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三种不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方法的成功率及安全性.[方法]将60例准备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的患者随机分为超声多普勒引导组(A组)、超声多普勒定位组(B组)和传统置管组(C组),每组各20例.A组、B组均应用便携式彩色多普勒超声仪进行实时立体定位.A组在彩色超声多普勒引导直视下进行操作;B组先用彩色超声多普勒定位,继而完成操作.C组采用传统体表标志定位法完成操作.比较三组穿刺成功率、置管时间、并发症等.[结果]A、B组穿刺置管时间均显著短于C组(P0.05).A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为100%,B组为95%,均显著高于C组(P〈0.01),A组亦显著高于B组(P〈0.05).A、B组未见明显并发症,C组穿刺后出现一侧并发症发生率20%.[结论]超声引导下进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操作成功率最高,操作时间最短,并发症最少,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喉罩通气时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时超声引导法与传统体表标志定位方法的差异。方法将40例全身麻醉置入I-gel喉罩通气拟行平卧位腹部手术的成年患者随机分为超声引导组(U组,20例)与传统体表标志定位方法组(C组,20例),U组在超声实时引导下行颈内静脉置管术,C组使用传统的体表标志定位法行颈内静脉置管术。两组穿刺点均选择甲状软骨水平入路。记录U组患者喉罩置入前后甲状软骨水平颈内静脉与颈总动脉各自中心点的体表投射点与正中线间距离等变化。记录两组首次穿刺成功率、试穿次数、总成功率、穿刺时间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U组患者喉罩置入前后颈内静脉与颈总动脉各自中心点与正中线距离均明显增加(P0.01),颈内静脉内径、两者间水平距离、两者水平重叠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首次穿刺成功率、试穿次数、总成功率、穿刺时间及并发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I-gel喉罩置入会导致颈部血管外移,右颈内静脉内径及其与颈总动脉的水平距离及重叠率显著变化,不利于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喉罩通气中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时超声引导法相对于传统体表标志定位方法可明显提高穿刺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实时超声引导在成人颈内静脉穿刺置管中的辅助作用,以评价其临床价值。方法 180例需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的患者分为A、B两组(A组:按解剖部位行常规颈内静脉穿刺置管者100例;B组:实时超声引导下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者80例)。操作前简单评估穿刺难度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分别记录准备时间、操作时间、穿刺次数、成功率及并发症等。结果 A、B组穿刺前评估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困难者分别为15例和32例。A组89例置管成功(89%),B组80例均置管成功(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穿刺困难者穿刺时间[(10.7±4.6)s]较A组明显缩短[(450.7±233.8)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穿刺困难者一次穿刺成功4例,穿刺总成功率为60%,B组穿刺困难者一次穿刺成功27例,穿刺总成功率为100%。A、B组发生误伤动脉、臂丛、血肿及气胸的几率分别为10.0%、2.0%、4.0%、1.0%和2.0%、1.0%、1.0%、0。结论实时超声引导可提高成人颈内静脉穿刺的成功率和安全性,尤其是穿刺置管困难的患者。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超声技术在急诊危重症患者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100例危重症患者随机分为超声引导下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的超声组和体表解剖标志定位颈静脉穿刺置管术的传统组,每组各50例,比较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成功率、穿刺时间、穿刺次数及并发症情况。结果: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左/右置管、困难置管、所患疾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超声组、传统组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成功率分别为100%、8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超声组平均穿刺时间(13.4±5.6)s、穿刺次数(1.0±0.2)次较传统组穿刺时间(44.3±19.9)s、穿刺次数(1.4±0.5)次明显减少(P=0.000)。传统组与超声组动脉穿刺、局部血肿、气胸、血胸、导管错位发生率分别为10%和2%、8%和2%、6%和0、4%和0、4%和0,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较体表解剖标志定位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更具优势,是为急诊危重症患者建立深静脉通路的较好选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技术在颈内静脉置管中应用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右颈内静脉置管的手术病人90例,随机均分成3组,A组采用传统盲探穿刺,B组超声定位后穿刺,C组超声引导下进行穿刺。记录各组穿刺成功及一次成功例数、成功插管所需次数、成功插管所需时间、并发症等。结果B、C组穿刺成功及一次成功率明显高于A组(P〈0.05),成功插管所需次数B、C组明显少于A组(P〈0.05);A组出现4例颈部血肿、3例刺破动脉并发症。结论超声引导下的颈内静脉置管提高了穿刺成功率,降低了并发症,具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在颈内静脉穿刺置管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08年1月至2014年4月期间行颈内静脉置管的29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将86例未行超声引导进行颈内静脉置管者作为A组,其中男38例,女48例,平均年龄(45.5±6.7)岁;将206例行超声引导进行颈内静脉置管者作为B组,其中男108例,女98例,平均年龄(46.7±6.9)岁,比较两组穿刺成功率、置管成功率、穿刺时间及穿刺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A组相比较,B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置管成功率高,穿刺时间短,并发症发生率低,且两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超声引导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操作简单、方便、安全,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超声引导颈内静脉双腔血透管穿刺置管术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需要建立临时性血管通路的60例血液透析患者,通过二维超声显像观察颈内静脉的解剖位置并进行体表定位,然后采用Seldinger技术穿刺置入双腔血透管;术后即行超声及X线检查以确定导管位置,排除穿刺置管操作并发症。结果 60例患者均置管成功,无严重操作并发症。结论超声引导下行颈内静脉穿刺置入双腔血透管能有效提高置管准确性、减少穿刺并发症,值得基层医院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8.
<正>肥胖患者因大量脂肪堆积和体表标志不明显,右颈内静脉置管成功率低,并发症多,而在超声引导下右颈内静脉置管因其可以观察到血管结构,因而成功率高和并发症少,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本文旨在探讨超声引导下右颈内静脉置管在肥胖患者中的临床效果。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80例需要右颈内静脉置管的肥胖病人,ASAI或II级;男45例,女35例;年龄50~65岁;随机分为超声引导组(U组)和传统方法组(T组)。所有患者术前签署知情同意书,颈部无畸形,无凝血机制异常。U组在超声引导下行右颈内静脉置管,T组行传统体表解剖标志穿刺置管。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的定位方法在血液透析患者颈内静脉置管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肾内科268例采用颈内静脉置管建立透析通路的血液透析患者临床资料。统计分析采用超声定位、B超引导与盲穿三种方法在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及并发症等方面的异同。【结果】盲目穿刺组1次穿刺成功率79.1%,2次穿刺成功率9.9%,并发症发生率为10.2%;超声定位穿刺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为89.9%,2次穿刺成功率为4.5%,并发症发生率为1.1%;B超引导穿刺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为97.6%,无并发症发生。B超定位组及B超引导组的一次穿刺成功率、总成功率均显著高于传统盲穿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采用超声辅助穿刺,其穿刺成功率高,并能有效降低血透患者颈内静脉穿刺的风险,提高穿刺安全、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超声引导技术用于深静脉置管应用的临床评价。方法预行深静脉静脉置管治疗的患者4 5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3组,每组1 500例。A组超声动态引导下穿刺,B组超声定位后穿刺,C组(传统方法)盲探穿刺。记录各组穿刺成功例数、插管所需次数、并发症等。结果 C组更换穿刺位置33例,15例穿刺失败放弃置管;A、B、C组一次穿刺成功分别为1 493(99.5%)例、1 471(98.1%)例和1 109(73.9%)例,穿刺成功次数分别为1 512次、1 545次和2 597次,一次成功置管及所需次数C组明显多于A、B组(P<0.05);C组有2例患者出现气胸,26例颈部血肿,7例误入动脉,3例出现神经损伤。结论超声引导下行深静脉置管提高了穿刺成功率,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