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脑疝所致动眼神经损伤术后恢复情况并探讨影响动眼神经术后恢复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脑疝所致动眼神经损伤患者55例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术后6~12个月随访动眼神经恢复情况分为预后不良组与预后良好组,分析动眼神经损伤术后恢复的影响因素。结果: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的年龄、术前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术前双侧瞳孔大小、瞳孔对光反射、影像下CT中线偏移距离及颅内血肿计算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瞳孔对光反射消失是脑疝性动眼神经损伤术后恢复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影响脑疝性动眼神经损伤术后恢复因素较多,瞳孔对光反射消失是其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
34例复苏后综合征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复苏后综合征(PRS)的临床特点及合理化治疗方案。方法 34例PRS患者给予氧疗、血管活性药物改善脏器灌注、脱水、氧自由基清除剂减少自由基损害、早期开展肠道内营养、保护肠黏膜屏障及维持内环境稳定等治疗措施。对比分析不同自主循环恢复(ROSC)时间患者的生存率、死亡率及患者器官功能障碍个数。结果 ROSC时间≤10min者比>10min者的病死率明显减少(P<0.05)。本组34例患者存活12例,存活率为35.3%。死亡组人均受累脏器数(3.77±1.23)个,明显高于存活组人均受累脏器数(2.41±0.67)个(P<0.01)。结论 ROSC时间越长、PRS患者的病死率越高、受累器官越多、患者病死率越高。心肺复苏(CPR)术后,必须早期对PRS后的炎性反应失控进行综合性防治。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影响急诊科心肺复苏(CPR)成功的因素,并寻找影响自主循环恢复(ROSC)的独立影响因素。方法以2009年3月至2012年5月院前发生的240例心脏骤停(CA)患者为研究对象,比较ROSC组和Non—ROSC组的CPR开始时间、CPR持续时间、除颤次数和。肾上腺素用量等。结果全部病例ROSC成功率为42.08%,脑复苏成功率仅为3.33%。两组在年龄、性别、CPR持续时间、除颤次数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开始CPR时间、气管插管时间、肾上腺素累计用量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影响CA患者ROSC的因素有心室纤颤、无脉搏电活动、电除颤次数、肾上腺素累积剂量以及CA绝对时间。结论CPR成功率与开始CPR时间和人工气道建立的早晚有密切关系。CA绝对时间、除颤、肾上腺素累积剂量是CA患者ROSC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心脏骤停(CA)患者心肺复苏(CPR)自主循环恢复后(ROSC)预后的相关因素,为提高CPR成功率提供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广东省梅州市人民医院2018年1月到2021年2月525例CPR患者的基线资料、入院信息、CPR信息、治疗情况和结局。结果:以ROSC分组并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未ROSC组CPR持续时间高于ROSC组(34.39±11.56 min vs 18.59±16.66 min,P<0.001);CPR所致胸部损伤OR值0.277(95%CI:0.115-0.670))和CPR持续时间OR值0.006(95%CI:0.002-0.017)可能是ROSC的独立影响因素。以出院状态分组并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存活出院组CPR持续时间高于非存活出院组(22.08±19.10 min vs 15.86±14.05 min,P=0.041);以“非存活出院”为参考状态,CPR持续时间、CPR所致胸部损伤和入院时间可能是患者存活出院的影响因素,OR值分别为0.951(95%CI:0.915-0.988),4.457(95%CI:1.297-15....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院内心搏骤停(IHCA)患者心肺复苏后自主循环恢复(ROSC)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08—2019-08期间本院急诊抢救室收治的146例IHCA患者的病例资料,据心肺复苏(CPR)后是否恢复自主循环分成ROSC组和复苏无效组,采用单因素分析IHCA患者ROSC的影响因素,再将单因素分析中P0.3的因素纳入二元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共有146例IHCA患者符合准入条件,ROSC率为49.32%(72/146)。单因素分析结果示,ROSC组与复苏无效组两组之间年龄、是否合并脑出血、肾上腺素累积量、CPR持续时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示:年龄(OR=0.951,95%CI:0.919~0.985,P=0.005),肾上腺素累积量(OR=0.628,95%CI:0.540~0.730,P0.01)是IHCA患者ROSC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年龄、肾上腺素累积量可影响IHCA患者ROSC。  相似文献   

6.
影响心肺复苏后存活率的相关因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影响心肺复苏(CPR)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存活率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并统计分析我院2001年1月至2004年12月在急诊科或院外发生心跳呼吸骤停,经急诊科CPR成功ROSC并在急诊科观察,维持6h以上后收入我院ICU病房进一步治疗年龄大于15岁患者的资料。结果:总43例,存活出院11例,存活率25.58%;ROSC间期、瞳孔情况、自主呼吸恢复情况、复苏后MODS与ROSC后的预后有着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心跳呼吸骤停发生地点、复苏后高血糖、低血压与ROSC后的预后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年龄与ROSC后的预后关系不大(P>0.05)。结论:CPR后ROSC患者的病死率仍高,影响预后的因素包括心跳呼吸骤停发生地点、ROSC间期、瞳孔情况、自主呼吸恢复情况、复苏后多脏器功能不全、高血糖、低血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诊心肺复苏病例自主循环恢复(restoratio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ROSC)后两种不同预后(神经功能较好出院、预后不良(死亡+神经功能预后不良)的相关因素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急诊科心肺复苏后ROSC病例49例,比较康复组(17例)与预后不良组(32例)在CA发生地点、CA至CPR开始时间、CPR持续时间、可除颤心律、肾上腺素用量等方面的差异,找出神经功能较好出院的影响因素。结果:两组比较,在CA发生地点、CA至CPR开始时间、CPR持续时间、可除颤心律、肾上腺素用量、心源性病因、急诊PCI、CPR时间等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急诊PCI为神经功能较好出院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CA病例,早期心肺复苏,有利于良好预后;CPR持续时间长、肾上腺素用量大,可能与不良预后相联系;可除颤心律、ACS病例自主循环恢复后更容易预后良好;急性心梗CA病例,ROSC后及时行PCI(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治疗,有利于康复出院。  相似文献   

8.
多器官功能衰竭综合征的死亡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20  
目的 调查多器官功能衰竭综合征(MODS)的原发病因、病死率及死亡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413例MODS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MODS原发病因是重症感染、创伤、重症胰腺炎、休克、心肺复苏后、烧伤、病理产科等。其病死率仍较高,413例MODS患者,病死率为53.5%。本研究的单因素分析显示,合并有慢性疾病者、心电图异常者病死率较高;病死率随着受累器官数目的增加而增高;与存活组比较,死亡组年龄、体温、血糖、血BUN、血肌酐较高,血Ph、GCS分值较低。经Logistic回归分析,既往健康状况、功能衰竭器官数目、GCS分值是主要死亡危险因素,住院时间长是保护性因素。结论 MODS病死率仍较高,既往健康状况、功能衰竭器官数目、GCS分值是主要的死亡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吴晓  华薇  芮琳  李雪云 《临床急诊杂志》2019,20(11):866-870
目的:对比连续胸外按压(CCP)与间断胸外按压(ICP)在成人心搏骤停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应用效果及对患者生存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124例行院前急救心肺复苏(CPR)的心搏骤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院前急救胸外按压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连续组(58例)实施CCP,间断组(66例)实施ICP。对两组患者的院前急救情况、临床资料等进行回顾性对照分析。结果:连续组的初期ROSC率、初期复苏成功率均显著高于间断组(P0.05)。连续组与间断组的CPR持续时间、CPR启动时间、气管插管时间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连续组的ROSC平均时间显著短于间断组(P0.05)。连续组的24 h存活率、出院存活率、出院后1个月存活率、出院后6个月存活率均显著高于间断组(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CPR启动时间、ROSC时间、胸外心脏按压方式均是心搏骤停患者生存预后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在心搏骤停患者的院前急救中,实施CCP进行CPR的效果优于ICP,其能有效提高CPR成功率,心搏骤停到CPR实施时间间隔、CPR到ROSC时间间隔、胸外按压方式是心搏骤停患者生存预后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早期检测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对发生心跳呼吸骤停(CRA)住院患儿复苏后转归以及神经学预后的预测作用。方法选择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发生CRA的住院患儿,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对存活患儿随访6个月,分为神经学预后不良组和预后良好组。比较患儿年龄、性别、骤停类型、CPR时间、ROSC后Glasgow昏迷评分(CCS)、瞳孔对光反射恢复、需要镇静与否;在复苏后24~36h随机测定外周静脉血清NSE浓度,比较组间采样时间以及血清NSE水平。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别取NSE对复苏后死亡和6月时神经学不良预后诊断特异度(Sp)为100%、敏感度(se)最高的点为截断(cutt-off)值,并计算阳性预测值(PPV)、阴性预测值(NPV)和正确度。结果最终纳入病例87例,ROSC43例,存活出院19例,死亡24例;随访6月后,神经学预后不良12例,预后良好7例。死亡组与存活组以及神经学预后不良组与良好组间比较,CPR时间、GCS、瞳孔对光反射恢复、需要镇静与否以及NSE血清水平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P均〈0.05)。NSE水平与CPR时间呈显著正相关(r=0.901,P=0.00);与GCS呈显著负相关(r=-0.813,P=0.00)。NSE对复苏后ROSC患儿转归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46±0.065(95%CI:0.720-0.973,P=0.oo),截断值为90.6ng/ml,Se、Sp、PPV、NPV、准确度分别为20.8%、100%、100%、50%、53.5%;NSE对神经学预后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29±0.072(95%CI:0.788—1.069,P=0.002),截断值为50.7ng/ml,se、Sp、PPV、NPV、准确度分别为50%、100%、100%、53.8%、68.4%。结论ROSC后早期血清NSE水平对复苏后患儿转归和神经学预后有预测意义。  相似文献   

11.
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心肺复苏后存活率的因素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对影响心肺复苏自主循环恢复后存活率的因素进行统计分析。方法:应用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心跳骤停患者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影响存活率的有关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与ROSC后的预后相关的因素有5个:心跳骤停发生地点、ROSC间期、瞳孔、自主呼吸、复苏后综合征(PRM),但多因素分析仅PRM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筛出的因素中PRM是影响ROSC后存活率的关键因素,因此,心肺复苏后工作重点放在对各脏器功能的评估、支持、监护治疗上。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脓毒症并发急性肾损伤(AKI)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其影响预后的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2月至2011年10月入住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重症监护室的脓毒症并发AKI患者90例.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其临床特点及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 结果 90例脓毒症并发AKI患者的感染诱因主要为腹内感染、肺部感染、皮肤及软组织感染;AKI 2、3期病死率明显高于1期(P< 0.05);32例患者接受了肾脏替代治疗,44例患者需机械通气支持,45例死亡(病死率为50.0%).单因素分析提示器官衰竭数目、AKI分期、应用血管活性药物、是否需要机械通气支持都能影响患者预后(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器官衰竭数目(P=0.008,OR=2.181)、AKI分期(P=0.011,OR=2.227)、是否需要机械通气支持(P=0.002,OR=0.198)是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器官衰竭数目、AKI分期及需机械通气支持可作为判断脓毒症并发AKI患者预后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心肺复苏的复苏时限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2012-01-01-2014-12-31在本院院前、院内急诊抢救的393例心脏骤停(CA)患者,复苏时间≤30min者为常规CPR组(190例);复苏时间30min者为超长CPR组(203例)。根据预后分为CPR成功组72例和失败组321例。回顾性统计和分析复苏时限与预后的关系。结果:常规CPR组与超长CPR组性别、年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2组复苏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429,P0.01),预后自主循环恢复(ROSC)率、出院存活率、30d神经功能良好恢复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显示常规CPR组复苏时间较短,预后优于超长CPR组。CPR成功组与失败组停博时间、复苏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显示停博时间长、复苏时间长,预后不良。观察不同复苏时间(≤15min、16~30min、31~60min、60min)患者预后,显示随着复苏时间的延长,总体预后明显下降,特别复苏时间≤15min者预后明显高于其他患者。结论:CPR复苏时间≤15min预后明显优于15min者,对CPR预后是有利的因素;随着复苏时间的延长,复苏的预后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损伤的主要死亡原因和影响预后的相关重要因素.方法 通过对103例完整的颅脑损伤死亡病例资料进行归纳、分析和总结.结果 103例死亡病例中主要死亡原因为中枢性衰竭、失血性休克、急性肾功能衰竭、多脏器功能衰竭和严重感染等;影响预后的因素有GCS评分、年龄、瞳孔直径及对光反射、低血压及脑灌注不足和高血糖,影像学资料中基底池受压或消失是一个重要的客观指标.结论 重型颅脑损伤的死亡原因主要有中枢性衰竭、低血压、急性肾功能衰竭、多脏器功能衰竭和严重感染等;提示预后不良的因素有GCS评分、年龄、瞳孔直径及对光反射、低血压及脑灌注不足和高血糖,而影像资料中基底池受压或消失则是一个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心肺复苏(CPR)不同预后患者凝血功能、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动态变化及意义.方法 选择50例心搏骤停后CPR患者,依复苏最终结果分为3组.复苏失败组25例,患者初期复苏成功、自主循环恢复(ROSC)≥72 h,但最终死亡;存活组10例,患者复苏成功,康复出院;死亡组15例, CPR 30 min后无效死亡,或虽复苏成功但ROSC<2 h.于CPR过程中及ROSC 24、48、72 h取血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g)、血小板计数(PLT)、D-二聚体、抗凝血酶Ⅲ(ATⅢ)、vWF水平的动态变化.结果 死亡组CPR过程中PT、APTT、TT、D-二聚体、vWF均高于复苏失败组和存活组,Fg、PLT、ATⅢ均低于复苏失败组和存活组(P均<0.01);而复苏失败组和存活组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复苏失败组和存活组ROSC 24 h起PT、APTT、TT、D-二聚体、vWF水平升高,Fg、PLT、ATⅢ降低,均于ROSC 48 h达峰值或谷值(P<0.05或P<0.01);ROSC 72 h存活组各项指标较ROSC 48 h明显改善(P均<0.01),而复苏失败组则改善不明显(P均>0.05).复苏失败组ROSC 24、48、72 h PT、APTT、TT、D-二聚体、vWF水平显著高于存活组,Fg、PLT、ATⅢ显著低于存活组(P<0.05或P<0.01).结论 心搏骤停和随后CPR患者存在组织和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以及内/外源性凝血功能紊乱,纤溶功能紊乱;其变化对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有重要的判断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索院内成功心肺复苏患者早期发生心血管衰竭的独立危险因素,为临床工作者对预后评估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0-12~2013-02入住我院急诊重症监护室院内心肺复苏成功(ROSC 20 min以上)的113例患者,并排除发病时未满18周岁、资料不完全、早期家属放弃抢救以及处于疾病终末期引起心脏骤停等病例.将入选的病例按复苏后是否出现早期心血管衰竭(ROSC后12 h之内收缩压小于80 mm Hg,需用升压药物维持血压或原有高血压患者收缩压较基础水平下降20%)分为早期心血管衰竭组和非心血管衰竭组.采用相应的统计方法进行相关临床资料分析.结果 入选病例113例,其中78例发生早期心血管衰竭(69.02%),死亡率87.18%,其余35例未发生心血管衰竭,死亡率为31.43%.本研究发现,未发生心血管衰竭组中有60%患者发病病因为心脏疾病.初始心律为非除颤心律(心脏停搏+无脉电活动)、抢救时间过长、复苏前存在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SIRS)及血糖紊乱是早期发生心血管衰竭的危险因素,且早期发生心血管衰竭患者入室APACHEⅡ评分及SOFA评分明显高于未发生心血管衰竭组(P<0.01或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得出,心肺复苏持续时间过长及复苏前存在SIRS、血糖紊乱是早期发生心血管衰竭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本组研究院内成功心肺复苏患者中有69.02%早期发生心血管衰竭,死亡率较未发生心血管衰竭者明显增高,且入室APACHEⅡ评分及SOFA评分明显高于未发生心血管衰竭组;心肺复苏持续时间过长、复苏前存在SIRS及血糖紊乱是成功复苏后早期出现心血管衰竭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患者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水平的变化,以期为院内心肺复苏(CPR)患者的预后提供新的预测指标。方法:选取2011—2018年间在我院急诊科经过CPR且自主循环恢复的244例住院患者,根据最终结局分为死亡组(n=204)和存活组(n=40),比较两组患者NLR水平的不同,绘制ROC曲线分析NLR对CPR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并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死亡组患者NLR水平(21.4±18.8)明显高于存活组(11.2±9.4),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绘制ROC曲线分析NLR与CPR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发现,曲线下面积(AUC)为0.701,敏感度为82.89%,特异度为50%。Logistic回归分析:NLR水平上升(OR=1.062,95%CI:1.017~1.110)是影响CPR患者存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在CPR患者中,患者的NLR值升高可提示患者预后质量较差,因此可根据血液中NLR来判断患者的预后质量,并对临床治疗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8.
吴婷婷  汤雁晓  成晓蓉 《临床急诊杂志》2019,20(10):803-806,810
目的:以院前心搏骤停患者为病例对象,观察影响其心肺复苏(CPR)后自主循环恢复与存活出院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8-01—2018-12期间行院前CPR的105例心搏骤停患者临床资料,对其进行跟踪随访,观察CPR后自主循环恢复与存活患者的病情特点,用Logistic回归方程计算,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结果:本研究所选105例心搏骤停行CPR患者中,最终死亡78例(74.29%);自主循环恢复出院组与死亡组在基础疾病、心律类型、气管插管、心搏骤停原因、心脏停博耗时、群众性的CPR、院前CPR抢救时间、心肺复苏进行次数、肾上腺素注入剂量、入院至电除颤开始时间等一般资料上出现较大差异,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上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资料代入Logistic回归方程进行计算,发现基础疾病、心律类型、气管插管、心搏骤停原因、心搏骤停耗时、群众性的CPR、院前CPR抢救时间、心肺复苏进行次数、肾上腺素注入剂量、入院至电除颤开始时间是影响心搏骤停患者CPR后自主循环恢复与否的相关因素。结论:影响院前心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后自主循环恢复与存活出院的因素很多,其中复苏前心律,尤其是室颤/室速、急救反应时间和复苏时间长短是影响患者存活的重要因素,而群众CPR与低剂量肾上腺素可能会提高院前CPR出院成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急诊科心搏骤停(CA)患者心肺复苏(CPR)预后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按Utstein模式要求登记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2005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的CPR病例,比较不同因素分组的CPR效果,对可能影响CPR预后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725例CPR病例中,自主循环恢复(ROSC)、24 h存活、出院存活、神经功能良好出院存活分别为187例(25.8%)、100例(13.8%)、48例(6.6%)、23例(3.2%).创伤性、首次监测心律、CPR持续时间、肾上腺素使用剂量是影响ROSC的独立预测因素;创伤性、心源性、首次监测心律、CPR持续时间是影响24 h存活的独立预测因素;CA前状态、心源性、首次监测心律、CPR持续时间是影响出院存活和神经功能良好出院存活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可除颤心律、CPR持续时间≤15 min、肾上腺素使用剂量≤5 mg是影响ROSC的有利因素,创伤性是不利因素.心源性、可除颤心律、CPR持续时间≤15 min是24 h存活的有利因素,创伤性是不利因素.心源性、可除颤心律、CPR持续时间≤15 min是出院存活和神经功能良好出院存活的有利因素,CA前为疾病终末期、多脏器功能衰竭(MOF)是不利因素.  相似文献   

20.
对院前心肺复苏效果影响的多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 探讨影响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效果的独立影响因素.方法 研究对象为做过CPR的1376例心搏骤停(cardiac arrest,CA)患者,行回顾性调查,用EpiData软件建数据库,用SPSS 13.0软件行两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选取变量为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影响CPR效果的因素.结果 对恢复自主循环(retur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ROSC)--第一目击者急救是保护因素,OR=2.21(P<0.01,95.0%C/=1.356~3.602);与女性比较男性是危险因素,OR=0.515(P<0.01,95.0%CI=0.320~0.826);20~29岁组较≥81岁组ROSC可能性大,OR=3.241(P<0.05,95.0%CI=1.146~9.138);CPR术前心跳骤停时间是危险冈素,OR=0.913(P<0.01,95.0%CI=0.887~0.948);与心脏静止比较,室颤是保护因素,OR=5.092(P<0.01,95.0%CI=2.927~8.861);电击是保护因素,OR=3.384(P<0.01,95.0%CI=2.033~5.635);肾上腺素0~4 mg组ROSC可能性高于≥5 mg组,OR=3.255(P<0.01,95.0%CI=1.606~6.597).对生存到院--2~12岁和13~19岁组生存到院可能性分别比≥81岁组高,OR=12.818(P<0.05,95.0%CI=1.299~126.508)和OR=10.505(P<0.05,95.0%CI=1.161~95.058);CPR前CA时间是危险因素,OR=0.862(P=<0.01,95.0%CI=0.82~0.906);室颤患者生存到院的可能性较心脏静止患者高,OR=7.330(P=<0.01,95.0%CI=3.962~13.560).结论 院前CA患者ROSC的独立影响因素有CPR前ECG、第一目击者急救、电击、CPR前CA时间、肾上腺素剂量、性别、年龄分组.院前CA患者生存到院独立影响冈素有CPR前ECG、CPR前CA时间、年龄分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