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考察采用辅料姜汁炮制前后黄连生物碱成分的变化。方法建立HPLC同时测定格兰地新、盐酸药根碱、非洲防己碱、表小檗碱、盐酸黄连碱、盐酸巴马汀、盐酸小檗碱7种成分含量的方法,并对辅料姜汁炮制前后黄连中生物碱成分含量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方法学考察表明,测定方法准确度高、重复性好。经姜汁炮制后,黄连中格兰地新、盐酸药根碱和盐酸巴马汀含量显著提高(P0.05),7种生物碱总含量有所提高。结论黄连经辅料姜汁炮制后,部分生物碱成分含量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吴茱萸汁制对黄连中盐酸表小檗碱、盐酸黄连碱、盐酸巴马汀、盐酸小檗碱含量的影响。方法 :运用HPLC法分别测定黄连和萸黄连中盐酸表小檗碱、盐酸黄连碱、盐酸巴马汀、盐酸小檗碱的含量,然后对炮制前后四种生物碱的含量做统计分析。结果 :吴茱萸汁制后黄连中盐酸表小檗碱、盐酸黄连碱、盐酸巴马汀、盐酸小檗碱的含量都有极显著降低。结论 :吴茱萸汁对于盐酸表小檗碱、盐酸黄连碱、盐酸巴马汀、盐酸小檗碱的含量有显著降低作用。而研究发现黄连苦寒之性的物质基础主要为生物碱,据此推测吴茱萸汁可能通过降低生物碱含量,进而抑制黄连的苦寒之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4种不同栽培模式下黄连的质量。方法:连续2年选取简易棚下、柳杉林下、白马桑林下、厚朴林下4种栽培模式下的黄连样品,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别测定其总生物碱和盐酸小檗碱的含量。结果:4种栽培模式下黄连总生物碱含量和盐酸小檗碱含量均无明显差异,总生物碱的含量变化幅度在13.88%~17.41%,盐酸小檗碱在6.95%~9.47%,均显著高于药典1990年版对黄连中总生物碱的含量的规定(7.0%)和药典2005年版对黄连中盐酸小檗碱含量的规定(3.6%)。结论:4种栽培模式下的黄连根均可作为黄连药材入药,且质量较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四川洪雅地区黄连(味连)根茎生物量和有效成分积累的动态变化规律,为确定最佳采收期,实现洪雅地区黄连的GAP种植和质量控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定期定点采集三至五年生黄连样品,分析黄连根茎生物量变化,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根茎药根碱、非洲防己碱、表小檗碱、黄连碱、巴马汀和小檗碱的含量.结果:随着黄连生长年限的增长,根茎生物量在不断增加,以四年生黄连根茎生物量增长较快,在10月份达到最高.黄连根茎中有效成分的积累有一定规律.四年生黄连的6种生物碱和总碱要高于三年和五年生黄连.不同月份间,四年生黄连根茎中非洲防己碱、表小檗碱、黄连碱、巴马汀、小檗碱和总碱的含量无显著差异.结论:根据黄连根茎生物量变化及有效成分的积累动态规律,洪雅地区黄连的最佳采收期为10月份的四年生黄连根茎.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炮制对黄连中盐酸小檗碱含量影响以及中药炮制对临床药效的影响,探讨炮制对生物碱影响可能机制,总结炮制经验。方法参照《中国药典》2005版收录的净黄连、酒炙黄连、姜黄连、萸黄连工艺,分别炮制,绘制对照品黄连盐酸小檗碱标准曲线,y(峰面积)=-0.1065±50.0671x(对照品溶液量),r=0.999,线性范围300~700μg,设计酒炙黄连炒炙温度(150℃、170℃、190℃)、炒炙时间(2 min、4 min、6 min)正交实验。结果炒炙时间6 min、170℃盐酸小檗碱水平最高,达到6.23%;酒黄连盐酸小檗碱水平低于姜黄连,高于萸黄连,萸黄连高于生品,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过炮制,酒炙黄连、姜黄连、萸黄连生物碱水平均明显提高,其中先酒炙、姜制后生物碱水平最高;生物碱受炮制方式影响较显著,对温度较敏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黄连与人参不同配伍剂量对水煎液中盐酸小檗碱、盐酸药根碱含量的影响。方法:人参黄连分别按1∶0,2∶1,1.5∶1,0.5∶1比例配伍,煎煮制备水煎液,采用HPLC测定不同配伍剂量水煎液中黄连生物碱的含量。结果:人参-黄连不同配伍样品中盐酸小檗碱质量分数分别为36.68,39.41,44.33 mg·g-1,盐酸药根碱分别为8.607,8.349,10.790 mg·g-1,二者含量随人参用量的减少而增加。结论:黄连-人参配伍后不利于盐酸小檗碱和盐酸药根碱的溶出,按0.5∶1配伍时黄连中2种生物碱含量均最高。  相似文献   

7.
薄层色谱扫描法测定黄连吴茱萸药对中黄连生物碱的含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比较黄连中主要生物碱成分在黄连-吴茱萸药对配伍前后的差异.方法:采用TLCS法对黄连单煎液、黄连吴茱萸合煎液、黄连吴茱萸单煎混合液中盐酸小檗碱、盐酸巴马汀、盐酸药根碱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黄连与吴茱萸配伍后,盐酸小檗碱、盐酸巴马汀、盐酸药根碱的含量均显著降低,以盐酸小檗碱的减少较为明显.结论:两药合用,黄连生物碱含量均有不同程度降低,说明吴茱萸可制约黄连苦寒之性,为临床两药配伍使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8.
黄连饮片质量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志伟  施大文 《中药材》1992,15(6):20-21
黄连为毛茛科植物黄连Coptis chinensisFtanch.等多种植物的干燥根茎,一般以黄连中总生物碱或小檗碱含量来评价其质量。为了考察黄连饮片的质量,作者收集了江西樟树、天津及上海部分区、县生产的黄连饮片和部分原药材,并按《上海市中药饮片炮制规范》制备部分饮片,对其进行总生物碱和小檗碱的含量测定,以期对黄连饮片质量有所了解。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黄连、胆黄连及其水煎液中生物碱类成分的含量,研究猪胆汁炮制对黄连中生物碱类成分溶出效果的影响,探讨胆黄连寒性增强的炮制机制。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UV)测定黄连、胆黄连及其水煎液中总生物碱含量,检测波长345 nm。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黄连、胆黄连及其水煎液中盐酸药根碱、盐酸巴马汀、盐酸小檗碱的含量,流动相乙腈(A)-磷酸三乙胺水溶液(B)梯度洗脱(0~15 min,25%~30%A;15~20 min,30%~55%A),流速1.0 m L·min~(-1),检测波长345 nm。结果:黄连水煎液、胆黄连水煎液中总生物碱的转移率分别为71.17%和78.50%;黄连水煎液中盐酸药根碱、盐酸巴马汀、盐酸小檗碱的转移率分别为73.93%,51.59%,56.16%;胆黄连水煎液中三者的转移率分别为80.42%,64.21%,64.79%。结论:黄连经猪胆汁炮制后能够增加黄连中生物碱类成分在水煎液中的溶出,可达到寒性增强的炮制目的。  相似文献   

10.
黄连有效成分积累动态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黄连(味连)有效成分积累的动态规律,为确定黄连最佳采收期提供依据。方法定期定点采集2~5年生黄连样品,分析黄连根茎中盐酸小檗碱和总生物碱的含量,分别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和UV法测定。结果黄连根茎中有效成分动态积累有一定规律,盐酸小檗碱含量每年4月(开花结实期)几乎均为全年最低,4~5年生黄连以10~11月黄连根茎中的小檗碱含量达到全年最高值,而以5年生黄连的盐酸小檗碱含量为最高;总生物碱含量呈上升趋势,每年在10~11月含量达到全年最高,而以5年生黄连的总生物碱含量最高。结论根据黄连有效成分的积累动态规律,黄连的最佳采收期为10~11月的5年生黄连根茎。  相似文献   

11.
5种小檗属药用植物总生物碱及小檗碱的含量测定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对5种小檗属植物(拟豪猪刺、川鄂小檗、芒齿小檗、湖北小檗、汉源小檗,均为药材三颗针来源)根和茎中活性物质总生物碱和小檗碱进行研究,比较5种植物根和茎的总生物碱和小檗碱的含量,为三颗针药材的资源与质量评价提供参考。方法:分别通过酸性染料比色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总生物碱及小檗碱含量测定研究。结果:5种植物根和茎的总生物碱含量范围分别为1.60%~4.72%和0.76%~2.70%,小檗碱的含量范围分别为0.70%~2.92%和0.23%~1.07%。湖北小檗、汉源小檗和拟豪猪刺根的总生物碱及小檗碱的含量均较高,是优质的三颗针药材来源,其茎中的总生物碱和小檗碱的含量也较高。结论:所建立的总生物碱和小檗碱的含量测定方法准确、可行,为该药材的质量评价提供了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12.
黄柏及其炮制品水提液的成分比较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战旗  张学兰 《中成药》1999,21(3):126-128
对黄柏及其炮制品水提液的成分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以酒黄柏中的小檗碱,总生物碱的含量最高,而黄柏炭中的生物碱损失殆尽,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藏族药小檗皮药材中木兰花碱、药根碱、巴马汀、小檗碱含量的方法,并比较茎内皮、茎木、茎栓皮、根内皮、根木和根栓皮中4种成分的差异。方法:采用HPLC法,应用Inert Sustain C18色谱柱(4.6 mm×250 mm,5μm),流动相乙腈-0.2%磷酸溶液,检测波长270 nm。结果:小檗皮不同部位之间的生物碱成分含量有明显的差异,根内皮及茎内皮中4种成分的含量明显高于茎木、茎栓皮、根木和根栓皮。此外,茎内皮比根内皮含有更多的木兰花碱,但小檗碱的含量明显低于根内皮,而两药用部位之间的总生物碱含量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该方法简便、准确、重复性好,可用于小檗皮药材的质量评控。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利用角度考虑,建议小檗皮药材取消根内皮而只以茎内皮入药。  相似文献   

14.
一测多评技术在中成药香连制剂质量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采用一测多评法同步测定中成药香连制剂中4个生物碱的含量,探讨一测多评法在中成药中的适用性.方法:以香连制剂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小檗碱与表小檗碱、黄连碱、巴马汀的相对校正因子,并将该校正因子应用于上述4种生物碱的含量测定,实现一测多评;同时采用外标法测定4种生物碱的含量,比较计算值与实测值的差异.结果:16批不同批次的香连制剂中4种生物碱的含量可以用一测多评法进行测定,其计算值与实测值间无显著差异.结论:以表小檗碱、黄连碱、巴马汀、小檗碱为指标,采用一测多评法控制香连制剂的质量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分光光度法测定岩黄连不同部位总生物碱的含量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目的建立一种简单快速的方法来测定岩黄连总生物碱含量,为岩黄连质量控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氯仿超声提取岩黄连不同部位样品,依据酸性染料比色法的原理,以盐酸小檗碱为对照,溴甲酚绿为指示剂,在416 nm波长下比色测定样品中总生物碱含量。结果吸光度值与生物碱含量线性关系良好(r=0.999 1);回收率为101.91%,RSD为1.75%;测定结果在3 h内稳定,RSD为1.09%;岩黄连根部生物碱含量最高,达到48.77 mg/g,叶和夹果其次,花和茎中最低。结论该测定方法简便可靠,可用于岩黄连质量控制;部位不同总生物碱含量也不同。  相似文献   

16.
肉桂道地产区与GAP基地药材及商品药材的质量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道地产区及GAP基地肉桂药材的质量,并与商品药材进行比较。方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肉桂中桂皮醛的含量。以桂皮醛的含量为指标,结合对含油量、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等的考察评价药材的质量。结果各样品总灰分和酸不溶性灰分均符合要求。道地产区和GAP基地药材挥发油含量和桂皮醛含量均符合药典规定,商品药材含油量和含醛量波动大。结论道地产区与GAP基地药材质量好,且较稳定,商品药材质量不稳定。  相似文献   

17.
目的:优选连参颗粒的提取工艺条件,为该制剂的开发提供参考。方法:以挥发油得率为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考察提取时间、浸泡时间、加水量对当归、辛夷、肉桂中挥发油提取工艺的影响;采用UV测定总生物碱含量,检测波长350 nm;运用HPLC测定盐酸小檗碱含量,流动相乙腈-0.05 mol·L-1磷酸二氢钾溶液(50∶50),检测波长345 nm。以总生物碱、盐酸小檗碱含量及干膏率的综合评分为指标,采用L9(34)正交试验考察加水量、提取时间、提取次数对连参颗粒水提取工艺的影响。结果:挥发油提取工艺为加8倍量水浸泡1.0 h,利用水蒸气蒸馏提取5.0 h;最佳水提工艺为加8倍量水提取3次,每次1.0h;干膏率、总生物碱及盐酸小檗碱提取量分别为25.91%,512.34 mg,130.81 mg。结论:该提取工艺稳定可行,适用于连参颗粒的工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18.
土壤养分与云南黄连产量及有效成分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土壤养分与云南黄连产量及有效成分含量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测定了13个土壤化学性质指标,以及云南黄连根茎生物量和根茎中小檗碱、药根碱、巴马汀的含量,对所测得的指标进行了因子分析和相关分析.结果:从土壤化学性质指标中提取了3个因子(总方差贡献率86.9%),其中钙(Ca)、镁(Mg)、铁(Fe)、锰(Mn)、锌(Zn)与第1因子有较强的相关性,有机质、氮(N)、有效N、有效磷(P)、有效钾(K)与第2因子有较强的相关性.云南黄连产量与土壤中有效P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相关系数达到0.931,与土壤有效N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相关系数为0.703;云南黄连根茎小檗碱含量与土壤有效P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相关系数为0.680.结论:在有效N和有效P含量高的土壤中,云南黄连产量和小檗碱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不同产地、不同年限的太白贝母鳞茎品质与根际土壤因子之间相关关系,为太白贝母药材的优质、安全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11份不同产地、不同生长年限太白贝母鳞茎及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土壤农化分析方法对根际土壤中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有机质,p H及6种土壤酶活性进行测定,采用HPLC法测定鳞茎中贝母辛和9种核苷含量,UV法测定总生物碱含量,利用SPSS 22. 0软件对测定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不同产地和不同生长年限太白贝母根际土壤因子与鳞茎品质之间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 0. 05)。土壤因子方面,野生品根际土壤速效氮、速效钾、有机质含量和6种土壤酶活性均高于栽培品,而速效磷,p H低于栽培品。随生长年限增加,栽培品土壤养分指标呈现不同趋势的变化,野生品无明显变化,但两者的土壤酶活性大多呈现不同程度的降低。鳞茎品质方面,太白贝母鳞茎9种核苷含量和生物碱含量随生长年限增加而呈现降低趋势,栽培品变化趋势较大,而野生品变化不大,多数栽培品核苷及生物碱含量高于野生品。相关性分析显示,根际土壤因子之间及土壤因子与鳞茎品质之间均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整体上说,土壤营养状况和鳞茎品质随着年限的增加呈下降状态。结论:太白贝母品质主要受到其根际土壤因子综合影响,在太白贝母野外就地保护或人工栽培过程中,注意根据实际情况增减土壤各养分的含量及其比例关系,以保证其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