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这句古老的谚语,不适用于那些因心律失常而安装植入式心脏除颤器或者起搏器,并在死后将其带入坟墓的人。目前,很多除颤器和起搏器要么跟着它的主人一起火化,要么被取出当作医  相似文献   

2.
作  者  (a)和 (b) ,AVID研究者标  题  (a)抗心律失常药物与埋藏式除颤器 (AVID)的对比研究—理论、设计和方法(b)在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复苏后的病人中 ,抗心律失常药物与埋藏式除颤器疗效的比较参考文献  (a)AmJCardiol,1995 ,75 :4 70~ 4 75(b)NEnglJMed ,1997,337:15 76~ 15 83  入选疾病 心室颤动或室性心动过速研究目的 比较抗心律失常药物和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疗效的总死亡率。研究设计 随机 ,开放。随访时间 平均 2 6年。病人资料  10 16人 (除颤器 5 0 7人 ,药物治疗 5 0 9人 ) ,平均年龄 6 5岁 ,均为曾…  相似文献   

3.
第三代植入型心脏转复除颤器(ICD)均具备治疗心动过缓的起搏器功能,设置此功能的目的是针对除颤后发生的心动过缓。虽然目前该功能的益处尚不清楚,但已有报道ICD在心动过缓起搏的同时,可引发起搏器介导的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PIT)。该文通过前瞻性随机交叉实验证明:ICD右室VVI支持起搏具有致心律失常作用。  相似文献   

4.
一项新的研究显示.安装植入式室颤自动除颤器不仅仅可以延长寿命.也不会对患者的生活带来很多的限制。植入式除颤器的作用就是在心脏发生致死性心律失常的时候发出电击,使心律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5.
6.
埋藏式自动复律除颤器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7.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defibrillator,ICD)对由于室性心律失常引起的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疗效已经得到充分肯定.但是ICD在临床上有时出现和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共存,并发生相互影响现象,严重的可能导致ICD对心室颤动(室颤)感知低下,从而威胁生命.我院心内科从2000年4月至2004年4月间共为5例原有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患者植入ICD.现将初步处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 5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 (ICD)植入术及临床随访情况。方法  5例因反复发作有血流动力学障碍的室性心动过速 /心室颤动 (VT/ VF)均顺利植入 ICD(其中双腔 ICD2例 ) ,随访 6~ 2 4个月 ,观察患者临床疗效及 ICD工作情况。结果  5例患者无 1例死亡。随访期间共出现 VT/ VF事件 30 4次 ,ICD识别并治疗的 VT/ VF事件 71次 ,VT 6 5次 ,占 91.5 % ,VF 6次 ,占 8.5 % ,抗心动过速起搏 (ATP)终止 5 5次 ,占77.5 % ,心律转复 (CV)终止 16次 ,占 2 2 .5 % ,VF经除颤 (DF)全部一次成功。结论  ICD的治疗效果肯定 ,需加强随访 ,及时修改参数 ,同时应加强药物的辅助治疗 ,如 β-受体阻断剂 ,胺碘酮等 ,积极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9.
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的识别功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准确有效地终止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基础是其良好的心动过速的识别功能。临床医生理解和熟悉ICD的识别程序和功能,既能更深地了解ICD的工作原理,也能提高ICD植入后的程控和随访水平。1ICD对R波(QRS波)的感知ICD的感...  相似文献   

10.
自动体外除颤器临床应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自动体外除颤器(AED)临床应用中对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心室颤动(室颤)的诊断能力、治疗效果和存在的问题。方法应用Power Heart全自动体外除颤器对入选的21例室速、室颤患者进行监测。结果全组发生需电击的心律失常108次,实施自动电除颤99次,发放的电除颤转复成功率96.97%(96次),无效率3.03%(3次,含1次心房扑动误治疗),误治疗率2.02%(2次)。AED电除颤成功治疗后缓慢性心律失常发生率17.71%(17次)。4例患者AED治疗后出现窦性心动过速和室速、室颤发作频度增加,发作间期缩短的现象。结论AED能够有效地自动诊断和治疗室速、室颤,但临床应用仍有较多问题需注意。  相似文献   

11.
20 0 1年 5月PACE(PacingandClinicalElectrophysiology)杂志连续刊登了几篇文章介绍 1997年世界起搏器及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 (ICD)的应用情况。本刊特邀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朱中林、耿仁义教授对其中内容进行了概括整理。整理后的内容包括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世界上应用起搏器及ICD最多的国家———美国部分 ;第二为亚太、中东、南美地区及加拿大部分 ;第三为欧洲部分。本刊特分三次刊出 ,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2.
安置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的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 ICD)是一种可植入人体的能够自动识别,正确诊断室性心律失常,并在数秒内郎给予准确治疗,是预防心脏猝死的最有效方法.在心脏性猝死的死亡中,大部分是心律失常引起,以室性心动过速(VT),心室颤动(VF)引起者就在60~80%以上,自1980年Michel Mirowshi[1]首次置入ICD以来,大大降低了心脏猝死的发生率,提高了病人的生活质量和延长寿命[2,3].现将在我院置人ICD病人的术前准备和护理、术中监测及观察的要点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安置永久性心脏起搏器和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指南   总被引:15,自引:8,他引:15  
近年来,基于大量的研究结果,人们对心动过缓和心动过速的自然病程有了新的认识,并进一步证实某些心律失常经埋藏心脏起搏器和抗心律失常器可获得理想的治疗效果。同时,起搏器和抗心律失常器本身的工程技术也有了很大的进展。因此,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脏起搏与电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具快速性室性致死性心律失常具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植入适应症的患者进行ICD植入治疗,从而评价分析ICD对快速性室性致死性心律失常的疗效。方法对2005-2009年我科收治的快速性室性致死性心律失常的18例患者置入ICD,年龄40~76岁,平均年龄(55.77±15.16)岁,其中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2例。病因诊断包括通过冠状动脉造影或门控心血管CT检查明确缺血性心肌病11例,扩张性心肌病7例,其中3例为心肺复苏后2周安置ICD,其余均为伴快速性室性致死性心律失常伴或不伴晕厥史患者。置入单腔ICD4例,双腔ICD5例,心脏在同步化治疗除颤器(CRTD)9例。结果 18例心脏性猝死及具有ICD植入适应征的患者进行单腔、双腔及CRTD植入均获成功,手术时间1.5~5 h,X线曝光时间19~62 min。除颤阻抗、起搏阈值、R/A波振幅等参数均达到标准要求,3例患者术中经1次低能T波同步电击(T-shock)诱发心室颤动(VF),均一次复律成功,除颤阈值10~20 J。并进行2~43个月的随访观察,术后皮囊愈合良好,无电极脱位、囊袋积血、感染、除颤风暴等手术相关并发症,并无死亡。在同时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下,5例患者共8次发生室性心动过速(VT)、VF,ICD识别及放电转复成功。2例单腔ICD患者各一次心房纤颤(AF)发作,被误诊为心室颤动,并导致误治,启动稳定性及宽度两个诊断功能后,随访半年未再出现误诊及误治。9例随访期内曾发作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通过心动过速起搏(ATP)转复。9例CRTD随访心脏彩超EF由30%~35%改善至35%~50%,心衰症状明显改善,生活质量得到了提高。所有18例患者,包括3例反复心跳骤停、药物治疗无效、多次心肺复苏成功而植入ICD的患者,随访至今仍然健在。结论 ICD是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首选治疗措施,其疗效远超过包括乙胺碘呋酮在内的所有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疗效。随着猝死防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10例植入式心脏自动复律除颤器(implantablecardioverterdefibrillators,ICD)患者的护理经验。方法术前做好患者心理护理,详细介绍ICD植入术及与其疾病有关的治疗和手术方法,取得患者支持和配合。术前评估患者的病情,完善各项术前检查及术前常规工作。术后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汇报处理。结果10例患者手术成功,1例术后有伤口渗血,经制动、沙袋压迫等对症处理后,伤口愈合良好。结论术前做好患者护理工作,有利于提高ICD植入患者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6.
笔者接诊一患者称,他有一天在公园晕倒后,接下来发生的事情,他已回忆不起了。不过,后来医生建议他安装除颤器以保护他的心脏,避免心脏受到因心律失常而引起的损害。他安装除颤器已八年了,运行的很好,没有出过问题。除颤器还是很好,仍未损坏,  相似文献   

17.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治疗的适应证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是心脏性猝死(SCD)的主要原因,美国每年约40万人死于此症。一系列多中心临床试验证明ICD是优于药物的有效治疗方法,明显降低SCD发生率。美国每年上万人安装ICD,其数量呈直线上升趋势。我国由于经济条件和认识水平普及的限制,采用ICD治疗的患者甚少,但近年来逐渐增多,1年约100例患者安装ICD。为提高医生和患者对应用ICD的认识及使用规范化,两个学会的ICD专家组于2001年11月在北京召开研讨会,就ICD适应证、多中心试验结果、植入技术、心动过速的识别和治疗、并发症、随诊等专题,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进入了深入和认真的讨论,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8.
自从全球第一台置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defibrillator,ICD)1970年在美国巴尔的摩的西奈医院[1]成功完成以来,1971年美国密苏里大学[2]也成功的进行了ICD的置入。关于ICD的临床应用研究越来越多,特别是近几年来,ICD已被证明可有效治疗室性心律失常导致的心源性猝死[3-5],因此多个国际组织推荐为Ⅰa类适应证。  相似文献   

19.
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安置的临床经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总结非开胸经锁骨下静脉穿刺安置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 (ICD)的手术方法、除颤阈值 (DFT)测定及ICD工作参数设置等临床经验。 10例患者 ,6例有反复晕厥病史。 2例晕厥时心电图证实为心室颤动 (简称室颤 ) ,体外电除颤成功 ,另 8例心内电生理均诱发出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或室颤。其中冠心病 8例 (1例合并Brugada综合征 ) ,扩张性心肌病 1例 ,原发性室颤 1例。 5例术前口服胺碘酮治疗。结果 :全部经锁骨下静脉置入ICD ,术中所有患者成功诱发室颤 ,并一次电击成功。手术时间 92± 2 7min。DFT≤ 2 0J,电击阻抗 4 1.2± 15 .3Ω ,R波高度 16 .3± 6 .6mV ,无手术并发症。结论 :经锁骨下静脉置入ICD方法简单 ,安全可靠 ;术前口服适量胺碘酮对术中诱发室颤无影响。  相似文献   

20.
对22例埋置了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的晕厥史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进行了随访,观察ICD的治疗效果,22例中扩张型心肌8例,肥厚型心肌病2例,冠心病7例,QT延长综合症1例,4例未发现器质性心脏病,所有患者均经临床证实有室性心动过速或(和)心室颤动(VT/VF)发作,ICD具有多项治疗及信息储存记忆功能(即第三代),随访时通过体外程控仪调出ICD储存的资料进行分析,平均随访7.1(1~2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