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通过研究大黄-栀子配伍比例和提取工艺对大黄蒽醌类成分溶出的影响,从分子角度诠释大黄-栀子药对在不同方剂中的组方依据。方法采用水煎法和超声醇提法提取不同配比的大黄-栀子药对中大黄蒽醌类成分,通过HPLC法同时测定总蒽醌和游离蒽醌量,基于总蒽醌为游离蒽醌和结合型蒽醌之和,计算出结合型蒽醌量。结果水煎法中大黄配伍栀子后各类型蒽醌量增加,其中结合型蒽醌量明显增加,说明配伍栀子有助于结合态蒽醌溶出。水煎法中,大黄先下、后下、同时下等提取工艺也会对蒽醌类成分溶出产生影响。超声法中,分提方式利于总蒽醌和游离蒽醌的溶出;合提方式利于结合性蒽醌的溶出。超声法提取效率明显高于水煎法。结论不同配比的大黄-栀子药对因其蒽醌类成分组成与量不同而在不同方剂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从而说明了经典组方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大黄蒽醌类成分在单次和多次水提取过程中的变化规律。方法:对大黄药材进行单次和多次提取,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不同时间提取液中结合蒽醌、游离蒽醌含量。结果:第一次提取,第45min时,结合蒽醌含量最高;第二次提取时,第30min结合蒽醌的含量最高,而游离蒽醌含量都随着提取时间的增加而增加。结论:为避免结合蒽醌因受热时间过长而解离增加,大黄单次提取时,提取时间以45min为宜,两次提取时,第二次以30min为宜。  相似文献   

3.
干燥方式和条件对大黄水提液蒽醌和鞣质成分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不同干燥方式对大黄水提液(DHY)中蒽醌和鞣质成分的影响。方法:大黄水提液分别采用冷冻干燥、减压烘干、常压烘干和喷雾干燥等4种不同干燥方式进行干燥,以含水量5%为标准,测定比较各干燥样品的总蒽醌、游离蒽醌、结合蒽醌和鞣质的含量。结果:不同干燥方式样品总蒽醌、游离蒽醌、结合蒽醌和鞣质含量存在较大差别,以冷冻干燥样品各项成分含量最高,常压干燥100℃样品含量最低。结论:温度是大黄水提液干燥过程中的重要因素。在实验范围内,大黄水提液在60℃以下干燥基本稳定,90℃以上长时间干燥不稳定。  相似文献   

4.
微波技术提取大黄蒽醌类物质的最佳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优选微波技术提取大黄游离蒽醌的工艺.方法 先采用单因素考察,然后采用正交试验法考察微波输出功率、乙醇浓度、浸出时间、料液比4个因素对提取率的影响,优选大黄游离蒽醌的最佳浸出方案.结果 采用70%乙醇溶液在微波输出功率中高火,用70%乙醇,料液比为1:8,提取5 min,提取2次,大黄游离蒽醌提取率为1.31%,相对提取率达到88.52%.结论 用微波浸提法提取大黄中的蒽醌类成分效率高,操作简便,省时.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对大黄游离蒽醌吸收动力学参数的影响。方法选取11只健康Beagle犬随机分为正常组(6只)及SAP组(5只)。制备SAP动物模型,两组经手术建立门静脉取血通道,给予大黄游离蒽醌(20mg/kg)灌胃,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法测定门静脉与股动脉血液血浆中5种大黄游离蒽醌(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及大黄素甲醚)浓度,应用MATLAB2007B软件计算吸收动力学参数,使用统计矩法获取药物吸收半衰期(t1/2ka)、吸收达峰时间(Tmax)、峰浓度(Cmax)、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及药物在肠血管隔室的平均滞留时间(mean residence time,MRT),计算相应药物从胃肠道转运进入血液的转运速率(ka)。结果两组门静脉、股动脉药物吸收成分种类相同。多数动物门静脉各时间点均检测到芦荟大黄素,均在定量范围之内;每只动物门静脉各时间点均检测到大黄酸,个别时间点低于定量限;部分动物门静脉各时间点检测到大黄素与大黄酚,多数高于定量限;仅在少数动物门静脉个别时间点检测到大黄素甲醚。两组股动脉多数时间点检测到大黄酸,但部分时间点大黄酸血药浓度结果低于定量限,仅少数时间点检测到较低浓度芦荟大黄素、大黄素与大黄酚,未检测到大黄素甲醚。SAP组45min股动脉大黄酸血药浓度及门静脉大黄酚Cmax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大黄酸AUC在正常组及SAP组动物分别占总游离蒽醌的59.32%和66.07%。结论 SAP对大黄游离蒽醌的吸收动力学参数无明显影响,肠道与肝脏可能对大黄游离蒽醌存在明显代谢或转化作用。  相似文献   

6.
大黄化学成分的药动学及其代谢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黄是临床常用中药之一,当前关于其药动学和代谢研究主要关注游离蒽醌类成分。本文综述近年来关于大黄药动学与代谢的文献,梳理大黄化学成分的药动学研究(应用的分析技术、药味配伍对大黄蒽醌药动学影响、在不同机体状态下对大黄蒽醌药动学影响、大黄复方中蒽醌药动学研究),大黄化学成分在体内的代谢研究(应用的分析手段、借助的信息技术、体内的代谢途径)和大黄化学成分在体外的代谢研究。总结其吸收和代谢的特征,为该药物的后期研究奠定基础和提供参考。研究发现大黄蒽醌吸收快而消除慢,而药味配伍和机体状态都会影响其吸收和代谢。大黄化学成分的体内和体外代谢途径主要是葡萄糖醛酸化、硫酸酯化、甲基化等,其代谢物主要来源于蒽醌类成分。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大黄蒽醌类成分在人工胃液中的稳定性,并分析其肠溶化增效作用,为大黄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将大黄水煎液置于人工胃液中,于0.5,1,2 h取样检测大黄蒽醌的含量变化。将大黄提取后喷雾干燥,制备大黄肠溶颗粒,比较其与大黄普通颗粒的泻下作用。结果:大黄药液在胃液中2 h后,游离蒽醌增加了约6.902 mg,结合蒽醌破坏了约23.868 mg,总蒽醌降低了约16.966 mg,发挥泻下作用的结合蒽醌质量下降超过了25%。将大黄制备肠溶颗粒后,同等剂量下,与大黄普通颗粒组相比,大黄肠溶颗粒组12 h内排便总量明显较高。结论:大黄蒽醌类成分在胃液中不稳定,尤其是结合蒽醌水解破坏明显,将大黄制成肠溶剂型可以避免此类成分在胃中被破坏,进而增强药物的泻下作用。  相似文献   

8.
正交试验法优选大黄中蒽醌类成分提取工艺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窦志华  曹瑞  卞理  许波  倪丽丽 《中草药》2018,49(14):3279-3286
目的优化大黄中蒽醌类成分提取工艺。方法 HPLC法测定大黄药材中8个结合型蒽醌、5个游离型蒽醌共计13个原型蒽醌及总蒽醌质量分数,选用L_9(3~4)正交表,以乙醇体积分数、乙醇用量、提取时间和提取次数为考察因素,分别以总蒽醌、5个游离型蒽醌、8个结合型蒽醌提取率为考察指标,优化大黄总蒽醌、游离型蒽醌、结合型蒽醌提取工艺参数,并对优化的工艺进行放大验证试验。结果总蒽醌和游离型蒽醌最佳提取工艺为5倍量75%乙醇,回流提取5次,每次30 min,采用该工艺原型蒽醌类成分和总蒽醌提取率均在90%左右,游离型蒽醌提取率超过160%;结合型蒽醌最佳提取工艺为5倍量95%乙醇,回流提取3次,每次60 min,采用该工艺原型蒽醌类成分提取率接近90%,结合型蒽醌提取率超过80%。结论优化的工艺简单、稳定、可行,重复性好,可分别用于大黄中总蒽醌和游离型蒽醌、结合型蒽醌的提取。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5种大黄游离蒽醌(FRAs)共存条件下的大鼠血浆蛋白结合率(PBR)。方法:以体外方式,用平衡透析法模拟5种大黄游离蒽醌体内与血浆蛋白结合的过程,并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低、中、高三个浓度混合大黄游离蒽醌在透析袋内血浆中的质量浓度与透析袋外缓冲液中的质量浓度,计算血浆蛋白结合率。结果:5种大黄游离蒽醌与大鼠血浆均呈现高蛋白结合率(>80%),且在实验浓度下,大黄酸和大黄素的血浆蛋白结合率与其浓度成反比,大黄素甲醚的血浆蛋白结合率与其浓度成正比。结论:5种大黄游离蒽醌成分间存在竞争性抑制,其竞争能力与化合物脂溶性和酸性有关。  相似文献   

10.
大黄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 L.)。唐古特大黄(Rheum tanguticum Maxim.ex Balf)或药用大黄(Rheum officinale Baill.)的干燥根及根茎,性寒味苦,具泻热通便、凉血解毒、逐瘀通经之功。大黄中化学成分复杂,最主要成分是葱醌衍生物。其主要以两种形式存在,部分为游离羟基蒽醌,大部分与葡萄糖结合形成蒽醌甙即结合性蒽醌。结合状态的蒽醌甙是大黄泻下的有效成分。我们在中药药剂学实验教学中,参照高等医药院校试用教材《中药药剂学》实验指导,安排了“不同煎药法对汤剂中大黄总蒽醌的影响”实验,让学生通过751分光光度法检测不同煎药法所得汤液中大黄有效成分的变化情况,初步判断大黄入汤剂时合理的煎药法,并让学生初步掌握比较试验研究方法。 但是,在多年的实验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原实验在实际  相似文献   

11.
正品大黄不同品种间泻下效价强度比较研究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王家葵  李傲  王慧  徐晓玉 《中国中药杂志》2006,31(23):1987-1991
目的:考察《中国药典》所载3个品种大黄间泻下效应上的差异及原因,为进一步运用量化指标客观的评价泻下活性奠定基础。方法:以Bliss法计算小鼠泻下效应的ED50,比较3个品种间效价强度,测定结肠肠壁细胞Na+-K+-ATP酶活性。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大黄中泻下相关组分番泻苷A,结合型大黄素、大黄酚、大黄酸,游离型大黄素、大黄酚、大黄酸的含量。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泻下组分总蒽醌类、结合蒽醌类、游离蒽醌类、总番泻苷类含量。结果:3个品种大黄间泻下效力存在较大的差异,以泻下质反应为指标,唐古特大黄、药用大黄及甘肃产掌叶大黄的泻下ED50分别为0.37,0.99,1.83 g·kg-1。3个品种效价强度比为4.94∶1.85∶1。而对小鼠结肠肠壁细胞膜Na+-K+-ATP酶活性抑制作用,也存在品种差异,唐古特大黄的酶抑制作用强于其他2种。不同品种大黄泻下组分含量差异也较为明显。结论:大黄的3个品种泻下活性与泻下组分存在较大差异,这可能是导致临床处方和成药最终疗效产生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Aim of the study

The present study investigated the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of different extracts of rhubarb on intestinal function of mice, further to explore possible reasons for the adverse effects of long-term use of rhubarb as a purgative.

Materials and methods

The total extract of rhubarb (TR) was extracted with 60% ethanol and the total anthraquinones extract (TA), total tannins extract (TT) and remaining components extract (RC) of rhubarb were separated from TR using macroporous resin. The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of each extract on the intestinal function of mice were evaluated by defecation test and the antidiarrhoeal activity of rhubarb tannins as well as its mechanism was studied by different animal models and histopathological examination.

Results

Both TR and TA produced purgative activities, but the purgative activity of TA was stronger than that of TR. Successive administration of TT produced an antidiarrhoeal activity in a time- and dose-dependent manner. Besides, successive administration of RC showed no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intestinal function of mice. The antidiarrhoeal activity of rhubarb tannins was confirmed directly for the first time and its mechanism was probable that rhubarb tannins generated protein-precipitating reaction to the gastrointestinal mucosa due to its protein-precipitating action.

Conclusions

The results confirmed that rhubarb had the diarrhoeogenic and antidiarrhoeal bidirectional effects due to the coexistence of anthraquinones and tannins. The bidirectional effects might be the reason or one of the reasons for the adverse effects of long-term use of rhubarb as a purgative.  相似文献   

13.
马晓莉  曹松云  贾镜鸿  仇金龙 《中草药》2013,44(20):2852-2858
目的 研究大蒜硝黄膏中大黄游离蒽醌类成分体外透皮吸收特性,并考察不同赋形剂(醋、姜汁、植物油)和不同配伍对大黄透皮特性的影响。方法 以大黄中游离蒽醌类成分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为指标,采用体外透皮吸收实验法研究。结果 不同赋形剂和不同配伍条件下,大黄游离蒽醌类成分的透皮吸收均以零级动力学进行;以醋为赋形剂,各成分的8 h累积透过量和透皮速率均高于姜汁和植物油;不同配伍实验中,全方中各成分的8 h累积透过量和透皮速率最高,大黄芒硝配伍组略低,大黄大蒜配伍组次之,大黄组最低。结论 大蒜硝黄膏赋形剂以醋为最优,其次是姜汁,植物油最差。大蒜、芒硝对大黄游离蒽醌类成分的透皮吸收均有促进作用,芒硝的作用优于大蒜。  相似文献   

14.
目的:进行大黄体内有毒物质基础的研究。方法:以病理切片和血清生化为指标,对大黄总提取物组、大黄游离葸醌组、大黄结合蒽醌组、大黄总蒽醌组、大黄鞣质组和大黄多糖组进行小鼠体内毒性实验。结果:大黄各蒽醌组尤其是游离蒽醌组对小鼠主要毒性靶器官为肾脏,而鞣质部位则有潜在的肝毒性。结论:大黄中鞣质及蒽醌类成分有潜在肝肾毒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确定采用CO2-超临界流体法提取大黄中蒽醌类成分的最佳工艺。方法采用正交试验法结合单因素考察法,优选出CO2-超临界流体萃取最佳提取条件,确定最佳工艺。结果确定CO2-超临界流体最佳提取条件为40℃条件下,维持20Mpa压力2h,并以75%乙醇为夹带剂。结论本实验优选的提取工艺合理,CO2-超临界流体萃取法可以用于大黄中葸醌类成分的提取。  相似文献   

16.
大黄蒽醌类药物影响大黄素在Caco-2细胞中的摄取吸收行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对大黄素在Caco-2细胞中摄取吸收的定量来考察其他游离大黄蒽醌类药物对大黄素吸收的影响。方法:建立了结合荧光检测器的高效液相色谱法用以检测Caco-2细胞中的大黄素的摄取量并初步探讨大黄素的吸收特性。结果:大黄素的吸收被芦荟大黄素、大黄素甲醚显著地抑制。结论:利用游离大黄总蒽醌中的其他成分与大黄素合理配伍用药或许可以有效的减少大黄中大黄素的毒性,提高中药大黄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测定大黄不同炮制品的致泻效价,研究大黄不同炮制品的生物品质差异。方法采用标定的大黄道地参照物作为对照,按照"量反应平行线法(2,2’,2’’法)"法对大黄不同炮制品进行致泻效价的测定。结果生大黄的致泻效价95%置信区间为572.29~2 038.90 U.g-1,酒大黄的致泻效价95%置信区间为553.42~871.97 U.g-1,熟大黄的致泻效价95%置信区间为417.03~508.47 U.g-1,大黄炭的致泻效价无法测得。结论大黄不同炮制品间存在明显的泻下活性重叠区间,需要从生物效价角度建立大黄炮制规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