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须臾”一词,在《伤寒论》一书中,曾出现过两次。原文第12条桂枝汤方后:“……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馀,以助药力”。338条说:“……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藏寒,蚘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据成都中医学院主编《伤寒论释义》)。  相似文献   

2.
《伤寒论》一书,是东汉名医张仲景所著,历代医家推崇备至,奉为圭臬。但由于成书至今,年代久远,历代注家分歧很大,对于学习《伤寒论》很不利。笔者认为,首先弄清成书当时的疾病情况,亦即弄清所谓的“伤寒”一病,对于理解《伤寒论》一书,是有益处的。考“伤寒”一病,乃天行疫病。《外台秘要·天行门》载:“此病,方家呼为伤  相似文献   

3.
<正> “七损八益”一语原出自《内经》一书,《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言:“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对于“七损八益”的注解,历代医家解说不一.如唐·王冰言:“女子以七七为天癸之终,丈夫以八八为天癸之终.然知八可益,知七可损,则各随气分,修养天真,终其天年,以度百岁”.又言:“女子二七天癸至,月事以时下;丈夫二八天癸至,精气溢泻.然阴七可损,则海满而血自下;阳八宜益,交会而泄  相似文献   

4.
现令各医院设置的“药局”或“药房”机构的名称,绝非是来自国外的进口,而是源于华夏大地历代医药机构的特有名称。据古书记载,我国自汉代以后各朝,均设有“尚药局”或“药藏局”。早在北魏(公元386—534年)时期,已开始设置公办药房机构。《魏书艺术传》中有“药局太医令李修,为前军将军,领太医令”的记载。《归唐书·职官志》记载“殿中省有尚药局奉御二人,直长四人,书吏四人,侍御医四人,主药十二人,药童三十人,司医四人”。奉御掌合御药及诊候之事,主药、药童掌刮削、捣筛及炮制等事。可见,“药  相似文献   

5.
翻阅中医书籍和杂志时,经常可以看到“杏林”一语,有的中医药期刊还设有“杏林苗圃”、“杏林纵横”、“杏林采英”等栏目。那么“杏林”其含义和来由是什么呢?据晋·葛洪著《神仙传》记载,早在距今一千三百多年前的三国时代,东吴有位名医叫董奉,字君异,候官人,医技精湛,长期隐居庐山,为人治病,不取报酬,但求重病被治愈者在他宅边、园子栽种五株杏树。光阴荏苒,年复一年,杏树竟达十万余株,嫩绿繁茂,“郁然成林”。数年之后,红杏竟秀,压弯枝头。董奉便在茂密的杏林丛中建起一间草仓,对前来买杏的不收钱币,只要拿一器谷子放置仓中,再到园里取一器杏子回去。董奉用杏换得的谷子,  相似文献   

6.
东汉医圣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少阴病》篇第150条白通加猪胆汁,已使用人尿的处方治疗少阴病、下痢、脉微者,即现代医学之休克综合症候群等重症。唐朝杨贵妃更以饮用童尿来养颜美容,青春长驻。清朝慈禧太后服9种生药配合童尿制成丸药,用于经期诸患。  相似文献   

7.
《素问·诊要经终论篇》云:“春刺散俞及与分理,血出而止,甚者传气,间者环也”。王冰注:“传谓相传,环谓循环也。相传则传所不胜,循环则周回于五气,此辨疾气之间甚也”。吴崑谓:“伺其经气环一周身而止”。张景岳亦谓:“环,周也……一周于身,约二刻许”。张志聪注:“轻  相似文献   

8.
9.
“■”字《内经》全书只出现一次,见《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血实宜决之,气虚宜引之。”但古今注释不一,仅其读音,就有以下几种:1.读dao(导)音。首见《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王冰注:“读为导。导引则气行条畅。”朱海玉等编的《医药误读字辨》(安徽科技出版社,1988年)从之。2.读che(彻)音。见李戎《中医难字字典》(四川科技出版社,1986年)。3.dao(导)、che(彻)二音并存。见上海中医学院中医文献研究所编《中国医籍字典》(江西科技出版社,1989年)。4.读chi(赤)音。见张登本、…  相似文献   

10.
六版《医古文》教材中,《养生论》一文有这样一句话:“是犹不识一溉之益,而望嘉榖于旱苗者也。”查《说文》:“榖,楮也。从木,qiao声。”《汉语大字典》:“榖,木名。又称‘楮’,即构树。”知“榖”是树木的名称。如此,“望嘉榖于旱苗”则不易理解了,故疑“榖”为“穀”之误。  相似文献   

11.
六版惬古文)教材中,(养生论)一文有这样一句话:“是犹不识一慨之益,而望嘉教于旱苗者也。”查(说文》:“毅,格也。从木,放声。”(汉语大字典》:“毅,木名。又称‘格’,即构树。”知“毅”是树木的名称。如此,“望素我于阜南”则不易理解了,故疑“毅”为“毁”之误。教材中《养生论)选自明嘉靖四年(公元1525年)黄省曾刻本(秘中散集),参校的是(昭明文选)。查《文选为974年中华书局影印的尤刻本,亦作“毅”。注云:“(国语),子鱼谓秦伯日:能使成靠教,君之力也。”原文并注皆作“毅”。然而,遍查《辞源》、《汉…  相似文献   

12.
“巨刺”小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有些中西药合用能使药效降低,毒副反应增加,或引起药源性疾病,甚者危及生命。因此应注意中西药联用的配伍禁忌,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仲景用桂枝平冲降逆,人所共知。但桂枝平冲之义,以及桂枝平冲之理,论者未多,今试述如下。一、桂枝“平冲”之义有云:顾名思义,桂枝平冲,即平上冲之气是也。桂枝平冲,果是平上冲之气吗?何以奔豚汤不用桂枝“平冲”?或曰:奔豚汤证乃肝郁化热,桂枝性温,故不用之。此种解释,疑窦有二:奔豚汤中原有姜夏归芎,仲景为何不虑其温,此其一;奔豚汤原为寒热配伍之剂,若果桂枝能平上冲之气,配合芩葛李根白皮,足以补偏救弊,  相似文献   

14.
《中医诊断学》第六、第七版教材称五软为“头软、项软、手足软、口软、肌肉软”,似有不妥,考儿科学医籍,当以“头项软、手软、足软、口软、肌肉软”为是。  相似文献   

15.
“”字小考金栋,尹继增(河间市人民医院062450)《灵枢·岁露论》:“此所谓候岁之风,伤人者也。”文中“”字,《内经》)全书只见一次,遍寻历代字书、韵书如《说文》、《尔雅》、《玉篇》、《集韵》、《康熙字典》、《经籍纂诂》等,皆未载。然历代注家及工...  相似文献   

16.
“哑科”一词散见于部分中医儿科文献之中,诸如明代万密斋《幼科发挥》等著作中均有载录。查阅《中医大辞典》等有关工具书,都没有收录该条。“哑科”一词究竟出于何处,尚未澄清。笔者遂考究渊源,诠其旨意,以参同道。据笔者所考,“哑科”一词出于元代著名医家曾世荣的《活幼心书》。曾氏在《活幼心书·五色主病六》中云:“问证一节,最为的当,然幼幼方脉,谓之哑科。”曾氏根据婴儿不能言、纵稍长成、语不足信的生理特点,  相似文献   

17.
<正> 医字在繁体字中有两种写法:一为醫,一为毉?赜谡饬礁鲆阶值姆治?在医史文献里有一些生动有趣的记载。一种说法是古代医术,分为四派:一日按跻,二日砭石,三日针灸,四日汤剂,故古之医字,系按四派组合而成。即“匚”,指按(足乔)也,“矢”,指砭石也,右侧之“殳”,说针灸也,下段之“酉”明汤剂也。在汤剂未发明之前,医字下从“巫”,所以篆书无下从酉的医字。另一种说法是古醫字左上从“匚”,表示一方形袋;“匚”中写“矢”,表示箭矢放置  相似文献   

18.
《中药材》2019,(3)
"浙八味"名称的由来一直没有文献佐证,该文通过档案查考,证实"浙八味"之名最早见于1960年卫生部文件。"浙八味"的种类在传统药业中有不同说法,20世纪60年代浙江省的药材生产管理文件中正式确定为浙贝、元胡、白术、菊花、白芍、元参、麦冬、郁金8种药材。  相似文献   

19.
<正> "转胞"作为一病名,源于《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篇:"问曰:妇人病饮食如故,烦热不得卧,而反倚息者,何也?师曰:此名转胞,不得溺也,以胞系了戾,故致此病,但利小便则愈,宜肾气丸主之".有人据此,将转胞解为妊娠小便不通,如《中医名词术语选释》解曰:"转胞,指妊娠小便不通.即孕妇因胎压迫膀胱,出现下腹胀而微痛,小便不通的一种病证".其实此种解释尚欠全面.考《诸病源候论转·胞候》:"转胞者,由是胞屈辟小便不通,名为胞转,其病状,脐下急痛,小便不通是也.此或病由小便应下,便强忍之,或为寒热所迫……",对症状和病因作了更详细的描述,指出此病非单  相似文献   

20.
走马汤方用杏仁二枚、巴豆二枚(捶碎酌情服之),主“治中恶、心痛、腹胀、大便不通”。《金匮·腹满寒疝宿食病》篇将本方列为附方。大都认为是《外台》之方,其实在《千金》中亦载本方,但“治”字,作“主一切卒”四字。又《肘后》作“飞尸走马汤”,并冠有“张仲景诸要方”六字。按上述记载,有可能最早载于仲景书中。该方是巴豆为主的泻下代表方剂。其云主治中恶、心痛、腹胀、便闭等症,皆属于急症,故以此方急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