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治疗发作期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本院针灸科与神经内科收治的发作期偏头痛患者按1:1的比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2例给予电针治疗(太阳/阿是穴、三阳络、足三里),留针40min,1d1次,10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治疗组32例给予埋线治疗(太阳穴/阿是穴、三阳络、足三里),治疗1次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结果:治疗组痊愈12例,显效15例,有效4例,无效1例,愈显率为84.38%;对照组痊愈3例,显效12例,有效14例,无效3例,愈显率为46.88%。两组对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穴位埋线治疗发作期偏头痛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头针加舌针联合推拿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脑瘫患儿,按1∶1∶1的比例随机分为3组,3组均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对照A组给予头针留针30 min,1 d 1次,结合舌针,1 d 1次;对照B组给予推拿治疗,治疗组联合对照组A和对照B组的疗法。3组均每周治疗5 d,休息2 d,以3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治疗后改良Ashworth痉挛分级、粗大运动商值均优于对照A组和对照B组(P〈0.05)。结论:头针加舌针联合推拿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头体针疗法治疗无先兆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探讨头体针疗法对颅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70例无先兆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头体针治疗组、尼莫地平对照组,分别给予头体针疗法和尼莫地平治疗,疗程4周,观察治疗前后偏头痛的临床疗效,并比较颅内血流动力学相关指标的变化。结果:两种疗法均可改善无先兆偏头痛的中医证候(P〈0.05),但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头体针疗法能明显降低偏头痛患者的头痛指数,优于尼莫地平(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颅内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均有明显改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头体针疗法治疗无先兆偏头痛疗效确切,能够减少头痛发作次数、减轻头痛程度、缩短头痛持续时间。头体针疗法能够改善偏头痛患者颅内血流动力学的各项指标,具有调节血管舒缩功能、改善脑血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留针时间电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将12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10min组、20min组和30min组,3组取穴相同,均采用连续波电针治疗,比较3组治疗后VAS评分及症状与功能评定量表改善情况。结果:留针20min组和留针30min组治疗后VAS、症状积分均优于留针10min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留针20min组与留针30min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留针20min对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较佳,可以做临床治疗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头针配合张力平衡针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将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9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8例)和对照组(46例)。治疗组采用头针配合张力平衡针法,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法,均1次/d,每次留针30min。观察治疗前后评定患者肌张力、肌痉挛状态变化。两组均以14d为1个疗程,疗程之间间隔2d,连续治疗2个疗程,疗程结束后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7.50%,对照组总有效率63.04%,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肌张力、肌痉挛状态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1)。两组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头针配合张力平衡针法能显著改善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的肌张力、肌痉挛状态。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针刺与康复训练联合西药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恢复期疗效。[方法]使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将60例住院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两组.均按照神经内科诊疗常规对症支持治疗。对照组30例康复训练:运动治疗(PT)+作业治疗(OT).治疗组30例针刺:头针+体针.留针30min,每隔10min行针1次,1次/d,每周针刺6d:康复训练同对照组。连续治疗4周为1疗程。观测临床症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不良反应。治疗1疗程,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痊愈3例.显效8例,有效19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00%。对照组痊愈1例,显效4例,有效21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3.00%。治疗组证候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NIHSS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与康复训练联合西药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恢复期。疗效满意.无副作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电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的影响.方法:将12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按1:1的比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针刺治疗,针刺得气后,留针20 min,每隔10 min行针1次.治疗组给予电针治疗(病变椎体及上下各1个椎体两侧的夹脊穴),10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 d.结果:治疗组ODI改善较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对ODI有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颊针治疗肝郁气滞型乳腺增生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乳腺增生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予常规针刺治疗,除经期外隔日1次;治疗组予颊针治疗,除经期外每3日1次。2组疗程均为8周。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1 d、4周、8周后乳房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乳房肿块大小、全身伴随症状积分变化情况,并评估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各时期2组患者乳房疼痛VAS评分、全身伴随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P<0.01),治疗组上述指标均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治疗各时期2组患者乳房肿块平均最大直径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小(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同期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0%(P<0.05)。结论:颊针治疗能够显著缓解乳腺增生症患者乳房疼痛情况并改善全身伴随症状,疗效明显优于常规针刺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颊针疗法治疗肩关节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2例肩关节疼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颊针组(32例)。对照组给予针刺治疗,选取“肩三针”为首选进针点,即肩髃、肩髎、肩前,配合阿是穴及循经取穴。颊针组选取颊针疗法的“肩穴”及疼痛全息对应点为针刺点。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肩关节功能、疼痛评分。两组患者每周治疗2次,于治疗前及治疗第1、8、16次后分别进行肩关节功能评分及疗效评估。结果:两组患者肩关节功能评分治疗前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肩关节疼痛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且颊针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次后,颊针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6次后,颊针组愈显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颊针疗法治疗肩关节疼痛效果明显,且愈显率显著提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拔罐治疗痤疮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痤疮患者,按1∶1的比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针刺治疗(合谷、太冲、血海、膈腧、足三里加减),1次留针20 min,1 d 1次。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拔罐(大椎、肺腧、风门、命门、神阙),分为2组,1次留罐15 min。两组均以治疗10次为1个疗程,周六、周日休息,治疗2个疗程后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临床痊愈20例,显效18例,好转11例,无效1例,有效率为98.00%;对照组临床痊愈13例,显效18例,好转11例,无效8例,有效率为84.00%。两组对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联合拔罐治疗座疮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针刺双侧太阳、风池穴对偏头痛的临床疗效及探讨针刺治疗偏头痛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40例偏头痛患者按照就诊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针刺组与对照组,每组20例。针刺组给予针刺双侧太阳、风池穴,电针刺激,每天1次,4周为一疗程;对照组口服尼莫地平,一次40 mg,每日3次,餐后服用,连续服用4周。治疗结束1个月后评定两组近期疗效;应用经颅多普勒技术,分别记录针刺前后的脑动脉血流速度。结果:两组患者疗效比较,针刺组总有效率85.71%,对照组总有效率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针刺组患者脑血流速度明显改善,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针刺双侧太阳、风池穴治疗偏头痛效果明显,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双向调节患者脑血流速度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归脾汤加减联合体针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6例心脾两虚型失眠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归脾汤(白术、茯神、黄芪、龙眼肉、酸枣仁、党参、木香、炙甘草、当归、远志),1d1剂,分早晚2次温服。同时给予体针治疗,取穴:神门、三阴交、安眠穴、脾俞、心俞、隐白。手法的频率及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留针30min,每日1次。对照组给予口服阿普唑仑片,0.4mg/次,睡前半小时口服。两组均以2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结果:治疗组痊愈13例,显效20例,有效10例,无效5例,有效率为89.58%;对照组痊愈9例,显效15例,有效11例,无效13例,有效率为72.92%。两组对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失眠积分(PSQI)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归脾汤加减联合体针能有效改善失眠,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头针结合运动疗法与常规针刺治疗非特异性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非特异性腰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2例,脱落2例)和对照组(32例,脱落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针刺治疗,穴取L1~L3夹脊穴、阿是穴、肾俞、大肠俞、腰阳关、委中;观察组采用头针结合运动疗法治疗,头针穴取健侧足运感区,患侧攒竹、瞳子髎,留针期间行麦肯基疗法。均留针40 min,每日1次,连续治疗6 d后休息1 d,共治疗14 d。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及腰部疼痛部位红外热像温度。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VAS、ODI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两组患者腰部疼痛部位红外热像温度较治疗前升高(P<0.01),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头针结合运动疗法可减轻非特异性腰痛患者疼痛症状、改善功能障碍、升高疼痛局部温度,疗效优于常规针刺。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后溪配申脉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颈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11例强制性脊柱炎颈腰痛患者均给予针刺后溪配申脉治疗,留针30 min,留针期间,每隔10 min捻针催气一次,每日1次,14 d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对其疗效进行评价。结果:11例患者治疗2个疗程后,显效7例(63.64%),有效3例(27.27%),无效1例(9.09%),有效率为90.91%。结论:后溪配申脉可以改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颈腰痛症状。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项针治疗假性球麻痹的临床疗效及机理。方法:将8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针刺组44例,运用项针配合体针治疗,留针30min,每日1次,6天为1个疗程,休息1天后进行第2个疗程,最长治疗3个疗程;对照组42例,运用常规药物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吞咽、言语功能的评定和并发症发生率情况的影响。结果:两组患者反复唾液吞咽测试、洼田氏饮水测试、洼田氏吞咽能力评定、言语功能评定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性改善(P〈0.05),针刺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针刺组并发症出现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项针可以减少假性球麻痹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项针可明显改善假性球麻痹病人的吞咽和言语障碍,提高吞咽和言语功能分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头皮针长时间留针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单侧空间忽略的疗效。方法:选择脑卒中单侧空间忽略患者64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2例,同时给予头皮针长时间留针和康复训练;对照组32例,仅予以康复训练。两组均治疗8周为1疗程,1疗程后进行疗效评定。结果:头皮针组Fugl-Meyer得分、Barthel指数、单侧空间忽略程度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头皮针长时间留针法结合康复训练可有效提高脑卒中单侧忽略空间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运动能力,其疗效优于单纯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腕踝针治疗椎体成形术后残留下腰部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腕踝针(踝部4,5,6区)治疗椎体成形术后残留下腰部疼痛患者102例,一般留针30 min,最长可留针24 h。开始时1 d针1次,针3次后改为隔日针1次;针5次后,改为每周针2次。以10次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判定疗效。结果:治疗后,治疗后1周、2周、1个月、12个月模拟疼痛评分(VAS)及Oswestry功能指数均优于治疗前(P〈0.05)。结论:腕踝针治疗椎体成形术后残留下腰部疼痛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枕七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CSA)疗效及其对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影响。方法 将60例CSA患者随机分为电针组与对照组各30例。电针组选择“枕七针”电针治疗,留针30 min,每日1次,治疗10 d。对照组口服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每日3次,每次6 mg,治疗10 d。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源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及基底动脉(BA)、右椎动脉(RVA)及左椎动脉(LVA)的平均血流速度(Vm)变化情况,同时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 电针组总有效率为93.33%,高于对照组的76.67%(P <0.05)。两组治疗后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P <0.05),且电针组高于对照组(P <0.05)。两组治疗后脑血流动力学指标(LVA、RVA、BA)较治疗前升高(P <0.05),且电针组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枕七针”治疗CSA临床疗效优于口服甲磺酸倍他司汀,可明显缓解CSA患者颈肩部疼痛及眩晕等症状,改善椎基底动脉血供,恢复正常生活。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糖尿病前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2例糖尿病前期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饮食控制及运动干预;治疗组给予(足三里、三阴交、膈俞、肾俞、天枢)针刺,手法以泻法为主,每次留针30min,5min行针1次。两组均以3周为1个疗程,每个疗程闻隔1周,共治疗3个疗程。治疗期间可按平素习惯饮食,适当运动,避免过度油腻饮食。结果:针刺组在治疗后FPG、Fins、HbAlc、2hPG、2hIns的下降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治疗糖尿病前期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0.
王志文 《西部中医药》2013,(10):132-134
目的:探讨中药热敷对寒湿型腰痛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将90例寒湿型腰痛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30例,对照组常规治疗(口服塞来昔布胶囊200mg,2次/d,结合腰围保护)的基础上给予常规护理;治疗1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普通热敷,2次/d,30min/次;治疗2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中药纱布袋热敷患处,2次/d,30min/次:3组均以15天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评价疗效。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76.67%,治疗1组总有效率86.67%,治疗2组总有效率93.33%,治疗1组治疗2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2组疗效明显高于治疗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热敷可提高寒湿型腰痛患者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