结论:RP-HPLC是一个简便、快速、准确度高的测定金刚藤浸膏中薯蓣皂苷元的方法;乙醇浓度对提取效率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